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的命名法則有哪些

微生物的命名法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1 01:35:13

❶ 對微生物命名常採用林奈創立國際命名法則:雙名法,即屬名+種名,排正體,屬名的

雙名法又稱二名法,是林奈提出的,以拉丁文表示,通常以斜體字或下劃雙線以示區別.第一個是屬名,是主格單數的名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後一個是種名,常為形容詞,須在詞性上與屬名相符.
故選:D

❷ 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舉例說明

命名按照《國際細菌命名法規》,採用林奈氏雙名法.
屬名 + 種名 +命名人
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Migula) Castellani & Chalmers 1919
屬名:名詞,大寫首字母,一般描繪主要形態或生理特徵.
種名:形容詞,小寫,代表一個種次要特徵.
未確定種名或不指特定的種時,可在屬名後加sp.表示.

❸ 微生物分類表或分類的詳細步驟和方法

微生物分類的目的:把各種微生物按照它們的親緣關系分群歸類,排成系統,以便於人們對微生物進行鑒定和交流。
微生物的主要分類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變種、亞種(小種)、型、菌株(品系)
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種:親緣關系較近的微生物有機體的集合,它們在進化發育階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態和生理特徵。現代分類學上規定種內菌株的DNA同源性≥70%
變種:從自然界分離到的微生物純種,如果與典型種之間存在某些特徵的差別,而這些特徵又是穩定遺傳的,則可將這一純種稱為典型種的變種。如枯草芽孢桿菌的黑色變種。
小種(亞種):實驗室中獲得的微生物變異型稱為小種或亞種。
型:自然界存在的差異較小的同種微生物的不同類型,稱為型。如結核分支桿菌依其寄主的不同可分為人型、牛型和禽型。
菌株(品系):來源不同的同種微生物的純培養,均可稱為菌株。
群:有些微生物的特徵介於兩種微生物之間,我們把這兩種微生物及其中間類型統稱為一個群命名的方法:國際法規命名,即林奈所創立的雙名法。
雙名法的規則:微生物的學名依屬和種而命名,由兩個拉丁字或希臘字或拉丁化了的其它文字組成,屬名在前,為名詞,開頭字母大寫,是該微生物的主要特徵。種名在後,為形容詞。如:Stapylococcus
aureus,
Streptomyces
albosporeus(Krainsky)
Waksman
et
Henrici,
Micrococcus
sp.(spp.),
Bacillus
subtilis
var.niger形


征:個體形態(形狀、大小、染色反應等)、群體形態(菌落特徵、液體培養特點等)
生理生化特徵:代謝產物、營養要求、細胞壁成分等的測定
生態特徵:微生物間各種相互關系的利用
遺傳特徵:DNA同源性分析
G+C的含量
其它:全細胞蛋白的分析、多位點酶的分析等
經典分類法:採用雙歧法整理實驗結果
數值分類法:測定100項以上的各種性狀,利用計算機進行菌株的相互比較,並得出總的相似值。一般認為同種微生物菌株之間的相似值≥80%。
遺傳分類法:DNA雜交(液相復性速率法原理與方法)、G+C含量的測定(熱變性法、浮力密度法等)
細菌:伯傑氏鑒定細菌學手冊(第八、第九版)、細菌系統學手冊(第一版)
放線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編著的放線菌目分科、分屬檢索表
真菌:Smith、
Alexopoulos

Ainsworth的分類系統

❹ 微生物學的命名

微生物的分類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每一分類單位之後可有亞門、亞綱、亞目、亞科... 以啤酒酵母為例,它在分類學上的地位是:界(Kindom):真菌界
門(Phyllum):真菌門
綱(Class):子囊菌綱
目(Order):內孢霉目
科(Family):內孢霉科
屬(Genus):酵母屬
種(Species):啤酒酵母
種(species):是一個基本分類單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徵高度相似、親緣關系極其接近,與同屬內其他種有明顯差別的菌株的總稱。①菌株(strain)表示任何由一個獨立分離的單細胞繁殖而成的純種群體及其一切後代(起源於共同祖先並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組純種後代菌群)。因此,一種微生物的不同來源的純培養物均可稱為該菌種的一個菌株。菌株強調的是遺傳型純的譜系。例如:大腸埃希氏桿菌的兩個菌株:EscherichiacoliB和EscherichiacoliK12
菌株的表示法:如果說種是分類學上的基本單位,那末菌株實際上是應用的基本單位,因為同一菌種的不同菌株在產酶上種類或代謝物產量上會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別! ②亞種(subspecies)或變種(variety):為種內的再分類。
當某一個種內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數明顯而穩定的變異特徵或遺傳性狀,而又不足以區分成新種時,可以將這些菌株細分成兩個或更多的小的分類單元——亞種。
變種是亞種的同義詞,因「變種」一詞易引起詞義上的混淆,從1976年後,不在使用變種一詞。通常把實驗室中所獲得的變異型菌株,稱之為亞種。
例如:E.coli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實驗室變異後,可從k12獲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稱為E.colik12的亞種。③型(form):常指亞種以下的細分。當同種或同亞種內不同菌株之間的性狀差異不足以分為新的亞種時,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型。例如:按抗原特徵的差異分為不同的血清型
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學名兩種。如:紅色麵包霉——粗糙脈孢霉;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學名—是微生物的科學名稱,它是按照有關微生物分類國際委員會擬定的法則命名的。學名由拉丁詞、或拉丁化的外來片語成。學名的命名有雙名法和三名法兩種。①雙名法:學名=屬名+種名+(首次定名人)+現定名人+定名年份 屬名:拉丁文的名詞或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單數,首字母大寫,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徵,由微生物構造,形狀或由科學家命名。種名:拉丁文形容詞,字首小寫,為微生物次要特徵,如微生物色素、形狀、來源或科學家姓名等。例:大腸埃希氏桿菌Escherichiacoli(Migula)CastellanietChalmers1919
金黃色葡萄球菌 當泛指某一屬微生物,而不特指該屬中某一種(或未定種名)時,可在屬名後加sp.或ssp.(分別代表species縮寫的單數和復數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sp.表示酵母菌屬中的一個種。菌株名稱:在種名後面自行加上數字、地名或符號等 例如:BacillussubtilisAS1.389AS=AcademiaSinica
BacillussubtilisBF7658BF=北紡
丙酮丁醇梭菌
ATCC=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美國模式菌種保藏中心
當文章中前面已出現過某學名時,後面的可將其屬名縮寫成1~3個字母。
例如:Escherichiacoli可縮寫成E.coli
Staphylococcusaureus可縮寫成S.aureus ②三名法:用於對亞種的命名,這時在屬和種名後加寫一個subsp.,然後再附上亞種名稱(斜排體)。例如:Bacillusthuringiensissubsp.galleria蘇雲金芽孢桿菌臘螟亞種

❺ 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舉例說明下呢

如果是國際上的學名的話還是用林奈的雙名法,一般的話學名=屬名+種名(這兩個是主要成分,屬名表主要特徵,第一個字母大寫;種名表次要特徵,第一個字母小寫)+最初命名人+後來命名人+改名時間(這三個是次要部分,可省略,如果沒改名的話就直接是命名人和時間就好),比如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印刷的時候應該斜體字表示或者正題字下加一線(手機各種無力),但屬以上的名稱如門、綱,第一個字母大寫但不斜體。

❻ 「微生物學」的命名是什麼

  1. 紅色麵包霉——粗糙脈孢霉;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學名—是微生物的科學名稱,它是按照有關微生物分類國際委員會擬定的法則命名的。學名由拉丁詞、或拉丁化的外來片語成。學名的命名有雙名法和三名法兩種。

  2. ①雙名法:學名=屬名+種名+(首次定名人)+現定名人+定名年份 屬名:拉丁文的名詞或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單數,首字母大寫,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徵,由微生物構造,形狀或由科學家命名。種名:拉丁文形容詞,字首小寫,為微生物次要特徵,如微生物色素、形狀、來源或科學家姓名等。

  3. 卡爾·林奈 在生物學中,雙名法是為生物命名的標准。正如「雙」所說的,為每個物中命名的名字有兩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屬名須大寫,種加詞則不能。在印刷時使用斜體。例如:''Homo sapiens''。

  4.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個屬,除第一次提及時給出全寫,在以後出現時可將屬名縮寫,但絕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縮寫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況下,由於一個物種已經廣為人知,所以其縮寫形式就約定成俗了。

❼ 微生物可以分成哪「三行八大類」啊詳細點!謝謝啊!

微生物的分類,鑒定及命名
1,生物界的分類
地球上的物種估計大約有150萬,其中微生物超過10萬種,而且其數目還在不斷增加.
在生物進化歷史過程中演化形成生物種類和種群的多樣性.
生物分類就是通過研究生物的系統發育及其進化歷史,揭示各類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系統關系,編制分類系統,還原生物的自然歷史位置.
高等動植分類
化石資料,形態學,比較胚胎學
較正確反映其系統發育
微生物分類的難題:
絕大部分微生物個體小,形態簡單,易受環境影響而變異,缺少有性繁殖,缺乏化石資料.
生物分類的二種基本原則:
a)根據表型(phenetic)特徵的相似程度分群歸類,這種
表型分類重在應用,不涉及生物進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親緣關系為目標;
b)按照生物系統發育相關性水平來分群歸類,其目標
是探尋各種生物之間的進化關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統發育的分類系統.
★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最後又有了三原界(或三總界)系統.
★傳統的,為多數學者所接受的是1969年魏塔克(R.H.Whittaker)在《Science》上提出的五界學說,它以縱向顯示從原核生物到真核單細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細胞生物的三大進化過程.
生物的界級分類學說
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進化樹的美國科學家
Carl Woese
三域學說的建立
(1)古細菌原界(Archaebacteria) ,包括產甲烷細菌,極端嗜鹽菌和嗜熱嗜酸菌;
(2)真細菌原界(Eubacteria) ,包括藍細菌和各種除古細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
(3)真核生物原界(Eucaryotes),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動物和植物.
2,微生物分類學
經典分類學:按微生物表型分類
微生物系統學:按親緣關系和進化規律分類
發展
表型特徵:形態學,生理生化學,生態學等,推斷微生物的系統發育.
表型特徵結合分子水平上比較微生物的基因型特徵(如16S rRNA)探討微生物進化,系統發育和分類鑒定.
★微生物分類學的三個任務:分類,鑒定及命名
☆分類是根據微生物的相似性和親緣關系,將微生物歸入不同的分類類群.
☆鑒定是確定一個新的分離物屬於已經確認的分類單元的過程.
☆命名是根據國際命名法規給微生物分類單元以科學的名稱.
以啤酒酵母為例,它在分類學上的地位是:
界(Kindom):真菌界
門(Phyllum):真菌門
綱(Class):子囊菌綱
目(Order):內孢霉目
科(Family):內孢霉科
屬(Genus):酵母屬
種(Species):啤酒酵母
3,微生物的分類單位
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
每一分類單位之後可有亞門,亞綱,亞目,亞科...
種(species):是一個基本分類單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徵高度相似,親緣關系極其接近,與同屬內其他種有明顯差別的菌株的總稱.
菌株(strain): 表示任何由一個獨立分離的單細胞繁殖而成的純種群體及其一切後代(起源於共同祖先並保持祖先特性的一組純種後代菌群).因此,一種微生物的不同來源的純培養物均可稱為該菌種的一個菌株.菌株強調的是遺傳型純的譜系.
例如:大腸埃希氏桿菌的兩個菌株:
Escherichia coli B 和Escherichia coli K12
★菌株的表示法:
★種是分類學上的基本單位,菌株是實際上應用的基本單位,因為同一菌種的不同菌株在產酶上種類或代謝物產量上會有很大的不同和差別!
亞種(subspecies)或變種(variety):
為種內的再分類.
當某一個種內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數明顯而穩定的變異特徵或遺傳形狀,而又不足以區分成新種時,可以將這些菌株細分成兩個或更多的小的分類單元——亞種.
變種是亞種的同義詞,因"變種"一詞易引起詞義上的混淆,從1976年後,不在使用變種一詞.通常把實驗室中所獲得的變異型菌株,稱之為亞種.
如:E.coli k12(野生型)是不需要特殊aa的,而實驗室變異後,可從k12獲得某aa的缺陷型,此即稱為E.coli k12的亞種.
型(form):
常指亞種以下的細分.當同種或同亞種內不同菌株之間的性狀差異不足以分為新的亞種時,可以細分為不同的型.
例如:按抗原特徵的差異分為不同的血清型;
學名—是微生物的科學名稱,它是按照有關微生物分類國際委員會擬定的法則命名的.學名由拉丁詞,或拉丁化的外來片語成.學名的命名有雙名法和三名法兩種.
①雙名法:
學名=屬名+種名+(首次定名人)+現定名人+定名年份
屬名:拉丁文的名詞或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單數,首字母大寫,表示微生物的主要特徵,由微生物構造,形狀或由科學家命名.
種名:拉丁文形容詞,字首小寫,為微生物次要特徵,
如微生物色素,形狀,來源或科學家姓名等.
4,微生物的命名
必要,用斜體表示
可省略,用正體字
微生物的名字有俗名和學名兩種.如: 紅色麵包霉———粗糙脈孢霉
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
例:大腸埃希氏桿菌
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
◆當泛指某一屬微生物,而不特指該屬中某一種(或未定種名)時,可在屬名後加sp.或ssp.(分別代表species 縮寫的單數和復數形式)
例如:Saccharomyces sp.
表示酵母菌屬中的一個種.
◆菌株名稱——在種名後面自行加上數字,地名或符號等,如: Bacillus subtilis AS1.389 AS=Academia Sinica
Bacillus subtilis BF7658 BF=北紡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ATCC824 丙酮丁醇梭菌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國模式菌種保藏中心
◆當文章中前面已出現過某學名時,後面的可將其屬名縮寫成1~3個字母.
如:Escherichia coli 可縮寫成 E.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可縮寫成 S. aureus
②三名法:用於對亞種的命名,這時在屬和種名後加寫一個subsp.,然後再附上亞種名稱(斜排體). 如: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蘇雲金芽孢桿菌臘螟亞種
形態結構,生理生化,少量的化石資料,行為習性,等等
表型特徵:
5, 進化指征的選擇:
b)形態特徵在不同類群中進化速度差異很大,僅根據形態推斷進化關系往往不準確;
缺點:
a)由於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態特徵少,很難把所有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進行比較;
蛋白質,RNA和DNA序列進化變化的顯著特點是進化速率相對恆定,也就是說,分子序列進化的改變數(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換數或替換百分率)與分子進化的時間成正比.
生物大分子作為進化標尺依據
a)在兩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種分子的序列差異很大時,
------------進化距離遠,進化過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兩群生物同一來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處在同一進化水平上.
大量的資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
的區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區域進化變化速度低.
RNA作為進化的指征
16S rRNA被普遍公認為是一把好的譜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恆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區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變化的序列區域,因而它適用於進化距離不同的各類生物親緣關系的研究;
3)16SrRNA分子量大小適中,便於序列分析;
4)rRNA在細胞中含量大(約占細胞中RNA的90%),也易於提取;
5)16SrRNA普遍存在於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
源分子是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為測量各類生物進化的工具.
Eubacteria
(真細菌界)
Archaebacteria
(古細菌界)
Eukarya
(真核生物界)
Carl Woese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進化樹
微生物
(病毒)
古生菌(Archaea)
細菌(Bacteria)
真菌(酵母,黴菌,蕈菌等),
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等
非細胞型
細胞型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Eukarya)
古生菌在進化譜繫上與真細菌及真核生物相互並列,且與後者關系
更近,而其細胞構造卻與真細菌較為接近,同屬於原核生物.
6,微生物分類鑒定的特徵和技術
形態學特徵,
生理學特徵,
生態學特徵
6.1 生物分類的傳統指標:
☆形態學特徵
培養特徵,
運動性,
特殊的細胞結構,
細胞形態及其染色特性,
等等
微生物分類和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a)易於觀察和比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
形態結構的細菌;
b)許多形態學特徵依賴於多基因的表達,具有相對
的穩定性;
☆生理生化特徵�
與微生物的酶和調節蛋白質的本質和活性直接相關;
代謝產物等
營養類型;
與氧的關系;
對溫度的適應性;
對pH的適應性;
對滲透壓的適應性;
酶及蛋白質都是基因產物;
對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徵的比較也是對微生物基因組的間接比較;
測定生理生化特徵比直接分析基因組要容易得多;
常藉助特異性的血清學反應來確定未知菌種,亞種或菌株.
★生態特性
包括在自然界的分布情況,與其他生物有否寄生或共生關系, 宿主種類及與宿主關系, 有性生殖情況, 生活史等.
★血清學反應
6.2 核酸的鹼基組成和分子雜交
特點:
與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不同,對DNA的鹼基
組成的比較和進行核酸分子雜交是直接比較不同微
生物之間基因組的差異,因此結果更加可信.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DNA鹼基因組成是各種生物一個穩定的特徵,即使個別基因突變,鹼基組成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分類學上,用G+C佔全部鹼基的克分子百分數(G+Cmol%)來表示各類生物的DNA鹼基因組成特徵.
◆每個生物種都有特定的GC%范圍,因此後者可以作為分類鑒定的指標.細菌的GC%范圍為25--75%,變化范圍最大,因此更適合於細菌的分類鑒定.
◆GC%測定主要用於對表型特徵難區分的細菌作出鑒定,並可檢驗表型特徵分類的合理性,從分子水平上判斷物種的親緣關系.
使用原則:
G+C含量的比較主要用於分類鑒定中的否定
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定的鹼基組成,親緣關系近的生物,
它們應該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間G+C含
量差別大表明它們關系遠.
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並不一定表明它們之間具有近的親緣關系.
同一個種內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別應在4~5%以下;同屬不同種的差別應低於10~15%;G+C含量已經作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類單元的一項基本特徵,它對於種,屬甚至科的分類鑒定有重要意義.
若二個在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別大於5%,則肯定不是同一個種,大於15%則肯定不是同一個屬.
在疑難菌株鑒定,新種命名,建立一個新的分類單位時,G+C含量是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鑒定指標.
其分類學意義主要是作為建立新分類單元的一項基本特徵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別大的種類排除出某一分類單元.
G+C含量的比較主要用於分類鑒定中的否定
(2) 核酸的分子雜交
不同生物DNA鹼基排列順序的異同直接反映生物之間親緣關系的遠近,鹼基排列順序差異越小,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就越近,反之亦然.
核酸分子雜交(hybridization)間接比較不同微生物DNA鹼基排列順序的相似性
a)DNA-DNA雜交;
(親緣關系相對近的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比較)
b)DNA-rRNA雜交;
(親緣關系相對遠的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比較)
c)核酸探針;
(利用特異性的探針,用於細菌等的快速鑒定)
(3) 16SrRNA或18SrRNA的核酸序列分析
16SrRNA被普遍公認為是一把好的譜系分析的"分子尺":
16SrRNA的序列高度保守,可精確指示細菌之間的親緣關系
16SrRNA的大小為1500bp左右,所含信息能反映生物界進化關系,易操作,適用於各級分類單元
目前常用的是建立在PCR技術基礎上的16SrRNA基因的直接測序法,方便快捷.
《伯傑氏鑒定細菌學手冊》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細菌學教授伯傑(D.Bergey)(1860-1937)
1957年第七版後,由於越來越廣泛地吸收了國際上細菌分類學家參加編寫(如1974年第八版,撰稿人多達130多位,涉及15個國家;現行版本撰稿人多達300多人,涉及近20個國家),所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細菌分類學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漸確立了在國際上對細菌進行全面分類的權威地位.
7.1 細菌分類系統
7,微生物分類系統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伯傑氏手冊是目前進行細菌分類,鑒定的最重要依據,其特點是描述非常詳細,包括對細菌各個屬種的特徵及進行鑒定所需做的實驗的具體方法.
(20世紀80年代末期)
7.2 真菌分類系統
真菌界分類系統很多,各國採用不同的系統,比較混亂.近年來為較多人接受的是Ainsworth的綱要.
俗名—common name簡潔易懂,方便記憶,但涵義往往不夠准確,還有適用范圍和地區性的限制.
命名—scientific name菌種的科學名稱.菌種的學名是按照《國際細菌命名法規》命名的國際學術界公認,並通用的名稱.
命名原則:
學名=屬名+種的加詞+(首次定名人)+現名定名人和鮮明定名年份
規定與常識:屬名應大寫首字母,單數,可以組合外而成.種的加詞代表一個種的次要特徵,首字小寫

❽ 微生物基因命名法

基因名稱,一般都用三個小寫英文字母來表示,且應排成斜體(書寫時可在其下劃一底線);若同一基因有不同位點,可在基因符號後加一正體大些字母或數字,如lacZ等;
附加兩個:
基因表達產物——蛋白質的名稱,一般用3個大寫英文字母(或1個大寫、2個小寫)表示,並必須用正體;
抗性基因,一般把「抗」用大寫R注在基因符號的右上角,如抗鏈黴素的基因即為strR(R在右上角)

❾ 雙名命名制的微生物的雙命名法

由一個屬名和一個種名組成,屬名和種名都用斜體字表達,屬名在前,用拉丁文名詞表示,第一個字母大寫。種名在後,用拉丁文的形容詞表示,第一個字母小寫,若用名詞,第二個字要用所有格。如大腸埃希氏桿菌的名稱是Escherichia coli。為了避免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在生物名稱後綴有命名人的姓,如:大腸埃希氏桿菌的名稱是Escherichia coli Castellani and Chalmers,浮游球衣菌的名稱是Sphaerotilus natans Kützing等。如果只講生物鑒定到屬,沒鑒定到種,則該生物的名稱只有屬名,沒有種名。如:芽孢桿菌屬的名稱是Bacillus。也可在屬名後面加sp.(單數)或spp.(復數),sp和spp是種(species)的縮寫,如Bacillus sp.(spp.) 。
犬類的「雙名命名制」和「三名命名制」
給眼前的每一種生物一個名字,是最起碼的需要。至於人類自己,則每一個個體都需要一個清楚的名字。早在古希臘時期,著名生物學家德奧弗拉特首創雙名制命名法,即用屬名和種名同時給物種命名。16世紀末,植物分類學得到了初步的發展,瑞士植物學家鮑興在1623年出版的植物分類學著作中,用德奧弗拉斯特的雙名法為六千餘種植物命名。由於生物種類繁多,而命名又極不統一,就給生物進行統一分類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一直到17世紀初期,雙名法也未能成為統一的命名法。
在理論和方法上,林奈吸收了自然分類法的許多成果,如瑞士植物學家鮑興雙名制命名法,英國生物學雷伊在植物分類與動物分類中的成就。在進行生物分類學研究之初,林奈改進了鮑興的雙名制命名法中的不足之處,建立了以人為分類法為基礎的屬名與種名相符合的新的雙名制命名法。
林奈的雙名法的基本原則與鮑興的基本相同:即用兩個詞來給物種命名。但在本質上與鮑興的雙名法有所區別:鮑興的雙名法中兩個詞不完全是屬種結合的分類學概念。所謂屬種結合,即屬名在前,是一個名詞;種名在後,為一個形容詞。林奈的新雙名法在生物分類及語義的表達兩方面上,分別做到了屬種結合及名詞與形容詞的結合,因此這一命名法簡單明了。林奈運用這種新雙名制命名法,給他所知曉七百種植物和四千四百種動物做了統一的命名。例如,按照林奈的雙名制命名法,食肉獸獅、虎、豹的學名分別是這樣表達的(前面的名詞說明它們是同一個屬,後面的形容詞用來表明它們是不同的種):
獅: Felis leo
虎: Felis tigns
豹: Felis Pars
在林奈建立雙名制命名法之後的兩百多年中,人們又相繼規定了一些命名法,如規定屬和亞屬以上的名稱採用單名制;物種的名稱採用雙名制;亞種的名稱採用三名制;用亞種來表示動植物物種的地理分布,而物種本身的名稱仍採用雙名制。
虎: Felis tigns Asia
盡管生物命名法及生物分類學得到了新的發展,但歸根結底林奈的雙名制命法仍是其基本的原則。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的命名法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