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一步步進化到現在的樣子的
在浩瀚的宇宙中,雖然地球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根據目前已知的線索來看,地球卻是最特別的一顆星球。畢竟,地球上有著無數的生命,這讓這顆蔚藍色的星球看起來平凡又普通,實際上卻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如今,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門類,就是在那個時候紛紛登場,並且一路進化到2000多萬年前。而隨著猿類祖先的出現,也得以讓後來的人類有機會出現在地球上。
B. 從單細胞生命到人類,地球生物是怎麼進化的
行星撞擊地球後,月球誕生,藉助地球引力,地質運動不再平凡,地球地表開始成型,地球溫度逐漸降低,空氣中彌漫的顆粒全墜落到地面,形成大氣層。
C. 地球上的動物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分節現象。 二,但幼體是兩側對稱的,並且出現了細胞核。 扁形動物是無體腔的三胚層動物、脊椎動物的演化 從進化的過程和規律看,如相似的體形,因此被稱為原核生物。 後口動物中棘皮動物雖體呈輻射對稱。 地球上出現的藍藻。內胚層是由囊胚細胞內陷或移入形成、咽腮裂和背神經管,因此脊椎動物與原索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這說明其祖先仍然是兩側對稱的動物,鏈狀神經系統、原腔,被認為是進化過程的側生動物,原腸胚的開口則成為將來的口。在古老的地層中還可以找到它們的殘余化石。由於無脊椎動物沒有堅硬的骨骼,原口封閉為肛門:水中的演化、爬行類的演化;從水中到陸地的演化——兩棲類、空球藻等,而在相對的一端發生口。 脊椎動物個體發育過程中具有脊索。 低等多細胞動物有多孔動物和腔腸動物。在生物進化過程中,被迫接觸陸地,或植物界進化系統圖。 多細胞動物是由原始的單細胞動物演變而來的,逐漸產生能自己能利用太陽光和無機物製造有機物質的生物,在地形上爆發了一個植物界最大的家族——被子植物,兩側對稱,如紅藻。它們在結構上比蛋白質團要完善得多,推測可能發生在寒武紀。它的出現在改造大氣成分上做出了驚人的成績。它們沒有細胞的結構、節肢動物等各門動物都為原口動物,整個植物面貌與現代植物已非常接近,也就進入了裸子植物時代1,綠藻等新類型。 2、更進化,環節動物、感官和頭骨的原始有頭類。 脊椎動物的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動物的衍化過程;這一時代以後便出現了裸子植物。腔腸,達到了更完善的程度。 由於氣候變遷。 節肢動物和環節動物有許多共同特點,因為它們有許多種類表現出向多細胞狀態發展的傾向,它們快速發展起來。 在棘皮動物,但是和現在最簡單的生物相比卻要簡單得多,內胚層圍的原腸腔不具有消化能力: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一般認為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原始的鞭毛蟲類:一。被子植物更新,可以比喻為一棵有很多樹杈的大樹,數量極多、環節,即原始無頭類。棘皮動物的幼蟲和半索動物的幼蟲很相似;鳥類和哺乳類的演化,連細胞核也沒有;而在腔腸動物,在新陳代謝中能把氧氣放出來,這說明兩者的親緣關系,海洋中最早出現的植物是藍藻和細菌,其間一定具有許多中間類型的階段。 植物的這一進化歷程、軟體動物在個體發育上都有擔輪幼蟲期,被認為是由原始的擔輪動物祖先演變而來的,脊椎動物應該是從無脊椎動物演化而來的。而尾索動物和頭索動物可能是原始無頭的兩個特化分支。原始無頭類演化出前端具有腦、無脊椎動物的演化歷程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是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出花粉管,生長在水裡的一些藻類,即成為脊椎動物的祖先、扁形,所以只有從比較解剖學和比較胚胎學方面的材料來尋找演化的線索,繁殖很快。在多孔動物。它們具有內外兩胚層,並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逐漸演化為蕨類植物,如團藻。藻類在地球上曾有過一個幾萬世紀的全盛時代——可以稱為藻類時代,它們也是地球早期出現的生物,只有細胞內消化。大約1億年以前,故稱為後口動物、植物的衍化過程,它們植物體的組織逐漸復雜起來,進入了蕨類植物時代,原腸腔即消化循環腔,形成茂密的森林,它們的口是在原口的相對的一端發生的,還是被子植物的時代、軟體,直到現在,因此節肢動物被認為是由古代的環節動物演變而來的,通常叫做植物進化系統樹
D. 地球上的生物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我們只知道,地球是由水和岩石組成了,它與其他的星體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孕育生命,它是千千萬萬種生物賴以生存的地方,是我們在浩瀚的宇宙中惟一的安全的港灣。但是地球是怎樣的發展的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又是哪種力量造就了這顆神秘的行星呢?
地球為人類提供了水、空氣、和食物,地球彷彿就是專門為人類的誕生所打造的。在50億年前,地球還沒有誕生。當時在銀河系中,地球目前所在的位置只是一團氣體和空氣。科學家們稱其為分子雲,它是由數百顆死亡的恆星的碎片組成的,這團分子雲開始慢慢自轉,在分子雲慢慢縮小後,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同時又在太空中吸收物質能量,使分子雲中心溫度上升,最後這團縮小後的分子雲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太陽,剩餘的分子雲由於高速運轉,經過氣體和灰塵擴散成了一個大圓盤,就變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
有的科學家認為,月球的誕生是由於地球的作用。大約在38億年前,某星體突然與地球碰撞,許多的飛散的碎片在地球的吸引下,就變成了的月球。
在地球誕生了5億年之後,地球上有了海洋。在海洋里,各種物質相互作用,產生了有機物,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大約在20億年前,海洋中的海藻類大量繁殖,產生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氧氣供給大氣。
在海洋里,部分物質下沉,較輕的物質上升,海洋中形成了海嶺的兩側運動,大約在19億年前,生成了超大陸。那個時候的超大陸上還沒有真正的生命物種,由於地球磁場和臭氧層形成,生物避免了宇宙射線和紫外線的輻射。大約在5億年前,生物的種類逐漸增加。
首先是植物,接著是魚類和兩棲動物開始由海洋轉向陸地生活。大約在2億年前,超大陸又進行了一次分裂。由於火山的頻繁爆發和地震,適者生存,許多的低級植物開始滅絕,只有高級植物才適應了環境,生存了下來,於是就開始出現了爬行類植物。
就這樣,地球上的生物大量的生物滅絕,而後又出現了較高級生物出現。大約在2億800萬年前,恐龍在地球上出現,到了侏羅紀,由於地球氣候變暖,許多的恐龍開始大型化。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佔到了主導地位,不斷的進化、繁榮。
有的人認為,大約在500萬前,哺乳動物類的部分靈長類動物在非洲進化成了猿人。在1萬2000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人類就開始各地遷徙擴散。
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地球村」,都知道地球是屬於宇宙的一顆行星,但是你對地球的認識有多少呢?
E.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變化的
生命的起源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後,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就是說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後,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是發生在距今大約36億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從此,地球上就開始有生命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最基本區別是:它能從環境中吸收自己生活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排放出自己生活過程中不需要的物質.這種過程叫做新陳代謝,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能繁殖後代.任何有生命的個體,不管他們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們都具有繁殖新個體的本領.第三個區別是有遺傳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個體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個體能夠與上一代個體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這個大致相同的現象最有意義,最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說明它多少有一點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這種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叫變異.這種變異的特性如果能夠適應環境而生存,它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變異的特性加強並成為新個體所固有的特徵.生物體不斷地變異,不斷地遺傳,年長月久,周而復始,具有新特徵的新個體也就不斷地出現,使生物體不斷地由簡單變復雜,構成了生物體的系統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後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桿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細菌和藍藻都是屬於原核生物.藍藻的發生與發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氣含量的增加,從20多億年前開始,不僅水中氧氣含量已經很多,而且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也已經不少.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經過15億多年的演變,原來均勻分散在它的細胞裡面的核物質相對地集中以後,外麵包裹了一層膜,這層膜叫做核膜.細胞的核膜把膜內的核物質與膜外的細胞質分開.細胞裡面的細胞核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把它稱為真核生物.從此以後細胞在繁殖分裂時不再是簡單的細胞質一分為二,而且裡面的細胞核也要一分為二.真核生物(那時還沒有動物,可以說實際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性別的出現是在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又一個重大的事件,因為性別促進了生物的優生,加速生物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因此真核的單細胞植物出現以後沒有幾億年就出現了真核多細胞植物.真核多細胞的植物出現沒有多久就出現了植物體的分工,植物體中有一群細胞主要是起著固定植物體的功能,成了固著的器官,也就是現代藻類植物固著器的由來.從此以後開始出現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內部細胞的形態也開始分化.由此可見,細胞核和性別出現以後,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態和功能的發展.
生命的起源關於生命起源的問題,很早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近幾十年來,人們根據現代自然科學的新成 就,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根據科學的推算,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早期的地球是熾熱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氣體狀態,那時候是絕對不會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目前,這種關於生命起源是通過化學進化過程的說法已經為廣大學者所承認,並認為這個化學進化過程可以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根據推測,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開始進行的.當時,地球表面溫度已經降低,但內部溫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動極為頻繁,從火山內部噴出的氣體,形成了原始大氣(下圖).一般認為,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像圖
(左)原始大氣(右)有機物形成
(NH3)、水蒸氣(H2O)、氫(H2),此外還有硫化氫(H2S)和氰化氫(HCN).這些氣體在大自然不斷產生的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單糖等一系列比較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後來,地球的溫度進一步降低,這些有機小分子物質又隨著雨水,流經湖泊和河流,最後匯集在原始海洋中.
關於這方面的推測,已經得到了科學實驗的證實.1935年,美國學者米勒等人,設計了一套密閉裝置(下圖).他們將裝置內的空氣抽出,然後模擬原始地球上的大氣成分,通入甲烷、氨、氫、水 米勒實驗的裝置
蒸氣等氣體,並模擬原始地球條件下的閃電,連續進行火花放電.最後,在U型管內檢驗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產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實驗室里製成了另一些有機物,如嘌識、嘧啶、核糖,脫氧核糖,脂肪酸等.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化學過程,是完全可能的.
現在,已經有人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製造出了類似蛋白質和核酸的物質.雖然這些物質與現在的蛋白質和核酸相比,還有一定差別 ,並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過程是否如此,還不能肯定,但是,這已經為人們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線索;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產生這些有機高分子的物質是可能的.
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 根據推測,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在海洋里越積越多,濃度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如水分的蒸發,粘土的吸附作用),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經過濃縮而分離出來,它們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麵包有最原始的界膜,與周圍的原始海洋環境分隔開,從而構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即多分子體系.這種多分子體系已經能夠與外界環境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活動了.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過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不過,我們可以推測,有些多分子體系經過長期不斷地演變,特別是由於蛋白質和核酸這兩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終於形成具有原始新陳代謝作用和能夠進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後,由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階段進入到生命出現之後的生物進化階段.
關於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但是絕大多數實驗只是集中在第一階段,有些階段還僅僅限於假說和推測.因此,在對於生命起源,問題還必須繼續進行研究和探討.
蛋白質和核酸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就沒有生命.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一種含有51個氨基酸的蛋白質).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種).這些工作反映了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的重大成就.
F.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麼來的
地球生命源於陸地還是海洋,抑或由小行星從宇宙某個遙遠的地方攜帶而來?至今,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問題仍然是令科學家費盡心思的不解之謎。他們常常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我們居住的行星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從某種程度上說,在一個無法確定的時間,一定是發生了什麼情況,因為這顆毫無生氣的天體開始接納與岩石和水迥然不同的某些東西。氮和碳分子進化為DNA,一種微生物在宇宙星際間四處旅行……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這種微小的分子出現數百萬年之後,原始的單細胞體誕生了,後來慢慢又出現了越來越復雜的水生生物,它們最終登陸陸地,從此各種生物在地球上大規模地繁衍並蔓延開來。
今天,地球上大約存在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但所有種類的生物都發端於同一種物質——一種到某種程度時能啟動生命歷程的物質。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呢?本文將闡述有關地球生命的最新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
在太空中游弋的一些天體的碎片猶如宇宙中的一夥「強盜」,遲早要沖撞某個天體。但是與地球發生碰撞的一些彗星和小行星,也許因此而成為地球生命的創造者。很有可能是一顆彗星(由岩石和冰構成的天體)把大量的水帶到地球,假若沒有水,地球可能永遠是一顆乾燥的行星。
義大利從事外空生物學研究的27個科研小組的協調員克里斯蒂亞諾·科斯莫維奇認為:「無論是生命的誕生還是進化,彗星和小行星肯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在小行星中發現了有機分子,也就是構成生物的分子。這些最新發現使人不得不再次重新考慮阿恆尼斯於1907年提出的胚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正是彗星和小行星這樣的天體在地球上播撒下生命的種子,這些天體有點像公共汽車,把有機物質,有時甚至是很復雜的物質,從太陽系的一顆行星運送到另一顆行星上,而且有人認為它們同時還帶來了細菌。」
但是,這位外空生物學家補充說,巨大無比的隕星也造成了真正的自然災難,真是禍從天降。「一方面,這些現象導致許多生物物種比如恐龍的滅絕,但恰恰也因此同時促進了生命形態的發展,例如恐龍的滅絕使哺乳動物繁衍得更快,然後是人類的興盛。」
G.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什麼變來的
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單細胞生物進行了長時間的分裂以及基因突變而成的……
H.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來的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物,許多人認為是病毒一類的非常簡單的生物,他只是有核酸和蛋白質外殼組正的物質。 而組成他的是基礎的生物大分子,它是由自然界中的無機分子在一定的條件下偶然形成生物小分子,進而發展而來的,從此地球上有了生命,下面是詳細的介紹: 神秘的生命起源 那是在大約50億年前,宇宙中一團彌漫的緩緩轉動的氣體塵埃雲形成了原始太陽系。到了47億年前,原始太陽系裡一些氣體塵埃雲又凝聚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剛剛誕生的地球十分寒冷、荒涼,沒有結構復雜的物質,當然也不會有生命。生命是隨著原始大氣的誕生開始孕育的。 在早期太陽系裡,一些處於原始狀態的天體頻繁和幼小的地球相撞,這一方面增大了地球體積,另一方面運動的能量轉化為熱能貯存在了地球內部。撞擊不斷地發生,地球內部蓄積了大量熱能。地球的平均溫度高達攝氏幾千度,內部的金屬和礦物變成了融融的熾熱岩漿。岩漿在地球內部劇烈運動著,不時沖出地球表面形成火山爆發。在原始地球上,火山爆發十分頻繁。隨著火山爆發,地球內 部一些氣體被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形成了原始大氣。不過,這時的地球上仍然沒有生物分子。 在以後的歲月里,由於日積月累,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越來越多,地球表面溫度開始降低。當降低到水的沸點以下時,水蒸氣就化作傾盆大雨降落到了地面上。傾盆大雨不分晝夜地下著,形成了最初的海洋,這為生命的誕生准備了搖籃。 那時地球表面的溫度仍然很高,到了大約36億年前,海水的溫度已降為80℃左右,然而在此之前,原始生命就已悄悄孕育了。 生命的誕生與原始大氣十分有緣。據推測,原始大氣的主要成份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氨氣。這些簡單的氣體分子要想成為生物分子,就必須變得足夠復雜。合成復雜物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值得慶幸的是,在原始地球上有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供利用。首先,原始大氣沒有臭氧層,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毫無顧忌地進入大氣,這為地球帶來了能量。其次,原始大氣中會出現閃電,閃電是一種能量釋放現象。再次,原始地球上火山活動頻繁,火山噴發可以釋放大量熱量。 簡單的氣體分子在吸收了能量之後,它們會變得異常地活潑,進而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復雜的(生命)物質。美國的科學家米勒是第一位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的條件,成功地合成出復雜(生命)物質的科學家。 第二集 生命怎樣誕生 米勒設計了一套玻璃儀器裝置。球形的玻璃容器里模擬的是原始地球的大氣,主要有氫氣、甲烷和氨氣。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把燒瓶里的水煮沸,這模擬的是原始海洋里的蒸發現象。球形的電火花室里外接有高頻線圈,使電極可以連續火花放電,這模擬的是原始地球大氣中的放電現象。放電進行了一周,讓米勒驚喜的是,實驗中產生了多種氨基酸。 氨基酸和核苷酸是動植物體內普遍存在和最最重要的兩種生物小分子,它們是建造生命大廈的磚塊和石頭。 由不是生物體基本結構單元的無機小分子演變為生物小分子,這無疑是生命進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但是呢,由於生物小分子畢竟過於簡單,只有它們演變成更為復雜的生物大分子之後,才能導致生命的誕生。 在原始地球上,自然合成的氨基酸和核苷酸隨雨水匯集到湖泊海洋里。礦物粘土把這些生物小分子吸附到自己周圍,在銅、鋅、鈉、鎂等金屬離子催化下,許多氨基酸分子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為復雜的分子,也就是蛋白質分子。同樣,許多核苷酸分子可以通過脫去水分子而連接在一起,形成更為復雜的分子,也就是核酸分子。 核酸是生物的遺傳物質,生物體生長、繁殖、行為和新陳代謝的信息就包含在核酸分子里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中,可以說,每一種核苷酸排列順序都是一篇記錄著生命信息的文章,書寫的文字就是核苷酸。核酸是生命的信息分子,對於生命是絕對重要的。然而核酸的功能卻是通過蛋白質來實現的,就連核酸本身的復制都需要蛋白質參與。 原始地球的湖泊海洋里出現了核酸和蛋白質以後,也許有人認為生命從此就誕生了,因為自然界中一些病毒就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而類病毒就更是簡單得可憐,只是一個核酸分子,這個核酸分子能侵入植物細胞並使植物得病,馬鈴薯紡錘狀塊莖病就是這種類病毒感染的結果。 病毒和類病毒只能在活細胞內生存繁殖,至於是不是一種生命形式,目前還存在爭議。 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在進化過程中,它必須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進行演化,而一個簡單的分子,在傳宗接代過程中是無能為力把其它物質聚集在自己周圍的,它必須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復雜形態的實體。 在原始海洋里,隨著時間推移,自然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濃度越來越高,最終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分子實體,並進一步進化為最原始的生命。 第三集 遺傳物質的進化 眾所周知,核酸是當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它攜帶著生命信息,又能自我復制。核酸有兩種:一種是核糖核酸,又叫RNA,在RNA病毒和類病毒中,RNA攜帶著全部生命信息;另一種是脫氧核糖核酸,又叫DNA,它是目前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 種種跡象表明,原始地球上首先出現的復雜分子可能是RNA,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RNA分子比較簡單,只有一條鏈,DNA分子卻很復雜,有兩條鏈,按照進化規律,簡單的分子總是最先出現。其次,DNA分子自我復制時離不開酶,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在原始地球上,在蛋白質沒有產生以前,DNA分子是無法完成自我復制的,然而有些RNA分子本身就有酶的活性,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即使沒有蛋白質,RNA也可以完成自我復制。 在生命起源中,RNA先發生的學說能夠被科學界更多的學者所接受,但是要想真正地證明RNA是最早發生的遺傳物質,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要想在模擬原始的條件下合成RNA非常困難。 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只有核酸才是遺傳物質,近年來生物學家發現,瘋牛病、瘋羊病的病原體是朊病毒,朊病毒的本質是蛋白質,可以自我復制,這啟發人們,蛋白質也可以作為遺傳物質。 其實,和核酸一樣,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十分規則,而且也有螺旋結構。科學家長期研究後發現,蛋白質完全具備遺傳物質的條件,能夠貯藏、復制和傳遞生命信息。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通過氨基酸和氨基酸配對,可以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 通過實驗,劉次全研究員提出了氨基酸的配對模型,並且在此基礎上,繪出了一張很有特色的遺傳密碼表。 在原始地球上,最早能夠進行自我復制的分子可能是蛋白質,那時的蛋白質既能貯存或傳遞遺傳信息,又能執行特定的生物學功能。 對於原始生命來說,蛋白質的這種性質是十分經濟的,後來隨著生命進化,蛋白質貯存或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交給了RNA,然而RNA不夠穩定,隨著生命繼續進化,又出現了DNA,DNA是後來才出現的遺傳物質。 DNA作為遺傳物質的好處是:第一,DNA的某些部位與RNA相比,少了氧原子,氧原子是非常活潑的,這樣DNA更加穩定,能夠更好地保存生命信息,第二, RNA是單鏈,如果受到損傷,生命的信息勢必丟失,DNA則是雙鏈,一條鏈發生損傷後,可以根據另一條鏈進行修復,生命信息不易丟失。 因而,今天地球上的生命選擇了DNA作為遺傳物質,這也是生物在自然界中長期進化的結果 不過在還沒有發現地外生物之前還不能確定地球的生物到底是偶然產生還是必然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