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容易做的微生物實驗
做革蘭氏染色吧!比較簡單又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一、實驗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2分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二、實驗原理: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三、染色結果
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B. 微生物分離方法
微生物分離法是獲得微生物純培養物的一種分離方法。通過這個方法可實現一種微生物的培養,或獲得一個細胞的後代。其具體方法有:
1、稀釋倒平皿法。將待分離的材料作一系列稀釋,取不同稀釋度適量塗布於固體培養基平板上或與已熔化的固體培養基一起傾注入平板內,經過培養即有一個微生物細胞繁殖來的單個菌落。
2、劃線法。先將已熔化的固體培養基製成平板,待凝後,取分離材料在上面劃線,可作平行劃線、扇形劃線或其他形狀的連續劃線,使菌樣逐漸減少,最後得到單個孤立的菌落。
(2)微生物簡單實驗有哪些6擴展閱讀:
微生物分離技術的應用措施:
1、減少毒性氧物質的毒害作用:由於常規培養方法使用的高濃度營養基質不利於微生物生長,適當降低營養基質的濃度可以減弱這種不利影響。發現低濃度基質的培養基培養出的細菌在數量和種類上均多於高濃度基質的培養基,但營養濃度過低時會使培養出的微生物數量反而下降。
2、維持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在培養基中加入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信號分子就可簡單模擬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滿足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要求。
3、供應新型的電子供體和受體:不同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不同,因此對反應的底物要求也不盡相同。供應微生物需要的特有底物有助於新陳代謝反應的進行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大量的研究表明,將新穎的電子供體和受體應用到微生物培養中,能夠發現未知的生理型微生物。
4、分散微生物細胞:自然界中很多微生物聚集生長,形成「絮體」和「顆粒」等,致使其內部的微生物不易被培養。對「絮體」和「顆粒」進行適度的超聲處理,將細胞分散再進行培養,可以使更多的微生物接觸培養基而得到培養。
5、延長培養時間:對「寡營養菌」的培養,可適當延長培養時間,使其能長至肉眼可見的尺度。當然培養時間不能無限增長,因為培養時間越長,對培養環境的無菌要求就越高[4]。
6、利用瓊脂替代物:瓊脂對某些微生物具有毒性作用,採用無害且凝結作用較好的替代物質作為培養基固化劑,可以增加微生物的可培養性。
C. 大學微生物實驗有哪些
大學微生物的實驗實際上一般來說就是一些微生物培養的操作以及相關的滅菌操作,要看你們學校老師安排了哪一些相關實驗。
D. 微生物實驗有哪些
大學微生物的實驗實際上一般來說就是一些微生物培養的操作以及相關的滅菌操作,要看你們學校老師安排了哪一些相關實驗。
E. 微生物分離實驗
:
從復雜的
群體中獲得只含有一種或某一株
的過程稱為
的分離與純化。常用的方法有
1、簡單
挑取法
2、平板分離法
此次實驗採取的是平板分離法,該方法操作簡單,普遍用於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其原理包括兩方面:
1、在適合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
、溫度與氧等)下培養微生物,或加入某種
造成只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
上生長形成的單個
可以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通過挑取
而獲得
。獲得
的方法可通過稀釋
平板或平板劃線等方法完成。
但是從微生物群體中經分離生長在平板上的單個
並不一定保證是
。因此,
的確定除觀察其
的特徵外,還要結合
檢測個體形態特徵後才能確定。有的微生物的純培養要經過一系列分離與純化過程和多種特徵鑒定才能得到。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
,它所含微生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極其豐富的。因此土壤是微
的重要場所,是發掘
的重要基地,可以從中分離純化的到許多有價值的
。此實驗將從土壤中分離兩種細菌。
實驗器材、試劑與
:
1、器材:
、
、
、
、
、
、
、
、三角瓶、
、
、
、
、
杯、
、高溫
、
(槍頭)、
、
、
等。
2、 試劑:
配製
的原料(
、NaCl、
、
)、配置糖
的原料(
、K2HPO3、
、
、NaCl、
)、
(
)、
染液、番紅染液、碘液、95%乙醇、5%
染液、0.5%番紅水染液、3%
水溶液、1%鹽酸二甲基對苯撐二胺溶液、
等。
3、 土樣:取自
7號宿舍樓門前土壤,地下10cm左右。
實驗步驟:
1、配製
蛋白腖
:
1)配製
500ml (用於12個平皿和10支試管斜面)
牛肉膏 0.3% ………………………………… 1.5 g
蛋白腖 1% …………………………………… 5g
NaCl 0.5% ………………………………… 2.5g
2% …………………………………… 10g
pH ………………………………………… 7.0~7.2
2)倒12個平板和10支試管斜面,包紮,121℃滅菌20min.
2、制備土壤
:
稱取土樣10g,放入盛有100ml
的帶有
的三角瓶中,振盪搖勻10min 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後用
從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
),加入另一盛有9ml
的試管中,混合均勻,以此類推分別製成製成0.01、0.001、0.0001不同
的土壤溶液。
3、
培養:
以0.01以及0.0001兩個濃度的土壤
作為
的對象,將其分別塗布在3個牛肉膏蛋白腖
中,共6個培養基,標號,37°C溫箱培養48 h。
4、劃線分離(劃線培養):
對兩種土壤溶液的
基進行觀察,記錄兩種區分明顯的細菌性狀。挑取此兩種細菌在新的培養基中劃線培養(每種
3個
),標號、37°C培養。
5、初步鑒定:
對兩種菌進行簡單染色、
以及
觀察,記錄結果。
6、試管斜面再培養:
將兩種純
接種分別接種在5支試管中,共10支試管。37°C培養(18-24h)。
7、對試管中培養的兩種菌進行生理生化鑒定:
1)
鑒定:
A
:
與許多
與其他細菌區分的主要依據是鑒定有無
。該酶可以把
分解為水與氧氣,氣體氧以氣泡跑出來,則為
實驗陽性。
和許多
在
酶實驗中呈現陰性。
B 步驟:
將培養新鮮的待測
(培養18-24h內)接在
上,滴一滴3%過
於菌體上。
2)糖發酵與氧化實驗
A
:
在細菌的分類鑒定中,糖發酵與氧化測定是一項重要的依據。絕大多數細菌都可以利用糖類作為能源以及碳源,但由於不同的菌存在酶系的差異,因而對糖類的發酵與氧化的能力就有所不同。有的在糖類發酵與氧化代謝中能分解糖類,產酸產氣,有的則只能產酸不可以產氣。酸的產生與否,以及是發酵型產酸還是氧化型產酸,可以由預先加在培養基中的
(
水溶液)呈現出來。這樣把接好
的培養基放在
或好氧的環境下培養,培養基有綠色變為黃色為產酸,是否產氣是通過觀察培養基中是否產生氣泡或培養基斷裂來測定。
B 步驟
① 配置糖
150 ml (
:、K2HPO3:、
、瓊脂:、NaCl:、蛋白腖:),分裝試管。
② 110°C滅菌培養基20 mins (同時滅菌一定量
,待用)。
③ 對兩種細菌進行「穿刺」培養,每種菌做5個試管:2個蓋管培養,2個開管培養,一個為蓋管
。在培養基的上方加入1-2cm厚的
,作為「蓋 管」,以提供菌體無氧的生長環境,開管則不加甘油,作為有氧的生長環境供菌體生長。
④ 在37°C下培養,並在培養24h後觀察培養基中顏色的變化,以及有無氣泡。
3)
測定
A 實驗原理
是
的一種,它在有分子氧以及
存在時,可以氧化二甲基對苯撐二胺,使之呈現
或暗紅色,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與a-
結合生成
酚蘭,出現藍色
B 步驟
在干凈
中放一
,用火柴棒取培養18-24h的鑒定菌苔黏在
上,滴一滴1%鹽酸二甲基對苯撐二胺溶液於菌苔上,進行觀察。
F. 怎樣設計一個微生物實驗
主要是要控制變數,注意引入菌種前高溫殺菌以保證實驗准確。
G. 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有哪些
一、濕熱滅菌法是指用飽和水蒸氣、沸水或流通蒸汽進行滅菌的方法,由於蒸汽潛熱大,穿透力強,容易使蛋白質變性或凝固,所以該法的滅菌效率比乾熱滅菌法高,是最常用的滅菌方法。濕熱滅菌法可分為:煮沸滅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壓蒸汽滅菌法、流通蒸汽滅菌法、和間歇蒸汽滅菌法。
(1)煮沸滅菌法:將水煮沸至100攝氏度,保持5-10分鍾可殺死細菌繁殖體,保持1-3小時可殺死芽胞。在水中加入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碳酸氫鈉時沸點可達105攝氏度,能增強殺菌作用,還可去污防銹。此法適用於食具、刀箭、載玻片及注射器等。
(2)巴氏消毒法:一種低溫消毒法,因巴斯德首創而得名。有兩種具體方法,一是低溫維持法:62攝氏度維持30分鍾;二是高溫瞬時法:75攝氏度作用15-30秒。該法適用於食品的消毒。
(3)流通蒸氣滅菌法:利用常壓下的流通蒸汽進行滅菌。
(4)間歇蒸汽滅菌法
(5)高壓蒸汽滅菌法:103.4千帕蒸汽壓溫度達121.3攝氏度,維持15-20分鍾。
二、乾熱滅菌法是指在乾燥環境(如火焰或乾熱空氣)進行滅菌的技術。一般有火焰滅菌法和乾熱空氣滅菌法。
(1)火焰滅菌法:是指用火焰直接燒灼的滅菌方法。該方法滅菌迅速、可靠、簡便,適合於耐火焰材料(如金屬、玻璃及瓷器等)物品與用具的滅菌,不適合葯品的滅菌。
(2)乾熱空氣滅菌法:是指用高溫乾熱空氣滅菌的方法。該法適用於耐高溫的玻璃和金屬製品以及不允許濕熱氣體穿透的油脂(如油性軟膏機制、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溫的粉末化學葯品的滅菌,不適合橡膠、塑料及大部分葯品的滅菌。
H. 微生物實驗
操作步驟
1.塗片將培養14—16小時的枯草芽孢桿菌和培養24小時的大腸桿菌分別作塗片(注意塗片切不可過於濃厚),乾燥、固定。固定時通過火焰1—2次即可,不可過熱,以載玻片不燙手為宜。
2.染色
(1)初染 加草酸銨結晶紫一滴,約一分鍾,水洗。
(2)媒染 滴加碘液沖去殘水,並覆蓋約一分鍾,水洗。
(3)脫色 將載玻片上面的水甩凈,並襯以白背景,用95%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剛剛不出現紫色時為止,約20—30秒鍾,立即用水沖凈酒精。
(4)復染 用番紅液染1—2分鍾,水洗。
(5)鏡檢 乾燥後,置油鏡觀察。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革蘭氏陽性菌呈紫色。以分散開的細菌的革蘭氏染色反應為准,過於密集的細菌,常常呈假陽性。
(6)同法在一載玻片上以大腸桿菌與枯草芽孢桿菌混合製片,作革蘭氏染色對比。
革蘭氏染色的關鍵在於嚴格掌握酒精脫色程度,如脫色過度,則陽性菌可被誤染為陰性菌;而脫色不夠時,陰性菌可被誤染為陽性菌。此外,菌齡也影響染色結果,如陽性菌培養時間過長,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陰性反應。
I. 常見微生物實驗步驟怎麼寫
1、葯敏試驗:主要是通過測定抑菌圈的范圍來確定葯物的療效。
2、血凝實驗:通過測定病毒與紅細胞反應的濃度測定其抗體效價。
3、PCR:細菌主要通過16srRNA確定其細菌的種類。
4、中和實驗:主要測定病毒的稀釋濃度。
5、革蘭氏染色:確定是革蘭氏陽性還是陰性
6、瑞氏染色:主要是對細菌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