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熱食品使中心溫度達到多少度以上才能保證殺滅食品中的微生物
食物要徹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產食品.
湯、煲等食物要煮開以確保達到70℃.肉類和禽類的汁水要變清,而不能是淡紅色的.最好使用溫度計.
熟食再次加熱要徹底.
(備註:適當烹調可殺死幾乎所有危險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烹調食物達到70℃的溫度可有助於確保安全食用.需要特別注意的食物包括肉餡、烤肉、大塊的肉和整隻禽類.)
對於即食類的產品滿足上述要求就可以了,但對於有一定保質期的產品就需要進行分析確定殺菌條件和溫度了,比如罐頭類產品,高酸罐頭,低酸罐頭的殺菌條件是不同的.低酸的肉罐頭就需要121℃保持一段時間才能殺滅肉毒梭狀芽孢桿菌.
㈡ 多少度的水才可以殺死細菌
一般來說至少要達到100℃以上的沸水,持續五分鍾以上的消毒時間,才可以殺死絕大多數的細菌和微生物。而高溫消毒則要講究溫度、時長。比如80℃熱水,要持續浸泡10分鍾後細菌才能死亡;而60℃溫水浸泡,即使時間長達30分鍾,很多細菌仍能存活。
安徽省一處食品安全檢測消費者體驗中心曾做過一次檢測實驗,證實哪怕是100℃開水的洗燙,也只能去掉3%的細菌。
檢驗人員從水餃店取來餐具作為樣品,先用ATP熒光檢測儀拭子,在碗內部位取樣,放入檢測儀中進行數據分析,發現碗內表面細菌數值為41RLU。RLU是相對光單位,用來表示ATP濃度的高低,藉以顯現微生物含量,數值越高,意味著樣品越不幹凈。
隨後,檢驗人員用100℃開水,不斷淋燙樣品碗,再用拭子對碗內同樣部位取樣分析。結果顯示,讓人非常失望的是,哪怕被100℃的開水淋燙後,餐具表面細菌數值仍然有40RLU,數值下降不到3%,證實洗燙的殺菌效果微弱。
(2)微生物達到多少溫度將菌滅擴展閱讀
消毒方法:
1、火燒:凡經濟價值小的污染物,金屬器械和屍體等均可用此法。簡便經濟、效果穩定。
2、煮沸: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屬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鍾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則須較長時間。炭疽桿菌芽胞須煮沸30分鍾,破傷風芽胞需3小時,肉毒桿菌芽胞需6小時。金屬器械消毒,加1~2%碳酸鈉或0.5%軟肥皂等鹼性劑,可溶解脂肪,增強殺菌力。
棉織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時,不可超過容積3/4,應浸於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對流。
3、流動蒸氣消毒:相對濕度80~100%,溫度近100℃,利用水蒸氣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熱能,殺滅病原體。並當蒸氣凝聚收縮產生負壓時,促進外層熱蒸氣進入補充,穿至物品深處,加速熱量,促進消毒。
㈢ 農業用生物菌在多少度會被殺死
大多數細菌是噬溫的,它們生長的最適溫度在環境溫度與體溫(37℃)之間。每一種細菌也都有適合它們生長和繁殖的溫度范圍(允許溫度)。微生物生長的最適溫度通常都與最高溫度相對較近而與最低溫度相對較遠。對於專性病原微生物來說,其允許溫度范圍是很窄的(3~4℃);而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其允許溫度則較寬(10~20℃),這反映了在特定微環境中微生物所耐受的溫度范圍也是不同的。如果溫度超過了允許溫度的范圍但又沒有達到致死溫度(如60℃之於多數革蘭氏陰性噬溫菌),那麼微生物將能夠存活但不能生長。105℃及以上的溫度是可以使微生物迅速死亡的,因此這樣的溫度可以用於材料和產品的滅菌。一般來說細菌可以在低於允許溫度范圍以下的環境中生存
㈣ 加熱食品應使中心溫度達到多少度才能保證殺滅微生物
應使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這樣才能有效的加熱食物,並且70℃以上的溫度幾乎能夠殺滅食品中的所有有害菌以及微生物,並且能夠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食品再加熱的注意事項:
1、保存溫度低於60℃或高於10℃、存放時間超過2小時的熟食品,需再次利用的應充分加熱。加熱前應確認食品未變質。
2、冷凍熟食品應徹底解凍後經充分加熱方可食用。
3、加熱時食品中心溫度應不低於70℃,未達到充分加熱的食品不得食用。
烹調加工管理的一些制度 :
1、在製作加工過程中發現有腐敗變質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及食品原料,不加工使用。用水水質符合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規定。
2、熟制加工的食品要燒熟煮透,其中心溫度不低於70℃,油炸食品要防止外焦里生;使用禽蛋前先清洗、消毒外殼;豆漿、四季豆等生食有毒食物按要求煮熟燜透;謹慎提供貝類、海螺類以及深海魚的內臟;油炸食品時避免溫度過高、時間過長,隨時清除漂浮的食物碎屑和底部殘渣,煎炸食用油不得連續反復煎炸使用。火鍋等餐後剩餘油禁止再次用於食品加工。
3、直接入口熟食品要盛放在經過消毒的容器或餐具內。用於餐飲加工操作的工具、設備無毒無害,標志或者區分明顯,做到分開使用,定位存放,用後洗凈,保持清潔。
㈤ 細菌多少度才能被殺死
一般來說細菌怕高溫的100°開水,大多數的細菌在100°高溫下,10分鍾就可以殺滅,少數細菌最高溫和最低溫都不可殺滅。如果是不耐高溫的細菌,比如某些如破傷風等細菌,必須是在常溫下用100度的沸水蒸煮,細菌在10分鍾後會死亡,20分後以後可以保證完全滅菌,發生凝固。
極少數細菌可在無氧、超低溫、超高溫、輻射、氮化情況下依然存活。如大腸80度以上,沙門60-80度,如有芽孢最起碼在120°高溫下,15-20分鍾可殺滅,沸水蒸煮至少要40分鍾,細菌芽胞才可以殺滅。
(5)微生物達到多少溫度將菌滅擴展閱讀:
細菌對溫度的生長要求,將嗜中溫細菌分為體溫型和室溫型,體溫型主要是寄生在溫血動物和人的細菌,其最佳生長溫度為37℃;室溫型主要是腐生菌和植物及海洋生物寄生菌等,其最佳生長溫度為25~28℃。
所以可以推斷自來水長時間溫度為37度時,感染並繁殖細菌是最是快的,所含的細菌也是最多的
自來水要到100度並沸騰3分鍾才能將大部分細菌殺死。另外,理論上自來水要到100度才沸騰,實際具體還要看在什麼地方。
低海拔地方自來水要100度才能開,而高海拔地方自來水70至99度就能開,所以高海拔地方要比低海拔地方多沸騰2至3倍時間才能將大部分細菌殺死。
㈥ 水燒到多少度才能把細菌殺掉
不能達到100度,因為氣壓比較低
80度要沸騰一段時間,15分鍾左右,大部分的細菌可以殺滅,還是會有一些耐熱菌的存活,其實就算100度,也不會把細菌都殺滅.
但是不用太擔心水可以喝,因為大部分水裡的致病的微生物在80度加熱還是會被殺滅的.至於如果你想詳細了解不同微生物的滅菌溫度,那就是一門很復雜的學科了,比如你可以參考微生物學、食品衛生學之類的書籍
㈦ 所有細菌等微生物,在100度的高溫下,都會死嗎
100度溫度下加熱30分左右時候基本上大部分微生物會被殺滅,但是細菌的芽孢卻例外,能耐高溫。
在醫學實踐中,常採用物理、化學及生物的方法,清除環境中的微生物,以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從而控制或消滅傳染病。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在中國大陸地區及台灣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2的72次方),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
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㈧ 細菌在多少溫度下會死亡
一般來說細菌是怕高溫的
100°開水是不能殺死所有細菌的,單可殺死大多數細菌,少數細菌最高溫和最低溫都不可殺滅。極少數細菌可在無氧、超低溫、超高溫、輻射、氮化情況下依然存活
據我所知大多數的細菌在100度下,10分鍾就可以了:如大腸80度以上,沙門60-80度,如有芽孢最起碼在120度下15-20分鍾
㈨ 多少溫度可以滅 黴菌和酵母菌 ,細菌
1、目前科研、試驗一般都是採用的高壓蒸汽滅菌法:
103.4千帕蒸汽壓溫度達121.3攝氏度,維持15-20分鍾。可以殺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孢子。
2、滅活的話,一般採用巴氏消毒法的方法即可:有兩種具體方法,一是低溫維持法:62攝氏度維持30分鍾;二是高溫瞬時法:75攝氏度作用15-30秒。該法適用於食品的消毒。
㈩ 奶中的致病微生物經多少度高溫能殺滅
1.
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鍾。這種方法目前在廣東較少使用。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佔多數...
2.
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