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的典型生長曲線哪個是染色的最佳時期
調整期:微生物對新的培養環境的適應階段。主要表現是降糖慢、OD值上升慢,無產物積累。
對數生長期:微生物適應新環境後,開始大量、快速繁殖。主要表現是降糖快,OD值快速上升,開始積累發酵產物。
平衡期:也叫穩定期。微生物生長速度下降,新個體產生與死亡基本平衡。主要表現是降糖仍比較快,OD值變化小,發酵產物大量積累。
衰亡期:隨著糖含量下降、產物大量積累和微生物衰老,微生物開始大量死亡。主要表現是降糖慢,產物基本停止積累,OD值下降。發酵過程也基本結束了。
2. 生物剛果紅染色法,到底是什麼時候加剛果紅
常用的剛果紅染色法有兩種
方法一,先培養微生物,再加入剛果紅進行顏色反應
在長出菌落的培養基上,覆蓋質量濃度為1 mg/ml的CR(剛果紅,下同)溶液,10~15 min後,倒去CR溶液,加入物質的量濃度為l mol/l的NaCI溶液,15 min後倒掉NaCl溶液,此時,產生纖維素酶的菌落周圍將會出現透明圈。
(加NaCl的原因:剛果紅是結合到培養基的多糖底物,但分解纖維素的細菌可以產纖維素酶,能分解這個多糖底物成為寡糖,這樣剛果紅就不能結合上去了,氯化鈉就可以使結合不牢的剛果紅洗去,這樣就留下大小不一的透明圈,大的透明圈分解纖維素的能力就強)
方法二,在倒平板時就加入剛果紅
配製質量濃度為10 mg/mI的CR溶液,滅菌後,按照每200 mI。培養基加入1 mI。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勻後倒平板。等培養基上長出茵落後,產生纖維素酶的菌落周圍將會出現明顯的透明圈。
3. 歷史上建立微生物染色法的科學家是誰
革蘭氏染色法的重要意義是:
革蘭氏染色法不僅用來觀察細菌的形態,而且它還是細菌鑒定的重要方法,
微生物的細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因此,微生物染色技術是觀察微生物形態結構的重要手段。
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細菌對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於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的,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於脫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復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內而不易脫色,因此,呈現藍紫色;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復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後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4. 微生物染色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染色方法一般分為單染色法和復染色法兩種。前者用一種染料使微生物染色,但不能鑒別微生物。復染色法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染料,有協助鑒別微生物的作用。故亦稱鑒別染色法。常用的復染色法有革蘭氏染色法和抗酸性染色法,此外還有鑒別細胞各部分結構的(如芽胞、鞭毛、細胞核等)特殊染色法。食品微生物檢驗中常用的是單染色法和革蘭氏染色法。
用一種染色劑對塗片進行染色,簡便易行,適於進行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在一般情況下,細菌菌體多帶負電荷,易於和帶正電荷的鹼性染料結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鹼性染料進行單染色,如美蘭、孔雀綠、鹼性復紅、結晶紫和中性紅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剛果紅、伊紅、藻紅和酸性品紅等。使用酸性染料時,必須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現強酸性(低於細菌菌體等電點),讓菌體帶正電荷,才易於被酸性染料染色。
單染色一般要經過塗片、固定、染色、水洗和乾燥五個步驟。
染色結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復紅染色液:著色快,時間短,菌體呈紅色。
美蘭染色液:著色慢,時間長,效果清晰,菌體呈藍色。
草酸銨結晶染色液:染色迅速,著色深,菌體呈紫色。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染色反應不一樣。現在一般認為革蘭氏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復合物,它與碘和結晶紫的復合物結合很牢,不易脫色,陰性菌復合物結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脫色,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
另外,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鹼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格控制。例如,在強鹼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鹼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PH很低時,則可都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復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
5. 微生物染色時到底是哪一步蓋蓋玻片,是,( 製片→固定→媒染→染色→脫色→復染→水洗→乾燥→鏡檢)那步
是鏡檢那一步。你的描述不恰當,微生物染色不包括鏡檢。
你可以這樣理解:微生物觀察分成製片和鏡檢兩步。
所以你的描述最好是這樣:
製片:固定→媒染→染色→脫色→復染→水洗→乾燥
鏡檢:蓋蓋玻片→滴加香柏油→觀察
這樣的話你就很好理解了。
6. 微生物的染色
機制:對細菌細胞壁的詳細分析,為解釋革蘭氏染色的機制提供了較充分的基礎。目前多用物理機制來解釋革蘭氏染色現象。革蘭氏染色結果的差異主要基於細菌細胞壁的構造和化學組分不同。通過初染和媒染,在細菌細胞膜或原生質體上染上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大分子復合物。G+ 細菌由於細胞壁較厚、肽聚糖含量較高和交聯緊密,故用乙醇洗脫時,肽聚糖層網孔會因脫水而明顯收縮,再加上的G+ 細菌細胞壁基本上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縫隙,因此,結晶紫與碘復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細胞壁內,使其呈現藍紫色。G- 細菌因其細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聯鬆散,故遇乙醇後,肽聚糖層網孔不易收縮,加上它的類脂含量高,所以當乙醇將類脂溶解後,在細胞壁上就會出現較大的縫,這樣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就極易被溶出細胞壁。因此,通過乙醇脫色,細胞又呈現無色。這時,再經番紅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G- 細菌獲得了新的顏色——紅色,而G+ 細菌則仍呈藍紫色(實為紫中帶紅)。� 要點:1、 待檢菌菌齡應為18-24小時。一般情況下,革蘭氏陰性菌的染色反應較為穩定,不易受菌齡的長短影響;而革蘭氏陽性菌,有的在幼齡時呈陽性,超過24小時可變為陰性。故培養物越陳舊,菌細胞衰老、死亡,則染色常為陰性,造成錯判。
2、 塗片以勻薄為佳,切不可濃厚。過於密集的菌體,因洗脫不勻常呈假陽性。鏡檢革蘭氏染色反應時,要以分散開的細菌著色為准。塗片後不宜用火焰烤乾,宜自然乾燥;若經火焰固定時,應以不燙手為度,以免菌體受損,致使染色反應不準。
3、 革蘭染色操作的關鍵步驟是對脫色的掌握,脫色時間不足,革蘭氏陰性菌可染成陽性菌;脫色過度,革蘭陽性菌會染成陰性菌。故應注意掌握,以無紫色脫出時立即水洗。脫色時間按塗沫厚薄、塗片含水量多少適當掌握,塗沫厚、塗片含水少(水洗後瀝干水分)時,脫色時間稍長;塗沫薄、塗片含水量多(未瀝干)時,脫色時間稍短,在20-30秒內調整。
4、 碘液配製後,應裝在密閉的暗色瓶內儲存。如因儲存不當,部分碘將被揮發或被還原,試液由原來的紅棕色變為淡黃色,以至影響固定甲紫的作用,故不宜再用。
5、 革蘭氏染色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與操作者的經驗有很大關系。操作沒有把握或對染液有懷疑時,應以對照菌同時染色。
7. 細菌中革蘭氏染色法的過程是怎樣的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很多,各種方法應用的染料也不盡相同,但是一般染色都要通過製片及一套染色操作程序.
1、製片
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上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懸液並塗成直徑約1厘米的薄層,為避免因菌數過多聚成集團,不利觀察個體形態,可在載玻片之一側再加一滴水,從已塗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環於此水滴中進行稀釋,塗布成薄層,若材料為液體培養物或固體培養物中洗下制備的菌液,則直接塗布於載玻片上即可.
2、自然乾燥
塗片最好在室溫下使其自然乾燥,有時為了使之幹得更快些,可將標本面向上,手持載玻片一端的兩側,小心地在酒精燈上高處微微加熱,使水分蒸發,但切勿緊靠火焰或加熱時間過長,以防標本烤枯而變形.
3、固定
標本乾燥後即進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個:
1)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
2)保證菌體能更牢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被水沖洗掉.
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執載玻片的一端(塗有標本的遠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盡快的來回通過3—4次,共約2—3秒鍾,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觸及皮膚,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放置待冷後,進行染色.
以上這種固定法在微生物實驗室中雖然應用較多普遍,但是應當指出,在研究微生物細胞結構時不適用,應採用化學固定法.化學固定法最常用的固定劑有:酒精(95%),酒精和醚各半的混合物,丙酮,1—2%的餓酸等.餓酸能很快固定細胞但不改變其結構,故較常用.應用餓酸固定細胞的技術如下:在培養皿中放一玻璃,在玻璃上放置玻璃毛細管,在毛細管中注入少量的1—2%餓酸溶液,同時在玻璃上再放置濕標本塗片的載玻片,然後把培養皿蓋上,經過1—2分鍾後把標本從培養皿中取出,並使之乾燥.
4、染色
標本固定後,滴加染色液.染色的時間各不相同,視標本與染料的性質而定,有時染色時還要加熱.染料作用標本的時間平均約1—3分鍾,而所有的染色時間內,整個塗片(或有標本的部分)應該浸在染料之中.
若作復合染色,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一般固定後媒染,但也可以結合固定或染色同時進行.
5、脫色
用醇類或酸類處理染色的細胞,使之脫色.可檢查染料與細胞結合的穩定程度,鑒別不同種類的細菌.常用的脫色劑是95%酒精和3%鹽酸溶液.
6、復染
脫色後再用一種染色劑進行染色,與不被脫色部位形成鮮明的對照,便於觀察.革氏染色在酒精脫色後用番紅,石碳酸復紅最後進行染色,就是復染.
7、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時候,用細小的水流從標本的背面把多餘的染料沖洗掉,被菌體吸附的染料則保留.
8、乾燥
著色標本洗凈後,將標本晾乾,或用吸水紙把多餘的水吸去,然後晾乾或微熱烘乾,用吸水紙時,切勿使載玻片翻轉,以免將菌體擦掉.
9、鏡檢
乾燥後的標本可用顯微鏡觀察.
綜上所述,染色的基本程序如下:
製片→固定→媒染→染色→脫色→復染→水洗→乾燥→鏡檢.
8. 微生物染色的革蘭氏染色要點
1、 待檢菌菌齡應為18-24小時。一般情況下,革蘭氏陰性菌的染色反應較為穩定,不易受菌齡的長短影響;而革蘭氏陽性菌,有的在幼齡時呈陽性,超過24小時可變為陰性。故培養物越陳舊,菌細胞衰老、死亡,則染色常為陰性,造成錯判。
2、 塗片以勻薄為佳,切不可濃厚。過於密集的菌體,因洗脫不勻常呈假陽性。鏡檢革蘭氏染色反應時,要以分散開的細菌著色為准。塗片後不宜用火焰烤乾,宜自然乾燥;若經火焰固定時,應以不燙手為度,以免菌體受損,致使染色反應不準。
3、 革蘭染色操作的關鍵步驟是對脫色的掌握,脫色時間不足,革蘭氏陰性菌可染成陽性菌;脫色過度,革蘭陽性菌會染成陰性菌。故應注意掌握,以無紫色脫出時立即水洗。脫色時間按塗沫厚薄、塗片含水量多少適當掌握,塗沫厚、塗片含水少(水洗後瀝干水分)時,脫色時間稍長;塗沫薄、塗片含水量多(未瀝干)時,脫色時間稍短,在20-30秒內調整。
4、 碘液配製後,應裝在密閉的暗色瓶內儲存。如因儲存不當,部分碘將被揮發或被還原,試液由原來的紅棕色變為淡黃色,以至影響固定甲紫的作用,故不宜再用。
5、 革蘭氏染色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與操作者的經驗有很大關系。操作沒有把握或對染液有懷疑時,應以對照菌同時染色。
9. 微生物染色的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染色的基本原理,是藉助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的作用而進行的。物理因素如細胞及細胞物質對染料的毛細現象、滲透、吸附作用等。化學因素則是根據細胞物質和染料的不同性質而發生地各種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對於鹼性染料較易吸附,且吸附作用穩固;同樣,鹼性物質對酸性染料較易於吸附。如酸性物質細胞核對於鹼性染料就有化學親和力,易於吸附。但是,要使酸性物質染上酸性材料,必須把它們的物理形式加以改變(如改變pH值),才利於吸附作用的發生。相反,鹼性物質(如細胞質)通常僅能染上酸性染料,若把它們變為適宜的物理形式,也同樣能與鹼性染料發生吸附作用。
微生物染色 - 染料的種類和選擇
染料分為天然染料和人工染料兩種。天然染料有胭脂蟲紅、地衣素、石蕊和蘇木素等,它們多從植物體中提取得到,其成分復雜,有些至今還未搞清楚。目前主要採用人工染料,也稱煤焦油染料,多從煤焦油中提取獲得,是苯的衍生物。多數染料為帶色的有機酸或鹼類,難溶於水,而易溶於有機溶劑中。為使它們易溶於水,通常製成鹽類。
微生物細胞是由蛋白質、核酸等兩性電解質以及其他化合物組成。所以,微生物細胞表現出兩性電解質的性質。兩性電解質兼有鹼性基和酸性基,在酸性溶液中離解出鹼性基呈鹼性帶正電,在鹼性溶液中離解出酸性基呈酸性帶負電。[1]染料可按其電離後染料離子所帶電荷的性質,分為酸性染料、鹼性染料、中性(復合)染料和單純染料四大類。
1、酸性染料
這類染料電離後染料離子帶負電,如伊紅、剛果紅、藻紅、苯胺黑、苦味酸和酸性復紅等,可與鹼性物質結合成鹽。當培養基因糖類分解產酸使pH值下降時,細菌所帶的正電荷增加,這時選擇酸性染料,易被染色。
2、鹼性染料
這類染料電離後染料離子帶正電,可與酸性物質結合成鹽。微生物實驗室一般常用的鹼性染料有美蘭、甲基紫、結晶紫、鹼性復紅、中性紅、孔雀綠和蕃紅等,在一般的情況下,細菌易被鹼性染料染色。
3、中性(復合)染料
酸性染料與鹼性染料的結合物叫做中性(復合)染料,如瑞脫氏(Wright)染料和基姆薩氏(Gimsa)染料等,後者常用於細胞核的染色。
4、單純染料
這類染料的化學親和力低,不能和被染的物質生成鹽,其染色能力視其是否溶於被染物而定,因為它們大多數都屬於偶氮化合物,不溶於水,但溶於脂肪溶劑中,如紫丹類(Sudanb)的染料。
10. 革蘭染色時應選擇細菌生長的什麼時期
革蘭氏染色的原理
細菌細胞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革蘭氏染色的步驟
塗片、晾乾、固定、染色、水洗、媒染、脫色、復染。具體操作請點擊
影響革蘭氏染色結果准確性的關鍵因素
試劑影響
我們使用的試劑必須是有效的。實驗室應當建立有效的試劑管理程序,從試劑的驗收到存放、使用、過期後的廢棄處理都應有嚴格規定,確保我們使用的試劑是有效的。
染色菌的選擇
菌齡對革蘭氏染色結果的影響是十分大的。我們染色過程中選擇的菌應該是處於活躍生長期,這樣的細菌活性強,生理特徵明顯,所以染色的結果准確度高,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誤差。培養時間較長的革蘭氏陽性菌,由於細胞老化,甚至有部分菌在染色之前就已經死亡或者自行溶解了,造成細胞壁通透性增加,就會呈現出假陰性。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金葡是典型的革蘭氏陽性菌,有人曾經統計過培養至不同時間的金葡的革蘭氏染色結果,結果表明,在金葡活躍期的22h-26h之間,染色結果的准確率基本可以達到100%,而超過26h之後,准確率就開始下降,培養至36h時,准確率大概會下降30%左右。所以我們在染色時,一定要選擇處於活躍期、活性較強的菌落,在檢測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的在國標要求的時間段內進行染色試驗,不能提前或者延後。
塗菌的狀態
在染色最初的塗布中,在挑取菌體後應該在無菌水上塗成薄薄的菌膜。而在塗布過程中,若是菌體堆積,也會極大影響染色結果的准確性。菌落堆積過多,往往菌體之間變得毫無縫隙,而其細胞壁的成分影響造成了脫色的情況不佳,容易產生假陽性的結果。同時,在初染、媒染及復染的過程中,應將染液覆蓋整個菌膜,避免一部分菌染色而另一部分菌沒有染色。因此在塗片過程一定要將菌膜塗得少而均勻,這樣能達到最佳效果。
媒染時間
媒染時間對革蘭氏陰性菌的染色結果有很大影響。由於媒染時間過長,結晶紫在碘液長時間作用下過分牢固結合在菌體細胞壁上,影響了酒精的脫色效果,從而會導致這種假陽性的效果。以典型的革蘭氏陰性菌大腸埃希氏菌為例,有人做過統計,媒染時間嚴格控制在40s-60s之內,染色結果准確率基本可達到100%,而超過60s准確率會有一定的降低,若媒染超過100s,准確率甚至可降低接近20%左右。因此在媒染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媒染時間,控制在50-60s為宜。
酒精脫色
酒精脫色也是一個對結果影響較大的操作過程。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最主要的差異是細胞壁肽聚糖層厚度和結構,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肽聚糖層很薄,脂多糖含量高因此在酒精脫色時,細菌細胞壁的多糖成分會被酒精溶解,增大了細胞壁的通透性,結晶紫及碘復合物就很快被酒精洗脫,之後就會被沙黃復染呈紅色;而陽性菌肽聚糖層厚,脂多糖少,酒精只能起到脫水效果而無法進入,這樣結晶紫和復合物就無法洗脫出來使細胞呈紫色。因此,酒精脫色時間短,脫色效果不佳,會導致陰性菌菌體內的結晶紫和復合物不能有效的全部洗脫出來,就會出現明顯的誤差,使陰性菌出現假陽性。而洗脫時間過長,也會導致陽性菌的細胞壁被酒精破壞,導致細胞內的紫色被洗脫,呈現假陰性。因此洗脫時間也是革蘭氏染色的關鍵環節。洗脫時間應當嚴格控制在20s-30s之間,同時保證洗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