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真核生物是什麼
真核生物(eukaryotes )是所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其細胞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的總稱,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復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 真核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區別是前者的細胞內有以核膜為邊界的細胞核,因此以真核來命名這一類細胞。許多真核細胞中還含有其它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等。
❷ 什麼叫真核生物
簡單說:真核生物指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細胞核有核膜包裹;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有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
詳細說:真核生物是所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其細胞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的總稱,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復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區別是前者的細胞內含有成形的細胞核,因此以真核來命名這一類細胞。許多真核細胞中還含有其它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等。
原核生物即廣義的細菌,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做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和古生菌兩大類群,但由於古生菌又具有許多真核生物的特徵,明顯區別於細菌,因此不將古生菌列入其中,而將其拿出來單獨描述。
❸ 真核生物時代
到了距今18億年前,由原先單細胞的藻類演化出較復雜的多細胞藻類,它們的細胞隔壁也清楚可見了,並形成了真正的細胞核,進入到「真核生物時代」。
自從出現了多細胞藻類以後,生物的繁殖方式除了細胞的分裂以外,還可能進行營養繁殖。以後,這些藻類就逐漸繁盛起來了。因此,把距今18億~6億年前這段時間稱之為「藻類時代」。最有名的是保存在岩石中的這些大型藻類化石,統稱為「疊層石」(圖13)。疊層石並非生物體的本身化石,而是由一層層的藻類和碳酸鈣沉積及其他沉積物的固結作用造成的生物沉積結構。
圖13疊層石縱斷面
我國的震旦紀地層中,疊層石非常豐富,人們就利用這些天然的藻類花紋作為良好的裝飾性建築石材,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的牆壁上就能看到這些美麗如畫的疊層石。
與藻類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若干原始的動物化石,例如美國和加拿大形成於距今10億年前的地層中除了藻類、菌類化石以外,還發現了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鞭毛蟲和有孔蟲。到了距今7.6億年前的元古宙晚期,開始出現了許許多多細胞的後生動物,諸如海綿動物、原始的腔腸動物、蠕形動物、軟體動物以及節肢動物等,目前在澳大利亞、英國、原蘇聯、南非、瑞典各地均有發現,被稱之為「埃迪卡拉動物群」(圖14)。近年來,我國的雲南、四川、湖南、湖北、陝西等地也陸續發現了這類動物化石。研究這個動物群,對於了解此後出現的大量古生代動物群十分重要。
圖14埃迪卡拉動物群
❹ 簡述真核細胞的起源與進化
真核細胞起源的根本關鍵是細胞核的起源,因為具有核被膜的細胞核是真核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最根本的標志。近年來,我們對所有現存的真核生物中目前所知的最為原始的類群--雙滴蟲類(diplomonads)的細胞核及核分裂方式進行了研究,已發現了一系列獨特的極為原始的特徵,如尚核仁,核被膜不完整,核分裂方式極為原始,賈第蟲(Giadia)的核分裂中看來沒有紡錘體參與。這些發現結合近年來國外在原核生物的染色質結構及其分裂機理上的一些重要發現,正在給細胞核的起源研究和有絲分裂的起源研究帶來重大的新突破。
細胞器的起源問題,都停留在假說的層面,每個學說都有自己的理論根據,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比較起來思考,你能理解細胞的復雜性和精細程度,並非一個假說就能完美闡明的,每個學說都不能包含全部。
❺ 真核細胞如何起源,有何意義
http://v.91class.com/91video/video.php?vid=3819
產生過程視頻
由於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真核生物化石已有近21億年的歷史,許多科學家推測,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早在30億年前就出現了。真核細胞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種巨大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古核生物,它們靠吞噬糖類並將其分解來獲得其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當時的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另一種需氧的真細菌,它們能夠更好地利用糖類,將其分解得更加徹底以產生更多的能量。在生命演化過程中,這種古核生物將這種原核生物作為食物吞噬進體內,但是卻沒有將其消化分解掉,而是與之建立起了一種互惠的共生關系:古核細胞為細胞內的真細菌提供保護和較好的生存環境,並供給真細菌未完全分解的糖類,而真細菌由於可以輕易地得到這些營養物質,從而產生更多的能量,並可以供給宿主利用;因此,這種細胞內共生關系對雙方都有益處,因此雙方在進化中就建立起了一種逐步固定的關系。在古核細胞內共生的真細菌由於所處的環境與其獨立生存時不同,因此很多原來的結構和功能變得不再必要而逐漸退化消失殆盡;結果,細胞內共生的真細菌越來越特化,最終演化為古核細胞內專門進行能量代謝的細胞器官——線粒體。同時,一方面原來的古核細胞的能量代謝越來越依賴於內共生的真細菌的存在,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自身的一些細胞內結構、尤其是遺傳物質被侵入的真細菌「吃掉」,它們也產生了一系列應激性的變化。首先是細胞膜大量內陷形成了原始的內質網膜系統,限制了線粒體前身真細菌的活動;而後,原始的內質網膜系統中的一部分進一步轉化,將細胞的遺傳物質包在一起形成了細胞核,這一部分內質網就轉化成了核膜。從此,一種更加進步的生命型式誕生了,這就是真核細胞,也就是最初的真核原生生物。
細胞核的產生使真核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質相對分離,遺傳信息的轉錄與翻譯分別在核內和細胞質中進行,因此提供了一種有利於基因組向更加復雜化和多功能化發展的環境。
就在原始的真核細胞通過線粒體內共生的方式從古核生物中起源的同時,一部分這樣的古核生物在吞噬線粒體前身真細菌的同時,還吞噬了某種原始的藍細菌。這些藍細菌也通過類似的內共生過程成為這些古核生物細胞內的一種細胞器,行使光和自養功能。這樣,吞噬了原始藍細菌的古核生物最終進化成最初的真核原生植物,而內共生的藍細菌則演變成葉綠體。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內共生過程實際上都是某種真細菌在進化過程中將將原來在生態系統中占據的生態龕固定在了另外一些古核生物細胞內部,將這種古核生物本身當作了一個專享的固定的生態龕,從而產生了一種結構更加復雜的新系統,並且附加了新性質——原來的古核生物和真細菌功能互補,不可分割,共同進化,最後成為一個統一的新型生命類群。
真核細胞的出現具有深遠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3方面:(1)奠定了有性生殖產生的基礎。有性生殖的出現,提高了物種的變異性,因而大大推進了進化的速度;(2)推動了動、植物的分化,真核細胞是一切高等多細胞生物的基本組成(單元)。它與原核細胞相比,結構和功能更復雜化。復雜化增強了生物的變異性,導致了真核細胞種類的分化;(3)促進了3極生態系統的形成,從以異養的細菌和自養的藍藻組成的一個二極生態系統,分化發展出由動物、植物和菌類所組成的三極生態系統。
❻ 什麼能夠說明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進化來的
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種異常巨大的原核生物,體內具有由質膜內褶而成的象內質網那樣的內膜系統和原始的微纖維系統,能夠作變形運動和吞噬。以後內膜系統的一部分包圍了染色質,於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細胞核。內膜系統的其他部分則分別發展為高爾基體、溶酶體等細胞器。按照美國學者L.馬古利斯等重新提出的「內共生說」(見細胞起源),線粒體起源於胞內共生的能進行氧化磷酸化的真細菌,而葉綠體則起源於胞內共生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藍細菌。
而真核生物的結構與功能比原核生物復雜得多。。。
❼ 論述真核生物產生的假說
A、真核細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原核細胞的增殖方式為二分裂,A錯誤;
B、原核細胞中的DNA都是環狀結構,因此葉綠體和線粒體中環狀DNA的發現為馬吉利新的假說提供了一些依據,B正確;
C、藍藻藍中含有藻藍素,而葉綠體中沒有,但這不能說明葉綠體的進化形成於藍藻,C錯誤;
D、魏爾肖在細胞學說的基礎上提出:新細胞來源於先前存在的老細胞,D錯誤.
故選:B.
❽ 生物學中真核生物跟原核生物有什麼關系
原核生物無核膜
真核生物有核膜
生物進化上看真核是從原核生物進化來的
❾ 最早真核生物出現時間
目前的研究認為,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出現在35億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出現在20億年前,從那時直至距今6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幾乎都是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是從寒武紀早期(約5億多年前)才出現的。
對於真核生物是何時出現的,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研究結論。主要是真核生物是從原核生物進化來的,而最初的生物,不管是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都是單細胞生物,很難留下明顯的化石。
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包括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定義 真核生物是所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其細胞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的總稱,它包括所有動物、植物、真菌和其他具有由膜包裹著的復雜亞細胞結構的生物。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的根本性區別是前者的細胞內有以核膜為邊界的細胞核,因此以真核來命名這一類細胞。許多真核細胞中還含有其它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高爾基體等。
❿ 沒有線粒體,最早先的那些(真核生物)是怎樣生存的
關於問題,內共生發生之前,主要的能量來源應該是糖酵解。這也是現在許多原核生物的生存之道。而真核生物多也沒忘了這個「遠古技能」。在我們的肌體環境缺氧的時候,供應能量的主要就是糖酵解過程。最典型的兩個例子,一個是酵母釀酒,在缺氧的環境下,酵母內發生的糖酵解產物即乙醇(這也是「糖酵解」這個名字的來源);而另一個例子,比如我們跑步的時候,心肺系統來不及供應足夠的氧氣,在我們的細胞內部也在發生著糖酵解,只不過人類糖酵解的產物是乳酸,所以我們跑累了會覺得腿酸疼。還有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正常的人體細胞在癌變之後,即便的有氧的環境下,葡萄糖也主要都不通過有氧代謝完全氧化,而是主要代謝為乳酸。所以癌細胞的小生境往往是酸性環境。癌細胞的這種行為被稱之為瓦氏效應。所以,故事也許是:早期的原核生物主要都是靠糖酵解,後來有一些進化出了氧化磷酸化這個技能,再然後有一部分有這種技能的原核生物(比如某些變形菌)被另一些原核生物「吃掉」,卻沒有被「消化掉」,於是發生了內共生。糖酵解主要是把葡萄糖轉變為丙酮酸,這個過程不耗氧,它是對葡萄糖的不完全氧化,但是也能產生少量的能量物質ATP(兩個)。最主要的,它是在細胞質內,由這里的一系列酶完成的。然後,在不缺氧的條件下,丙酮酸會進入線粒體,經過氧化磷酸化過程(三羧酸循環和電子呼吸傳遞鏈)而完全氧化,生產出三十多個個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