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分子生物學病例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病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2 18:04:29

❶ 什麼是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比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❷ 分子生物學是指什麼

分子生物學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從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推動了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關系十分密切,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1)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是用化學的和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整體水平乃至群體水平等不同層次上的生物學問題。而分子生物學則著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體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動的普遍規律;

(2)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學著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質,核酸,脂質體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復合體系。而一些小分子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化則屬生物化學的范圍;

(3)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闡明整個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徵,即生命現象的本質;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體或某一種生物體內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學現象或變化,則屬於生物物理學或生物化學的范疇。

❸ 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簡單說細胞生物學是從整體上研究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如細胞物質組成和結構形式、物質運輸、能量轉換、細胞周期、信號轉導、細胞分化等等,其實細胞生物學的內容被分之學科早已瓜分干凈了,只有細胞骨架似乎還算純細胞生物學研究的范圍.分子生物學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研究他們的結構、功能、調控以及如何改造等.
從方法論來看分子生物學的工作方式是典型的「還原論」——即認為復雜過程是簡單過程構成的,然後一一分解,追根問底;而細胞生物學研究有點「整體論」的味道,注重細胞各個部件之間的關聯,譬如細胞骨架與物質運輸、信號轉導、細胞形態、細胞分裂之間的關系

❹ 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概念是什麼

醫學分子生物學是分子生物學的一個
分支,是從分子水平研究人體在正常和疾病狀態下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它主要研究人體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體系的結構、功能、相互作用及其同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

❺ 醫學分子生物學學什麼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質為目的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及其在遺傳信息和細胞信息傳遞中的作用為研究對象,是當前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並正在與其它學科廣泛交叉與滲透的重要前沿領域。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生命現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為人類利用和改造生物創造了極為廣闊的前景。

所謂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質主要是指對遺傳、 生殖、生長和發育等生命基本特徵的分子機理的闡明,從而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新的手段。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攜帶遺傳信息的核酸和在遺傳信息傳遞及細胞內、細胞間通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較大的分子量,由簡單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組合以蘊藏各種信息,並且具有復雜的空間結構以形成精確的相互作用系統,由此構成生物的多樣化和生物個體精確的生長發育和代謝調節控制系統。闡明這些復雜的結構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是分子生物學的主要任務。
分子生物學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內容:

1.核酸的分子生物學

核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核酸的結構及其功能。由於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因此分子遺傳學(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組成部分。由於5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該領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技術,是目前分子生物學內容最豐富的一個領域。研究內容包括核酸/基因組的結構、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與翻譯,核酸存儲的信息修復與突變,基因表達調控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等。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是其理論體系的核心。

2.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

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執行各種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盡管人類對蛋白質的研究比對核酸研究的歷史要長得多,但由於其研究難度較大,與核酸分子生物學相比發展較慢。近年來雖然在認識蛋白質的結構及其與功能關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對其基本規律的認識尚缺乏突破性的進展。

3.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

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細胞內、細胞間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及其它各種功能的完成均依賴於外界環境所賦予的各種指示信號。在這些外源信號的刺激下,細胞可以將這些信號轉變為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例如蛋白質構象的轉變、蛋白質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的變化等,從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狀態等發生改變以適應內外環境的需要。信號轉導研究的目標是闡明這些變化的分子機理,明確每一種信號轉導與傳遞的途徑及參與該途徑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調節方式以及認識各種途徑間的網路控制系統。信號轉導機理的研究在理論和技術方面與上述核酸及蛋白質分子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當前分子生物學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

❻ 可用於遺傳病診斷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有哪些原理是什麼

可用於遺傳病診斷的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一、細胞水平
細胞水平的遺傳病診斷主要有組織、細胞學檢查和染色體分析。
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是一種顯性遺傳病。通過對患者的細胞學檢查,可以發現紅細胞變小,中心色度變深,紅細胞自溶可高達15%~45% 。染色體異常的遺傳病一般都可以通過對細胞中的染色體分析,作出明確的診斷。
染色體檢查也稱核型分析是確診染色體病的主要方法。由於顯帶技術的廣泛開展,已使染色體病的診斷和定位更加准確。各醫療單位對進行核型分析的適應證有不同的規定,隨著技術改進和新的染色體病的發現,需要進行染色體檢查的適應證將日益增多。性染色體(包括X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檢查對性染色體數量畸變所致疾病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二、蛋白質水平(也稱成分的生化分析)
1、檢測基因產物——蛋白質、酶的量和活性;
2、是檢測酶促反應底物或產物的變化。
例如以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缺陷為病變基礎的單基因病,往往可以對蛋白質分子本身和酶促反應過程中的底物或產物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由於單基因病的種類繁多,加上蛋白質分子或酶促反應的底物或產物的性質各不相同,所以檢測方法也不一致。要在某個醫療部門或研究機構同時建立一套完整的單基因病生化檢測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些國家為此建立了生化檢測的協作網路,不同的部門分別從事不同的單基因病生化測定與研究,同時促進部門間的相互協作。用於生化檢測的材料主要有血液、活檢組織、尿、糞、陰道分泌物、脫落細胞和培養細胞等。不同遺傳病的生化檢測可用不同的檢測材料。
三、基因水平也就是基因診斷
基因水平的遺傳病診斷也就是基因診斷(genediagnosis)(又稱為DNA診斷),是20世紀70年代在重組DNA技術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應用技術,旨在對患者或收檢者的某一特定基因或其轉錄產物進行分析和檢測,從而對相應的遺傳病進行診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遺傳病的發生不僅與基因(DNA)的結構有關,而且與轉錄水平或翻譯水平上的變化有關。人體基因組的類型早在受精卵開始時就已形成,因此在人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只要獲得受檢者的基因組DNA,應用恰當的DNA分析技術,便能鑒定出缺陷的基因,而不論該基因產物是否已經表達。而且,應用這一方法,不僅能夠檢測單個鹼基置換、缺失和插入等,還能發現DNA的多態現象以及遺傳病的異質性。

❼ 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是什麼

染色體結構、DNA的復制形式與特點、DNA的轉座、遺傳密碼的破譯、蛋白質的合成和運轉、基因表達調控的原理、癌症與癌基因活化、免疫缺損病毒(HIV)的分子機制等

❽ 分子生物學是什麼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人類認識生命現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為人類利用和改造生物創造了極為廣闊的前景。 所謂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質主要是指對遺傳、 生殖、生長和發育等生命基本特徵的分子機理的闡明,從而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新的手段。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攜帶遺傳信息的核酸和在遺傳信息傳遞及細胞內、細胞間通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較大的分子量,由簡單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組合以蘊藏各種信息,並且具有復雜的空間結構以形成精確的相互作用系統,由此構成生物的多樣化和生物個體精確的生長發育和代謝調節控制系統。闡明這些復雜的結構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是分子生物學的主要任務。 分子生物學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內容: 1.核酸的分子生物學 核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核酸的結構及其功能。由於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因此分子遺傳學(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組成部分。由於5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該領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技術,是目前分子生物學內容最豐富的一個領域。研究內容包括核酸/基因組的結構、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與翻譯,核酸存儲的信息修復與突變,基因表達調控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等。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是其理論體系的核心。 2.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 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執行各種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盡管人類對蛋白質的研究比對核酸研究的歷史要長得多,但由於其研究難度較大,與核酸分子生物學相比發展較慢。近年來雖然在認識蛋白質的結構及其與功能關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對其基本規律的認識尚缺乏突破性的進展。 3.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 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細胞內、細胞間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及其它各種功能的完成均依賴於外界環境所賦予的各種指示信號。在這些外源信號的刺激下,細胞可以將這些信號轉變為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例如蛋白質構象的轉變、蛋白質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的變化等,從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狀態等發生改變以適應內外環境的需要。信號轉導研究的目標是闡明這些變化的分子機理,明確每一種信號轉導與傳遞的途徑及參與該途徑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調節方式以及認識各種途徑間的網路控制系統。信號轉導機理的研究在理論和技術方面與上述核酸及蛋白質分子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當前分子生物學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准備和醞釀階段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初,是現代分子生物學誕生的准備和醞釀階段。在這一階段產生了兩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上的重大突破: 確定了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基礎物質 19世紀末Buchner兄弟證明酵母無細胞提取液能使糖發酵產生酒精,第一次提出酶(enzyme)的名稱,酶是生物催化劑。20世紀20-40年代提純和結晶了一些酶(包括尿素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黃酶、細胞色素C、肌動蛋白等),證明酶的本質是蛋白質。隨後陸續發現生命的許多基本現象(物質代謝、能量代謝、消化、呼吸、運動等)都與酶和蛋白質相聯系,可以用提純的酶或蛋白質在體外實驗中重復出來。在此期間對蛋白質結構的認識也有較大的進步。1902年EmilFisher證明蛋白質結構是多肽;40年代末,Sanger創立二硝基氟苯(DNFB)法、Edman發展異硫氰酸苯酯法分析肽鏈N端氨基酸;1953年Sanger和Thompson完成了第一個 多肽分子--胰島素A鏈和B鏈的氨基全序列分析。由於結晶X-線衍射分析技術的發展,1950年Pauling和Corey提出了α-角蛋白的α-螺旋結構模型。所以在這階段對蛋白質一級結構和空間結構都有了認識。 確定了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 雖然1868年F.Miescher就發現了核素(nuclein),但是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並未引起重視。20世紀20-30年代已確認自然界有DNA和RNA兩類核酸,並闡明了核苷酸的組成。由於當時對核苷酸和礆基的定量分析不夠精確,得出DNA中A、G、C、T含量是大致相等的結果,因而曾長期認為DNA結構只是「四核苷酸」單位的重復,不具有多樣性,不能攜帶更多的信息,當時對攜帶遺傳信息的候選分子更多的是考慮蛋白質。40年代以後實驗的事實使人們對核酸的功能和結構兩方面的認識都有了長足的進步。1944年O.T.Avery等證明了肺炎球菌轉化因子是DNA;1952年A.D.Hershey和M.Cha-se用DNA35S和32P分別標記T2噬菌體的蛋白質和核酸,感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是遺傳物質。在對DNA結構的研究上,1949-52年S.Furbery等的X-線衍射分析闡明了核苷酸並非平面的空間構像,提出了DNA是螺旋結構;1948-1953年Chargaff等用新的層析和電泳技術分析組成DNA的礆基和核苷酸量,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提出了DNA礆基組成A=T、G=C的Chargaff規則,為礆基配對的DNA結構認識打下了基礎。

❾ 新冠肺炎出現「假陰性」病例 什麼是假陰性

新冠肺炎假陰性 假陰性病例存在的原因 「假陰性」的概率有多大 有沒有更好的確診辦法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隨著核酸咽拭子的檢驗方法越來越成熟,現在病毒感染的確診速度也越來越快了。但是目前各地通報的「假陰性」病例,讓大家又有著不小的擔心,那麼究竟什麼是假陰性呢?確診的依據又是什麼呢。

新冠肺炎假陰性
一則「三陰」感染者的報道引發了廣泛關注,「新冠肺炎」確診面臨新挑戰。

據新京報報道,中日友好醫院日前收治了一位武漢來京的新冠病毒肺炎確診病例,而該患者在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直到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北京一位三甲醫院呼吸科大夫稱,常規對疑似患者進行兩次咽拭子核酸檢測,如果出現一次陽性則確診,出現兩次陰性,則基本可排除感染。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說明病毒隱匿性很強。

近日,全國已有多例咽拭子核酸檢測「假陰性」病例被發現。據天津市衛健委官網通報的一例女性感染病例,1月21日患者出現發熱後,前後共做了三次核酸檢測均呈陰性,2月1日第四次檢測後才呈陽性。

《南方周末》2月6日報道,在杭州一所醫院,有個病人測了6次核酸試劑都為陰性,直到第7次才測出陽性。

一位在武漢一線支援的醫生則向《南方周末》稱,在他所在的醫院,很多病人的臨床症狀和CT影像,都符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這些人的核酸檢測結果,陽性少,陰性多。

對於上述現象,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2月5日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並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對於真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過只有30%至50%的陽性率。通過採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辦法,還是有很多假陰性。」

假陰性病例存在的原因
為什麼檢測會存在「假陰性」?多位專家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試劑盒檢測結果不僅與試劑盒質量有關,還與新冠病毒自身的特點、采樣部位、采樣量、運輸和儲存環節,以及實驗室檢測條件和人員操作有關,由多種原因構成,非常復雜,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與這次病毒的特殊性有關。

在2020年2月8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針對中日醫院出現的「三陰」病例,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近期將有臨床專家專門就此事作出回應。
「假陰性」的概率有多大
真實病例核酸檢測陽性率30%至50%,假陰性,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沒有檢測出病毒核酸,導致病原核酸檢測報告為陰性。目前多地已陸續發現「假陰性」病例。

有沒有更好的確診辦法
核酸檢測目前不可取代

假陰性頻出,要不要放棄核酸檢測?高占成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表示,對於確診新冠肺炎,目前核酸檢測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根據國家葯監局消息,截至1月31日,已應急審批7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此外,還有多家企業正在加緊研發。

據悉,試劑盒用於測定疑似患者的樣本中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快速且精準。這類檢測試劑盒的科學原理名為「熒光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法」。它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將微量的DNA大幅擴增,從而檢測出帶有特定基因片段的病毒。

截至目前,核酸檢測仍是確診新冠肺炎「金標准」。有專家此前建議,因核酸檢測可能出現漏檢,應當將CT影像也納入確診標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程真順在湖北省發布會上表示,CT檢測只需要幾分鍾,比較快捷。

閱讀全文

與分子生物學病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