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性危害包括哪些如何防止微生物導致的中毒
生物與生物之間形成的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任何一種生物受到影響,其他生物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受到影響的。那麼對於人來說,某些生物對人的危害有哪些呢?主要有:
1、某些兇猛的動物捕食、攻擊人類;
2、某些生物給人類帶來疾病,如禽流感等;
3、微生物、病毒寄生對人類的健康帶來危害
其中,微生物、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比較突出。生活中,如何防止微生物中毒呢?
1、不吃不清潔的食物,如青菜要洗干凈,不要生吃;
2、不吃變質的食物;如過夜的食物不要吃,購買食品要看保質期和生產日期
3、長時間裸露的食物慎吃。如牛奶開瓶後,最好短時間內喝完;喝水的杯子要加蓋,等
B. 一至四級生物危害的病毒分別有哪些
一、生物安全等級一
所有特性都已清楚的病原體,不會導致研究人員患病。例如犬傳染性肝炎病毒、桿狀病毒、豚鼠皰疹病毒、松鼠猴皰疹病毒、金黃地鼠白血病病毒等。
二、生物安全等級二
傳染力中等的病原體,與一些常見人類疾病相關,有潛在的危險性。例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等。
三、生物安全等級三
傳染力高、發病可致命的病原體,需要專業防護。例如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新冠病毒、艾滋病毒、西尼羅河腦炎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四、生物安全等級四
傳染力高、發病高概率致命或大量特性還不清楚的病原體,需要高規格的防護。目前還沒有管用的疫苗或治療方法。例如阿根廷出血熱病毒、剛果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瓜納瑞託病毒、動物感染的漢坦病毒、B皰疹病毒、亨德拉病毒等。
C. 生物武器傷害人員途徑有哪些
生物武器傷害人員途徑:(1)接觸:生物戰劑直接侵入人體皮膚、黏膜、傷口等而致病。
(2)誤食:食用被生物戰劑污染的水、食物等而致病。
(3)昆蟲叮咬:被帶有生物戰劑的昆蟲叮咬而致病。
(4)吸入:生物戰劑污染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而感染致病。
D. 生物危害是指
生物危害一詞是由「生物學的」和「危害」兩個詞的縮寫構成。其定義為:一個或其中部分具有直接或潛在危害的傳染因子,通過直接傳染或者破壞周圍環境間接危害人,動物以及植物的正常發育過程。
E. 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分別指什麼
物理性危害更多的是通過物理性質的危害,比如粉塵的污染,是粉塵阻塞了肺,雜訊污染,則是大分貝對耳膜造成的傷害,如此的等等,化學傷害就主要是化學腐蝕,生物性的則是通過生物對生物的破壞,例如病毒,細菌等
F.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對職業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統稱為生物性有害因素。例如,附著於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某些動植物產生的刺激性、毒性或變態反應性生物活性物質,以及禽畜血吸蟲尾蚴等。職業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蟲,如布氏桿菌、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 GBZ 2.1-2007)的規定,工作場所空氣中白僵蠶孢子與枯草桿菌蛋白酶的容許濃度見表1。
有害因素作業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作業主要見於病原微生物實驗研究、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生物高科技產業、動物飼養與屠宰以及植物種植等相關行業。
(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二)醫療衛生行業
從事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的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致病性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三)生物高科技產業
以DNA重組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操作對象主要是活性有機體,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經常接觸致病性微生物或非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謝產物,有可能對其健康產生危害。
(四)動物相關行業
從事畜牧業、動物飼養、動物屠宰等動物相關行業的作業人員存在感染動物性傳染病的風險。
(五)植物相關行業
農業生產人員可能因接觸有機粉塵導致農民肺;菇類栽培、採摘工作的人員可因吸入大量真菌孢子而誘發蘑菇肺;從事稻田作業的人員會發生各種皮膚疾患;在森林地區的作業活動中可接觸森林腦炎病毒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生物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的損害,除引起法定職業病,如炭疽、布氏桿菌病和森林腦炎外,也是構成哮喘、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和職業性皮膚病等法定職業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生物性有害因素還可導致鼠疫、口蹄疫和礦工鉤蟲病等,以及因接觸各種生物性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G. 生物性危害包括哪些
生物性的危害主要包括一些生物病毒的污染還有外來生物入侵,這兩個危害如果控制不住的話一般來說是非常嚴重的。
H. 生物入侵的危害有哪些
1,經濟損失
在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隨處可見這些外來生物入侵者製造的麻煩。「中國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2001~2003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組織開展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調查。調查發現,全國共有283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經濟和環境造成的損失約1200億元,而現在損失已經高達2000億元。
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中,46.3%已經入侵自然保護區。
」國家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生物安全管理處王捷處長日前說。環保專家認為,近年來,中國外來生物入侵現象日益增多,由此造成的生物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有效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刻不容緩。
2,物種滅絕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
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
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該國生物的多樣性。
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3,破壞生態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
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中國海南島和 雷州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4,威脅健康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中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
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8)生物傷害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入侵渠道:
1,自然入侵
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
如紫莖澤蘭,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潛蠅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國的。
2,無意引進
這種引進方式雖然是人為引進的,但在主觀上並沒有引進的意圖,而是伴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遊在無意間被引入的。
如「松材線蟲」就是中國貿易商在進口設備時隨著木材制的包裝箱帶進來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輪,其數百萬噸的壓艙水的釋放也成為水生生物無意引進的一種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攜帶的果蔬肉類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會成為外來生物無意入侵的渠道。
3,有意引進
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國出於發展農業、林業和漁業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如20世紀初,紐西蘭從中國引種獼猴桃,美國從中國引種大豆等。
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壽螺等。
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全世界大多數的有害生物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國的。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及他國的立法實踐外來物種入侵作為一種全球范圍的生態家現象已逐漸成為導致犧牲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
根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瀕臨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共有10954種,全球魚類的1/3,哺乳類的、鳥類的、爬行類的1/4,都已高度瀕危,如果照此速度發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動物以及其他有機體將消失,這些物種大規模死亡的現象和6500萬年前恐龍的消亡差不多。
如此嚴峻的形勢,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意識到單靠一國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擋外來物種的肆意入侵,而積極的國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來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危脅。
I. 食物的生物源性危害有哪些
(1)細菌及其毒素:動物性食品容易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其中畜肉類及其製品居首位,其次為禽肉、魚、乳、蛋類。糧谷類食物如剩飯、米糕、米粉等則容易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等污染。可以導致消費者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主要為沙門氏菌、空腸彎麴菌、出血性大腸桿菌等。2011年德國爆發的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0104:H4感染,即屬於細菌性危害。
(2)真菌及毒素:真菌又稱黴菌,可形成各種微小的孢子,很容易污染食品,造成食品的腐敗變質。而且有些黴菌如麴黴菌屬、青黴菌屬和鐮刀菌屬的真菌還會產生毒素,造成人畜中毒。像黃麴黴毒素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和棉籽油等,它可誘發肝癌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嘔吐毒素污染小麥後可使人發生醉谷病;玉米赤霉希酮主要污染玉米,它具有生殖發育毒性。
(3)病毒:病毒是由核酸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的寄生生命體,常見的易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和未分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諾若病毒等。1987年上海甲肝爆發就是由於人吃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造成的。2012年年底,諾若病毒席捲英國,一周內就有近7萬人感染。
(4)寄生蟲病:常見的有原生動物(如溶組織阿米巴、鞭毛蟲等)和絛蟲(生物絛蟲或某些吸蟲、線蟲等)造成的危害。像老百姓平常說的「米豬肉」,又稱「豆豬肉」,就是豬感染了絛蟲造成的。2006年北京市場消費者因食用福壽螺導致管圓線蟲感染即為典型的寄生蟲病。
(5)昆蟲:包括蠅類、蟑螂和蟎類等造成的危害。
(6)有毒動物:在我國主要是河豚魚,河豚魚味道鮮美,但由於其含有劇毒,民間有「拚死吃河豚」的說法,可見食用河豚魚要冒「生命危險」。
(7)有毒植物:主要包括毒蕈,俗稱「毒蘑菇」,您可千萬別以為吃了毒蘑菇只是嘔吐,有的蘑菇含有劇毒,甚至會致死。其他的還有發芽的土豆、未煮熟的四季豆、有毒蜂蜜和白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