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尿是怎樣生成的,簡述其基本過程
尿的生成主要經過3個過程: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和其它物質(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從腎小球濾過,而形成腎小球濾過液,即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經過腎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還有葡萄糖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鈉離子、氯離子、水和尿素,雖然在腎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中有相當一部分物質是由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它們周圍毛細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這些細胞本身產生的一些物質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Ⅱ 尿液是如何產生的
(1)腎小球進入腎臟的腎動脈,分成幾條分支以後,最後成為毛細血管而形成腎小球。在腎小球的血管腔和鮑曼氏囊之間有內皮細胞、腎小球基底膜、上皮細胞。水分和其他物質經過這一中間被過濾而形成尿。
由全身集中來的血液,經腎動脈進入腎臟內,到達腎小球里,除了血液成分中的細胞和蛋白質等不能通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以外,大部分物質在鮑曼氏囊內被過濾。這個液體就是原尿。
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鍾可過濾100毫升(每天約150公升)的原尿。在原尿中,不僅有身體不需要的物質,而且還含有身體所需要的水分、糖、氨基酸、電解質等物質。這種原尿並不是原封不動地作為尿排出體外,其中的大部分物質,在尿細管里會再度被吸收。
(2)尿細管尿細管在腎臟內有著復雜的走行,因部位不同而有各種名稱,但最後作為集合管向腎盂開口。尿細管雖然是讓尿的基礎液體通過,但又具有使基礎液體在尿細管的各個部位再度吸收和分泌等作用,最後形成尿。
原尿在流經很長的尿細管期間,身體所需要的物質經尿細管細胞所吸收而再度返回到血液中。
尿細管中的再吸收機制很復雜,是維持身體的正常活動所必備的。
在尿細管里進行再吸收的同時,將不必要的物質排出體外。原尿中的1%,即每天約有1.5公升的物質變成尿。
Ⅲ 如何生成尿液
腎臟是生成尿液的器官。當人們喝了汽水、茶水、湯等液體,經過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再經過腎臟處理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因此,尿液直接來源於血液。當血液流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幾乎所有血漿成分,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都通過腎小球膜,濾到腎小球囊內形成原尿。這是尿液生成的第一步。正常成人兩側腎臟的血流量每分鍾約為1000~1200毫升。其中,血漿流量每分鍾約為600~700毫升。
這個數據表明,腎小球的濾過液不是都排出體外,其中大部分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因此,把腎小球的濾過液叫作「原尿」,而經過膀胱排出的尿才叫作「尿」或稱為「終尿」。從數量上看,兩側腎臟每分鍾形成的濾液約為125毫升,每天就有180升,而每分鍾經腎臟最後形成的尿液約1毫升,每天約為1.5升,這就是說,尿量只為濾液量的1%。從質量上看,原尿的成分與血漿成分很接近,幾乎相同,但與排出的終尿有顯著差異。尿的生成主要經過3個過程: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和其他物質(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從腎小球濾過,而形成腎小球濾過液,即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經過腎小管,99%的水分被重吸收,還有葡萄糖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全部被重吸收到血液中。
鈉離子、氯離子、水和尿素,雖然在腎小管各段均能重吸收,但主要是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液中有相當一部分物質是由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將它們周圍毛細血管血液中的一些成分,以及這些細胞本身產生的一些物質分泌或排泄到管腔中的。
人排出的尿,其尿量和成分之所以能維持在正常狀態,均與濾過、重吸收、分泌三個過程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腎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了,或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減弱了,或腎小管的排泄與分泌功能失常了,都會直接影響到尿量或尿中成分的改變。由此,對尿量的變化和尿中異常成分的分析,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對治療情況的觀察。
Ⅳ 簡述尿液的生成過程
一、
簡單說尿液的生成過程包括三個過程:1、腎小球的過濾作用;2、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最初的慮出的尿液就是原尿!尿是在腎臟中形成的。腎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腰子」,它長在腰後部的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個,大小如拳頭,形狀很像蠶豆。腎臟分為生尿和排尿兩部分。產生尿液的部分叫腎單位,它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小體內有一團毛細血管叫腎小球,腎小管是位於外面的一段彎彎的管子。當血液流過腎小球時,就像被篩子過濾了一遍,血液中的廢物和多餘水分被濾到腎小管中,於是就形成了尿液。許許多多的腎單位,把產生的尿液匯集到腎臟的排尿部分—腎盂,然後再通過輸尿管進入到膀胱。當膀胱中的尿液積累到一定量時,就會受到膨脹性刺激,這種刺激通過神經傳入到大腦,大腦便發出「排尿」的命令。這時候,膀胱頂部的肌肉首先收縮,尿液出口處的括約肌開始放鬆,尿液便源源不斷地流向尿道,排出體外。
二、
腎臟的生理功能可歸納為3個方面:排泄機體外代謝終末產物,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產生和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尿液主要承擔排泄體代謝體產物及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的作用。腎的血循環是維持腎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腎血流量的大小決定腎小球的濾過率、鈉的重吸收及腎組織的耗氧量,每分鍾流經雙腎的血液約1000~1200毫升,相當於心輸出量的20%~25%。
腎小球的濾過是腎臟形成尿液過程的第1個主要步驟,腎小球由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膜和腎小囊臟層上皮細胞組成,起濾過膜作用,將流入腎臟的血液進行過濾,濾過膜各層都有大小不等的篩孔,其通透性取決於物質分子的大小、形態及其電負荷狀態,相對分子質量大於90000或分子半徑大於4.0納米的物質完全不能濾過,橢圓形分子比圓形分子更容易通過濾過膜,另外濾過膜上有一層含負電荷的唾液黏蛋白,所以帶負電荷的分子難以通過濾過膜。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及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紅細胞)被阻於血管內,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質以及氨基酸、葡萄糖、鹽類、水分等濾出,入腎小囊形成原尿,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又被腎小管吸收回體內。正常人雙腎共有200萬個腎單位,其濾過膜的總面積為1.5平方米以上。單位時間內從腎小球濾過的血漿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GFR)。血液通過進球小動脈進入腎小球,又從出球小動脈流出,血漿的濾過取決於濾過膜兩側的壓力不平衡所形成的濾過動力,濾過膜兩側的壓力是由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與腎小囊靜水壓的壓差及毛細血管內血漿膠體滲透壓與腎小囊膠體滲透壓的壓差構成,由於這一壓差,血漿內的水不斷濾出,並帶出部分血漿中的溶質。正常人的腎小球濾過率為125毫升/分±15毫升/分,每天經腎小球濾過的液體約180升,相當於總體水分的4倍或細胞外液的15倍,血漿量的60倍,人體通過控制進球和出球小動脈口徑與阻力、球管反饋、激素、血管活性物質及神經影響腎小球濾過率。經腎小球濾過的大量富含各種溶質原尿,時入腎小囊腔,流入腎小管,最終僅有1%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一過程主要依靠腎小管的轉動功能來完成,腎小管是由單層上皮細胞緊密連接而成的通道,腎小管細胞具有經細胞轉運功能,可以對管腔內外的水及電解質進行轉運,通過被動轉運及主動轉運,腎小管內濾液中的物質轉運到明小管外,再進入小管周圍毛細血管,這一過程稱為腎小管的重吸收。而腎小管上皮細胞將自峰代謝產生的物質或血漿中的某些物質向腎小管腔內轉運,稱腎小管的分泌作用。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為被動重吸收,重吸收率為99%,其中60%~70%的水分主要在近端腎小管內伴隨鈉的轉運而被動重吸收到血液中,而最後排出的尿液,主要通過髓袢和集合的尿濃縮與稀釋機制來完成。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受抗利尿激素(ADH)調節。原尿中鈉的轉運是腎小管上皮細胞的主要轉運機制,是耗氧耗能的主動重吸收過程,少部分為被動擴散轉運,原尿中僅有1%的鈉從尿液中排出,鈉的轉運主要受醛固酮調節。氯的轉運隨鈉的重吸收而被動重吸收,小部分被主動重吸收,最後僅占濾過率1%的氯(5~9克)以氯化鈉和氯化銨的形式隨尿排出。原尿中70%的鉀在近曲小管內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遠曲小管及外髓層集合管亦可重吸收省量的鉀,重吸收的方式以主動過程中為主。鉀的分泌主要發生在遠曲小管和皮質集合管以及髓袢降支細段,是尿中鉀的主要來源,分泌過程以被動分泌為主。腎小管對鉀的轉運主要受醛固酮調節,還受小管內鉀和鈉的濃度及酸鹼度影響。原尿中99%的鈣和85%的磷被腎小管重吸收,主要部位在近端腎小管,而鎂的重吸收主要在髓袢和遠端腎小管,這些電解質的轉運受甲激素(PTH)和降鈣素(TCT)的調節。
Ⅳ 尿液是怎麼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過程比較復雜,大致是由於腎臟濾過人體的血液而產生。人體的血液經過腎臟以後進入到腎臟內部,腎臟內部含有大約300萬個左右的腎小球。腎小球像一層濾網一樣,然後血液經過腎小球濾過,比較大的分子,比如蛋白或營養物質就不能通過這個濾網而留在體內。而比較小的有毒物質,比如尿素氮、肌酐和胍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篩網而濾過進入腎小管之中,水分也可以通過濾網而進入腎小管質中。腎小管就重吸收水分,再返回到人體的血液之中,而且小分子的物質通過腎小管的分泌進入腎盂之中,少部分的水分也會進入腎盂之中,混雜這些有毒物質就最終形成了人類的終尿。這些終尿被集合系統收集,存儲在膀胱之內,當存儲到大約200-300ml左右時就會產生一種憋尿感,促進患者去排出這些有毒物質,也就是人體最終排出的尿液。
尿液由腎臟產生,其生成的過程主要為腎臟動脈供應血液進入腎臟,血漿在腎小球的毛細血管處通過濾過作用形成了超濾液。腎小管和集合管有重吸收及分泌的作用,當形成的超濾液流經腎小管以及集合管的過程中被選擇性的重吸收,然後經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終形成尿液。人體通過尿液的生成和排出腎臟,實現了排出體內代謝終產物,調節水及電解質平衡、調節體內滲透壓力、體液的量以及電解質的濃度、酸鹼平衡的作用,尿液產生的過程中受多種激素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