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寶寶肚臍眼上長了一個肉芽腫做手術大概需要多少錢 在縣醫院
寶寶在出生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家長意想不到的異常情況,比如有些寶寶的肚臍部位會長出肉芽。在家長用手觸碰肚臍的肉芽時,寶寶就會很疼痛,一般都會疼得哭出來。那麼,寶寶肚臍長肉芽怎麼辦,寶寶肚臍長肉芽有什麼表現?
寶寶肚臍長肉芽怎麼辦
寶寶肚臍出現長肉芽的情況,當肉芽還比較小時,在直徑小於0.5厘米的時候,醫生一般會用消毒溶液對肉芽進行消毒、處理,很快就可以痊癒的。在肉芽長的比較大的時候,就必須要將肉芽整個祛除了。醫生一般會用線把肉芽底部勒緊,切斷肉芽的供血,通常只需要幾天的時間,肉芽便會自己脫落。在脫落之後,只要用消毒液塗抹幾天就可以了。
寶寶肚臍長肉芽有什麼表現
寶寶肚臍長的肉芽,是臍帶脫落後肚臍中間出現粉紅色的肉芽,孩子出現的臍肉芽腫情況都是不同的。臍肉芽腫也導致流膿以及出血等情況。當媽媽用手指碰到時,寶寶往往會疼得哇哇大哭。 當寶寶出現臍肉芽腫時,媽媽應帶寶寶去醫院就診。在肉芽還比較小的時候,醫生會用硝酸銀溶液對肉芽進行消毒、處理,然後很快就可以痊癒了。
『貳』 生殖器長肉芽能不能看;怎樣做好的快些,我不想一輩子與它糾纏!
你男孩還是女孩?最好悄悄找醫生,現在醫院醫生每天看幾百個患者。鬼記得別跟朋友說就行了。
『叄』 肉芽腫怎麼治療
是不是肉芽腫
這個不是肉芽腫,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潰爛,建議你去醫院做分泌物細菌培養,然後抗生素治療,局部應該注意消毒。不要讓感染加劇。
是不是肉芽腫
不是肉芽腫,是細菌或者真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建議你局部消毒,塗抹抗真菌葯物。
你好,這種情況一般考慮保守治療主要是使用消炎葯對症治療,建議去醫院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確定治療方案
這種情況可以根據病情採取手術、激光、冷凍、葯物注射等方法治療,可以到正規醫院外科就診檢查治療。
肉芽腫可以根據病情採取激光、冷凍、葯物注射等方法治療,可以到正規醫院外科就診檢查治療。
建議激光、冷凍或單純手術治療,術後外用氟尿嘧啶軟膏預防復發的情況。
病情分析:您好,患肉芽腫唇炎一般葯物可以控制的指導意見:建議最好考慮採取手術方法治療為好。
病情分析:環狀肉芽腫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良性,慢性皮膚病,特點是丘疹或結節呈離心性分布,呈環狀,中央皮膚正常或稍凹陷.損害呈淡黃棕褐色,紅斑性,帶藍色或與周圍皮膚同色,可出現一至數個.它們通常是無症狀性的,並通常發生在足,腿,手,指的遠端.指導意見:此病一般不伴有系統性疾病,但如損害數目多的成人患者異常葡萄糖代謝的發生率增高.大約5%病例暴露於陽光可使皮損驟發.
因為自發性消退常見,所以不需治療.除向病人解釋和保證疾病的良性性質外,用高效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每晚封包或含皮質類固醇激素(氟氫縮松)膠布貼敷或皮損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可以促使損害消退.
這建議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外用皮炎平軟膏,一般可自行消退
根據上述病情建議手術治療,術後配合化療,結合臨床醫生,祝健康。
『肆』 腹股溝肉芽腫應該做哪些檢查
腹股溝肉芽腫是一種慢性輕度傳染的性傳播疾病,由肉芽腫莢膜桿菌引起,在感染組織中的單核細胞內表現為一卵圓行小體,稱為杜諾凡小體,故本病又叫杜諾凡病。以肉芽組織增生性斑塊為主征,肛門、外陰處為好發部位,形成無痛性潰瘍,並可自身接種。
【檢查方法】
1、組織病理學檢查 是診斷此病的金標准,從活動性損害的邊緣取材,HE染色可見表皮有角化不全、顆粒層消失、棘層肥厚、海綿形成和假性上皮瘤樣增生。最具特徵性的是,用Giemsa染色能識別出增大的組織細胞,其內有多個分隔空間,每個空間有1~20個杜諾凡小體,呈藍黑色,似別針狀。
2、細胞學檢查 從活檢組織取大約1mm的碎片,置於兩塊載玻片中夾緊,向正反方向旋轉,製成細胞壓片。壓片在空氣中乾燥後用甲醇固定,做Giemsa染色。鏡下可見單一核細胞內的杜諾凡小體(有時也可見於細胞外)。
3、細菌培養 將上述方法得到的組織碎片加滅菌鹽水乳化,接種到5日齡的雞胚卵黃囊中,在37℃下培育72h,肉芽腫莢膜桿菌將在卵黃囊液中生長。經染色可顯示別針狀的病原體。
4、血清學檢查 尚無特異的血清學方法。用補體結合試驗只能在有3個月以上病期病損的患者血清中檢測到有意義滴度的抗體,且與肺炎克雷白桿菌及鼻硬結克雷白桿菌有交叉反應。
『伍』 湯飛凡的沙眼衣原體
人民共和國經過經濟恢復時期,各條戰線形勢大好。到了1954年,烈性傳染病已被控制,防疫的重點轉向常見的、多發的傳染病。湯飛凡呈請衛生部批准他擺脫行政事務,恢復他中斷了20年的研究工作。獲准後,他首先恢復了對沙眼的研究。那時沙眼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廣泛流行,中國人口中有50%患有沙眼,邊遠農村有「十眼九沙」之說,危害極大。
沙眼流行至少已有三四千年,自微生物學發軔之始已受到重視。1887年,微生物學創始人之一科赫曾從沙眼病灶中分離出一種細菌——科-魏氏桿菌,認為是沙眼的致病菌,最早提出了沙眼的「細菌病原說」,但很快被否定了。1907年哈伯斯忒特和普羅瓦采克在沙眼病灶中發現包涵體,認為可能是病毒,但未定論。20年代中,尼古拉證明沙眼材料用砂棒濾掉細菌仍有感染性,首先提出了沙眼的「病毒病原說」,但未能證實。1928年野口英世從沙眼材料里分離出一種細菌——「顆粒桿菌」,認為是病原菌,重新提出了「細菌病原說」,此說曾引起廣泛注意。1930年,湯飛凡和周誠滸曾重復野口的試驗,卻得到陰性結果。1933年,湯飛凡用美國保存的野口「顆粒桿菌」種進包括他自己在內的12名志願者的眼睛裡,證明它不致病,又推翻了「細菌病原說」,「病毒病原說」重新佔了上風。直到1954年雖然經過許多實驗室的努力,因病毒未被分離出來,仍然不能定論。湯飛凡早在30年代研究病毒性狀和包涵體本質時已逐漸形成一種想法,即微生物在自然界是從小到大的一個長長的系列,在已知的病毒和細菌之間存在著「過渡的微生物」,如立克次體、牛胸膜肺炎支原體等。他認為沙眼病原體是比牛痘病毒更大的、接近立克次體的「大病毒」,許多性質近乎鸚鵡熱和鼠蹊淋巴肉芽腫病毒。循著這條思路,他制定了研究計劃,同步進行了沙眼包涵體研究、猴體感染試驗和病毒分離試驗。為了保證病理材料可靠,他特別請北京同仁醫院眼科專家張曉樓鑒定所選的典型病例,從1954年6月開始了工作。
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湯飛凡親自帶助手從同仁醫院沙眼門診取回材料201份,在48例中找到包涵體,並發現包涵體有四種形態:散在型、帽型、桑椹型和填塞型,闡明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澄清了自從1907年發現沙眼包涵體以來的混亂認識。他在論文里寫道:「原體和始體均為沙眼病毒的演變形式……。原體代表靜止,始體代表活動繁殖狀態。原體變始體,始體又產生原體。……我們可推論沙眼病毒的原體侵入或被吞噬至上皮細胞內,即增大其體積變為始體,繁殖發展成散在型包涵體,以後繼續發展成帽型或桑椹型,終至填塞型的包涵體。此時或在此以前,始體復變為原體,最後細胞被原體填塞以致破裂,原體湧出,再侵襲別的健康細胞,重復感染。」他實際上描述了沙眼病原體侵入宿主細胞後的發育周期,在沙眼衣原體分離成功後,已在人工感染和動物模型中被完全證實。現已知道沙眼衣原體的一個發育周期約為48小時。
這一年,湯飛凡所進行的猴體感染試驗也獲成功。他和助手使猴子造成沙眼,從中發現:猴子與人的眼結膜解剖學構造不同,患了沙眼後症狀也不同:沒有瘢痕和血管翳。他們還在猴子的沙眼病灶中找到了從來沒有人發現過的猴沙眼包涵體。
但是,這一年他們所進行的分離病毒的努力失敗了。1951和1953年日本學者荒川和北村報告用幼鼠腦內接種或雞胚絨毛尿囊膜接種法分離病毒成功,不過因為沒有能夠拿到病毒而未得到承認。湯飛凡認為用他們的方法分離出沙眼病毒是可能的。因為他相信沙眼與鸚鵡熱和鼠蹊淋巴肉芽腫病毒性質相近,而後二者能在鼠腦內生長。於是他決定病毒分離試驗先從重復荒川、北村的實驗入手。但是一年中他和助手從201例典型Ⅱ期沙眼患者中取樣,接種了2500餘只幼鼠,沒有一隻發生類似荒川、北村所描寫的症狀,沒分離出一株病毒。試驗失敗了,湯飛凡雖沒有完全否定用幼鼠分離沙眼病毒的可能性,但決定把它擱置起來,改用雞胚來分離。
1955年7月,重新開始分離病毒試驗,這次他沒有採用荒川的絨毛尿囊膜接種,而採用了研究立克次體常用的卵黃囊接種。他分析了影響病毒分離的因素,認為除了選擇敏感動物和適宜的感染途徑外,還需抑制雜菌生長,決定在標本中加抗生素作為抑制劑,因為當時臨床上已經知道鏈黴素治療沙眼無效而青黴素有無療效還不明了,所以選了這兩種抗生素,沒想到竟然那麼順利,只作了8次試驗就分離出了一株病毒。
這個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湯飛凡命名為TE8,T表示沙眼,E表示雞卵,8是第8次試驗,後來許多國家的實驗室把它稱為「湯氏病毒」。雖然分離出了病毒但成功率太低,後來知道是因為青黴素能殺死病毒。他們改進了方法:取消了青黴素,加大了鏈黴素的量,延長了鏈黴素在標本中的作用時間,大大提高了成功率。用改進的方法,病毒分離率達到50%,不到兩個半月內又連續分離出病毒8株。試驗成功了,有人建議湯飛凡趕快發表成果,因為世界上許多實驗室在競相分離沙眼病毒,不趕快發表,怕被人搶先。但作風嚴謹的湯飛凡沒有同意,他認為還沒有達到科赫定律的要求。科赫定律要求確定一種微生物是某種傳染病的病原體,第一要能從相應的病例里分離出這種微生物;第二要能在宿主體外培養出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第三分離出來的微生物要能在另一健康宿主中引起典型的病變和症狀;第四還要能把這種微生物從這個宿主中再分離出來。湯飛凡又做了很多工作,證明了TE8能在雞胚中繼續傳代,用它感染猴子能造成典型的沙眼並能找到包涵體,能把它從猴子眼裡再分離出來,得到「純培養」。他還用分級濾膜證明TE8是可過濾的並測出它的大小在120—200納米之間。然後,他才於1956年10月發表了論文。最後,他又在1957年除夕將TE8種進自己的一隻眼睛,造成了典型的沙眼,並且為了觀察全部病程,堅持了40多天才接受治療,無可置疑地證明了TE8對人類的致病性。
沙眼病毒分離成功在國際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為這是一個關鍵性的突破,將長期處於低潮的沙眼研究一下子推上了高潮。英國李斯特研究所的科利爾1957年得到TE8和TE5後很快證實了湯飛凡等的工作。1958年他又用湯飛凡的方法在西非甘比亞分離出沙眼病毒。不久,美國、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等國家與地區的醫學家也相繼分離出沙眼病毒。1958年,瓊斯在美國從一個患性病的婦女子宮頸中分離出沙眼病毒,解決了這種僅在美國每年就有上萬人受害的性病病原問題。有了病原體便可進行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從而確定了沙眼和鸚鵡熱及鼠蹊淋巴肉芽腫的病原體同屬於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一組微生物。這導致了微生物分類的重大變革,增加了一個衣原體目,沙眼病毒正式改名為沙眼衣原體。有了病原體可供試驗,證明許多簡單的方法,如乾燥、日曬、熱水燙、以及許多常用的消毒葯都能有效地消毒,同時還篩選出許多特效葯。沙眼的治療和預防在短短幾年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