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海底生物多少年分解

海底生物多少年分解

發布時間:2022-07-08 18:23:34

『壹』 專家:一頭鯨魚從死亡到完全分解需要上百年,為何鯨魚的死亡歷程這么長

一頭鯨魚的離去過程叫做鯨落,一座鯨的屍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

所以鯨落被稱為,鯨魚給大海最後的饋贈。

一頭鯨魚的離去,為海洋帶來百年的繁華,這不僅僅是對海洋的饋贈,更是鯨魚給予這個世界最後的溫柔。

『貳』 湖泊,海洋生物死了後會沉積水底,經過千百年後會變成什麼

海洋生物死了後沉積水底,很快就被微生物分解掉了,只有極少數殘骸留下來,一般需經過上萬年後才能變成化石、石油。

經過千百年後死掉的海洋生物基本上是找不到了,因為都被分解成其他物質了。

『叄』 科學家發現的5.5億年前海底生物是什麼

記者9月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與美國學者合作,在我國湖北三峽地區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4種形似樹葉的遠古生物。與真正長在樹枝上的葉子不同,這些「樹葉」實際上是形態奇特的早期動物,它們生活在遠古海洋底部。

這些遠古「樹葉」底端長著圓形吸盤。它們靠吸盤吸附在海底,「樹葉」的「莖干」和「葉片」部分,則直立在海水中。平時,這些海底「樹葉」隨海水搖曳。研究人員推測,它們在搖擺的過程中吸收海水中的有機物小顆粒為生。

(3)海底生物多少年分解擴展閱讀

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生物的意義:

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龐科介紹:在5.5億年前,這些海底「樹葉」是一大類數量特別眾多、分布十分廣泛的生物。

但是直到今天,人們對它們的生物屬性仍然所知不多。它們的生存年代,比著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還早。解開這些遠古海底「樹葉」的謎團,可能會為人類探索早期生命演化提供重要線索。

『肆』 深海生物研究的歷史

深海的概念通常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佔到海洋總面積的3/4,而其中深海沉積物覆蓋了地球表層的50%以上。深海及深海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生存面臨高壓,低溫或高溫、黑暗及低營養水平等幾個主要極端環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片「荒蕪的沙漠」。20世紀中期,深海測量技術發現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嶺,全世界有8萬公里長的山脊蜿蜒在各個大洋,大洋中山脊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海洋環境與陸地環境的統一性。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2500米的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完全不依賴於光合作用而獨立生存的獨立生命體系。位於生命體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噴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糖等。位於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長管蟲、蠕蟲、蛤類、貽貝類,還有蟹類、水母、藤壺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將這樣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稱為海底「生命綠洲」。目前已經有幾十個深海熱液區生物體系被研究,這種依靠地球內源能量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溫的環境下,通過化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鏈」的發現使人類對深海環境以及生物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目前已發現的各種極端環境中深海蘊藏著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這些微生物大部分還鮮為人知。深海環境下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不僅是目前生命科學最前沿的領域之一,也是海底深部生物圈研究和海底流體活動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項研究將回答生命起源、生物進化、外太空生命探索等生命科學的重大問題並帶動包括21世紀地球科學內的其它學科領域的重大發展。200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在其題為「Ocean Science at the New
Millenium」的科學發展展望報告中,將海底流體活動研究列為海洋科學今後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學發現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生命科學與海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在上述研究中將占據重要地位。於2003年10月份開始的整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將深部生物圈和洋底、海底列為該計劃中三大科學課題之一。深海深部生物圈的發現是對「生物圈」廣泛范圍的進一步了解。雖然海底採集沉積柱狀樣已經有近80年的歷史,大規模的系統研究開始於1968年的深海鑽探計劃。「深海鑽探(DSDP,1968~1983)」、「大洋鑽探(ODP,1985~2003)」和「綜合大洋鑽探(IODP,2003~至今)」等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國際地球科學歷時最長、規模最大,也是成績最為突出的合作研究計劃。大洋鑽探計劃ODP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出另外一個生命世界――掩埋在洋底沉積物中和地殼中的生物圈。在數千米深海海底存在著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數量極大的生物群,有人估計其生物量相當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與熱液口「自養」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層里的有機物實行「異養」。深海大洋中生物圈的發現,讓人類認識到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於原核生物。正是這些原核生物多種多樣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了多種多樣生物地球化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微生物總是出現在它們能夠生存的一切物理、化學、地質環境中,這似乎是一條基本規律。那些在極端環境中生長並通常需要這種極端環境正常生長的微生物被統稱為極端微生物。極端環境涵蓋了物理極端環境(如溫度、輻射、壓力、磁場、空間、時間等)、化學極端(如乾燥、鹽度、酸鹼度、重金屬濃度、氧化還原電位等)和生物極端(如營養、種群密度、生物鏈因素等),海底被認為是上述極端環境中的極端。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著嗜酸(pH3以下)、嗜鹼(pH10以上)、嗜鹽(25mol/L以上)、嗜冷(可達0℃以下)、嗜熱(120℃以上)、嗜壓(500大氣壓以上)微生物。深海環境下極端生物特徵的研究也為生命極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並對外太空生命探索不斷提供新的線索和依據。科學家們設想:既然在如此嚴酷的極端環境下微生物還能很好地生存,那麼在火星上也會有生命存在。深海微生物學的建立應該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Yayanos教授設計、改進高壓培養罐並於1979年首先分離出深海嗜壓菌,1989年Bartlett首先分離出壓力調控的外膜蛋白(OmpH)。1990年日本三菱重工和三洋公司開始為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研製深海微生物高溫/高壓培養系統,1994年才完成,耗資七億五千萬日元。該系統的建設和深潛、采樣系統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深海生物圈的研究進步。1995年Kato等分析了一個壓力調控基因簇,1999年Nogi等從馬里亞納海溝分離、鑒定出極端嗜壓菌Moritella yayanosii[1~3];2003年日本、美國和義大利相繼展開了深海嗜壓菌Shewanella violacea DSS12和Photobacterium
profunm SS9全基因組測序[4,5];2005年3月P.profunm SS9全基因組序列及初步分析在Science上發表[6,7]。除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深海微生物研究還具有極大的經濟、社會價值而引起廣泛的關注。深海生物處於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態環境中,在高靜水壓、劇變的溫度梯度、極微弱的光照條件和高濃度的有毒物質包圍下,它們形成了極為特殊的生物結構、代謝機制系統。由於這種極端的環境,深海生物體內的各種活性物質,特別是酶,具有高度的溫度耐受性,高度的耐酸鹼性、耐鹽性及很強的抗毒能力。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是深海生物資源中最具應用價值的部分。除了發展、改進海洋微生物的分離培養方法獲得新的海洋微生物,篩選活性物質外,應用基因組學研究方法,構建海洋微生物基因組文庫,通過研究,操作海洋微生物遺傳基因,來獲得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質,這是探索海洋特別是深海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海洋新葯物的必然而有效的選擇,也是目前深海微生物資源開發的熱點。概括來說,深海生物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1 工業應用
工業生產常常要求一些特殊的反應溫度、酸鹼度並加入一些有機溶劑,在這種條件下,普通酶無法保持活性,因此,依賴酶的工業必須花費大量資金採取特殊的工藝以保持這些酶的活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極端酶在普通酶失活的條件下仍然能保持較高的活性,所以在工業上有著廣泛的的應用前景。目前已經有高溫聚合酶、糖酶、澱粉酶、蛋白酶等幾種極端酶開始工業化生產,並且已經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2 醫葯應用
從生物體內研製葯物治療人類的各種疾病由來已久。由於越來越多的病原菌或病毒對目前的葯物產生了抗葯性,並且不斷產生新的疾病。因此從海洋中篩選新的生物葯物成為海洋葯物研究開發的方向。深海生物由於環境的獨特性而成為新型特效葯物、抗腫瘤、抗病毒、降壓降脂等葯物的來源。目前國際上在深海葯物的篩選方面還未見太多報道,但是可以預料它的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3 環境保護
在海底,由於動物屍體聚集、火山噴發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質及硫化物等對陸地生物有害物質的濃度較高,而生存在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這些物質並以其為能源繁衍生息,因此,這些生物在清除地球表面的重金屬、石油等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日本科學家已經從深海中篩選到具有較高的石油分解能力的菌株,並已開展了應用研究。從20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深海技術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身於深海研究的前沿領域。目前的深海載人潛器下潛深度達到6500m,無人纜控潛器ROV則可達到11000m水深,並獲得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深海沉積物樣本,研究發現其微生物含量達到103~104/g的水平。實驗室深海環境模擬也取得突破進展,已分離鑒定出嗜壓、嗜鹼、嗜酸、嗜鹽、嗜冷、嗜熱等極端微生物。目前國際上進行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及亞洲,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都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主力軍。目前,在深海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多樣性調查、功能基因研究和適應性機制研究(如深海嗜壓菌的嗜壓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各類極端微生物在工業用酶、工具酶、環境修復以及生物活性物質等方面的開發應用也有了突破,使人們看到了深海微生物開發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深海生物資源尤其是微生物資源越來越得到人類的重視。隨著科學的發展進步,水下工程技術和探測技術的改進和完善,人類對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開發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我國深海生物基因的系統研究起步時間較晚,從本世紀初開始主要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中國大洋專項的資助。中國大洋協會依託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國大洋生物基因研究開發基地,研製、配備了一批船載和實驗室深海微生物培養專用設備。在深海設備的支持下,真正意義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得以開展。到目前為止,基礎研究主要開展了深海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極端微生物分離、培養;微生物遺傳、代謝研究,深海極端環境下微生物適應性機理的研究等。成功分離、鑒定出各類深海嗜壓、嗜熱、嗜冷、嗜鹽、嗜鹼、嗜酸微生物,從中發現了多個未經報道的新種。以此為基礎,正在建設國內第一個深海微生物菌株資源庫。克隆了多種深海極端酶基因,進行了基因表達和分析。深海微生物抗菌、抗腫瘤活性物質篩選工作也已經開展。深海耐壓菌Shewanella comra WP3已基本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正在開展後基因組研究。開展了深海沉積物宏基因組文庫的構建,成功構建了一個深海5000米水深沉積物的cosmid基因文庫,通過對克隆子的分析發現文庫中微生物來源主要是一些不可培養的微生物新種,部分克隆子序列測定發現克隆子上大部分基因是新基因。目前已篩選到多個能表達生物活性物質的克隆子,正在進行序列測定。總之,深海生物研究是一個依賴於工程技術的高投入項目,我國深海生物基因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快速發展還需要更多資金和人才的不斷投入。

『伍』 大型海洋生物的壽命

1鯨魚的壽命大概是80年左右,並不是最長壽的。
2鯊魚極少生病,它的壽命一般為70年左右,有的甚至可活到100歲。
3中華白海豚的壽命在35年左右。
4海豹的壽命20年左右,威德爾海豹壽命有時更短。
5一般小章魚的壽命只有3到5年,海地的大章魚就不好說了 另外CCTV上談到預測世界盃的德國章魚時主持人說是五年,錯了找他
6海龜 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

『陸』 鯨落,鯨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鯨落為什麼是深海生命的綠洲

我國科研人員近日在南海海域發現了一個三米長的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這種類型的生態系統。

除了海雪,還有鯨落,當然鯨落只能影響有限的范圍,不像海雪覆蓋得那麼廣泛,但是鯨落使得海底生物聚集的密度是最高的,大量的海底生物來到鯨落這里定居產卵,慢慢地一個鯨落就變成了海底的一個孤立的生態系統了,所以才稱它為海底的生命綠洲,這也許是鯨魚對養育它的這片海洋的最後的溫柔了吧。

有網友問,鯨魚死了叫鯨落,那鯊魚死了叫什麼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們吧!

『柒』 鯨落之後最終會分解成什麼

鯨落生態系統可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移動清道夫階段(mobile-scavenger stage):在鯨屍下沉至海底過程中,盲鰻、鯊魚、一些甲殼類生物等以鯨屍中的柔軟組織為食。這一過程可以持續4(至少)至24個月(取決於鯨的個體大小)。期間90%的鯨屍將被分解。


最後,鯨落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促進了一些新生物種的產生。稱其為新生物種,主要是因為這類物種只出現於鯨落這一特定環境,科學家們還未在其它海洋生境當中發現。例如Osedaxfrankpressi和Osedaxrubiplumus都是僅發現於鯨骨當中的小動物(形態描述發表於2004年)。鯨落里的秘密還有許多等著我們去發現。
鯨落的形成和消失對許多生物來說是漫長的。現存的鯨目數量比過往少之又少,有些特定種群,例如灰鯨的西太種群數量僅可憐的兩位數,現狀令人擔憂。倘若人類捕食鯨類、食用鯨肉而不加以節制,恐怕其影響的生物數也數不清。但是,深海里的生物也不全靠鯨落生存,其各有各的生存之道。鯨落的消逝對未來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還在人們的探索目標中

『捌』 海洋生物是如何演化成陸地生物

從地球誕生到6億年前,這段時間在地球歷史上被稱為隱生宙,

雖然延續的時間約有40億年,但由於材料不足,未能劃分出詳細的歷史發展階段,一般只再分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們之間還無確定的界限,因此常統稱為前古生代。
當地球上的生物從以 低等植物 為主演變為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占優勢時,地球的歷史從隱生宙(即前古生代)進入到顯生宙。
生物繼續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無脊椎動物讓位給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又不斷有新的「強者」出現,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到我們人類,此衰彼興,依次扮演著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廣闊的地區為海水所淹沒。在海里,藻類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級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現了,一種被稱為三葉蟲的動物統治了全世界的海洋,這時陸地上仍沒有任何生物。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分為頭、胸、尾三節,又有一條凸起的中軸貫穿在頭尾之間,橫看豎看都可分出三個部分,在它的身上長有甲殼,起保護作用。三葉蟲一般長約數厘米,這在當時是個兒大的動物,它們大多棲息在海底,也有少數鑽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裡漂游。
寒武紀後期,是三葉蟲鼎盛的時期,到奧陶紀時,三葉蟲的數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現了比它更厲害的動物。這種動物是一種軟體動物,它有錐狀的硬殼,在錐體開闊的一端,即它的頭部,長有環狀的觸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們的個兒大,一般長達幾十厘米,行動迅速,口腔堅硬,因此三葉蟲不是它們的對手,這些軟體動物是章魚、烏賊的遠親,但大部已絕滅了,只是在岩層中留下了它們的一些錐形硬殼變成的化石,這種化石被稱作「角石」,而其中被稱為「鸚鵡螺」的這一種,居然還見之於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葉蟲之後,在地球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早在奧陶紀的海洋中,一種外形似魚,頭部無上下頜骨,身上披有骨質甲片的「甲胄魚」已經出現;到了志留紀晚期,真正的魚類登場了。到了泥盆紀,魚類進入繁殖盛期,一時地球上成了魚類的世界。
從志留紀中期開始,全世界許多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都發生了地殼升高為陸的變化;一些地區地殼比較平穩地大面積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卻;還有一些地帶,地殼劇烈地褶皺,逐漸形成綿亘的山脈,這就是所謂的造山運動。在志留紀晚期,我國南部和北歐等地,都有造山運動發生。到了泥盆紀,陸地的范圍更為擴大,雖然其間也有海水漫上大陸的時候。
從海到陸的變化,促使原來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陸地上轉移。志留紀晚期,在濱海地區的沼澤中,出現了一種極為原始的蕨類植物,這類植物的根、莖、葉都還沒分化出現,光禿禿的,故被稱為裸蕨,它們是首先登上陸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紀,陸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莖,枝葉茂盛。這些植物,仍以蕨類為主,不過它們可不象今天我們還可看到的那種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類,而是多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別是在進入石炭紀以後,這些植物更為茂盛。它們在許多地方組成了茂密的森林,樹木的高度有達到40米的,莖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這些樹木由於各種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長日久就變成了煤層。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紀時形成的最多,以後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沒有達到那時的規模。緊接著石炭紀的二疊紀,陸上的植物仍很茂盛,並開始有松柏一類更高級的植物出現,這時形成的煤層也不少。
動物登上陸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紀時也開始有了原始的兩棲類。到了石炭、二疊紀時,地球上變成了兩棲類的天下。
昆蟲出現在陸地上,可能比兩棲類還要早些,在石炭、二疊紀時已很發達,那時的昆蟲有1,300種以上,其中有形體特別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長;這樣大的昆蟲,後來再沒出現過。
在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來了一個大變革,三葉蟲等多種生物都絕滅了,古生代宣告結束。
在石炭、二疊紀,地殼繼續不斷升降,一些地區時而為海、時而為陸;造山運動也多次發生。今天的各大陸,在那時也已粗具規模,不過是聯成為一整塊,後來逐漸分裂成幾塊,並各自移動了位置,經過了兩億多年,才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古生代結束,地球的歷史進入中生代。
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徵。那時的爬行動物,大都軀體龐大,形象恐怖,人們使用了傳說中的「龍」來稱呼它們。一時在陸地上爬的有恐龍,在海里游的有魚龍、蛇頸龍,在天上飛的有飛龍、翼龍,地球上成了「龍的世界」。
恐龍之所以是給人們印象特別突出的一類爬行動物,這是因為大多數恐龍的軀體巨大,有的體長20_30米,體重40_50噸。其實恐龍也並非都那樣大,也有小的。不過,那些小的被人們忽略了。一提到恐龍,人們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龍和其他許多種「龍」都絕滅了,有人認為可能還有極個別的孑遺,但至今尚未找到。總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來了一次大變革,而這也就成了劃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出現在中生代晚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可能是恐龍等絕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場規模很大的地殼運動,使地球上出現許多高山,氣候變冷,植物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有利於恐龍生存的環境改變了,而它們又沒有應變能力,只好走上了絕滅的道路。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才是實恐龍絕滅的主要原因,講的也頗有道理。
不過中生代晚期發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是確定無疑的,這輪運動對我國當時的大片土地影響很大,今天我國的地形大勢,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
進入新生代,強烈的地殼運動繼續發生,特別是在3,000多萬年前,長期為水淹沒、堆積有巨厚沉積物的現今喜馬拉雅山一帶,逐漸升起成為「世界屋脊」,這新一輪造山運動,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它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表現,一些地區升高成為高原山嶽,一些地區又沉降成為平原窪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變化。
在爬行動物退位後,代之而起的是哺乳類動物,還有鳥類。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為生的獸類繁殖起來,食肉類動物因有了食料也隨之發展起來了;地球上的生物,漸漸演變成為今天的狀況,人類登上地球這個舞台的條件成熟了,地球的歷史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隨著它的轉動,時間在前進,幾十億年過去了,這才具備了適於人類發生和發展的條件。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究竟人類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至今還說不出一個肯定的數字,但進入第四紀後,人類才開始發展起來,這是毫無疑問的。
早在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一種高級的哺乳動物古猿。這些古猿本來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樹上攀援,但是由於環境變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學會直立行走,手腳分化,視野變得開闊,頭腦也發達焉,終於能夠製造工具和說話,進化成了人,這種轉變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在第四紀完成的。
第四紀時,幾次出現了世界范圍的氣溫降低,造成一些地區終年為冰雪所封凍,冰川掩蓋的陸地面積,最大時曾達5,200萬平方千米,比現在要大3倍多。
由於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減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沒的地方,當時都露出在海面上,亞洲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曾是連接兩大洲的「陸橋」。
氣候變冷,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影響,一些地區的森林減少直至消失;原來溫暖潮濕的叢林變成了乾冷的草原,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所以絕滅了;也有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則改變了自己的形體和習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來也是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人類的祖先為了得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經過難以想像的艱苦歷程,終於克服了環境改變帶來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從只能適應環境到自發改造環境的新路。
在雲南省元謀,找到了150_18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時發現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跡。約在50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擊口店一帶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許多用火的遺跡。到幾萬年前,那時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對自然界的影響都是無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為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環境的作用將愈來愈顯現出巨大的威力。
人類的時代同地球歷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說是剛剛開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很短,人類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力量,為時更晚。
沒有得到科學技術武裝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軟弱無力的。而近代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興起,不過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歲老人,那麼人僅僅是在不到半小時以前才獲得了從知識轉化來的巨大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從前需要許多人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只需要少許人花費較短時間就能完成。最初出現的蒸氣機,頂得上幾匹馬幹活,面現代的火箭發動機,則頂得上1,000億匹馬幹活。
如果僅把人力作為一種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末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學技術便能駕馭自然力,並使之為人類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現在都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了。
三葉蟲在地球上持續生存了3億多年,人類地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還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實在是年輕得很;我們的地球,還有太陽,都仍處在活動力很強的時期,象現在這樣運轉、發光、發熱,還可以保持好多億年。因此,人類有充足的時間在這個舞台上大顯身手,給地球的歷史寫下新的光輝的篇章,並進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間或星球去開拓新世界

閱讀全文

與海底生物多少年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