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多選題 生物性需要通常包括()
acde
⑵ 人的生命具有生物性指的是什麼
生物性是指與保持個體生命安全和種族延續相聯系,是人所共有的,人的這種需要如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死亡或者不能繁殖後代。
生命(即生物)的基本特徵有: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生命的物體,叫作生物,如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人、微生物等。另一類是沒有生命的物體,叫作非生物,如泥土、水、金屬、鍾乳石、珊瑚等。
生命的基本屬性有:
1、唯一性,每個生命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每個生命體的生命屬性也是獨一無二的;
2、具有全程性,它是生命的原點,並伴隨生命始終;
3、具有自律平衡性,它是影響生命體與萬事萬物互動時所遵循的潛在本質和規律;
4、具有不平衡性,沒有一個生命體的各系統能量是完全平衡的,生命體能量場的平衡狀態是無限傾向於平衡,但無法持續保持絕對平衡。
生命(即生物)的基本特徵有: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⑶ 生物包括的是什麼
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動物等。
生物由非細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組成,生物的最基本特徵是新陳代謝。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會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兩點,前者說明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兩個是完全相反的兩個生理反應過程),並且可以將遺傳物質復制,通過自我分裂生殖(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滅絕,這是類生命現象的基礎。
在生物學和生態學中,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130萬),其中650萬種物種在陸地上,220萬種生活在水中。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現存的動物急劇減少,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
人與其它生物共同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下層,岩石圈的上層,水圈。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生物圈。人類經過多次文明發展,使人類在自然界面前不再僅僅是自然的產物,而且能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作為一種新的地質力量參與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
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被稱為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和生存環境。它包含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簡單地說,物種多樣性表現的是千千萬萬的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全世界半數以上的物種(約500萬種),因此,那裡的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具有很多的價值,它不僅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如膠、油脂、芳香油、纖維等,還可以為人類提供各種特殊的基
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動植物新品種成為可能。許多野生動植物還是珍貴的葯材,為治療疑難病症提供了可能。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歷程。
隨著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等,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消失。這是地球資源的巨大損失,因為物種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食物鏈引起其他物種的消失。如今,人類都在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之付諸行動。2008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IUCN)公布了哺乳類動物種群的全球調查結果:「在不久的將來,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哺乳類動物會走向滅絕。」多項調查數據表明,地球上的動植物每天都在消失。古道爾用自己隨身攜帶的加州禿鷹的世界最大的羽毛不斷地向世人發出警告,瀕危動物正在逝去。同時,她也在告訴人們,瀕危滅絕的禿鷹是人類從其滅絕的邊緣拯救回來的物種之一。人類的行為正在不斷實踐其對生命的偉大承諾,人類不會放棄對生命的挽救行動。
⑷ 生物學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一、形態特徵
青刺果樹為落葉灌木,叢生,株高2—3m,冠幅3—4m。老枝黃褐色,幼枝青色,有刺,都有縱條紋。刺長3—6cm,堅硬,故有「青刺果」之稱,刺長至一年後,開成果枝,葉近革質,單葉互生或簇生,開狀呈卵開,邊緣有細鋸齒,兩面光滑,著生在刺的莖部,一般長5—7cm,寬2—3cm。托葉小,總狀花序,腋生,白色,11月至次年2月開花,花開葉落,開成幼果後又生長出新葉。核果,初綠或紅褐色,4—6月成熟時呈黑褐色。果子腎形長圓形,果長1.5—2cm,直徑0.8—1cm,果實成熟後自然脫落,此時即可採收利用。
二、生長期特徵
青刺果的整個生長過程中要經歷幼齡、壯年和衰老三個階段。根據其生長發育特點,可分為以下4個時期:
1、營養生長期
此期為青刺果幼年階段,即從種子萌芽到第一次開花結果。本期主要是形成樹冠,高生長大於橫向生長,主側枝角度較小,根系和樹冠相應垂直伸長,以後逐漸向外延伸。根據這一特點,本期應加強水土管理,以加速生長,適時進行合理整形,以調節干枝間的生長勢,使其均勻地發展,構成較完整的樹冠骨架,並適當培留輔養枝,增加營養物質的製造和積累,為加大樹冠的主體和開花結實奠定基礎。
2、生長和結果期
本期是青刺果的青壯年階段,自開始開花結果到進入盛果期都屬於這一期。本期內營養生長更旺盛,側枝愈來愈多,樹冠也逐步擴大,須根也大大增加。該期是整個生長發育周期最旺的階段。這一階段應加強樹冠及土壤管理,促進根系進一步擴大。
3、盛果期
本期內大量結果,營養消耗量大,樹體生長逐步減弱,骨幹枝的生長速度減緩,其生長主要在小側枝上,大多數小側枝都能成為結果枝,大量開花結果。由於大量結果,營養物質需要量大,如果管理不善,營養失調,很容易出現大小年現象。
4、結果和衰老期
進入本期後產量開始下降,骨幹枝發育幾乎完全停止,樹冠體積逐漸縮小,一些小側枝開始死亡,新梢也大大減少。生長減弱,絕大多數新梢都成為結果枝,開花結實,但因樹體減弱,籽粒變小,產量明顯減少。本期除應加強土壤管理,防治病蟲和增施肥料以增強樹勢外,必要時可以把衰老的干枝砍去,充分利用它萌芽力強的特點,進行更新復壯成株。
5、籽粒重量
青刺果乾籽重量因飽滿程度不同而有區別,顆粒飽滿的每公斤在7000粒左右。
三、生物學特徵
青刺果為陽性樹種,喜光、喜曖、喜濕潤的氣候,但也能耐旱,耐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海拔1800—3000m的地方均可生長,但據調查,海拔在2200m—2700m范圍內生長最佳。它不與其它農作物爭地,不擇土壤,各種土壤上均能生長,但以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紅壤和沙質壤土上生長發育最好。它能耐嚴寒,在零下16℃的高寒山區照常可以生長,不怕霜凍,但以年平均氣溫10—15℃的地區結實量多,品質也最優。降雨量為700—1200mm,相對溫度60—80%,植株分櫱能力和萌芽力都很強。種子繁殖的苗一年內高達40cm以上,3—5年進入初果期,6—8年進入盛果期,單株產量可達1公斤左右,果期可持續到50多年,最長可達100年以上。樹體衰老後,可以砍掉,靠萌芽重新復壯成林。
⑸ 生物多樣性包含哪些
一、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1. 生物多樣性概念的提出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人類活動范圍與強度的不斷增加,人類社會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環境問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糧食和能源等5大危機。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社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關注生物資源的保護問題,並且在拯救珍稀瀕危物種、防止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等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1948年,由聯合國和法國政府創建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96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建立。1971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著名的"人與生物圈計劃"。1980年由IUCN等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編制完成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正式頒布,該大綱提出了要把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與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觀點,對促進世界各國加強生物資源的保護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在開展自然保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界中各個物種之間、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都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自然保護僅僅著眼於對物種本身進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往往也是難於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要拯救珍稀瀕危物種,不僅要對所涉及的物種的野生種群進行重點保護,而且還要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或者說,需要對物種所在的整個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保護。在這樣的背景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 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生物多樣性(英文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對於生物多樣性,不同的學者所下的定義是不同的。例如oNorse et al.(1986)認為,生物多樣性體現在多個層次上。而Wilson等人認為,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樣性("The diversity of life") (Wilson & Peter, 1988; Wilson, 1992)。孫儒泳(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變異"。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1992)里,生物多樣性的定義是"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The variability among living organisms from all sourc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errestrial, marine and other aquatic ecosystem and the ecological complexes of which they are part, this includes diversity within species, between species and of ecosystem)"。 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蔣志剛等(1997)給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綜合各家的觀點,我們認為,"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它們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態系統的多樣化程度"。 3.生物多樣性的主要組成 通常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1)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個基因庫(Gene pool)。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 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世界資源研究所,1992)。此外,遺傳多樣性可以表現在多個層次上,如分子、細胞、個體等。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 在生物的長期演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的改變(或突變)是產生遺傳多樣性的根本原因。遺傳物質的突變主要有兩種類型,即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基因位點內部核苷酸的變化。前者稱為染色體的畸變,後者稱為基因突變(或點突變)。此外,基因重組也可以導致生物產生遺傳變異。 (2) 物種多樣性 (species diversity) 物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對於什麼是物種一直是分類學家和系統進化學家所討論的問題。邁爾(1953)認為:物種是能夠(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擁有自然種群的類群,這些類群與其他類群存在著生殖隔離。我國學者陳世驤(1978)所下的定義為:物種是繁殖單元,由又連續又間斷的居群組成;物種是進化的單元,是生物系統線上的基本環節,是分類的基本單元。在分類學上, 確定一個物種必須同時考慮形態的、地理的、遺傳學的特徵。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物種必須同時具備如下條件:①具有相對穩定的而一致的形態學特徵,以便與其他物種相區別; ②以種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間內,占據著一定的地理分布區,並在該區域內生存和繁衍後代; ③每個物種具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庫,同種的不同個體之間可以互相配對和繁殖後代,不同種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不能配育或即使雜交也不同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後代。 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物種多樣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物種豐富程度,可稱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其二是指生態學方面的物種分布的均勻程度,可稱為生態多樣性或群落物種多樣性(蔣志剛等,1997)。物種多樣性是衡量一定地區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一個客觀指標。 在闡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時,最常用的指標是區域物種多樣性。區域物種多樣性的測量有以下三個指標:①物種總數,即特定區域內所擁有的特定類群的物種數目 ;②物種密度,指單位面積內的特定類群的物種數目; ③特有種比例,指在一定區域內某個特定類群特有種占該地區物種總數的比例。 (3) 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 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從結構上看,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生態系統的功能是對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進行循環和維持能量在各組分之間的正常流動。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系統組成、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基礎,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可以反映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 近年來,有些學者還提出了景觀多樣性(landscape diversity),作為生物多樣性的第四個層次。景觀是一種大尺度的空間,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觀要素組成的具有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景觀要素是組成景觀的基本單元,相當於一個生態系統。景觀多樣性是指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時間動態方面的多樣化程度。 遺傳傳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施立明等1993 葛頌等1994),或者說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物種多樣性是是構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本單元。因此,生態系統多樣性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也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
⑹ 生物具有哪些特性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例如:綠豆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金錢豹捕捉獵物。
2、生物能進行呼吸;例如: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例如:人出汗、植物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例如:獅追捕斑馬、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例如:蘑菇能從小長大、種子的萌發等。
(6)個體的生物性需要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生物由非細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組成,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植物、動物等,其特徵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⑺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哪幾個層次的內容
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
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物種多樣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物種豐富程度,可稱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其二是指生態學方面的物種分布的均勻程度,可稱為生態多樣性或群落物種多樣性。
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從結構上看,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
(7)個體的生物性需要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保護措施
1、就地保護: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護區實行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的天然分布區,包括自然遺跡、陸地、陸地水體、海域等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是在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異地,通過建立動物園、植物園、樹木園、野生動物園、種子庫、基因庫、水族館等不同形式的保護設施,對那些比較珍貴的物種、具有觀賞價值的物種或其基因實施由人工輔助的保護。
3、建立基因庫:
人們已經開始建立基因庫,來實現保存物種的願望。比如,為了保護作物的栽培種及其會滅絕的野生親緣種,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庫網。大多數基因庫貯藏著谷類、薯類和豆類等主要農作物的種子。
4、構建法律體系:
人們還必須運用法律手段,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比如,加強對外來物種引入的評估和審批,實現統一監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證國家專門撥款,爭取個人、社會和國際組織的捐款和援助,為實踐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等。
⑻ 人生命有哪三個因素構成
人生命構成的三因素為:生物性、社會性、心理性。
一、生物性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和延續種族的一些需要,如對飲食、運動、休息、睡眠、覺醒、排泄、避痛、配偶、後嗣等的需要。
二、社會性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性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中的個體、或作為社會的一員而活動時所表現出的有利於集體和社會發展的特性。社會性是個體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生存的屬性。
人並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會性的生物。自然界中,還有很多生物看起來比人更具有社會性,如螞蟻、蜜蜂等。在螞蟻社會中個體的螞蟻無論是當「工人」還是當「皇帝」都是天生的。
社會性是社會性動物的意識的表現,它使社會內部個體的生存能力遠遠超過脫離社會的個體的生存能力。
社會性主要包括這樣一些特性,如利他性、協作性、依賴性、以及更加高級的自覺性等。
三、心理性
心理性需求羅特認知社會學習論術語。分如下六類:
1、榮譽地位需求,即個體對自己在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中被視作有能力者的需求。
2、支持需求,即個體控制他人活動的需求。
3、獨立需求,即個體對自己作出決定、依賴自己的需求。
4、保護依存需求,即個體對要求他人排除挫折或幫助獲得目標的需求。
5、愛與情感需求,即個體對被他人接納和喜歡的需求。
6、生理舒適需求,即個體對避免痛苦和獲得生理愉快的需求。
(8)個體的生物性需要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人類的社會性
人類並非在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動物,由於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審美的觀念,再加之人類自我表達的慾望和相對大的大腦,人類創造了語言、宗教、藝術、以及科學。
與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是社會性的。人尤其擅長用口語、手勢與書面語言來表達自我、交換意見以及組織。自從語言產生以後,為了辨別個體之間的差異,認知不同的個體,姓名便隨之產生了;但究竟先產生「姓」,還是先產生「名」,卻一直是「姓名學」爭論不休的話題。
人類創造了復雜的社會結構,從家庭到國家。人類個體之間的社會交際創立了廣泛的傳統、習俗、宗教制度、價值觀以及法律,這些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
人類希望能夠理解並改造環境,試圖用哲學、藝術、科學、神話以及宗教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導致了高級工具和技術的發展。雖然人類不是唯一使用工具的物種,但是人類是已知的唯一會用火、會穿衣、會烹調食物以及其他高級技術的物種。
⑼ 生物多樣性包括什麼其中什麼最重要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 )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生態)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 有人問根據對自然界的研究可以推斷造物主的工作有何特點,據說英國科學家約翰·波頓·桑德森·霍爾丹(J.B.S. Haldane)回答:「過於喜愛甲蟲。」因為甲蟲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群。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特里·歐文(Terry Erwin)推斷,多數未知的甲蟲種類可能生存於我們無法靠近的30米高的熱帶森林樹冠層。
編輯本段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其意義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對於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直接價值生物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建築和傢具材料、葯物及其他工業原料。單就葯物來說,發展中國家人口的80%依賴植物或動物提供的傳統葯物,以保證基本的健康,西方醫葯中使用的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發現的物質。例如,據近期的調查,中醫使用的植物葯材達1萬種以上。生物多樣性還有美學價值,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美化人們的生活。如果大千世界裡沒有色彩紛呈的植物和神態各異的動物,人們的旅遊和休憩也就索然寡味了。正是雄偉秀麗的名山大川與五顏六色的花鳥魚蟲相配合,才構成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的美景。另外,生物多樣性還能激發人們文學藝術創作的靈感。間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是指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無論哪一種生態系統,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野生生物之間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共同維系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野生生物一旦減少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要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就要受到影響。潛在使用價值野生生物種類繁多,人類對它們已經做過比較充分研究的只是極少數,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價值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潛在使用價值。一種野生生物一旦從地球上消失就無法再生,它的各種潛在使用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了。因此,對於目前尚不清楚其潛在使用價值的野生生物,同樣應當珍惜和保護。
編輯本段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
目前,大家公認的生物多樣性的三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或稱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基本層次。物種多樣性常用物種豐富度來表示。所謂物種豐富度是指一定面積內種的總數目。到目前為止,已被描述和命名的生物種有160萬種左右,但科學家對地球上實際存在的生物種的總數估計出入很大,由500萬到1億種。其中以昆蟲和微生物所佔的比例最大。基因多樣性代表生物種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於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等位基因),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這些遺傳差別使得有機體能在局部環境中的特定條件下更加成功地繁殖和適應。不僅同一個種的不同種群遺傳特徵有所不同,即存在種群之間的基因多樣性;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這種種群之內的基因多樣性就是進化材料。具有較高基因多樣性的種群,可能有某些個體能忍受環境的不利改變,並把它們的基因傳遞給後代。環境的加速改變,使得基因多樣性的保護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基因多樣性提供了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的育種材料,使人們能夠選育具有符合人們要求的性狀的個體和種群。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於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於一個生態系統之內。在前一種情況下,在各地區不同背景中形成多樣的生境,分布著不同的生態系統;在後一種情況下,一個生態系統其群落由不同的種組成,它們的結構關系(包括垂直和水平的空間結構,營養結構中的關系,如捕食者與被捕者、草食動物與植物、寄生物與寄主等)多樣,執行的功能不同,因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也不一樣。總之,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⑽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什麼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包括 遺傳多樣性(又叫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個基因庫(Gene pool)。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
物種多樣性
這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物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對於什麼是物種一直是分類學家和系統進化學家所討論的問題。邁爾(1953)認為:物種是能夠(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擁有自然種群的類群,這些類群與其他類群存在著生殖隔離。我國學者陳世驤(1978)所下的定義為:物種是繁殖單元,由又連續又間斷的居群組成;物種是進化的單元,是生物系統線上的基本環節,是分類的基本單元。在分類學上,確定一個物種必須同時考慮形態的、地理的、遺傳學的特徵。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物種必須同時具備如下條件:①具有相對穩定的而一致的形態學特徵,以便與其他物種相區別; ②以種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間內,占據著一定的地理分布區,並在該區域內生存和繁衍後代; ③每個物種具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庫,同種的不同個體之間可以互相配對和繁殖後代,不同種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不能配育或即使雜交也不同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後代。
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從結構上看,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生態系統的功能是對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進行循環和維持能量在各組分之間的正常流動。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系統組成、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基礎,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可以反映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