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病原生物名詞解釋
病原生物指 能引起動植物患病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
B. 病原生物可分為哪幾類及各自特點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C.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蟲等。此類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復雜的細胞器,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及引起皮膚病的黴菌等。
簡介:
有研究表明,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病原微生物
D. 醫學上的病原生物是指
病原生物學的定義:是研究與疾病有關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等)和寄生蟲(包括原蟲、蠕蟲、醫學節肢動物)的生物學規律、致病機理及其與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是基礎醫學中極為重要的學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人類生活的改善和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及環境、氣候的變化,人類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譜」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加上病原體對抗生素耐葯性的產生和新的病原體因子的發現,人類仍面臨著與病原生物斗爭的嚴峻挑戰。
(4)病原生物包括包括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病原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等的統稱。微生物占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源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源蟲和嚅蟲。病源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
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
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E. 病原生物按生物學種類分為哪五大類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5)病原生物包括包括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
第九條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2、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4、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第十條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通過陸路運輸;沒有陸路通道,必須經水路運輸的,可以通過水路運輸;緊急情況下或者需要將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運往國外的,可以通過民用航空運輸。
F. 病原體包括哪三個生物
病原體可以分為:"正常微生物菌群"和"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病原體"是指可造成人或動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病原體的形態,有球形、桿狀、絲狀、螺旋狀,還有許多復雜又精巧的結構。肌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G.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根據病原微生物的組成及結構,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人類的庫魯病。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蟲等。此類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復雜的細胞器,如引起瘧疾的瘧原蟲及引起皮膚病的黴菌等。
(7)病原生物包括包括什麼和什麼擴展閱讀
傳染病消毒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消滅停留在不同的傳播媒介物上的病原體,藉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和控制傳染的發生。其目的:
1、防止病原體播散到社會中,引起流行發生。
2、防止病者再被其他病原體感染,出現並發症,發生交叉感染。
3、同時也保護醫護人員免疫感染。
H. 什麼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入人或動物機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也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等。
病原體侵入動物機體,機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動物機體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而與之對抗,稱之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對矛盾,其結局如何,根據病原體和宿主兩方面力量強弱而定。如果宿主免疫系統足夠強壯,可能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體也多半會逐漸消亡,動物康復;如果宿主很虛弱,免疫系統機能下降,而病原體很兇猛,則感染擴散,甚至導致動物死亡。
對於細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有效的抗菌葯物治療;而對於病毒引起的感染,抗菌葯物沒有效果,病毒性疾病有細菌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時,須用抗菌葯物配合治療。
I.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能使人,植物和其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統稱為病原微生物.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病毒等.
它們在空氣,水和土壤中駐留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