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生物反應過程和反應器系統實行檢測和控制的目的是什麼需要檢測哪些參數
您好,很高興幫助您!
反應器系統實行檢測和控制的目的:
在微生物發酵以及其他生物反應過程中,必須對生物反應過程和反應器系統實行檢測和控制。 檢測和控制。 生物反應器的檢測是利很高興用各種感測器及其生物反應器的檢測是利用各種感測器及其檢測手段對反應器系統中各種參變數進行他檢測手段對反應器系統中各種參變數進行測量, 並通過光電轉換等技術用二次儀表顯 示或通過計算機處理。
檢測的參變數
1.溫度 2.壓強 液面(或漿液量) 3.液面(或漿液量) 4.泡沫高度 5.培養基流加速度 6.通氣量 粘度(或表觀粘度) 7.粘度(或表觀粘度)8.攪拌轉速與攪拌功率 9.冷卻介質流量與溫度 10. 10.蒸汽壓強 11. 11.濕度 12. 12.酸、鹼及消泡劑
希望能幫助您!
㈡ 生物監測的目的是什麼
①反映機體的總的接觸量。
②可檢測引起損害健康的內劑量和生物效應。
③綜合了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個體差異。
④易篩出易感者。
㈢ 生物監測的特點是什麼主要有哪些檢測技術和方法
太籠統了,生物監測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意義,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我們可以對水源進行生物監測,可以對公共場所衛生情況進行生物監測,可以對制葯廠的制葯環境進行生物監測,可以對消毒滅菌的效果進行生物監測,等等等等,不勝枚舉。
不過大體上應該都可以進行字面理解,采樣後進行微生物分析以便進行污染的評價。
㈣ 如何實現快速檢測及有效控制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Salmonella)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腸桿菌, 也是腸桿菌科中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據有關資料統計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病例在病原菌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所佔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二,2007年發生的「 花生醬事件」以及 2008 年發生的「 西紅柿 事件」等[1]沙門氏菌中毒事件的發生也使得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主要是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傳統檢測方法以及後續建立的以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物感測器和電化學為基礎的快速檢測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綜述,旨在為該致病菌的檢測方法的研究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傳統的檢測方法(國標法)
目前, 我國對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大多採用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氏菌檢驗》對食品樣品進行檢測,這種傳統的培養方法可分為前增菌、增菌、分離培養、生化試驗和血清學鑒定等步驟進行。雖然傳統培養法可靠性高,但是其操作繁瑣且耗時費力,並不能滿足食品快速檢測的要求。
2、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2.1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PCR技術是一項敏感性高、特異性強且快速准確的微生物檢測技術,也被許多學者用於對食品中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和研究。汪琦等[2]就採用傳統培養方法 、BAX(r)方法和PCR 方法 3 種方法對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在常規PCR的基礎上宋東曉[3]建立了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新的PCR方法——多重PCR。此外其他新的PCR技術也運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鍾偉軍[4]通過對熒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和反應條件的摸索,建立了檢測沙門氏菌的核酸熒光定量PCR方法,此研究為食品中沙門氏菌快速檢測試劑盒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核酸探針技術
核酸探針技術是根據核苷酸鹼基互補的原理,在已變異的DNA樣品中加入用同位素等標記的DNA特異片段,在一定條件下兩片段進行雜交從而達到檢測DNA的目的。此技術不僅簡便、快速而且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已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Almeida等[5]通過建立一種新穎的肽核酸探針結合熒光原位雜交方法對血液、糞便、水以及嬰兒奶粉樣品中沙門氏菌進行了檢測,准確度高達 100%。
2.3基因晶元技術
基因晶元技術是利用已知核酸序列的探針與靶核苷酸序列雜交,然後通過信號檢測對其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在沙門氏菌等各種致病菌的分析檢測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饒寶等[6]通過建立檢測致病菌的基因晶元檢測方法,設計了通用引物和特異性探針: 沙門氏菌探針、大腸桿菌探針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探針,實現了同時檢測並區分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目的。祝儒剛等[7]運用多重 PCR 結合基因晶元技術建立了檢測肉及肉製品中的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等5種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檢驗方法。
2.4噬菌體裂解技術
噬菌體有特異性裂解細菌的作用。張碧波等學者利用此技術進行沙門氏菌
快速檢測,結果和其他學者相同,據此得出特異性噬菌體可以檢測出沙門氏菌,此法方便可行。姜琴等[8]利用噬菌體裂解對150份食品樣品進行快速檢測,結果說明腸桿菌科噬菌體組合對培養10h的沙門氏菌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這對實現沙門氏菌實時、快速而准確的檢測有重要意義。
2.5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是2000年Notomi等開發的一種新的恆溫核酸擴增方法,此方法的特點是特異性強、靈敏度高且簡單、快速,適合對大規模樣品的快速檢測[9]。李佳桐[10]通過實驗建立了沙門氏菌的LAMP檢測方法,並將此方法與常規PCR進行比較,結果顯示:LAMP方法對沙門氏菌的檢測恆溫65℃下只需要40min,只擴增沙門氏菌,不會擴增其他革蘭氏陰性菌,最低可檢出濃度10cfu/mL,比常規PCR的最低檢出濃度高1個數量級,通過添加熒光染料SYBR Green Ⅰ,能夠快速簡便的觀察檢測出綠色的陽性結果十分明顯的區別於橙色的陰性結果。
3、免疫學方法
3.1酶聯免疫吸附技術
酶聯免疫吸附法簡稱 ELISA, ,此技術敏感性高 ,不需特殊設備 ,結果觀察簡便,早在1977年就有報道將酶聯免疫吸附法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檢測。伍燕華等[11]設計捕獲抗體和檢測抗體,建立快速檢測沙門氏菌雙抗夾心ELISA方法對食品中的沙門氏菌進行檢測。張帥等[12]建立雙抗夾心ELISA體系,檢測模擬污染肉樣中沙門氏菌,其檢測限為800CFU/g,等均並與其他血清型沙門氏菌、單增李斯特菌等菌均無交叉反應,特異性良好。
3.2免疫熒游標記技術
免疫熒游標記技術是根據抗原抗體的特異性反應,將熒光素標記在已知抗原(或抗體)上,與特異抗體(或抗原)結合後產生熒光,可用來定位抗原或抗體、並通過定量分析,確定測定含量。葉明強[13]基於納米免疫磁珠富集,免疫量子點標記,建立了一種食品中沙門氏菌的含量進行快速檢測的方法,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免疫熒光食源性致病菌檢測技術。
3.3斑點免疫金滲濾法
免疫膠體金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標記物結合免疫原理的一種應用於抗原抗體的新型技術,該技術運用最廣泛的就是斑點免疫金滲濾法(DIGFA)。孔繁德等及曹春梅等都利用此技術對沙門氏菌的快速檢測進行了研究,曹春梅等[14]是利用斑點免疫金滲濾法對沙門氏菌O9抗原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此法簡單、快速,適合推廣運用;孔繁德等[15]是通過建立直接檢測沙門氏菌的斑點免疫金滲濾法檢測試紙盒對該菌進行了研究。
3.4免疫磁性分離技術
免疫磁珠分離技術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與磁珠微球偶聯,並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磁珠會發生定向移動,從而達到分離目標病原體的作用。食品樣品中致病菌含量很少,常規的方法是很難從中分離出來的,藉助免疫磁性分離技術可以達到快速分離的目的。王海明等[16]應用磁免疫技術建立快速檢測食源性沙門氏菌的方法,結果表明此方法能對食品基質中的目標菌進行快速有效的富集,其檢測限<10cfu/25g,檢測周期約為40小時。胡霏[17]也通過實驗針對鼠傷寒沙門氏菌建立免疫磁分離技術結合熒光層析技術的快速檢測方法。
4、生物感測器技術
生物感測器是利用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酶 、多酶體系 、抗體等做為敏感器件,然後配以適當的信號傳導器所構成的分析檢測的工具。我國學者已採用此法對沙門氏菌的抗原、抗體的免疫吸附進行檢測,並已用於快速檢測食品中致病的沙門氏菌,而僅需 1h 完成,達到了快速的檢測目的。寧毅[18]在對碳納米管性質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分子探針構建了碳納米管生物感測器,並將其用於沙門氏菌的檢測,結果顯示所構建的感測器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穩定性好。
5、電阻抗技術
電阻抗法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項生物學技術,因為具有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准確性好等優點,目前此法已用於食品中沙門氏菌檢測檢驗並已通過美國公職分析化學協會(AOAC)認可。陳廣全等[19]建立了電阻抗法快速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的方法,並將其與常規培養法進行比較,對食品中的沙門氏菌屬進行檢測,結果表明電阻抗法比傳統培養法更加快速、可靠。
6、總結
綜上所述,沙門氏菌檢驗技術正從傳統的培養方法向分子檢測方法改進,並向儀器化、標准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並且食品安全、致病菌等問題對人類健康以及生活環境都造成了嚴重威脅,加強沙門氏菌檢測勢在必行。目前沙門氏菌快速檢測技術大多具有檢測迅速、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特點,此外這些方法還具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在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創新,建立更成熟可靠、方便快捷的沙門氏菌快速檢測技術。
㈤ 生物檢測不合格時,應採取以下哪些措施
新科教學設備為您解答:
一、實驗室防火安全
1.實驗室內必須存放一定數量的消防器材,消防器材必須放置在便於取用的明顯位置,指定專人管理,全體人員要愛護消防器材,並且按要求定期檢查更換。
2.實驗室內存放的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如氫氣、氮氣、氧氣等)必須與火源、電源保持一定距離,不得隨意堆放。使用和儲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實驗室,嚴禁煙火。
3.不得亂接亂拉電線,不得超負荷用電,實驗室內不得有裸露的電線頭,嚴禁用金屬絲代替保險絲;電源開關箱內不得堆放物品。
4.電器設備和線路、插頭插座應經常檢查,保持完好狀態,發現可能引起火花、短路、發熱和絕緣破損、老化等情況必須通知電工進行修理。電加熱器、電烤箱等設備應做到人走電斷。
5.使用電烙鐵,要放在非燃隔熱的支架上,周圍不應堆放可燃物,用後立即撥下電源插頭。
6.可燃性氣體鋼瓶與助燃氣體鋼瓶不得混合放置,各種鋼瓶不得靠近熱
源、明火,要有防曬措施,禁止碰撞與敲擊,保持油漆標志完好,專瓶專用。使用的可燃性氣瓶,一般應放置室外陰涼和空氣流通的地方,用管道通入室內,
氫、氧和乙炔不能混放一處,要與使用的火源保持10m以上的距離。所有鋼瓶都必須有固定裝置固定,以防傾倒
7.實驗室內未經批准、備案,不得使用大功率用電設備,以免超出用電負荷。
8.嚴禁在樓內走廊上堆放物品,保證消防通暢通。
二、實驗室化學葯品安全
1.各級各類實驗室所用化學葯品的必須由學校統一組織購置,任何實驗室和個人不得私自購置。購置劇毒類和易制毒類葯品需經公安部門許可,持許可證方可購置。
2.化學葯品要分類存放,相互作用的葯品不能混放,必須隔離存放。所有葯品都必須有明確的標簽,貯存室和櫃必須保持整齊清潔。有特殊性質的葯品必須按其特性要求存放。無名物、變質過期的葯品要及時清理銷毀。實驗室內不得存放劇毒類葯品。
3.危險化學葯品容器應有清晰的標識或標簽。遇火、遇潮容易燃燒、爆炸或產生有毒氣體的危險化學葯品,不得在露天、潮濕、漏雨和低窪容易積水的地點存放;受陽光照射易燃燒、易爆炸或產生有毒氣體的危險化學葯品應當在陰涼通風地點存放。危險化學葯品的存放區域應設置醒目的安全標志。
4.劇毒物品必須存放在學校專門的劇毒品庫內,庫房必須符合相關安全要求,必須做到「雙人雙鎖」妥善保管。領用劇毒物品必須經學校保衛處批准,應根據使用情況領取最少數量,做到「雙人」領取,「雙人」使用,同時要做到並且做好使用登記和消耗記錄,須嚴格按管理規定,做到「雙人雙鎖」妥善保管。
5.從事危險化學葯品實驗的人員應當接受相應的安全技術培訓,做到熟悉所使用葯品的性質,熟練掌握相應葯品的操作方法。特別是使用易燃易爆、劇毒、致病性以及有壓力反應等危險性較大的危險化學葯品做實驗,嚴禁盲目操作,必須有相關的操作規程,並以國家和行業的相應規定為標准,嚴格執行。
6.各實驗室產生的驗廢液廢物不得隨意丟棄,隨意排入地面、地下管道以及任何水源,防止污染環境。實驗廢液廢物要採取適當措施做「無害化」處理,確實無法處理的各實驗室不得私自排放、處理,實驗室應採用專用容器分類盛裝、存放,防止滲漏、丟失造成二次污染。
7.各實驗室將收集的各類廢液、廢物統一運送至實驗室設備管理處下設的廢物回收庫,由實室室設備管理處聯系環保局指定認可的具有處理資質的部門統一處置。
三、實驗室生物安全
1.實驗室生物安全涉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國家對生物安全的管理高度重視,各有關實驗室也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室生物安全,必須有效監控和預防實驗室生物污染,要定期檢查和自查,發現安全隱患要及時報告並處理解決。
2.實驗室應當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保證其掌握實驗室技術規范、操作規程、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並進行考核。工作人員經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崗。未經學習培訓者,不得從事相關工作。
3.實驗室安全管理人員要根據本實驗室具體情況,制定實驗室生物安全操作規程,並對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的學生進行進行生物安全知識教育和培訓。
4.未經農業部或市農業局批准,不得擅自採集、運輸、接收保存重大動物疫病病料,不得轉讓、贈送已初步認定為重大動物疫病或者已確診為重大動物疫病的病料,不得私自將病料樣本寄往國外或者攜帶出境。
5.生物類實驗室廢棄物(包括動物殘體等)應用專用容器收集,進行高溫高壓滅菌後處理。生物實驗中的一次性手套及沾染EB致癌物質的物品應統一收集和處理,不得丟棄在普通垃圾箱內。
病源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6.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7.國家根據實驗室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並依照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的規定,將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一級、二級實驗室不得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新建、改建、擴建應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經有關部門評估,確定實驗室級別,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
8.實驗室應當建立病源微生物實驗檔案,記錄實驗室使用病源微生物情況和安全監督情況。實驗室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的實驗檔案保存期不得少於20年。實驗室建立並保留的實驗檔案應當如實記錄與病源微生物安全相關的實驗活動和設施、設備工作狀態情況,以及實驗活動產生的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集中處置以及檢驗的情況。
9.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操作的場所、設備必須與所從事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級別相適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實驗室從事生物實驗活動應當嚴格遵守有關國家標准和實驗室技術規范、操作規程。
10.在開始相關工作之前,應對所從事的病原微生物及相關操作進行危險評估,根據國家對於各種微生物操作的危險等級劃分和防護要求以及危險評估的結果,制定全面、細致的標准操作規程和程序文件,對於關鍵的危險步驟設計出可行的防護措施並對這些細節瞭然於胸。
11.實驗室所需病源微生物樣品不得隨意採集和私自購買,樣品的採集必須經有關部門批准後,且必須由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在具有相應的防護措施的情況方可進行,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如需購買必須報學校,由學校聯系具有相關資質的經銷商統一購買。
12.實驗室對各種病源微生物要嚴格保存、保管,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進出和儲存的記錄,建立檔案制度,並指定專人負責?實驗室內不得隨意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經上級主管理部門批准充許保存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應當設專庫或者專櫃單獨儲存。
13.實驗室發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時,實驗室工作人員應當立即採取控制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進一步擴散,對有關人員進行醫學觀察或者隔離治療,封閉實驗室,並同時向學校及上級部門報告?
實驗動物生物安全管理
14.我校執行國家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制度,實驗動物的質量監控,執行國家標准;國家尚未制定標準的,執行行業標准;國家、行業均為制定標準的,執行地方標准。
15.實驗動物分為四級:一級,普通動物;二級,清潔動物;三級,無特定病原體動物;四級,無菌動物。對不同等級的實驗動物,應當按照相應的微生物控制標准進行管理。
16.使用實驗動物進行實驗時,必須向上級管理部門申請實驗動物充可證,經批准後方可進行實驗。未取得實驗動物許可證的實驗室,不得從事與實驗動物有關的活動。
17.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實驗室和個人不得隨意購買實驗動物,應當從有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的供應單位購買實驗動物,並索要合格證。
18.動物實驗環境設施要符合相應實驗動物的等級標准,使用合格的飼料、籠具、墊料等用品;涉及放射性和感染性等有特殊要求的實驗,應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19.進行動物實驗應根據實驗目的,使用相應等級標準的實驗動物及飼料、用品、用具。不同品種、不同等級和互有干擾的動物實驗,不得在同一試驗間進行。
20.利用實驗動物從實驗工作的實驗室,要按照使用許可證許准許的范圍,使用合格的實驗動物,進行相應的實驗。
21.實驗動物患病死亡的,應及時查明原因,妥善處理,並記錄在案。做好實驗動物的防疫免疫工作,防止病情疫情的發生和蔓延。
22.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實驗室必須具有標准操作規程;使用的實驗動物飼料、墊料及飲水以及實驗動物的相關設施必須符合國家標准。
23.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人員應當通過專業培訓,並經省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崗位證書,持證上崗。未經培訓和未取得崗位證書的,不得從事實驗動物工作。
24.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單位對工作人員應當採取預防保護和保健措施,每年至少組織一次身體健康檢查,及時調整健康狀況不宜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人員。
25.使用實驗動物中,發生傳染病流行時應對飼養室和實驗室內外環境採取嚴格的消毒、殺蟲、滅鼠措施?同時要封鎖、隔離整個區域?解除隔離時應當經消毒、殺蟲、滅鼠處理?發生實驗動物烈性傳染病時,要立即向校實學校及上級部門報告,並視具體情況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
26.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實驗室和個人對不使用的實驗動物屍體以及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廢棄物、廢水、廢氣等,應當按照相應的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並符合環境保護規定。
四、實驗室防輻射安全
1.各涉源單位開展相關工作前必須向上級主管部門申領許可證和環評,通過環評和取得許可證後方可開展相關工作。
2.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必須遵守放射防護法規和規章制度,接受職業健康監護和個人劑量監測管理,並掌握放射防護知識和有關法規,經有資質單位舉辦的輻射安全培訓,考核合格後方可上崗。同時放射工作人員必須持培訓合格證、個人計量檢測數據、健康體檢結果參加上級衛生主管部門的定期審查。
3.輻射工作場所必須安裝防盜、防火、防泄漏設施,保證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使用安全。同位素的包裝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設備、射線裝置、輻射工作場所的入口處必須放置輻射警示標志和工作信號。
4.各涉源單位應配備必要的防護用品和監測儀器,建立健全安全檢查制度,定期對各實驗室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和輻射工作場所進行安全檢查,並做好記錄。相關實驗室應經常性檢查輻射表面污染狀況,並做好記錄。檢測記錄要妥善保存,接受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部門和上級部門的檢查監督。
5.購買放射源、同位素試劑和射線裝置時,應首先向學校提出申請,經審核並報保衛處備案同意後,向政府環境主管部門辦理「准購證」,方能委託采購部門進行采購。
6.各涉源單位要建立健全放射性同位素保管、領用和消耗的登記制度,做到帳物相符。實驗過程必須小心謹慎,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做好安全保護工作。
7.對同位素實驗等產生的放射性廢物(包括同位素包裝容器),不得作為普通垃圾擅自處理。必須向學校申報,經學校同意後,由學校請有資質的公司或單位進行統一處置。
五、大型儀器設備安全
1.每台大型儀器設備必須有專人負責管理,每台大型儀器設備配有一本《大型精密儀器設備使用記錄》,要如實記錄使用情況。
2.要根據大型儀器設備的性能要求,提供安裝使用儀器設備的場所,做好水、電供應,並應根據儀器設備的不同情況落實防火、防潮、防熱、防凍、防塵、防震、防磁、防腐蝕、防輻射等技術措施。
3.必須制定大型儀器設備安全操作規程,使用大型儀器設備的人員必須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後方可操作。
4.注意儀器設備的接地、電磁輻射、網路等安全事項,避免事故發生。
六、實驗技術安全
1.實驗室工作人員及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前,要提前接受實驗室安全教育,在進行安全教育時,要對不按操作規程操作所造成的後果進行警示。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學生要嚴格按照儀器設備和實驗操作規程進行實驗操作。
2.對進行受壓容器、強電、駕駛、易燃、易爆、劇毒等實驗的實驗室,應按照國家和學校有關規定,制定本實驗室的安全工作細則。對從事上述實驗的人員必須進行安全技術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方可獨立操作。
3.實驗室要做好勞動保護工作,針對高溫、低溫、
輻射、病菌、雜訊、毒性、激光、粉塵、超凈等對人體有害的環境,要切實加強實驗室環境的監管和勞動保護工作。
七、實驗室網路安全
1.實驗室要重視網路、信息安全工作,實驗室網路安全具體細則參照《東北林業大學校園網路安全管理條例》執行。
2.對所承擔的保密科研項目或實驗技術項目的分析測試數據和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圖紙等信息、資料,必須按保密等級存放,設專人管理,嚴禁外泄。
八、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注意事項
各實驗室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要保持鎮定,確定發生事故類型,及時撥打相應的報警電話,並立即向學校保衛處和實驗室設備管理處報告。
1.應急措施注意事項:
致電求助時應說明:①事故地點;②事故性質和嚴重程度;③你的姓名、位置及聯系電話。
2.發生緊急事故時,應以下列優先次序處置:①保護人身安全,即本人安全及他人安全;②保護公共財產;③保存學術資料。
3.重要電話號碼:
①火警電話:119;②匪警電話:110;③醫療急救:120。
㈥ 高二生物中的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分分子水平檢測和個體水平鑒定。
個體水平鑒定簡單說就是把導入了目的基因的生物體培養出來,看生物個體中是否能表達出你所需要的性狀。
分子水平檢測就相當麻煩了,它有三個步驟。
首先,要檢測轉基因生物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採用DNA分子雜交技術,即將轉基因生物的基因組DNA提取出來,同時,在外面(像基因文庫中)取一段新的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標記,以此來作為探針,將探針與基因組DNA雜交,來檢測。(實際上就是DNA復制的情況,DNA復制時,一條雙鏈的DNA分子解旋成了兩條單鏈的DNA,而探針也是一條雙鏈的DNA片段解旋成了兩條單鏈的DNA片段,因為探針上也有目的基因,基因組的DNA上也有目的基因,在重新形成新的2條DNA,也就是復制時,鹼基互補配對,則含目的基因的探針上的單鏈能與同樣含目的基因的基因組DNA單鏈配對,形成一條新的DNA雙鏈分子,一旦形成新的DNA分子後,放射性標記能在新的DNA分子中含目的基因處發出熒光,從而表明目的基因已導入。)
其次,就是大大你說的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方法和上面一樣,但不同之處是,從轉基因生物中提取出的是mRNA,同樣,同時,在外面(像基因文庫中)取一段新的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等作標記,以此來作為探針,將探針與mRNA雜交,來檢測。(這里實際上和DNA的轉錄翻譯有點像,畢竟mRNA是單鏈的,實際上是探針DNA解旋成兩條單鏈的DNA片段,就像轉錄一樣,這時的mRNA會與單鏈的DNA鹼基互補配對,顯現出標記的同位素熒光,表明mRNA上有目的基因。)所以說,mRNA與目的基因雜交,是和DNA雜交,不是mRNA與目的基因的轉錄出的mRNA雜交。
最後要檢驗的就是看目的基因能否翻譯成蛋白質,就不多說了。
不知道講的清不清楚,語文表達有限,希望你能理解啊。
㈦ 生物測試的測試方法
(1)短期生物測試
測試時間一般為4—7天,最長不超過14天。
(2)中期生物測試
測試時間在15—90天。
(3)長期生物測試
部分生命周期或全生命周期的生物測試。測試時間超過90天的為長期生物測試。當前長期低濃度毒物的排放越來越多,因此生物長期接觸低濃度的潛在危害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過去確定毒物的安全濃度都是根據急性毒物測試的結果推算,但是這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致死50%的毒物濃度不是安全濃度; 二是測試過程中忽視了除死亡以外的其他一切危害。
長期生物測試的目的是測定毒物對生物的慢性毒性影響,包括測試生物是長期接觸低濃度毒物的慢性(或遲發性)毒性和研究毒物對生物影響的實質。
㈧ 食品微生物檢測實驗的目的是什麼
不同的食品檢測項目和判斷標準是不同的。做什麼項目,最關鍵的是要看該食品的衛生標准規定該食品的衛生指標限量。
一般來說,細菌總數、大腸菌群是肯定要做的而且有限值,致病菌不得檢出,黴菌酵母菌部分食品有限制。
食品微生物檢測的標準是:gb4789
㈨ 如何對目的基因進行檢測與鑒定
可以從三方面對目的基因進行鑒定:
1、直接測定:按照目的基因組成製作DNA分子探針進行配對。
2、mRNA測定:根據目的基因組得出其轉錄的mRNA組成,利用探針檢測。
3、蛋白測定:可應用PCR相應技術測定目的基因翻譯的相關蛋白,也可採用免疫化學法導入蛋白抗體檢測蛋白。
(9)如何保障實現生物檢測目的擴展閱讀:
對目的基因進行鑒定和檢測的多種方法:
基因鑒定技術是一項生物學檢測技術,人體細胞有總數約為30億個鹼基對的DNA,每個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人與人之間不同的鹼基對數目達幾百萬之多,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顯示的DNA圖譜也因人而異,由此可以識別不同的人。
所謂「DNA指紋」,就是把DNA作為像指紋那樣的獨特特徵來識別不同的人。由於DNA是遺傳物質,因此通過對DNA鑒定還可以判斷兩個人之間的親緣關系。
基因鑒定的原理其實是DNA分子雜交,這種分子雜交是在緩沖液中進行的,由於DNA分子雜交時,兩個分子相遇的機會不是很大,所以就需要眾多的帶有目的基因的DNA與待測的DNA分子。
而PCR技術就是將目的基因進行擴增的一種技術手段,所以在進行基因鑒定時並不是直接進行鑒定的,而是先進行PCR技術將目的基因擴增再進行鑒定。
網路-對目的基因進行檢測與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