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引起醫院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

引起醫院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8 23:19:59

❶ 哪些微生物可引起性病

概 述
性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有著傳染性強、女性患者比較多見的特點。性病是一個統稱,其可以期分為很多類型,不一樣的類型有不同的微生物引起。梅毒螺旋體會導致患者出現梅毒,梅毒是一個傳染性很強,而且可以傳染給後代的微生物。淋病奈瑟氏菌可以導致患者出現淋病,淋病可以通過被淋球菌污染的衣褲、被褥、毛巾、浴盆和手間接的傳染對方。
步驟/方法:
1白色念珠菌可以導致女性出現女性外陰道念珠菌病,男性出現念珠菌性龜頭炎,這種性病可以通過沒有安全保護的性生活傳染給對方,如果治療的不及時,就會引起患者表現出其他疾病。
2單純皰疹病毒會導致患者表現出生殖器皰疹,患者一旦出現了生殖器皰疹,就會在私處出現瘙癢、疼痛,可以通過性生活直接傳播,也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方式間接傳播,所以應該謹慎對待。
3艾滋病也是一種常見的性病,這種性病比較特殊,一旦感染就很難治癒,到現在都還沒有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艾滋病是由HIV攻擊淋巴細胞,造成患者出現免疫力疾病,艾滋病多通過血液以及性生活傳播。
注意事項:
性病的種類很多,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微生物造成,所以患者出現性病以後,就要到正規醫院進行細菌培植,找出具體的誘發細菌,這樣才能更好的對症下葯,盡早康復。

❷ 醫院感染病原學有哪些特點醫院感染病原體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醫院感染又稱院內感染或醫院獲得性感染,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義為:凡住院病人、陪護人員或醫院工作人員因醫療、護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臨床顯示症狀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對象在醫院期間是否出現症狀,均視為醫院感染。醫院感染具有以下特點:①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②醫院中病原體來源廣泛、外環境污染較嚴重,因此容易發生交叉感染;③醫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為多重耐葯性,難以治療[1]。 1 醫院感染形成過程 醫院感染形成過程中必須具備3個基本條件:①傳染源:醫院環境中的任何人和物體都可以成為傳染源,主要包括患者、病原攜帶者、患者家屬、醫院工作人員、污染的環境、設備和空氣等;②傳播途徑:任何傳播方式都可以造成醫院感染的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有經接觸傳播、經血液傳播、經空氣傳播以及使用醫療器械導致的醫源性傳播等;③易感人群:主要包括細胞免疫或體液免疫缺陷的患者,新生兒、嬰幼兒和老年人(≤1歲或≥65歲者),有嚴重基礎病者(如惡性腫瘤、糖尿病、肝病、腎病、結締組織病、慢性阻塞性支氣管肺疾患和血液病等),燒傷或創傷產生組織壞死者[1,2]。當這3個相互連接的條件同時存在並相互作用時,就可造成醫院感染的發生,甚至蔓延。 2 醫院感染流行現狀 醫院感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其難治性及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成為臨床實踐中有待攻克的新課題。醫院感染不僅造成病人住院期延長,還使病死率增加,給病人生命、健康帶來極大威脅。不同時間、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醫院感染率各不相同;就同一所醫院而言,感染率也隨時間變化而不同,不同科室感染率不同。

❸ 容易引起實驗室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

黑黴菌,黴菌,金色葡萄球菌等

❹ 感染性疾病中的微生物,有哪些網站的數據

環境中存在豐富的微生物,通常從細菌和真菌兩方面,考察樣品中存在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及其相互作用,如促進、拮抗等.來源於極端環境或者特殊環境的樣品,較容易從中發現新菌種或對人類有益的菌,屬於生態學范疇.進一步需要分析其代謝產物或者進行遺傳分子改良,用於農業、工業、醫學用途.
分類:微生物的多樣性通常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分析:體上講,微生物種類多,且很多屬於原核生物,DNA容易發生變異,從而造成性狀甚至種類的變異.
從結構上講,微生物的通有結構是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間體,DNA區等等.但是有些種類或者同種類的細菌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會有其他特殊結構,比如鞭毛、性毛、菌毛、莢膜、微莢膜、粘質、外膜等結構.

❺ 屬於醫院感染的情況有哪些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於潛伏期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廣義地講,醫院感染的對象包括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門急診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等,這些人在醫院的區域里獲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稱為醫院感染,但由於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在醫院的時間短暫,獲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復雜,常難以確定感染是否來自醫院,故實際上醫院感染的對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醫院工作人員。
按感染部位分類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發生醫院感染,可分為呼吸系統醫院感染、手術部位醫院感染、泌尿系統醫院感染、血液系統醫院感染、皮膚軟組織醫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體分類
可將醫院感染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體感染、衣原體感染及原蟲感染等,其中細菌感染最常見。每一類感染又可根據病原體的具體名稱分類,如柯薩奇病毒感染、銅綠假單孢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體來源分類
1.內源性感染:又稱自身感染,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患者在醫院內遭受自身固有病原體侵襲而發生的醫院感染。病原體通常為寄居在患者體內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當個體的免疫功能受損、健康狀況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時則會成為條件致病菌發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稱交叉感染,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患者在醫院內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體侵襲而發生的感染。病原體來自患者身體以外的個體、環境等。包括從個體到個體的直接傳播和通過物品、環境而引起的間接感染。

❻ 空氣中有哪些微生物的存在

一樓的回答太片面了,事實上,空氣中存在著數以萬計的微生物!首先有一點要知道,什麼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藉助顯微鏡觀察的微小生物。包括屬於原核類的細菌、放線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和藍細菌(過去稱藍藻或藍綠藻),屬於真核類的真菌(酵母菌和黴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及屬於非細胞類的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等。 空氣中沒有微生物生長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條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線還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因此空氣不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場所,但空氣中卻飄浮著許多微生物。土壤、水體、各種腐爛的有機物以及人和動植物體上的微生物,都可隨著氣流的運動被攜帶到空氣中去,微生物身小體輕,能隨空氣流動到處傳播,因而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小到食物腐敗,大到流感肆虐,都是由於空氣中的微生物引起的!否則非典時沒事噴什麼84,釀酒時整什麼密封?! 空氣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種類和數量因環境不同有所差別。空氣中的微生物來源於人畜呼吸道的飛沫及地面飄揚起來的塵埃。由於空氣中缺乏營養物及適當的溫度,細菌不能繁殖,且常因陽光照射和乾燥作用而被消滅。只有抵抗力較強的細菌和真菌或細菌芽胞才能存留較長時間。室外空氣中常見產芽胞桿菌、產色素細菌及真菌孢子等;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比室外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醫院病房、門診等處,容易受到帶菌者和病人污染。如飛沫、皮屑、痰液、膿汗和糞便等攜帶大量的微生物,可嚴重污染空氣。某些醫療操作也會液成空氣污染,如高速牙鑽修補或超聲波清潔牙石時,可產生微生物氣溶膠;穿衣、鋪床時使織物表面微生物飛揚到空氣中,清掃及人員走動塵土飛場也是醫院空氣中微生物的來源。室內空氣中常見的病原菌有腦膜炎奈瑟氏菌、結核桿菌、溶血性球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等。空氣中微生物污染程度與醫院感染率有一定的關系。空氣細菌衛生檢查有時用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作為指示菌,表明空氣受到人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簡單來說空氣中常見的微生物有各種球菌、芽孢桿菌、產色素細菌以及對乾燥和射線有抵抗力的真菌孢子等。也可能有病原菌(在醫院或患者的居室附近,空氣中常有較多的病原菌),如結核分支桿菌、白喉棒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及少量酵母菌,粘液菌等。

❼ 什麼是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有那幾種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依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愛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達幾萬種,大多數對人類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環境下能引起感染稱條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變質,腐敗,正因為它們分解自然界的物體,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質循環。

❽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8)引起醫院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❾ 微生物感染

且不論您被醫生告知的生物細菌感染是指的哪一類,但——閱讀以下內容,也許您就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答案了。

微生物無處不在,如土壤中、淡水中、海水中,乃至海底下、空氣中均有。每天我們都在吃入、飲入和吸入微生物。但是,盡管微生物似乎是到處都有,人體卻罕有被其侵犯並繁殖後引起感染的。甚至當他們引起了感染,有時因感染十分輕微而不引起任何症狀。
相對較少的微生物能直接引起疾病。而大多微生物存在於人體皮膚、口腔、呼吸道、腸道和生殖道(特別是陰道)。一種微生物是否為宿主的無害伴侶或侵犯機體引起疾病取決於微生物本身的特點和人體的防禦能力。
★ 常住菌群
一個健康人同在其身體的特別部位上固定的正常微生物群協調地共同生活。這種占據在人體特定部位的正常菌群,被稱為常住菌群。不僅不引起疾病,常住菌通常還保護人體免受病原菌的侵犯。若這種協調被打亂,常住菌能努力重建其自身的位置定殖。微生物定殖在宿主數小時或數周而不能永久性定居者,稱為暫住菌。
環境因素——如膳食、環境狀況、空氣污染和衛生習慣可影響一些菌種成為人體常住菌。例如,乳酸桿菌是攝入大量乳製品的人腸道中普遍生活的常住菌,而流感嗜血桿菌則通常定植在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的氣道。
在某種情況下,作為機體常住菌的一些微生物亦可引起疾病,如化膿性鏈球菌可以寄居在咽喉部而不引起危害,但當機體防禦能力減弱或鏈球菌為特別的毒株,它就可引起鏈球菌咽峽炎(喉部感染)。類似地另外的一些常住菌亦可因宿主的防禦屏障被破壞而得以侵犯機體引起疾病。例如,患有結腸癌的病人,就易於受到正常生活在腸道的細菌的侵犯,這些微生物能經血播散和感染心臟瓣膜。接觸大劑量的射線亦能引起這些微生物侵入機體並引起全身性感染。
★ 感染是如何發生的
多數感染性疾病是由侵入機體並進行繁殖的微生物所引起。而多數微生物的入侵又是當它們粘附於人體細胞開始的。粘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過程,包括了人體細胞和微生物間的密切連接。是否微生物留在侵入原位附近或擴散至遠處取決於它們是否產生毒素、酶或其他物質等因素。
某些侵入機體的微生物產生對其附近或遠距離的機體細胞有毒的毒素,多數毒素成分特異性連接到特定細胞(靶細胞)上的某些分子上,並由此引起疾病。由這種毒素起主導作用所致的疾病包括破傷風、中毒性休克綜合征和霍亂。少數感染性疾病是由微生物在體外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由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微生物和機體間存在的幾種相互關系類型:
共生:微生物和機體在相互受益的情況下共生;
共棲:微生物和機體在彼此無害下共同生存;
寄生:微生物在此種方式下獲益,而機體受害。絕大多數微生物中的細菌和真菌具有共生和共棲關系。
微生物入侵以後必須要繁殖才引起感染。然後可能出現下述三種情況之一。首先,微生物能繼續繁殖並能克服機體的防禦系統,這個過程能引起足夠的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其次,能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引起一種慢性感染,在這種爭斗中,無論微生物或者病人均未獲勝。最後,機體不管有或無葯物治療,能消除入侵的微生物。這時機體可重建健康並常能提供對相同微生物引起的另一次感染的持久免疫狀態。
很多致病微生物具有增加疾病的嚴重性(毒力)和耐受機體防禦機制的特點。例如某些細菌產生破壞組織的酶,使感染擴散得更快。
某些微生物具有阻斷人體防禦機制的方法,如某些微生物能幹擾機體抗體的產生或能特異性地攻擊它們的一種白細胞——T細胞的發展。另一些微生物具有外殼(包囊)能耐受白細胞的消化。隱球菌在侵入肺部後可形成一種較厚的囊膜,其發生的理由為這種較厚的囊膜形成是在CO2環境下,而肺內較之真菌正常生長的土壤中有更多CO2,這樣,當肺部受隱球菌感染時,機體防禦機制就沒法起到作用。某些細菌能耐受血流循環中某些物質的分解(溶解),某些微生物甚至能產生對抗抗生素作用的化學物質。
★ 感染對機體的影響
某些感染引起血液、心臟、肺、腦、腎、肝和腸道的變化。醫生通過確定這些變化能夠判定人體有某種感染。
★ 血液的變化
白細胞作為機體防禦感染的一部分,計數是增加的。這種白細胞增高可出現在感染發生的數小時內,是白細胞從貯存的骨髓中釋放的結果。白細胞中之中性粒細胞首先增高。如感染持續存在,則單核細胞和其他種類的白細胞亦增加。在其他的白細胞中,如嗜酸性粒細胞主要在過敏反應和寄生蟲侵襲時增加,但細菌感染時通常不高。
某些感染,如傷寒,白細胞實際上是減少的,白細胞減少亦可能發生在骨髓受到明顯抑制不能快速產生足夠白細胞去替代為戰勝感染而損失的白細胞。
來自醫療操作技術引起的感染
通常人們認為感染總是發生在微生物侵入人體並粘附於特別的細胞上時。但微生物亦能粘附於放置入人體的醫療器具上,如導管、人工關節和人工心臟瓣膜,並隨醫療操作技術進入人體定植下來,隨著醫療器具被放入人體而引起感染擴散。
貧血可能出現於感染所致的出血,紅細胞破壞,或骨髓受抑制。嚴重感染時可以導致廣泛的血管內淤血,稱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糾正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是治療基礎疾病,具體在此即是感染。只有血小板的減少而沒有其他改變時,可能也是來自感染(指示有基礎感染)。
★ 心臟、肺和腦的變化
感染時可能有的心臟變化包括心率加快和心輸出量增加或減少。雖然多數感染脈搏增高,但某些感染如傷寒可引起較之其發熱嚴重程度相對較緩的脈率。血壓可下降。在全身性感染,血管的廣泛擴張可致血壓嚴重下降(敗血性休克)。
感染和發熱通常引起機體呼吸加快(呼吸率增加)。意味著更多的CO2被從血中轉運和由肺呼出,使得血更帶酸性。肺的硬度可能增加,這將影響呼吸和導致一種稱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狀況。胸部的呼吸肌也呈現易於疲勞。
無論微生物是否直接侵入大腦,嚴重感染時可出現大腦功能異常,老年人特別容易出現意識障礙,高熱亦能導致驚厥。
★ 腎、肝和腸道的變化
腎臟的變化可能從尿中微量的蛋白丟失到急性腎衰竭。由於心功能減弱,包括血壓下降,或者由微生物對腎臟的直接損傷都可以引起腎臟病變。
很多感染可以改變肝功能。盡管微生物並不直接攻擊肝臟。最常見的症狀是因膽汁返流造成的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當黃疸是由感染引起時,它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體征。
嚴重的感染可以引起上消化道應激性潰瘍而導致出血,通常出血量不大,但在少數人亦可出現大出血。
★ 人體對感染的防禦
人體對抗感染的防禦系統包括:自然屏障如皮膚,非特異性機制,如某些種類的白細胞和發熱,以及特異性的機制,如抗體。通常,如一種微生物得以通過機體的自然屏障,則由非特異和特異的防禦機制在其繁殖前將其消滅。
★ 自然屏障
一般地講,皮膚能保護機體免於很多微生物的侵襲,除非它的完整性受到損傷。例如由外傷、昆蟲叮咬或燒傷。還有例外的情況出現,如人乳頭瘤病毒可直接感染皮膚形成疣。
其他的有效自然屏障是粘膜,如機體呼吸道和腸道表面層粘膜。典型的粘膜都覆蓋一層分泌物,這層分泌物能抵抗微生物。例如眼睛的粘膜是由淚液浸泡,淚液含有一種稱為溶菌酶的酶,這種酶能溶解細菌使眼免受感染。
呼吸道粘膜能有效濾掉吸入空氣中的顆粒。在鼻腔中的彎曲道壁上覆蓋的粘膜,有助於將吸入異物的多數去除。若一種微生物達到了下呼吸道,覆蓋於粘膜表面的細毛樣結構(纖毛)會將其從肺中排出來,而咳嗽進一步幫助清除這些微生物。
胃腸道亦有一系列有效的屏障,包括胃酸、以及胰酶、膽汁和腸道分泌物的抗菌活性。腸道的收縮(蠕動)和腸道上皮細胞的正常脫落幫助排除有害的微生物。
人體的泌尿生殖道是由一定長度的尿道所保護(約20cm長),因為有這種保護機制,細菌很少能進入尿道,除非無意中被外科器械帶入。女性則受陰道的酸性環境所保護,沖洗作用如膀胱的排空是另一種男女兩性均有的保護機制。
機體防禦機制受損者更易受感染。如,無胃酸的人特別易感染結核病和沙門菌。在腸道常住菌間的平衡對維持機體防禦也是重要的。有時,人體因某處的感染攝入某種抗生素能打亂這種常住菌間的平衡,而造成致病菌的數量增多。
★ 非特異的防禦機制
任何一種損傷包括細菌的入侵能引起炎症反應。炎症部分地是處理損傷和感染部位直接的防禦機制。通過炎症過程,血供增加,白細胞通過血管進入發炎部位更容易,白細胞在血流中的數量亦增加,骨髓從貯存中釋放大量的白細胞,使之成為新的成員。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出現的白細胞是嗜中性白細胞,它們開始吞噬入侵的微生物並試圖將感染局限在小的范圍。若感染持續存在,白細胞的另一種類型(具吞噬能力的單核細胞)將以增加的數量到達。然而,這些非特異性的防禦機制能被數量巨大的微生物或其他減低機體防禦能力的因素,如空氣污染(包括吸煙)所壓倒(超過)。
★ 發熱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達38℃以上(以口表測試)。發熱實際上是對感染和損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體溫的上升能增強機體的防禦機制而僅引起相對小的不適。
正常情況下,體溫每日均有上下波動,最低是在早上6點,最高約在下午4~6點。雖然常規正常體溫是37℃,而實際上在早上6點正常最高可達37.2℃,下午4點可達37.6℃。
大腦的下丘腦部分控制著體溫,發熱實際上來自下丘腦恆溫調節中心調整的結果。人體通過將血液從皮膚表面移到身體內部(分流),減少熱的散失,將其體溫升高達到一個新的較高的恆溫水平。由肌肉收縮引起的發抖可以增加熱的產生。機體努力保存和產熱直到血流使下丘腦達到新的較高的體溫。這樣體溫再按正常的方式維持,稍後,當體溫調節在建立它的正常水平時,機體通過出汗和讓血液流向皮膚來消除過量的熱,當體溫被降低時,可以發生寒戰。
發熱可以是一種每日有高峰又回到正常的形式,亦可相反出現稽留熱,此時雖有體溫波動,但不能降到正常。某些人,如嗜酒者、高齡老人或幼兒,對嚴重感染的反應亦可以出現體溫下降。
引起發熱的物質叫熱原,熱原可以來自體內或體外。作為體外熱原的一個代表就是微生物,及其產物稱為毒素。來自體內的熱原實際是由其刺激機體使其釋放自身的熱原。體內形成的熱原通常是由稱為單核細胞的白細胞類型所引起。然而,感染並非引起發熱的唯一原因,所有的炎症過程、癌症或過敏反應亦可引起發熱。
★ 發熱原因的確定
通常發熱均有確定的原因,如像流感或肺炎。但有時發熱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如心內膜的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當某人有至少38℃發熱時,經全面檢查未發現原因,醫生常稱之為不明原因發熱(見第263節)。這種發熱的潛在原因包括任何一種引起發熱的疾病。但至少在成人最常見的是感染、由人體自身組織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種未發現的腫瘤(特別是白血病和淋巴瘤)。
為了確定病因,醫生可從詢問病人現在和過去的症狀和疾病、近期的用葯情況、接觸感染情況、近期旅遊情況等開始。發熱的類型通常對診斷沒有幫助。然而,有某些例外情況,如隔日出現和每三日出現一次的發熱是瘧疾的典型表現。
近期旅遊,特別是到國外,或接觸某種物質或動物,可以提供病因線索。美國的西南部是球孢子菌病的流行區,而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谷有組織胞漿菌病流行。某人飲用了污染的水(或由污染的水製作的冰製品)有可能感染傷寒。而在肉食品加工廠工作的人可能感染布氏菌病。
詢問上述有關問題後,醫生進行仔細的身體檢查以發現感染的來源和疾病的證據。在醫務室或在醫院進行體檢,視病人發熱和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定。
血液檢查能用於檢測對抗微生物的抗體,直接培養微生物和測定白細胞數量,某種特異抗體的水平增高能幫助確定入侵的微生物。白細胞增高通常提示感染。白細胞區別計數(各類白細胞比例)可給予進一步的思路,如中性白細胞增高提示有急性細菌性感染,酸性白細胞的增加提示寄生蟲感染,如絛蟲或蠕蟲。
超聲、計算機體層攝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對診斷有幫助。標記白細胞掃描能用於確定感染或炎症的部位。做此實驗時,注入人體一種用放射活性標記的白細胞,因為白細胞被吸引至感染區和注入的白細胞已放射活性標記,掃描時就能確定感染部位。如試驗結果為陰性,醫生需要從肝、骨髓或其它懷疑的部位取活檢。活檢標本再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診斷。
★ 發熱的處理
因為發熱具有潛在的好處,因而對是否需要常規的處理發熱存在著爭論。然而,如一個過去有發熱引起驚厥(發熱驚厥)的兒童,發熱應予治療。有心肺疾病的成人發熱也應予類似的治療,因為發熱會增加氧耗,每增高0.5℃耗氧增加7%(指體溫上升到37℃以上時)。
用以降低體溫的葯稱為退熱葯,應用最廣泛和有效的解熱葯為醋氨酚和非類固醇抗炎葯,如阿司匹林。然而,阿司匹林不能用於兒童和少年的發熱,因可以增加發生雷耶(Reye)綜合征的危險,它是可致命的。
★ 特異的防禦機制
一旦感染發生,則免疫系統全力進入動員,免疫系統產生能針對攻擊入侵微生物的各種物質。例如,抗體吸附於入侵的病原體以幫助固定它們不再擴散,抗體亦可直接殺死病原體或使其更容易被白細胞攻擊和消滅。此外,免疫系統可提供殺傷T細胞(還有其他類型的白細胞)以特異性地攻擊入侵微生物。
抗感染的葯物如抗生素、抗真菌葯或抗病毒葯能協助人體自然防禦系統。因此,如機體的免疫系統嚴重受損,這些葯物亦常常失去作用。

閱讀全文

與引起醫院感染的微生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