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有哪些用了假說演繹法

生物有哪些用了假說演繹法

發布時間:2022-07-05 20:40:26

① 高中生物中哪些科學家使用假說演繹法哪些

假說演繹法具體過程如下:發現問題→提出假說→實驗檢驗→驗證假說→得出結論。
高中生物教材中,運用假說演繹法的實驗有: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發現、DNA復制的方式探究、摩爾根驗證基因在染色體上等等。

② 高中生物科學家們實驗方法 比如:孟德爾 做了什麼實驗 用的是假說演繹法 (重點把「假說演繹法」說出來

①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假說演繹法。
②薩頓,基因在染色體上,類比推理。
③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結構,構建物理模型。
④格里菲思,肺炎雙球菌研究遺傳物質,細菌體內轉化實驗法。
⑤摩爾根,果蠅雜交實驗,假說演繹法。
⑥細胞器分離實驗,差速離心法。

③ 高中生物中用到假說演繹法同位素標記法的實驗都有哪幾個啊

在高中教材中運用到此法的有下列:
案例1:孟德爾做豌豆一對相對性狀的兩種親本雜交實驗中,發現F1表現一致,F2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為3∶1的現象,提出對分離現象解釋的假說:F1形成配子時,成對的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結合是隨機的;演繹推理的過程: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則測交後代會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接近1∶1,最後通過具體測交實驗檢驗假設,從而得出分離定律。
案例2:孟德爾在做豌豆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中,觀察到F1表現一致,F2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為9∶3∶3∶1的現象,提出對分離現象解釋的假說:F1形成配子時,每對遺傳因子彼此分離,不同對遺傳因子自由組合,F1產生4種比例相等的配子。演繹推理的過程是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遺傳因子分離,不同對遺傳因子自由組合,則測交後代會出現四種性狀,比例為1∶1∶1∶1,最後通過具體測交實驗檢驗假設,從而得出自由組合定律。
案例3:摩爾根的果蠅眼色遺傳雜交實驗中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結果:F1全為紅眼,F2的眼色表現為與性別相聯系——白眼性狀僅表現在雄性果蠅中。
針對上述遺傳現案例4:DNA分子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也是採用假說——演繹法。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在發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那篇著名的論文的最後寫道:「在提出鹼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後,我們立即又提出了遺傳物質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他們緊接著發表了第二篇論文,提出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DNA分子復制時,雙螺旋解開,解開的兩條單鏈分別作為模板,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新鏈,因而每個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的一條鏈。這種復制方式被稱為半保留復制。1958年,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實驗結果與根據假說演繹推導的預期現象一致,證實了DNA的確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象,摩爾根提出假說: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用到同位素標記法的
1.光合作用中釋放出的氧來自水還是二氧化碳: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這個問題,證明得到氧全部來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
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用大腸桿菌T2噬菌體作為試驗材料,分別含有放射性同位素S35和放射性同位素P32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菌。然後用T2噬菌體分別浸染上述細菌,從而制備出DNA中含有P32或蛋白質中還有S35的噬菌體。接著,他們分別用被P32或S35標記的T2噬菌體去感染未被標記的細菌,經過短時間的保溫,用攪拌器攪拌,離心,這時,離心管的上清液中就會析出重量較輕的T2噬菌體顆粒,而離心管的沉澱物中則含有被感染的細菌。從而證明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3.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徑標記的C的放射性同位素,從而證實C4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4途徑發生在葉肉細胞的葉綠體內,C3途徑發生在維管束鞘細胞的葉綠體內,兩者共同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
4.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聯系:科學家在豚鼠的胰臟腺細胞中注射H3標記的亮氨酸結果別標記的氨基酸分別出現在附著於內質網上的核糖體,高爾基體,細胞膜。從而證明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是有聯系的
5.還有一個就是用含有15N標記的NH4CL培養液培養大腸桿菌,讓它繁殖幾代,再將它轉移到14N普通培養液中。然後在不同時刻收集它並提取DNA,再將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記錄DNA位置。這個是來證明DNA復制是半保留復制。如果你不是這個教材,我想應該都差不多。謝謝啦

④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學家用了假說演繹法,那些用了類比推理法

假說一演繹法: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測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測交實驗不可能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測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當然,對假說的實踐檢驗過程是很復雜的,不能單靠一兩個實驗來說明問題。事實上,孟德爾做的很多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後來又有數位科學家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大量的實驗都驗證了孟德爾假說的真實性之後,孟德爾假說最終發展為遺傳學的經典理論。我們知道,演繹推理是科學論證的一種重要推理形式,測交實驗值與理論推導值的一致性為什麼就能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呢?原來,測交後代的表現型及其比例真實地反映出子一代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根據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導其遺傳組成,揭示這個奧秘為演繹推理的論證過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揭示這個奧秘學生則難以理解「假說一演繹法」 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狀況。

2、1900年,3位科學家分別重新發現了孟德爾的工作,遺傳學界開始認識到孟德爾遺傳理論的重要意義。如果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即基因確實存在,那麼它到底在哪裡呢?1903年,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薩頓根據基因和染色體行為之間明顯的平行關系,提出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也就是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曾經明確表示過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懷疑薩頓的假說,後來他做了大量的果蠅雜交實驗,用實驗把一個特定的基因和一條特定的染色體— X染色體聯系起來,從而證實了薩頓的假說。由此可以看出,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的探究歷程,也是假說一演繹的過程。

3、 DNA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都是「假說一演繹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復制方式的闡明為例。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在發表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那篇著名的論文的最後寫道:「在提出鹼基特異性配對的看法後,我們立即又提出了遺傳物質進行復制的一種可能機理。」他們緊接著發表了第2篇論文,提出了遺傳物質自我復制的假說:DNA分子復制時,雙螺旋解開,解開的兩條單鏈分別作為模板,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新鏈,因而每個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的一條鏈。這種復制方式被稱為半保留復制。1958年,科學家以大腸桿菌為實驗材料,運用同位素標記法設計了巧妙的實驗,實驗結果與根據假說一演繹推導的預期現象一致,證實了DNA的確是以半保留方式復制的。

4、遺傳密碼的破譯是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後,現代遺傳學發展中的又一個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後,科學家就圍繞遺傳密碼的破譯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蘇聯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的設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過大量的實驗,以T4 噬菌體為材料,研究其中某個基因的鹼基的增加或減少對其所編碼的蛋白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只可能是遺傳密碼中的3個鹼基編碼1個氨基酸。但是他們的實驗無法說明由3個鹼基排列成的1個密碼對應的究竟是哪一個氨基酸。兩位年輕的美國生物學家尼倫伯格和馬太轉換設計思路,巧妙設計實驗,成功地破譯了第1個遺傳密碼。在此後的六七年中,科學家破譯了全部的遺傳密碼,並編制出了密碼子表。

類比推理法:類比推理指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為類比的一個對象所具有,另一個類比的對象那裡尚未發現)也相同的一種推理。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中,施旺就運用了類比方法。首先,施萊登觀察到細胞是組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而把這個信息告訴了施旺,施旺意識到既然植物體如此,動物體也很可能如此。因此,他廣泛地對動物各種組織進行研究,發現動物體也是由細胞構成的,驗證了上述推理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對上述事實材料進行歸納概括,建立了細胞學說。

2、DNA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認識到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呈螺旋型,於是他們推想: DNA結構或許也是螺旋型的。根據這樣的類比推理,他們對原來構建的DNA模型進行了修改,並與DNA分子的X射線照片進行對照,證實了該推理的正確性。

3、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運用了類比推理法。薩頓正是運用了此種科學方法,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這一假說。

⑤ 高中生物類比推理法和假說演繹法常考例子有哪些

假說演繹法: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2,摩爾根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3、
DNA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都是「假說一演繹法」的案例。
4、遺傳密碼的破譯是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後,現代遺傳學發展中的又一個重大事件。(必修二第四章第三節這個很少考,基本可以忽略,知道就好)
類比推理法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中,施旺就運用了類比方法。(知道就好少考)
2、DNA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認識到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呈螺旋型,於是他們推想:
DNA結構或許也是螺旋型的。
3、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運用了類比推理法。(典型)

⑥ 高中生物中哪些科學家使用假說演繹法 哪些是類比推理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用的假說演繹法。
19 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 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 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 象。
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 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測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測交實驗不可能 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 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測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 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則 證明假說是錯誤的。

⑦ 高中生物中哪些科學家使用假說演繹法 哪些是類比推理法最好有使用的具體步驟

孟德爾研究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摩爾根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等為假說演繹法。薩頓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是類比推理。假說,是對一事實或現象作出的可能的解釋,不一定是對的。再依據假說按一定的邏輯規律作出相關的推理,如果假說是正確的,則推理得到的結論也是正確的,同樣也可能用來解釋其他類似的現象。象孟德爾假說:遺傳因子決定生物的性狀、在生物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等。然後推測,子一代為Dd,並可產生含有D和d的配子為1比1.並預測測交子代表型比為1比1.如果所做的實驗和預測相符合。則說明假說是對的。而類比推理是對相似現象所作出的一種猜測或判斷。簡單比方說,一節干電池可使小燈泡亮起來,某一液體容器裝置(如濕電池)某兩處也可使小燈泡亮起來,可推測出,該液體容器中貯存有電。

⑧ 高中生物採用假說演繹法的實驗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用的假說演繹法。 19 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 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 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 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 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測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測交實驗不可能 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 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測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 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果不一致則 證明假說是錯誤的。

⑨ 高中生物哪些用了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應用舉例: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2、
DNA復制方式的提出與證實,以及整個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都是「假說一演繹法」的案例。
3、遺傳密碼的破譯。

閱讀全文

與生物有哪些用了假說演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