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洋中最大的生物是哪些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的動物,目前捕到最大藍鯨的時間是1904年,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35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臟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噸~9噸,腸子有半里路長.
Ⅱ 從寒武紀到現在海洋最大的生物是什麼
很可能就是目前生存於海洋中的水生哺乳動物--藍鯨。
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最大的水生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
雖然在陸地動物中,可能存在比藍鯨還大的動物,如易碎雙腔龍身體長度可以達到驚人的80米,而體重最高可達220噸,但由於化石並不完整,其體長、體重等均為估測。
但從化石證據看,至今還沒有發現過比藍鯨更大的海洋生物。如恐龍同時代的滄龍,體長也不過21米,重33噸左右。從化石看,還沒有發現過比寒武紀時的奇蝦更大的無脊椎動物。而奇蝦最大身長也只有2.5米左右。
其他如上龍、鄧氏魚、太陸鯊等,與藍鯨相比也屬於小個子。
Ⅲ 古代最大的海洋生物是什麼
滄龍
滄龍(Mosasaurus)--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它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崖蜥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平步青雲,把比它歷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蛇頸龍亞目、上龍亞目趕盡殺絕。
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布於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岩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目前已知最小的滄龍類是Carinodens belgicu,身長3到3.5米,可能生活於岸邊的淺海,用它的球根狀牙齒捕抓軟體動物與海膽為食。體型較大的滄龍類似霍夫曼滄龍,體長可達21米,重33噸。
第一具可歸類於滄龍的化石,是個破碎的頭骨。於1766年發現在荷蘭南端馬斯特里赫特的一個石灰岩礦坑裡發現,當時市內的建築是使用採石場的石灰岩來建造的。在1822年,威廉·丹尼爾·科尼比爾(William Daniel Conybeare)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滄龍(Mosasaurus),以流經馬斯特里赫特的默茲河為名。
在1829年,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建立種名,以發現模式標本的C. K. Hoffman醫生為名。滄龍的模式標本目前正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展出。
Ⅳ 有誰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是什麼求大神幫助
大小 藍鯨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 大小比較藍鯨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動物。來自恐龍時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龍,阿根廷龍估計有90噸(100短噸)。最大的藍鯨有多重還不確定。大部分的數據取自20世紀上半葉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數據由並不精通標准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測得。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分別為33.6米(110英尺3英寸)和33.3米(109英尺3英寸)。但是這些測量的可靠性存在爭議。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NMML)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98英尺),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 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100美國加侖)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公斤(200磅)。 由於藍鯨巨大的體積,我們不能直接稱它的體重。大部分被捕殺的藍鯨都不是整頭上稱的,捕鯨人在稱重之前將其切成合適的大小。因為血液和其它體液喪失,這種方式低估了藍鯨的體重。即使這樣,有記載27米(88英尺6英寸)長的鯨重達150-170噸(160-190短噸)。NMML的科學家相信30米(98英尺)長的鯨估計會超過180噸(200短噸)。目前NMML科學家精確測量過的最大的藍鯨重達177噸(197短噸)。
Ⅳ 世間上最大的海洋生物
●南藍鯨(B.m intermedia Burmeister,1871)南藍鯨分布於南半球;南藍鯨雌性長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體成熟的體長分別為26~27M和24~25m;
●北藍鯨(B.m musculus Linnaeus,1958)北藍鯨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北藍鯨雌性長21~23m,雄性20~21m性成熟,分別在25和24米長時身體成熟;
●小藍鯨(B.m brevicaukta Ichihara,1966)小藍鯨分布印度洋和東南大西洋的亞南極海域。小藍鯨雌性長19m,雄性略小於19m性成熟,雌雄長分別為22和21m時身體成熟。
藍鯨是鰮鯨屬七個物種中的一種。但是DNA測序分析表明,藍鯨比其屬中的其它物種在種繫上更接近駝背鯨和灰鯨。關於藍鯨/鰭鯨雜交的成年後代至少有11項文獻記載。阿倫遜和格爾伯格(1983年)認為藍鯨和鰭鯨的差別類似於人類和大猩猩的差別。普遍認為鰮鯨科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須鯨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不知何時這些科的成員彼此分離。
與藍鯨相關的動物種系樹一些權威把該物種分為三個亞種: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種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種群;B. m. brevicauda (也稱侏儒藍鯨),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種群。更早的權威把把印度洋種群單獨列為一個亞種稱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個亞種不同的是,最後一個亞類的名稱並未出現在瀕危物種紅色列表上。目前兩種分類方法仍舊受到一些科學家的置疑;遺傳分析卻表明只有兩種亞種。
物種名稱musculus來源於拉丁語,有「強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理解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開創性著作中完成了該種類的命名,他可能知道這一點,然後幽默的使用了這個帶有諷刺意味的雙關語。藍鯨還有其他常用的名字,例如Sulphur-bottom(硫磺底),Sibbald's Rorqual(鰮鯨的近親), Great Blue Whale(大藍鯨) and Great Northern Rorqual(大北鰮鯨),近幾十年來這些名稱漸漸被人們遺忘。
大小
藍鯨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
大小比較藍鯨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動物。來自恐龍時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龍,阿根廷龍估計有90噸(100短噸)。最大的藍鯨有多重還不確定。大部分的數據取自20世紀上半葉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數據由並不精通標准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測得。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分別為33.6米(110英尺3英寸)和33.3米(109英尺3英寸)。但是這些測量的可靠性存在爭議。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NMML)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98英尺),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
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臟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象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100美國加侖)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公斤(200磅)。
由於藍鯨巨大的體積,我們不能直接稱它的體重。大部分被捕殺的藍鯨都不是整頭上稱的,捕鯨人在稱重之前將其切成合適的大小。因為血液和其它體液喪失,這種方式低估了藍鯨的體重。即使這樣,有記載27米(88英尺6英寸)長的鯨重達150-170噸(160-190短噸)。NMML的科學家相信30米(98英尺)長的鯨估計會超過180噸(200短噸)。目前NMML科學家精確測量過的最大的藍鯨重達177噸(197短噸)。
體態特徵:
雌大於雄,南藍鯨大於北藍鯨。上面觀,吻寬而平。背鰭小,高約0.4m,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須板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面稍淡,口部和須黑色。
藍鯨和其他種類的鯨不同,其他種類顯得矮壯,而藍鯨則身體長椎狀,看起來像被拉長。頭平呈U型,從上嘴唇到背部氣孔有明顯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鯨須板密集,大約300個鯨須板(大概1米長)懸於上顎,深入口中約半米。60-90個凹槽(稱為腹褶)沿喉部平行於身體。這些皺褶用於大量吞食後排出海水(參見「捕食」一節)。
藍鯨背鰭小,只有在下潛過程中短暫可見。背鰭的形狀因個體而不同;有些僅有一個剛好可見的隆起,而其他的鰭則非常醒目,為鐮型。背鰭大概位於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三處。當要浮出水面呼吸時,藍鯨將肩部和氣孔區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鯨類(如鰭鯨和鯧鯨)要大得多。這經常可作為識別海洋物種的有用線索。 當呼吸時,如果風平浪靜,藍鯨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達12米,一般為9米)在幾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藍鯨的肺容量為5,000升。
藍鯨的鰭肢長3-4米。上方為灰色,窄邊白色。下方全白。頭部和尾鰭一般為灰色。但是背部,有時還有鰭肢通常是雜色的。雜色的程度因個體而有明顯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則是深藍,灰色和黑色相當程度的混合在一起。
藍鯨和其他鯨交互時沖刺速度可達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為20km/h(12mph)。當進食時,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藍鯨當下潛時會抬起他們的尾鰭,其他的大部分藍鯨則不會。
生活習性:
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磷蝦。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4t食物。攝食時游速2~6km/h,洄遊中5~33km,被迫逐時最大20~48km。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種。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藍鯨大約10歲性成熟,北藍鯨於秋末冬初產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個月,仔鯨長6~7m,重約6噸。哺乳期半年,斷奶時長可達16m。對最高年齡的估計從30年到80~90年不等。
捕食:
藍鯨只捕食磷蝦,藍鯨所吃的這類浮游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 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藍鯨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極,南極磷蝦,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 Euphausia vallentni是藍鯨的主要食物。
藍鯨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這意味著藍鯨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米)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鯨的潛水時間為一般為10分鍾。潛水20分鍾並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鍾(西爾斯,1998年)。藍鯨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經鯨須板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干凈後,藍鯨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鯨須板的磷蝦。
生命周期:
藍鯨在秋後開始交配,一直持續到冬末。我們對交配行為和繁殖地還一無所知。雌性2-3年產一次崽,經過10-12個月妊娠期後一般在冬初產崽。幼鯨重約2噸半,長約7米。約6個月後幼鯨斷奶,此時幼鯨的長度已經翻了一倍。藍鯨一般8-10歲性成熟,此時雄鯨長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長)。雌性相對體型更大,約5歲性成熟,此時長約21米。
科學家估計藍鯨的壽命至少到80歲;但是由於個體記錄無法回溯到捕鯨時代,所以要確定鯨的確切壽命還要經過很多年。單一個體最長記錄的研究是34年,在東北太平洋(西爾斯1998年報告)。藍鯨的天敵是逆戟鯨。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調查發現25%的成年藍鯨都有逆戟鯨攻擊留下的傷痕。但是攻擊造成的死亡率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
藍鯨擱淺並不多見,由於其特殊的群體結構,因此從來沒聽過藍鯨群體擱淺。但是當擱淺確實發生時,會倍受關注。1920年一頭藍鯨在蘇格蘭外赫布里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鯨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和其他動物一樣,藍鯨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於膩死,路易斯島上兩根立在大道邊的鯨魚骨頭吸引了大量遊客。
發聲: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卡明斯和湯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過距離藍鯨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准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范圍仍有89-122分貝。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鍾。有記錄斯里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復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鍾,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B. m. brevicauda(侏儒)亞種獨有。
Ⅵ 最大的 海洋生物是什麼
藍鯨 鰮鯨科(Balaenopteridae)
藍鯨雌性長23~24M,雄性22米性成熟,身體成熟的體長分別為26~27M和24~25m;
藍鯨是須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
最大的藍鯨有多重還不確定。大部分的數據取自20世紀上半葉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數據由並不精通標准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測得。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我們站在最前面。
謝謝
Ⅶ 最長的海洋生物是什麼
最長的海洋生物是巨藻,巨藻為褐藻門海帶目巨藻科巨藻屬。其個體長達一百多公尺,因而稱為巨藻。成熟的巨藻一般有70米~80米長,最長的可達到500米。
巨藻它們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藻體褐色,革質,多年生,壽命最長可達12年。分固著器、柄和葉片。固著器圓柱狀,周圍交錯叢生兩叉分側枝。柄部圓柱狀。成體葉片為許多平行排列的狹長小片,具有氣囊使藻體上半部平漂浮水面。大多數巨藻可以長到幾十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200米到300米,重達200公斤。靠1米多長的固著器將藻體固定在礁石上。巨藻的中心是一條主幹,上面生長著100多個樹枝一樣的小柄,柄上生有小葉片,有的葉片長達1米多,寬度達到了6厘米到17厘米寬。葉片上生有氣囊,氣囊可以產生足夠的浮力將巨藻的葉片乃至整個藻體托舉起來。這些氣囊有規律的排列在葉片上主葉脈的兩側。 在巨藻生長茂盛的地方,巨大的葉片層層疊疊地可以鋪滿幾百平方公里的海面。由於氣囊作用,可使藻體浮在海面上,使海面呈現出一片褐色,故有人稱之為「大浮藻」。 巨藻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適宜的條件下,每棵巨藻一天內就可以生長30到60厘米。一年裡,一棵巨藻可以長到50多米。
Ⅷ 海洋里最大生物是什麼
烏賊應該是大王烏賊,大王烏賊體長約20米左右,但深海也許還會有更大的大王烏賊,經推測,最大的大王烏賊有60米。所以說如果大王烏賊真有60米的話,那大王烏賊就是最大的海洋動物了。
大王烏賊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體長約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光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兇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國外常有大王烏賊與抹香鯨搏鬥的報道。據記載,有一次人們目睹了一隻大王烏賊用它粗壯的角手和吸盤死死纏住抹香鯨,抹香鯨則拼出全身力氣咬住大王烏賊的尾部。兩個海中巨獸猛烈翻滾,攪得濁浪沖天,後來又雙雙沉入水底,不知所終。這種搏鬥多半是抹香鯨獲勝,但也有過大王烏賊用魯手鉗住鯨的鼻孔,使鯨窒息而死的情況。
這么看來,前面所引用的1861年和1878年人們遇到的海怪,可以肯定就是大王烏賊。最大的大王烏賊可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人們曾測量一隻身長17.07米大王烏賊,其角手上的吸盤直徑為9.5厘米。但從捕獲的抹香鯨身上,曾發現過直徑達40厘米以上的吸盤疤痕。
由此推測,與這條鯨搏鬥過的大王烏賊可能身長達60米以上。如果真有這么大的大王烏賊,那也就同傳說中的挪威海怪相差不遠了。
現在以知最大的海洋動物是藍鯨,資料上面都有了。
至於最大的海洋生物么,應該是巨藻
巨藻屬於褐藻類,它們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大多數巨藻可以長到幾十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200米到300米,重達200公斤。靠1米多長的固著器將藻體固定在礁石上。巨藻的中心是一條主幹,上面生長著100多個樹枝一樣的小柄,柄上生有小葉片,有的葉片長達1米多,寬度達到了6厘米到17厘米寬。葉片上生有氣囊,氣囊可以產生足夠的浮力將巨藻的葉片乃至整個藻體托舉起來。這些氣囊有規律的排列在葉片上主葉脈的兩側。 在巨藻生長茂盛的地方,巨大的葉片層層疊疊地可以鋪滿幾百平方公里的海面。巨藻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適宜的條件下,每棵巨藻一天內就可以生長30到60厘米。一年裡,一棵巨藻可以長到50多米。生長在熱帶的巨藻全年都在生長,海邊的以採集巨藻為生的漁民們每年可以收獲三到四次。巨藻的壽命一般在4到8年之間。最長壽的巨藻可以生長12年。如果每公頃海面種植1000棵巨藻,那麼每年可以收獲新鮮的巨藻750到1200噸。巨藻原產於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澳大利亞、紐西蘭、秘魯、智利及南非沿岸都有分布。我國科學家在1978年從墨西哥把巨藻引進我國。目前,巨藻養殖已經在我國沿海地區獲得成功。從此,我國海水養殖的藻類中又增添了一個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