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舉通過呼吸道傳播的5種病原體以及所致疾病
主要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腦膜炎球菌、結核桿菌等。
常見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等。
病原體(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微生物占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病原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膚中。
❷ 人類常見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名稱,傳播途徑
題目太大了。
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種方式: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於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小(約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鍾)。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於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2.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乾燥後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乾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於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三者有關。
(二)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於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於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後,流行或爆發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病呈地方性特點。
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徵是病人有接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於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與疫水接觸後,可呈爆發或流行。
(三)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病(如結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的情況:如感染絛蟲囊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患結核或布魯菌的乳牛所產的奶,沙門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蠣、蛤、貝殼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經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發生大規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達20餘萬人。從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證實這次流行為甲型肝炎流行。調查發現,這次流行是由於當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飲食習慣。毛蚶等貝類水生物養殖區水體因受污染而引起這次大規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飼養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可被污染。常見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觸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滌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經空氣、飛沫、塵埃使食品污染;④攜帶病原體的昆蟲、鼠類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經含有病原體的糞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凈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動植物等。
食物傳播與食物性質、污染程度、飲食習慣及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存有關。
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徵:①發病者吃過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發病;②易形成爆發,累及人數與吃污染食物的人數有關;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後,爆發即可平息。
(四)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觸被腸道傳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經口可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傳播疥瘡、癬等;兒童玩具、食具、文具可傳播白喉、猩紅熱;洗臉用被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動物的皮毛可傳播炭疽、布魯菌病等。
間接接觸傳播所引起的傳染病,病例多呈散發、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傳播;無明顯季節性,流行亦較緩慢;通常多見於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衛生條件不佳者。如切實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及個人衛生習慣後,可以減少或制止發病。
(五)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
經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經節肢動物叮咬吸血或機械攜帶而傳播的傳染病。
1.經節肢動物的機械攜帶而傳播如蒼蠅、蟑螂攜帶腸道傳染病病原體,後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當它們覓食時接觸食物、反吐或隨其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使食物污染,人們吃了這種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這些食具時而感染。
2.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指吸血節肢動物叮咬處於菌血症、立克次體血症、病毒血症、原蟲血症的宿主,使病原體隨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腸腔或體腔內經過發育及(或)繁殖後,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體在節肢動物內有的經過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在蚊體內;有的經過發育,如絲蟲病的微絲蚴在蚊體內數量上不增加,但需經過一定的發育階段;有的既經發育又經繁殖,如瘧原蟲在按蚊體內。節肢動物自吸入病原體至能夠感染易感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稱為外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換言之,吸血節肢動物感染病原體後,不立即具有傳染性,必須經過一個外潛伏期後,方有傳播能力。
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為數極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瘧疾、絲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等疾病外,還包括200多種蟲媒病毒傳染病
節肢動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動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後者的影響。所以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的發病一般均具有地區性和季節性升高;有些節肢動物傳播的傳染病具有明顯的職業特點(例如森林腦炎多見於伐木工人),發病年齡有差異,新疫區各年齡組發病無差異,老疫區多集中於兒童。
(六)經土壤傳播
土壤受污染的機會很多,如人糞施肥使腸道病病原體或寄生蟲蟲卵污染土壤,如鉤蟲卵、蛔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孢可以長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傷風、炭疸、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經土壤引起感染。
經土壤傳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體的意義大小,取決於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與土壤的接觸機會及個人衛生習慣。皮膚傷口被土壤污染易發生破傷風和氣性壞疽;赤腳下地在未加處理的人糞施肥土地上勞動,易被鉤蚴感染;兒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蟲病。
(七)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醫療、預防工作中,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稱為醫源性傳播。
醫源性傳播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或檢驗(檢查)措施時,由於所用器械、針筒、針頭、針刺針、采血器、導尿管受醫護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手污染或消毒不嚴而引起的傳播;另一類是葯廠或生物製品生產單位所生產的葯品或生物製品受污染而引起傳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從廣義上說,這兩類傳播方式均屬於間接接觸傳播,是由於消毒不嚴、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種傳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見,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過此方式傳播;第二種傳播方式與第一種相比,雖較少見,但一旦發生,往往波及人群數量較多,故危害也較大。此種情況在國內外曾有報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傳播
在產前期內孕婦將病原體傳給她的後代,稱為垂直傳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種傳播是孕婦與胎兒兩代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與水平傳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應的。從廣義上說,垂直傳播可包括下列幾種方式: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使胎兒受感染,稱為經胎盤傳播。經胎盤傳播的有風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細胞病毒感染及蟲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婦在懷孕早期患風疹往往使胎兒遭受危害,使胎兒發生畸形、先天性白內障。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子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稱為上行性傳播。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於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呼吸道、腸道均存在受病原體感染的機會。如孕婦產道存在淋球菌、結膜炎包涵體及皰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體時,則有可能導致相應的感染。
❸ 經呼吸道感染的寄生蟲有哪些
導致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見的是毛滴蟲。人體寄生蟲病(鉤蟲病、絛蟲病、血吸蟲病、肺吸蟲病和其它重要寄生蟲病的病原生物學、流行...畜禽寄生蟲病(肝片吸蟲病、線蟲病、絛蟲病、薑片蟲病、牛新蛔蟲病的病原學、感染規律、免疫診斷及防治);魚類貝類...
寄生蟲的生活史因種不同,有的比較復雜,寄生蟲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種多樣,因此,要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必須在了解各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及流行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綜合措施。從政府角度可通過普查普治帶蟲者和患者,查治或處理動物宿主。此外,還應做好流動人口的監測,以控制流行區傳染源的輸入和擴散等。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
據衛生部疾控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寄生蟲病約有60種,其中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大約有10多種,以包蟲病為例,主要流行於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患病人數約130萬,其中重病人估計有50萬~70萬人, 1.寄生蟲(parasite)——營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動物(動物性寄生物)
寄生蟲的分類
原生動物門( Phylum Protozoa)—— 原蟲
�6�1 扁形動物門( 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蟲、絛蟲
�6�1 線形動物門(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線蟲
�6�1 棘頭動物門( Phylum Acanthocephala)—— 棘頭蟲
�6�1 節肢動物門 (Phylum Arthropoda)———— 醫學昆蟲
習慣上分為:蠕蟲 ( 吸蟲、絛蟲、線蟲 ) 、原蟲、醫學昆蟲三大類。
2.宿主(host)——能夠為寄生物提供居留場所,滿足寄生物營養需求使之發育繁殖的一類生物。
作為宿主的條件
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特點允許寄生蟲的入侵和在其體內生存
宿主與寄生蟲之間有食物鏈關系
合適的外界環境條件
寄生蟲感染的診斷
�6�1 流行感染史調查
�6�1 病原學檢查 —— 從血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體組織中檢查寄生蟲的某一發育期
�6�1 免疫學檢查 —— 皮內試驗、血清學試驗
�6�1 分子生物學檢查 ——DNA 探針、基因擴增技術 (PCR) 等
�6�1 其他輔助檢查 ——X 線、 B 超、 CT 等
六、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
( 一 ) 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與影響因素
�6�1 傳染源(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
�6�1 傳播途徑
途徑: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氣)
生物源性(中間宿主、昆蟲媒介)
方式:
�6�1 經口感染
�6�1 經皮膚感染
�6�1 經節肢動物叮刺感染
�6�1 經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
�6�1 其他途徑:經輸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6�1 易感人群
�6�1 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
(二)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6�1 地方性
�6�1 季節性
�6�1 自然疫源性
動物源性疾病
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
(三)寄生蟲病的防治
防治原則
�6�1 消滅傳染源
�6�1 切斷傳播途徑
�6�1 保護易感人群
似蚓蛔線蟲(人蛔蟲)
Ascaris lumbricoides
一、蛔蟲的形態與生活史
1 成蟲與蟲卵形態
�6�1 成蟲:外形、唇瓣、內部結構
�6�1 蟲卵:受精卵、未受精卵、
脫蛋白質膜的受精卵
�6�1 生活史
小腸 隨糞便排出 人誤食
食管 , 胃 , 小腸內第四次蛻皮
60—75 天 壽命一年左右
�6�1 生活史特點
�6�1 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
�6�1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條件下發育 3 周為感染期蟲卵
�6�1 經口感染
�6�1 幼蟲經腸外移行後定居小腸發育成熟
二、蛔 蟲 的 致 病
幼蟲致病 蛔蚴性肝炎
蛔蚴性肺炎
成蟲致病
�6�1 腸蛔蟲病消化道症狀
�6�1 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
�6�1 過敏性症狀
�6�1 消瘦、營養不良
外科並發症
三、蛔 蟲 感 染 的 診 斷
糞便查找蟲卵或成蟲
直接塗片法鏡檢蟲卵
�6�1 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法)鏡檢蟲卵
�6�1 濃集蟲卵檢查(沉澱法、浮聚法)
�6�1 糞便內發現成蟲
四、蛔蟲感染的流行與防治
毛首鞭形線蟲
Trichuris trichiura
形態:成蟲似鞭狀,蟲卵腰鼓形
生活史似蛔蟲, 不同點:
�6�1 成蟲寄生於人的結腸
�6�1 幼蟲無腸外移行
致病性弱,一般無症狀,重者可引起脫肛
診斷、流行特徵及防治同蛔蟲
回答者:supersu3 - 魔法學徒 一級 1-27 22:32
--------------------------------------------------------------------------------
多了~~~一個正常的人身體內寄生菌總重量有5斤左右呢,大小腸里的寄生菌最多了~~什麼大腸桿菌,螺栓菌~`大部分是有益菌,人離了它是活不了的,小孩子身體里會有蛔蟲,那個可以吃要打掉~~
回答者:H5N1禽流感 - 助理 二級 2-2 21:29
--------------------------------------------------------------------------------
專家認為,寄生蟲的生活史因種不同,有的比較復雜,寄生蟲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種多樣,因此,要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必須在了解各種寄生蟲的生活史及流行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綜合措施。從政府角度可通過普查普治帶蟲者和患者,查治或處理動物宿主。此外,還應做好流動人口的監測,以控制流行區傳染源的輸入和擴散等。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搞好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糞便和水源管理。
據衛生部疾控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寄生蟲病約有60種,其中發病率高危害嚴重的大約有10多種,以包蟲病為例,主要流行於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患病人數約130萬,其中重病人估計有50萬~70萬人, 1.寄生蟲(parasite)——營寄生生活的低等小動物(動物性寄生物)
寄生蟲的分類
原生動物門( Phylum Protozoa)—— 原蟲
�6�1 扁形動物門( 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蟲、絛蟲
�6�1 線形動物門( Phylum Nemathelminthes)—— 線蟲
�6�1 棘頭動物門( Phylum Acanthocephala)—— 棘頭蟲
�6�1 節肢動物門 (Phylum Arthropoda)———— 醫學昆蟲
習慣上分為:蠕蟲 ( 吸蟲、絛蟲、線蟲 ) 、原蟲、醫學昆蟲三大類。
2.宿主(host)——能夠為寄生物提供居留場所,滿足寄生物營養需求使之發育繁殖的一類生物。
作為宿主的條件
解剖學和生理學上的特點允許寄生蟲的入侵和在其體內生存
宿主與寄生蟲之間有食物鏈關系
合適的外界環境條件
寄生蟲感染的診斷
�6�1 流行感染史調查
�6�1 病原學檢查 —— 從血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及活體組織中檢查寄生蟲的某一發育期
�6�1 免疫學檢查 —— 皮內試驗、血清學試驗
�6�1 分子生物學檢查 ——DNA 探針、基因擴增技術 (PCR) 等
�6�1 其他輔助檢查 ——X 線、 B 超、 CT 等
六、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
( 一 ) 寄生蟲病流行的基本環節與影響因素
�6�1 傳染源(病人、帶蟲者、保蟲宿主)
�6�1 傳播途徑
途徑: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氣)
生物源性(中間宿主、昆蟲媒介)
方式:
�6�1 經口感染
�6�1 經皮膚感染
�6�1 經節肢動物叮刺感染
�6�1 經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
�6�1 其他途徑:經輸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6�1 易感人群
�6�1 影響因素:自然因素 社會因素
(二)寄生蟲病的流行特點
�6�1 地方性
�6�1 季節性
�6�1 自然疫源性
動物源性疾病
人獸共患性寄生蟲病
(三)寄生蟲病的防治
防治原則
�6�1 消滅傳染源
�6�1 切斷傳播途徑
�6�1 保護易感人群
似蚓蛔線蟲(人蛔蟲)
Ascaris lumbricoides
一、蛔蟲的形態與生活史
1 成蟲與蟲卵形態
�6�1 成蟲:外形、唇瓣、內部結構
�6�1 蟲卵:受精卵、未受精卵、
脫蛋白質膜的受精卵
�6�1 生活史
小腸 隨糞便排出 人誤食
食管 , 胃 , 小腸內第四次蛻皮
60—75 天 壽命一年左右
�6�1 生活史特點
�6�1 成蟲寄生於人的小腸
�6�1 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條件下發育 3 周為感染期蟲卵
�6�1 經口感染
�6�1 幼蟲經腸外移行後定居小腸發育成熟
二、蛔 蟲 的 致 病
幼蟲致病 蛔蚴性肝炎
蛔蚴性肺炎
成蟲致病
�6�1 腸蛔蟲病消化道症狀
�6�1 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
�6�1 過敏性症狀
�6�1 消瘦、營養不良
外科並發症
三、蛔 蟲 感 染 的 診 斷
糞便查找蟲卵或成蟲
直接塗片法鏡檢蟲卵
�6�1 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法)鏡檢蟲卵
�6�1 濃集蟲卵檢查(沉澱法、浮聚法)
�6�1 糞便內發現成蟲
四、蛔蟲感染的流行與防治
毛首鞭形線蟲
Trichuris trichiura
形態:成蟲似鞭狀,蟲卵腰鼓形
生活史似蛔蟲, 不同點:
�6�1 成蟲寄生於人的結腸
�6�1 幼蟲無腸外移行
致病性弱,一般無症狀,重者可引起脫肛
診斷、流行特徵及防治同蛔蟲
❹ 病原微生物可經多種途徑傳播,需採用不同的什麼
秋冬季節,如何預防傳染性疾病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傳染病不僅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甚至改寫人類的歷史。在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管理階段,在秋冬季節來臨之時,如何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
一、什麼是傳染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感染人體後產生的有傳染性、在一定條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傳染病的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
(一)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存、繁殖並能將病原體排除體外的人和動物,主要有四個方面:
1.患者:是大多數傳染病的重要傳染源。
2.隱形感染者:在病原體被清除前是重要的傳染源
3.病原攜帶者:慢性病原攜帶者無明顯症狀而排除病原體。
4.受感染的動物:以嚙齒類動物最常見,其次是家畜、家禽。
(二)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另一個易感者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傳播途徑。
1.呼吸道傳播:病原體存在於空氣的飛沫或氣溶膠中,易感者吸入時獲得感染,如結核病、禽流感等。
2.消化道傳播:病原體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於進食時獲得感染,如細菌性痢疾。
3.接觸性傳播:易感者與被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觸時獲得的感染,如血吸蟲病等。
4.蟲媒傳播:被病原體感染的吸血節肢動物,如按蚊、鼠蚤等,於叮咬後把病原體傳給易感者,而引起瘧疾等相關的疾病。
5.血液、體液傳播:病原體存在於攜帶者或者患者的血液和體液中,通過應用血製品、分娩或性交等傳播,如瘧疾、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6.醫源性感染:指在醫療工作中造成某些傳染病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決定該人群的易感性。
三、如何預防傳染病
(一)管理傳染源:早期發現傳染源才能及時進行管理,這對感染者個體及未感染的群體均很重要。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物品及醫療廢棄物,必須按照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實施消毒和無害化處理。
(二)切斷傳播途徑:主要包括隔離和消毒。
1.隔離:是指將患者或病原攜帶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離單位,暫時與人群隔離,積極進行治療、護理,並對具有傳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防止病原體向外擴散的措施。
2.消毒:是指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方法,消除或殺滅體外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
(三)保護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兩方面措施
1.非特異性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改善營養、科學運動、合理睡眠、心態平衡等,可以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避免與患者接觸。
2.特異性保護易感人群的措施:採取有重點的有計劃的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對傳染病的控制和消滅起著關鍵性作用。
❺ 引起雞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引起雞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很多,給你提供一些做參考,需要葯物找東東商城
雛雞沙門氏桿菌病。因以排白色糊狀糞便為特徵,養殖戶一般稱之為白痢,該病多發於雛雞,一旦發病,死亡率相當高。凡患白痢的雛雞,絕大多數具有呼吸道症狀,表現為羽毛蓬鬆,雙翅張開,後腹呈現一收一縮的呼吸加快動作,若將雛雞捉住置於耳邊細聽,可聽到「嗶卜嗶卜」的呼吸聲,少數有咳嗽聲。
2.傳染性鼻炎。是一種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有時上呼吸道炎症可蔓延至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病雞發生呼吸困難,並出現呼吸啰音,不少雞都是由於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3.禽霍亂。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一旦侵害呼吸道會表現呼吸道症狀,特徵為鼻流黏液,鼻竇腫大,喉部蓄積分泌物,導致病雞呼吸困難。
4.大腸桿菌病。病型復雜,只有雞患氣囊炎時,才出現呼吸道症狀,病菌通過血液循環或呼吸道侵入氣囊而引起急性炎症,病雞咳嗽、呼吸困難。有時也可由「慢呼」、「傳支」和新城疫繼發感染大腸桿菌病,而引起呼吸道症狀,這在臨床上有時難以區別,必須藉助實驗室檢驗才能確診。
5.敗血性支原體病。雞敗血性支原體病感染可引起呼吸道症狀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徵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啰音和張口呼吸。該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成年雞多為隱性感染,可在雞群中長期存在,一旦應激即可發生蔓延。本病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是危害養雞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6.麴黴菌病。主要病原為煙麴黴菌,多見於雛雞,感染後病程稍長時,可見呼吸困難,伸頸張口,細聽可聞氣管啰音。有時可發生麴黴菌性眼炎,眼瞼腫大、凸出,下眼瞼有乾酪樣物,嚴重時可失明。
7.禽衣原體病。病原體為鸚鵡衣原體,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病雞呼吸困難,表現單側或雙側性結膜炎,眼瞼腫脹和鼻炎,眼鼻有漿液性膿性分泌物,發病率10%~80%,死亡率可高達30%。
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病
1.新城疫。以下痢、呼吸困難和神經症狀為特徵,尤其是發生急性型新城疫時,病禽上呼吸道分泌多量黏液自口鼻流出,黏液有時懸掛於喙端,常搖頭想甩掉。喉部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好似從水中發出的,病程後期,呼吸極度困難,因血液中氧氣不足,使冠髯變為青紫色,死後尤為明顯,冠髯邊緣呈紫黑色。
2.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主要存在於病雞的呼吸道及其分泌物中,發病後突然出現呼吸道症狀,並迅速涉及全群。病雞精神沉鬱,羽毛蓬鬆,畏寒,喘息,咳嗽,噴嚏,有氣管啰音,鼻孔中流出分泌物。本病多呈腎型病變,剖檢可見腎腫大,蒼白,整個腎呈檳榔狀色斑,故稱為「花斑腎」。
3.傳染性喉氣管炎。是由A型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病雞主要表現呼吸困難,伸頸,張口呼吸,低頭縮頸吸氣,咳嗽,甩頭,甩出帶血的黏液。特徵性症狀為流鼻液和呼吸時發出濕性啰音,隨後出現咳嗽、喘氣,最後由於血黏塊阻塞喉頭引起窒息死亡。
4.雞痘。可通過上呼吸道感染發病,臨診上表現為皮膚型、黏膜型及混合型。當發生黏膜感染時,口腔、喉頭及氣管黏膜出現潰瘍性黃白色病灶,伴有嚴重的呼吸道症狀,不少病禽都是因為呼吸道假膜太厚而引起採食和呼吸困難,可用鑷子將其剝離,潰瘍部塗以碘甘油。
5.禽流感。病初即表現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出現咳嗽、打噴嚏、下痢、精神委頓,蛋雞產蛋下降或停止。特別是溫和型禽流感,呼吸道症狀拖延的時間較長,葯物治療效果差。
寄生蟲引起的呼吸道病
1.隱孢子蟲病。由隱孢子蟲寄生於雞呼吸道黏膜上皮微絨毛區而致病,感染後雞呼吸道出現啰音、咳嗽、打噴嚏,漸而氣喘。剖檢早期可見氣囊增厚並含泡沫狀的光亮白色或灰白色液體,後期有白色乾酪樣滲出物和實變病灶。
2.住白細胞原蟲病。為雞的血液寄生蟲病,主要危害3~6月齡的雞,雞愈小發病癒急。一般在病程中後期,病雞出現呼吸障礙,常因咯血、呼吸困難而死亡,病死雞有的口流鮮血。
3.氣管吸蟲病。
還有其他環境因素
❻ 常見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傷口及性傳播的病原生物(包括細菌、其他原
常見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病原體有: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風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
消化道傳播病原體:痢疾桿菌、脊髓灰質炎病毒、傷寒(副傷寒)桿菌、霍亂(副霍亂)弧菌、痢疾阿米巴、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以及各種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絛蟲病、蟯蟲病、薑片蟲病)等。
性接觸傳播病原體:淋病球菌、梅毒螺旋體、艾滋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引起傷口感染的常見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腸球菌、大腸埃希氏菌、綠膿桿菌等。
❼ 目前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都有哪些
目前流行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有病毒,致病菌,和支原體,衣原體等。
人的身體是一個十分精密的機器,在換季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因為氣溫突然變化而導致呼吸道傳染病的產生。對於呼吸道疾病來說,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是比較典型的疾病,如果一旦產生咳嗽咳痰現象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就診治療,這樣才可以將危險扼殺在搖籃里。希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加強自身的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
3、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我認為呼吸道傳染疾病流行性感冒是較為典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發病率高一爆發,臨床表現為疲勞,肌肉酸痛和發燒咳嗽等症狀,我們在生活中如果有呼吸道感染的情況,也要及時的前往醫院進行就診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對於易感人群來說,一定要及時的做好保護工作。
❽ 經呼吸道傳染的病原體有哪些(列出6種)
例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肺炎鏈球菌,腦膜炎球菌,結核桿菌等
❾ 通過呼吸道傳播的傳染病有哪些
1、什麼叫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從人體的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傳染性的疾病。
2、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有哪些?
常見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等。
3、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有哪些?
主要有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腦膜炎球菌、結核桿菌等。
4、什麼情況下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受各種病原體侵襲的機會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
冬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天氣驟變的情況下也易發病。
兒童、老年人、體弱者、營養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過度勞累者、精神高度緊張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傳染病。
❿ 經呼吸道傳播的病原體有哪些(試舉6種)
意見建議:你好,一般是感冒病毒和甲肝等,建議你嘴鷗好預防措施的,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