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考改革新方案2021高考是什麼政策
從2021年起,新高考包括語文、數學、外語3門全國統一高考科目和3門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科目(簡稱選考科目)。3門選考科目分為1門首選科目(物理、歷史科目中2選1)和2門再選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科目中4選2),即「3+1+2」模式。
考生總成績滿分750分。其中,語文、數學、外語3門全國統考科目每門150分,以原始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首選科目滿分100分,以原始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2門再選科目,以等級賦分轉換後的等級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
(1)高考生物如何改革擴展閱讀
改革後,高校按物理和歷史兩個類別分列計劃、分開投檔、分開錄取,選擇物理或歷史的學生在各自序列中排序,成績具有可比性,所以首選科目直接以原始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而對於再選科目,由於考生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科目中選擇的再選科目組合很可能不同,不同科目試題難度不同,其原始成績不具有可比性,從教育考試的公平公正角度出發,參照有關改革試點經驗,將再選科目以等級賦分轉換後的等級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
② 高考改革後對生物有什麼影響
根據浙江高考改革的結果來看(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學科的內容的影響還是學生選課的影響)
先是內容吧
1,生物學科題模版化較為嚴重,改革的結果使得生物題型單一化,以改編題居多,創新題大幅度下降,許多題的題目背景高度相似,因此不會有特別好的題。
2,生物學科信息分析,能力立意觀點削弱,書本內原句往往成為考察的要點,甚至有些時候全部是很偏的考點,這就偏離主幹知識,信息題很少,這不利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培養。
3,生物學科能力培養滑向邏輯學,語文學科,在填空題中,許多問題考察考生根據上下文的能力,這本身無可厚非,因為這也是本身學科以及教育的要求之一,或者說基本功,適度是可以的。不過有些太過誇張,甚至有些一模一樣的語句來填空,不同試卷答案還不一樣,而且答案互相還是唯一的。
根據這么三點,生物可以說成為了新高考對書本識記(與純粹識記不同,不像文科,雖然記的多,但意思對即可,生物必須一字不漏)這樣一門學科,我給出的建議是,拋棄重點非重點觀念,理論上它什麼都能考,題目不嫌多,越做多越好,做多了就有語感,見多就識廣,因為你很容易碰到類似的題,很多題目都是從書中原文摘抄下的。(但不能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其它科目,這是比較特別的)
再看看選課或者說實際效益上,上一次考試人數的位居榜首,本身科目不難,但記多記細並且記得一模一樣也是難度一部分。競爭壓力不斷增大,不過對擅長這種記憶方式的人也是一個機會,畢竟它要你寫的文字不多,方向性更強,如果是文科的話,你可能書本知識都很清楚,都理解了,但題目的問題看不懂,不知道該寫哪一塊。但生物只有你寫不來這個空,背出來就出來了,所以現在這么多人去選,也是情理之中的。
③ 請問在高考改革新形勢下,生物科目的學應該注意哪些要點呢
1、學習時間:目前北京在高一年級沒有開設生物課程,而考試方式變成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這就意味著從高二開始學習到第一次學業考試只有一年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學生需要掌握三本必修二本選修教材的全部內容,難度可以想見。所以學習生物必須從高一年級開始,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到時候可以提前關注一下優能中學教育的高一提高生物班課程,相信可以幫助到你。
2、學習內容:生物科目的知識點相對比較繁雜比較細節,首先要求學生能對基礎知識全面記憶,而這就是多學生學習生物面臨的第一困難;其次要求學生能對生物學知識進行理解,用於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最後,還需要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對未知現象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這個層次的要求就比較高,在考試中佔比也比較大。
3、學習方法:注重知識點的理解和聯系,注重信息的提取處理能力,注重實驗探究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鍛煉和養成同樣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鞏固,也意味著生物學科的學習不能走短時突擊路線。
④ 2021高考改革政策
從2021年起,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
就外語考試時間和次數安排,河北省、遼寧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等6省份擬只在6月組織一次外語聽力和筆試考試,待條件成熟後再實施外語一年兩考。江蘇省、廣東省擬在6月組織一次外語筆試,將外語聽說考試放在平時並實行機考。
依據實施方案,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合格考成績是學生畢業、普通高中同等學力認定的主要依據;選擇考成績計入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招生錄取的考生總成績。
8省份均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選擇性考試安排在6月統一高考期間一並進行,並且將考試次數確定為一次。選擇考由省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組織閱卷、統一公布成績。
從2021年起,8省份新高考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成績構成,滿分750分。其中,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50分。
選考科目中,物理或歷史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自主選擇的兩門科目按等級賦分後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
(4)高考生物如何改革擴展閱讀
此次8省份公布的實施方案,貫徹了國務院確定的「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的改革方向,高校錄取實施「兩依據,一參考」模式,
即不僅依據3門統一高考科目成績和3門學業水平考試選考科目成績,還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錄取重要參考,從單純「看分」走向也要「看人」。
「高考綜合改革不僅是考試招生方式的變革,也是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關系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大變革,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蔣昌忠說,此次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查內容體系,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考試招生評價體系,
建立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順應時代要求的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實行全面發展的考試、綜合考核的評價、更加公平的選拔,實現學生成長、國家選才和社會公平的有機統一。
⑤ 高考將如何改革
高考改革方案:
《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
(一)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
1.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考試主要檢驗學生學習程度,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學業水平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准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確保考試安全有序、成績真實可信。各地要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考試時間,創造條件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同一科目參加兩次考試的機會。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指導意見。
2.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嚴格程序,強化監督,確保公開透明,保證內容真實准確。2014年出台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各省(區、市)制定綜合素質評價基本要求,學校組織實施。
3.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中職學校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文化基礎與職業技能相結合的測試。普通高中畢業生報考高職院校,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文化素質成績使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2015年通過分類考試錄取的學生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為主渠道。
4.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准,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二)改革招生錄取機制。
1.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應合理設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邊疆民族特困地區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並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只適用於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招生。加強考生加分資格審核,嚴格認定程序,做好公開公示,強化監督管理。2014年底出台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
2.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採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規范並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
3.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高校要將涉及考試招生的相關事項,包括標准、條件和程序等內容,在招生章程中詳細列明並提前向社會公布。加強學校招生委員會建設,在制定學校招生計劃、確定招生政策和規則、決定招生重大事項等方面充分發揮招生委員會作用。高校可通過聘請社會監督員巡視學校測試、錄取現場等方式,對招生工作實施第三方監督。建立考試錄取申訴機制,及時回應處理各種問題。建立招生問責制,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對錄取結果負責。
4.改進錄取方式。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志願方式。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並完善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5.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擴大社會成員接受多樣化教育機會,中等職業學校可實行注冊入學,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實行彈性學制、寬進嚴出。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參加考試提供服務。探索建立多種形式學習成果的認定轉換制度,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實現多種學習渠道、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相互銜接,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2015年研究出台學分互認和轉換的意見。
(三)改革監督管理機制。
1.加強信息公開。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健全分級負責、規范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內容,及時公開招生政策、招生資格、招生章程、招生計劃、考生資格、錄取程序、錄取結果、咨詢及申訴渠道、重大事件違規處理結果、錄取新生復查結果等信息。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接受考生、學校和社會的監督。
2.加強制度保障。健全政府部門協作機制,強化教育考試安全管理制度建設,構建科學、規范、嚴密的教育考試安全體系。健全誠信制度,加強考生誠信教育和誠信檔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試招生的法律法規,提高考試招生法制化水平。
3.加大違規查處力度。加強考試招生全程監督。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嚴格追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責任,及時公布查處結果。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1.改革考試科目設置。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
2.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高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研究提出對考生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報考要求和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提前向社會公布。
3.開展改革試點。按照統籌規劃、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選擇有條件的省(市)開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及時調整充實、總結完善試點經驗,切實通過綜合改革,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增加學生的選擇性,分散學生的考試壓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別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試點要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
⑥ 如何深化高中生物教學改革
評價是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獲得進行分析思考,最終得出的結論。學生在學習獲得中往往是思考後根據自我判斷後得出結論,因此,構建過程性評過程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事物。然而,過程性評價需要公正、客觀,要從促進學生學習的角度恰當地解釋評價數據。通過採取過程性評價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優化過程評價方式,培養學習自覺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都引導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然而學生的評價意識並不是特別強,有的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能夠提出疑惑,然而有的學生卻不能及時提出疑惑,這就要求教師優化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而且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評價實驗,學生大多會動腦思考,提出疑惑,然而一個教師教的班級比較多,不能兼顧每一個人,課堂上也不能次次都讓學生評價。所以,培養學生的評價意識與學會自主評價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優化過程評價方式,那麼怎樣優化呢?目前,多媒體已經廣泛運用到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將實驗過程製成ppt,接著利用excel表格統計數據,從而不僅減輕教師的負擔,而且讓學生觀察實驗,直觀地分析實驗數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愛上學習,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所以培養學生的自覺性非常重要。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教師通過耐心引導可以較容易地培養學生的自覺評價意識,所以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要注重優化評價方式,提高效率。
二、從不同側面評價,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學生的思維發育不太完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比如在評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評價,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多方面評價實驗,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認識度,還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生物實驗中,有些實驗是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的,這就要求學生從側面感受。例如:教學「穩態與環境」這一內容時,體溫調節中樞下丘腦,學生研究下丘腦時,可以從人體皮膚血管舒張、血流加速、汗腺分泌加強這方面感受其體溫調節的作用。學生可以從側面評價下丘腦的作用,明白可以從其他方面思考,不僅僅是正面思考,從側面思考同樣也可以將事物分析得很透徹。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現實生活中那些患侏儒症的人,是由於生長素分泌過少而導致的,為什麼生長素分泌少就會產生這個結果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
三、進行多方位評價,促進多元智力發展
學生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基礎差異、喜愛程度等,在學習成績上有所差異,教師沒有必要因成績評定學生。有些學生在考試時,能發揮很好的實力,而有些學生掌握的知識比較多但是考試因為緊張或其他原因,成績並不是太理想,有些學生喜歡生物的實驗,考試時成績不是太好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方面地評價學生,僅僅以成績評價是不對的。教師從多角度評價學生之後,可以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按照分析的成果,在分配任務時合理地分配任務。例如在教學「植物的激素調節」時,首先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利用課外時間觀察身邊的植物,可以觀察向日葵的一天運動,也可以觀察其他植物等。主要是在小組合作時,要分配好自身的任務,教師第一次可以幫助學生分配一下,例如A學生上網搜尋資料,B同學總結報告。接著在以後的實驗過程中慢慢調整,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的長處,並且彌補自身的不足。
四、重視學習過程評價,便於發現學習問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階段性的。通過幾次測試了解學生的大致情況,這種模式的缺點很多。學生的一次發揮不好,可能就被教師批評,學生的積極性會下降,學習興趣下降,導致學習效率降低。如果學生熱愛學習生物,教師就要鼓勵他、支持他,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進一步探究生物內容。採取過程評價可以利用調查問卷、學習檔案等形式,將學生平常的學習反饋到教師的手中。這是新課標的要求,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整體的評價。這種持續性的學生自我評價,可以讓教師清晰正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除了學生的評價外,教師還要通過學生的上課表現、課後作業等評價學生。教師還可以聯系學生的家長,對學生的課余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幫助教師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例如:在教學「分子與細胞」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學習記錄卡記錄學生的當堂學習情況,還可以在課後設置作業測試學生的了解程度,進行評價後幫助學生調整學習方向。
總之,傳統教學在評價這方面做得並不好,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而且在實驗課時,只是教師講解,告訴學生結論,忽視學生評價實驗課這一環節。所以,教師要通過改善評價模式,深層次地轉變評價理念,重視對學生的評價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