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大腸菌群大腸菌群的表示菌群的表示方法及其食品衛生學意義是什麼
大腸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的表示方法:如果是用多管發酵法進行試驗最後用泊松分布進行統計的話,單位應該是用MPN來計量,但是如果是用平板計數法的話就是用CFU來表示的。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大腸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的表示方法:如果是用多管發酵法進行試驗最後用泊松分布進行統計的話,單位應該是用MPN來計量,但是如果是用平板計數法的話就是用CFU來表示的。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2. 何謂大腸菌群它主要包括哪些菌屬
腸桿菌群是大腸菌群至少包括大腸埃希氏菌(大腸桿菌),陰溝腸桿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他們是一群來自溫血動物大腸,能再37攝氏度下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通常作為食品是否受糞便污染的指示菌
3. 請問總大腸菌群是指什麼啊
大腸菌群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
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胚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3)大腸菌群指的哪些微生物擴展閱讀:
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或動物的糞便。而大腸菌群超標可能由於產品的加工原料、包裝材料受污染,或在生產過程中產品受到人員、生產設備的污染,或產品滅菌不徹底而導致的。
大腸菌群存在於人畜腸道內,是一個能反映食品被糞便污染情況的指標,結果為每100ml(g)樣品中大腸菌群的最近似數,而超標就意味著該食品可能被人畜糞便污染。糞便中除了正常細菌外,還可能存在一些腸道致病菌,即能夠引起人們發病的細菌。
4. 大腸菌群的定義是什麼
1、大腸菌群是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厭氧,在37℃、24h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它主要來源於人畜糞便,通常可作為水體糞便污染的指標菌
2、大腸菌群是指37℃生長時能發酵乳糖,在24h內產酸產氣的革蘭陰性無芽孢桿菌,除包括大腸埃希氏桿菌屬外,還包括腸桿菌科的腸桿菌屬、枸椽酸菌屬、克雷伯菌屬
3、大腸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6℃,24h內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它主要包括腸桿菌科的大腸埃希氏菌、枸椽酸桿菌、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
文獻來源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於溫血動物糞便、人類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5. 大腸菌群是如何測定的分離培養時使用什麼培養基
大腸菌群鑒定用的是BGLB,觀察產氣情況,如有產氣者,計為大腸菌群陽性。分離培養時使用主要有ss平板,EMB:伊紅美蘭培養基和雙糖鐵培養基。
大腸菌群主要包括暢桿菌科中韻埃希氏菌屬、檸檬酸桿菌屬、魔雷伯氏菌屬和腸桿菌屬。這些屬的細菌均來自於人和溫血動物的腸道,需氧與兼性厭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條件下,48 小時內能發酵乳糖聲酸產氣,革蘭氏陰性。
由於大腸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即: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
6. 糞大腸菌群
糞大腸菌群
糞大腸菌群是大腸菌群的一種,又名耐熱大腸菌群
糞大腸菌群是生長於人和溫血動物腸道中的一組腸道細菌,隨糞便排出體外,約占糞便乾重的1/3以上,故稱為糞大腸菌群。受糞便污染的水、食品、化妝品和土壤等物質均含有大量的這類菌群。若檢出糞大腸菌群即表明已被糞便污染。
大腸菌群
1、大腸菌群是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厭氧,在37℃、24h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它主要來源於人畜糞便,通常可作為水體糞便污染的指標菌大腸菌群
2、大腸菌群是指37℃生長時能發酵乳糖,在24h內產酸產氣的革蘭陰性無芽孢桿菌,除包括大腸埃希氏桿菌屬外,還包括腸桿菌科的腸桿菌屬、枸椽酸菌屬、克雷伯菌屬
3、大腸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6℃,24h內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它主要包括腸桿菌科的大腸埃希氏菌、枸椽酸桿菌、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
文獻來源
大腸菌群並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並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於溫血動物糞便、人類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糞大腸菌群和飲用水
國家飲用水標准規定,飲用水中大腸菌群數每升中不超過3個,細菌總數每mL不超過100個。
青島第一海水浴場糞大腸菌群超標
青島第一海水浴場糞大腸菌群超標環保總局公布了上周全國16個沿海城市28個海水浴場的水質報告。報告顯示,青島的第一海水浴場因糞大腸菌群超過2000個/升,水質差,不適宜游泳。
糞大腸菌群檢測方法
糞大腸菌為總大腸菌群的一個亞種;直接來自糞便,除了它耐熱,在44-44.5℃的高溫條件下仍可生長繁殖並將色氨酸代謝成吲哚,其他特性均與總大腸菌群相同。
總大腸菌群中的細菌除生活在腸道中外,在自然環境中的水與土壤中也經常存在,但此等在自然環境中生活的大腸菌群培養的最合適溫度為25℃左右,如在37℃培養則仍可生長,但如將培養溫度再升高至44.5℃,則不再生長,而直接來自糞便的大腸菌群細菌,習慣於37℃左右生長,如將培養溫度升高至44.5℃仍可繼續生長。因此,可用提高培養溫度方法將自然環境中的大腸菌群與糞便中的大腸菌群區分。在37℃培養生長的大腸菌群,包括在糞便內生長的大腸菌群稱為「總大腸菌群」(Total coliform);在44.5℃仍能生長的大腸菌群,稱為「糞大腸菌群」(Fecal coliform),糞大腸菌群細菌在衛生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5檢驗注意事項
(1)將接種好的樣品放人恆溫水浴箱或隔水式恆溫培養箱時,箱內溫度一定要求達到所要求的溫度(44±1℃)時,方可放入。如用恆溫水浴箱其水面要高於接種物面,放濾膜的培養皿要沉到水浴箱底部。
(2)MFC培養基中苯胺藍的純度和質量往往影響菌落的顏色,根據試驗結果用進口苯胺藍加O.1g,用國產苯胺藍加0.2g,培養出的糞大腸菌菌落顏色較典型。但國產苯胺藍的性能是否同樣穩定尚不能肯定。因此,制好的培養基在使用前,最好先接種典型糞大腸菌,以觀察對比菌落的顏色。
玫紅酸高壓後會分解,配好的試液應在2-lO℃保存不超過2周,如顏色由暗紅變成棕色沉澱時應棄去。如雜菌污染少,且加與不加玫紅酸對菌落計數無影響時,可不加。.
(3)在濾膜上生長的菌落除挑取藍色菌落外,淺藍色菌落或淺藍色中心較深的菌落也應挑取。
(4)生活飲用水通常都是經氯處理消毒的,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余氯,使大腸菌群處於受損或受抑制狀態,在採集水樣時應加硫代硫酸鈉脫氯,使此受損的細菌得以復甦與修復,從而避免計數結果偏低甚至假陰性出現。
(5)采樣後水樣的正確保存很重要,如保存不當可使檢樣中的大腸菌群細菌死亡或在一定條件下再生長,這些都將影響檢驗結果的准確性。檢驗室接到水樣後,應立即檢驗。如因故不能檢驗時,應立即置於冰箱內並於2小時內檢驗。
關於水樣儲存時間與溫度對大腸菌群數的影響,Lonsans等報告認為水樣中大腸菌群數不多時,則冰箱保存與室溫保存相差不大;如水樣中菌數多時,則在室溫(23-39.5℃)內保存比在冰箱(0-1O℃)中保存菌數的減少速度快。
水質糞大腸菌群檢測儀器
JMS2009型大腸菌群在線快速監測儀,可以對大腸桿菌,總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總糞大腸桿菌等多種生活中常見菌類進行快速檢測.
儀器特點
自動檢測
操作簡便,不需要復雜、昂貴的實驗室器材和專業人員即可現測試
自動取樣頻率可編程設定:從每小時一次~每24小時一次
檢測周期短,小於12小時(分析速度快)
可高通量連續檢測
真正做到實時、在線、自動檢測
多種輸出功能
糞大腸菌群檢測儀
測量原理
FC培養液是最適宜大腸菌群和糞大菌群生長的
微生物培養基,大腸菌群和糞大腸菌群含有一種特異
性酶,本系統採用的底物可被這種特異性酶分解釋放
出一種化合物,使培養基的顏色發生變化。本系統通
過檢測培養基的顏色變化,檢測水體中的大腸菌群及
糞大腸菌群。FC培養液是專利產品。
應用范圍
適用於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及污水等大腸菌群、
糞大腸菌群的自動監測。
樣品分析方法
將水樣注入FC培養液,在一定溫度下進行細菌培養
(大腸菌群需恆溫36.5°C,糞大腸菌需恆溫44.5°C)。通
過連續光度測量,檢測水樣中的大腸菌群和糞大腸菌群。
每個樣品測量結束後,儀器自動對管路進行滅菌處理。
技術參數
采樣體積:1.5L
檢出限:1個/100ml
采樣頻率:1小時(可調)
測量周期:最長12小時
檢測時間:少於12小時
培養溫度:36.5°C或44.5°C
管路消毒:每次測量前,污染後
管路清洗:每次管路消毒後
試劑:培養液:1瓶/樣品
次氯酸鈉(有效氯:0.5%):5L星期
零點校正:每次進樣前自動校正
參比溶液:培養液
通訊介面:RS232或485
報警信號:控制器故障、溫度故障、微處理
故障、儀器故障
遠程式控制制:遠程式控制制啟動和待機
環境:防潮、防塵、溫度0~40°C
電源:220VAC/50HZ
防護等級:IP55
外型尺寸:
重量:100kg
7. 大腸菌群的哪些生理生化特徵
1、大腸菌群是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厭氧,在37℃、24h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它主要來源於人畜糞便,通常可作為水體糞便污染的指標菌
2、大腸菌群是指37℃生長時能發酵乳糖,在24h內產酸產氣的革蘭陰性無芽孢桿菌,除包括大腸埃希氏桿菌屬外,還包括腸桿菌科的腸桿菌屬、枸椽酸菌屬、克雷伯菌屬
3、大腸菌群是指一群能在36℃,24h內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它主要包括腸桿菌科的大腸埃希氏菌、枸椽酸桿菌、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
8. 大腸桿菌是什麼
大腸桿菌
生物學分類
細菌域(Bacteria)、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γ-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腸桿菌目(Enterobacteriales)、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大腸桿菌種(E. coli)
學名:Escherichia coli (T. Escherich 1885)
大腸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稱為大腸桿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症,它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類和大多數溫血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茵群。但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可引起不同症狀的腹瀉,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5類: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I"IEC)、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
大腸桿菌0 157:H7血清型屬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自1982年在美國首先發現以來,包括我國等許多國家都有報道,且日見增加。日本近年來因食物污染該菌導致的數起大暴發,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國和加拿大通常分離的腸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腸桿菌O 157:H7引起腸出血性腹瀉,約2%~7%的病人會發展成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兒童與老人最容易出現後一種情況。致病性大腸桿菌通過污染飲水、食品、娛樂水體引起疾病暴發流行,病情嚴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孢。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嬰兒出生後即隨哺乳進入腸道,與人終身相伴,其代謝活動能抑制腸道內分解蛋白質的微生物生長,減少蛋白質分解產物對人體的危害,還能合成維生素B和K,以及有殺菌作用的大腸桿菌素。正常棲居條件下不致病。但若進入膽囊、膀胱等處可引起炎症。在腸道中大量繁殖,幾占糞便乾重的1/3。兼性厭氧菌。在環境衛生不良的情況下,常隨糞便散布在周圍環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檢出此菌,可認為是被糞便污染的指標,從而可能有腸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腸菌群數(或大腸菌值)常作為飲水和食物(或葯物)的衛生學標准。大腸桿菌的抗原成分復雜,可分為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後者有抗機體吞噬和抗補體的能力。根據菌體抗原的不同,可將大腸桿菌分為150多型,其中有16個血清型為致病性大腸桿菌,常引起流行性嬰兒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腸桿菌是研究微生物遺傳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轉導就是1954年在大腸桿菌K12菌株中發現的。萊德伯格(Lederberg)採用兩株大腸桿菌的營養缺陷型進行實驗,奠定了研究細菌接合方法學上的基礎,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腸桿菌是人和許多動物腸道中最主要且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主要寄生在大腸內。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後的症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及老人。
大腸細菌(E. coli)為埃希氏菌屬(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為人和動物腸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條件下可引起腸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強,引起腹瀉,統稱病致病大腸桿菌。
該菌對熱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強,55℃經60分鍾或60℃加熱15分鍾仍有部分細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膽鹽、煌綠等對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對磺胺類、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但易耐葯,是由帶有R因子的質粒轉移而獲得的。
致病物質
大腸桿菌的致病物質為定居因子,即大腸桿菌的菌毛和腸毒素,此外胞壁脂多糖的類脂A具有毒性,O特異多糖有抵抗宿主防禦屏障的作用。大腸桿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由大腸桿菌導致的疾病:
1、腸道外感染。
多為內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也可引起腹膜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嬰兒、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積燒傷患者,大腸桿菌可侵入血流,引起敗血症。早產兒,尤其是生後30天內的新生兒,易患大腸桿菌性腦膜炎;
2、急性腹瀉。某些血清型大腸桿菌能引起人類腹瀉。其中腸產毒性大腸桿菌會引起嬰幼兒和旅遊者腹瀉,出現輕度水瀉,也可呈嚴重的霍亂樣症狀。腹瀉常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營養不良者可達數周,也可反復發作。腸致病性大腸桿菌是嬰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傳染性,嚴重者可致死。細菌侵入腸道後,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上段大量繁殖。此外,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會引起散發性或暴發性出血性結腸炎,可產生志賀氏毒素樣細胞毒素。
舉例
病原體:大腸桿菌O157 : H7是大腸桿菌的其中一個類型,該種病菌常見於牛隻等溫血動物的腸內。這一型的大腸桿菌會釋放一種強烈的毒素,並可能導致腸管出現嚴重症狀,如帶血腹瀉。
病徵:患者可能出現各種症狀,包括嚴重的水瀉、帶血腹瀉、發燒、腹絞痛及嘔吐。情況嚴重時,更可能並發急性腎病。5歲以下的兒童出現該等並發症的風險較高。若治療不當,可能會致命。
傳播途徑:
該種疾病可通過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進食未熟透的食物(特別是免治牛肉、漢堡扒及烤牛肉)而感染。飲用或進食未經消毒的奶類、芝士、蔬菜、果汁及乳酪而染病的個案亦有發現。此外,若個人衛生欠佳,亦可能會通過人傳人的途徑,或經進食受糞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該種病菌。
潛伏期:
通常為3至4日,但亦會長達9日。
治理方法:
感染大腸桿菌O157 :H7的臨床治理方法主要屬支持性治療。若患者出現腹瀉,補充失去的水份及電解質十分重要。約50%有腎並發症的患者在出現急性症狀時需要特別治療或輸血。
大腸桿菌在生物技術中的應用
大腸桿菌作為外源基因表達的宿主,遺傳背景清楚,技術操作簡單,培養條件簡單,大規模發酵經濟,倍受遺傳工程專家的重視.目前大腸桿菌是應用最廣泛,最成功的表達體系,常做高效表達的首選體系
真核基因在大腸桿菌中表達,必須有合適的表達載體,常用載體:pBV220,pET系統
目的基因在大腸桿菌中表達的情況:
大腸桿菌更適合原核基因的表達,外源基因表達產量與單位體積產量是正相相關的,而單位體積產量與細胞濃度和每個細胞平均表達產量呈正相相關.細胞濃度與生長速率,外源基因拷貝數和表達 產物產量之間存在動態平衡,單個細胞的產量又與外源基因拷貝數,基因表達效率,表達產物的穩定性和細胞代謝負荷等因素有關。
預防方法:
1.保持地方及廚房器皿清潔,並把垃圾妥為棄置。
2.保持雙手清潔,經常修剪指甲。
3.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用肥皂及清水洗凈雙手,如廁或更換尿片後亦應洗手。
4.食水應採用自來水,並最好煮沸後才飲用。
5.應從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6.避免進食高危食物,例如未經低溫消毒法處理的牛奶,以及未熟透的漢堡扒、碎牛肉和其它肉類食品。
7.烹調食物時,應穿清潔、可洗滌的圍裙,並戴上帽子。
8.食物應徹底清洗。
9.易腐壞食物應用蓋蓋好,存放於雪櫃中。
10.生的食物及熟食,尤其是牛肉及牛的內臟,應分開處理和存放(雪櫃上層存放熟食,下層存放生的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11.雪櫃應定期清潔和融雪,溫度應保持於攝氏4度或以下。
12.若食物的所有部分均加熱至攝氏75度,便可消滅大腸桿菌O157 : H7;因此,碎牛肉及漢堡扒應徹底煮至攝氏75度達2至3分鍾,直至煮熟的肉完全轉為褐色,而肉汁亦變得清澈。
13.不要徒手處理熟食;如有需要,應戴上手套。
14.食物煮熟後應盡快食用。
15.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應該加以冷藏,並盡快食用。食用前應徹底翻熱。變質的食物應該棄掉。
9. 大腸桿菌屬於微生物檢測中的哪一類
原核生物。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症,它是一種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據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將致病性大腸桿菌分為6類: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腸產毒性大腸桿菌(ETEC)、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腸黏附性大腸桿菌(EAEC)和彌散粘附性大腸桿菌(DAEC).。大腸桿菌屬於革蘭氏陰性細菌(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