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蛭屬於什麼生物
水蛭屬於環節動物門,蛭綱,顎蛭目,水蛭科。
它是無脊椎動物.
B. 水蛭屬於什麼動物
水蛭,俗名螞蟥,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 [1] ;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是中國傳統的特種葯用水生動物,其干製品泡製後中醫入葯,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近年新發現水蛭制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它在歷史上以自然捕撈為主,因近年農葯、化肥等濫用,及工農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資源銳減,隨著水蛭葯用價值的深度開發,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中國南方在1995年前後,開始捕撈自然苗種,首次進行人工飼養,獲得成功。北方地區因苗種和技術原因一直未有養殖。
C. 螞蟥降什麼動物呢
飛螞蟥其實就是螞蟥,也叫水蛭,是一種以吸食血液為生的環體動物。
D. 曲靖一男孩鼻塞半月後取出一條螞蟥,螞蝗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下螞蝗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螞蝗也叫做水質是屬於水蛭科動物,螞蝗主要生長在內陸的淡水水域,螞蝗的體型像圓柱形體長大約兩厘米到15厘米,有著非常高的葯用價值,螞蝗也是我國傳統的特種葯用水生動物。
螞蝗頭部的吸盤有著麻醉的作用,當螞蝗一旦附著在人體表面的時候人類是很難察覺得到的,而螞蝗在叮咬動物或者叮咬人類的時候會用它的吸盤吸住人類或者動物的皮膚,然後鑽進皮肉當中進行吸血,而且螞蝗的吸血量是非常大的,一般是螞蝗體重的兩倍到10倍,這相當於螞蝗本身體重的5倍左右,而螞蝗屬於雌雄同體動物很耐飢餓,螞蝗可以做到1~2年不進食。
E. 螞蝗 是什麼
螞蝗,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門,蛭綱,水蛭科。我國常見的寬體螞蟥(Whitmaniapigra),又稱馬蛭。身體較大,略呈紡錘形,背腹扁平而肥壯,長6~13厘米,寬1.3~2.2厘米。背面一般為暗綠色,有5條黑色間雜淡黃的縱行條紋。體分107環,眼點5對,排列在第2、3、4、6、9環上。前吸盤小,口內的顎上有齒,但不發達,能剌傷皮膚,但不吸血;後吸盤較大。在我國各地的水田、河湖中常見,捕食螺類等小動物。冬季鑽入泥土中越冬。
F. 水蛭是什麼類的動物
本品為少常用中葯,
"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市售品的原動物有3種,用葯習慣上不分。
[原動物]
1.螞蟥 別名:馬鱉。
Whitmanis pigra Whitman-環節動物門Aneuelida,水蛭綱Hirudinea,咽蛭目Rhynchobdellae,水蛭科Hirudinidae
水生環節動物。螞蟥是大型蛭類,體長5~6厘米,最寬處0.8~1.1厘米。背面凸,腹面平,體前端尖細,後端鈍圓。背面暗綠色,有由細密的黃黑色斑點組成的5條縱線;腹面淺黃色,有許多不規則的深綠色斑點。體節由5環構成,各環之寬度相似。雌雄生殖孔分開,各開口於環之中央,雌孔在後,雄孔在前。眼10個,呈∩形排列。肛門開口於最末2環之背面。後吸盤圓大,吸附力強,前吸盤不顯著。
生活在河、溪流水中較深處,撈魚時可能網到它。顎齒不發達,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小形昆蟲、軟體動物幼體以及泥面腐植質。
每年春暖即活躍,6~9月為產卵期,對氣候變化敏感,耐飢力特強。
分布於我國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2.柳葉螞蟥 別名:牛鱉。
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水蛭科Hirudinidae
體長2.5~2.8厘米,最寬處為5~6毫米,體呈柳葉形,扁平,背微凸,棕綠色,有細密的綠黑色斑點,由此構成顯著的5條縱線,腹面淺黃色,甚平坦,散布著不規則的暗綠色斑。體節由5環組成,各環寬度相等。雌雄生殖孔相距4環,均開口於環與環之間。眼10個,排成∩形。前吸盤不顯著,當吸著物體時能查見,後吸盤圓大,吸附力強。肛門開口於背面末端。消化道末端兩側各有一個盲囊。
生活在溪流近岸處,不喜強光,有時吸附在水草的基部或陰影下的流水中或泥面上。能作波浪式游泳和尺蠖式移行。顎齒不發達。以水中浮游動物和腐植質為營養,一般不吸食動物血液。
每年春暖即活躍,7~8月間產卵,冬季蟄伏在近水濕泥內不食不動,能耐飢餓,對氣候變化敏感。
分布於我國河北、安徽、江蘇、福建、湖北等地。
3.水蛭 別名:醫用蛭。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水蛭科Hirudinidae
體長稍扁,乍視之似圓柱形,體長約2~2.5厘米,寬約2~3毫米。背面綠中帶黑,有5條黃色縱線,腹面平坦,灰綠色,無雜色斑,整體環紋顯著,體節由5環組成,每環寬度相似。眼10個,呈∩形排列,口內有3個半圓形的顎片圍成一Y形,當吸著動物體時,用此顎片向皮膚鑽進,吸取血液,由咽經食道而貯存於整個消化道和盲囊中。身體各節均有排泄孔,開口於腹側。雌雄生殖孔相距4環,各開口於環與環之間。前吸盤較易見,後吸盤更顯著,吸附力也強。
生活在稻田、溝渠、淺水污穢坑塘等處,嗜吸人畜血液,行動非常敏捷,會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躍,6~10月均為其產卵期,到冬季往往蟄伏在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再生力強,將其體切斷飼養,能由斷部再生成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