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是什麼
1905年,德國微生物學家科赫因對結核桿菌和結核菌素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而榮獲諾貝爾獎金。他發明固體培養基,用它分離培養細菌,創造細菌的純粹培養法。他又改進細菌染色法,為研究細菌的形態和結構創造有利條件。荷蘭科學家E.C.翰遜教授研究使啤酒發酵的酵母,創造單細胞的純粹培養法。以後,又有人採用純粹培養法選擇適當酵母,用於啤酒的工業生產,為純粹培養法在工業發酵上的應用開辟了道路。翰遜的學生哈斯發現,當時用的由明膠製成的固體培養基很容易發生液化現象,使用時有困難。哈斯的妻子建議用瓊脂代替明膠,獲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瓊脂培養基被後人採用,一直沿用到今天。後來又有人創造一種培養皿,可供微生物平板分離用。從此以後,分離出的微生物日益增多,新的微生物不斷被發現。這樣,可供工業用的微生物也日益充實起來,一支微生物生力軍異軍突起。
B.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學習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強大內驅力。對學習產生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鑰匙。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而興趣的培養是完成這一活動的基礎,只有在各個環節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其學習動機和強烈的求知慾。因為現階段中考生物考試成績不記入升學總分,所以有些學生出現厭學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激發其求知慾,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方法是: 一、明確目的,激發學習慾望 在第一堂生物課上,首先我熱情洋溢地講: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每個世紀都有生物學的足跡,使學生知道生物是自然學科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理、農、林、醫的基礎,人們的飲食起居、衛生保健都離不開它。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微觀上,以細胞工程、遺傳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將有突破性的發展;在宏觀上,由於人口爆炸,糧食短缺,資源枯竭,能源耗費,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擾著人們。生物學知識對於解決這些問題將發揮重要作用。使學生明白學習生物知識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未來世紀的迫切需要,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與興趣。 二、聯系生活、生產,激發興趣 我們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我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先創設情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在講《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校園內五彩繽紛的花僅僅是為了好看嗎?為什麼白花要比紅花香?花對植物有什麼重要意義嗎?雖然學生每天都看到花,但對花的意義可能沒有想過,這有利於激起學生課下對日常的生活現象留心觀察、思考的激情。而且通過對這些生物現象的解釋,讓學生知道生物與人類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從而培養和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既教書又育人。 三、宣傳我國生物科學的偉大成就,提高興趣 在講《激素調節》時介紹材料《王應萊組織我國科學家率先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感受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和科學家勇於探索的精神。如在講《生物的變異》中關於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時,我國農科院鮑文奎研製的一種新物種叫八倍體小黑麥,它穗大、粒多、抗病性、耐瘠性很強、營養品質好,是舉世矚目的育種方面的新成就。而袁隆平在海南的水稻育種更是舉世聞名,為全世界億萬人解決了溫飽問題,創造數千億元的價值。通過宣傳我國生物科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培養和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生物興趣。 四、挖掘資源,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開拓視野,提高興趣 實踐是學生直接接觸生物學的一種方式,它能使學生對生物學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是興趣形成的重要環節。我經常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如對萬城飲用水源太陽河和萬寧農村生活飲用水進行調查,調查論文《萬寧市農村生活飲用水情況調查》、《萬寧水庫生活用水污染調查與治理對策》和《保護太陽河實踐活動》先後獲省科技創新二、三、二等獎。例如:在學完植物的新陳代謝後,向學生提出,大棚內種植蔬菜,如何提高產量?讓學生分析澆足水,施好肥,保持適當溫差、光照,增施二氧化碳等措施的理論依據,使學生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之後,組織學生參觀萬寧反季節瓜菜種植情況後改進大棚生產為小棚生產作品獲省科技創新一等獎。學生們對這些活動都有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提高學習生物的興趣 。 五、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直觀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初中生對生物標本、模型、掛圖等教具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因此每節課採用合適的標本、實物、模型、掛圖等直觀教具,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的趣味性有著良好的作用;如講種子的結構時,將浸泡的菜豆和玉米分發給每個學生,讓他們進行解剖和觀察,使他們通過觀察、比較去找出這兩種種子在結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又如在苔蘚植物時,帶領學生到教室後等陰暗潮濕的地方觀察葫蘆蘚,指導學生觀察葫蘆蘚的生活環境、植株形狀、葉的形狀和顏色、莖的特點、假根的特點等,學生印象極深。 生物教學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強,而多媒體教學恰恰具備這種強的直觀性,並充分利用聲、光、電、多媒體的刺激,如我講到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時,用多媒體展示,映入眼簾是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加上解說:狡猾的狐和兇猛的鷹,活像兩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不論是顯赫一世的蛇還是溫和的兔、多害的鼠、羽毛美麗的歌聲動聽的小鳥,都成了它們的腹中餐,小鳥為了生存狠狠地吃掉了蝗蟲;它們之間是你吃我,我吃它。我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圖解,形成食物鏈及食物網的概念後,又以動態方式顯示了在大量捕殺蛇或鷹後所形成的嚴重後果,很好地向學生傳授了生態平衡這一概念。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維也很活躍,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收效顯著。 2、加強生物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生
C. 什麼是變異怎麼學習高中生物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46.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產生新基因。
基因突變是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或生物內部因素作用下,由於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種
類、數量和排列順序的改變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基因突變是基因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
的結果。
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是用於解釋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重組的規律性。
2.基因重組還包括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引起的互換重組;重組DNA技術;廣義的重組還包括細菌的轉化和轉導等。這些與自由組合規律沒有關系。
第四節 生物的變異
一、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名詞: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DNA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
2、基因重組:是指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3、自然突變:有些突變是自然發生的,這叫~。
4、誘發突變(人工誘變):有些突變是在人為條件下產生的,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學的因素來處理生物,使它發生基因突變。
5、不遺傳的變異:環境因素引起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不能進一步遺傳給後代。
6、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所引起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語句:1、基因突變①類型:包括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②特點:普遍性;隨機性(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和生物體的任何細胞。突變發生的時期越早,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多,突變發生的時期越晚,表現突變的部分越少。);突變率低;多數有害;不定向性(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也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條件或者生物內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復制過程出現小小的差錯,造成了基因中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的改變,最終導致原來的基因變為它的等位基因。這種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遺傳信息的改變,就引起了生物性狀的改變。⑤實例:a、人類鐮刀型貧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紅蛋白的DNA上一個鹼基對改變,使得該基因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也就是基因結構改變了,最終控制血紅蛋白的性狀也會發生改變,所以紅細胞就由圓餅狀變為鐮刀狀了。b、正常山羊有時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間強烈輻射而發生基因突變培育的新品種。)。⑥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種射線。 b、化學因素:主要是各種能與DNA發生化學反應的化學物質。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細胞內的病毒。⑦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a、誘變因素:物理因素---各種射線(輻射誘變),激光(激光誘變);化學因素—秋水仙素等b、優點:提高突變率,變異性狀穩定快,加速育種進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狀。c、缺點:誘發產生的突變,有利的個體往往不多,需處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黴素的生產。
2、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並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
3、基因重組:①類型:基因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換(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義:非常豐富(父本和母本遺傳物質基礎不同,自身雜合性越高,二者遺傳物質基礎相差越大,基因重組產生的差異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組的變異必須通過有性生殖過程(減數分裂)實現。豐富多彩的變異形成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不同點:基因突變不同於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產生出新的遺傳物質。因此,基因突變是生物產生變異的根本原因,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
二、染色體變異
名詞:1、染色體變異:光學顯微鏡下可見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或者染色體數目變異。
2、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指細胞內一個或幾個染色體發生片段的缺失(染色體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顛倒(染色體的某一片段顛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等改變。
3、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指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增添或缺失的改變。
4、染色體組 : 一般的,生殖細胞中形態、大小不相同的一組染色體,就叫做一個染色體組。細胞內形態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就說明有幾個染色體組。
5、二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如.人果,蠅,玉米.絕大部分的動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
.6、多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如:馬鈴薯含四個染色體組叫四倍體,普通小麥含六個染色體組叫六倍體(普通小麥體細胞6n,42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3n,21條染色體。),
7、一倍體:凡是體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就叫~。
8、單倍體:是指體細胞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
9、花葯離體培養法:具有不同優點的品種雜交,取F1的花葯用組織培養的方法進行離體培養,形成單倍體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單倍體染色體加倍,選取符合要求的個體作種。
語句:1、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的變異(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發生改變),染色體數目變異。
2、多倍體育種:a、成因: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在染色體已經復制後,由於外界條件的劇變, 使細胞分裂停止,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成倍增加。(當細胞有絲分裂進行到後期時破壞紡錘體,細胞就可以不經過末期而返回間期,從而使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加倍。)b、特點:營養物質的含量高;但發育延遲,結實率低。c、人工誘導多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實例:三倍體無籽西瓜(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西瓜幼苗得到四倍體西瓜;用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雜交,得到三倍體的西瓜種子。三倍體西瓜聯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的配子。)、八倍體小黑麥。
3、單倍體育種:形成原因:由生殖細胞不經過受精作用直接發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單倍體動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發育的植株是單倍體植物。特點:生長發育弱,高度不孕。單倍體在育種工作上的應用常用方法:花葯離體培養法。意義:大大縮短育種年齡。單倍體的優點是:大大縮短育種年限,速度快,單倍體植株染色體人工加倍後,即為純合二倍體,後代不再分離,很快成為穩定的新品種,所培育的種子為絕對純種。
4、一般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如果某個體由本物種的配子不經受精直接發育而成,則不管它有多少染色體組都叫「單倍體」。
5、生物育種的方法總結如下:①誘變育種:用物理或化學的因素處理生物,誘導基因突變,提高突變頻率,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品種。實例---青黴素高產菌株的培育。②雜交育種:利用生物雜交產生的基因重組,使兩個親本的優良性狀結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優良品種。實例---用高桿抗銹病的小麥和矮桿不抗銹病的小麥雜交,培育出矮桿抗銹病的新類型。③單倍體育種:利用花葯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再經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迅速獲得純合體。單倍體育種可大大縮短育種年限。④多倍體育種:用人工方法獲得多倍體植物,再利用其變異來選育新品種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從而獲得多倍體植物。)實例---三倍體無籽西瓜和八倍體小黑麥的培育(6n普通小麥與2n黑麥雜交得4n後代,再經秋水仙素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至8n,這就是8倍體小黑麥)。
D. 區別生物與非生物的方法
回答:是否進行新陳代謝。
延伸:
新陳代謝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新陳代謝是由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這兩個相反而又同時進行的過程組成的。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既有明顯的差別,又有密切的聯系。
如果沒有同化作用,生物體就不能夠產生新的原生質,也不能夠儲存能量,異化作用就無法進行;與此相反,如果沒有異化作用,就不能夠有能量的釋放,生物體內的物質合成也就無法進行。可見,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共同決定著生物體的存在和延續。
E. 在生物學中,生物的分類方法是什麼
生物分類法又稱科學分類法,是生物學用來對生物的物種歸類的辦法。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的系統,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近年來,分子系統學應用了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生物分類法屬於分類學以及生物系統學。
最流行的分類是五界系統。首先根據核膜結構有無,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原核生物為一界。真核生物根據細胞多少進一步劃分,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某些生物歸入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餘下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又根據它們的營養類型分為植物界(Kingdom Plantae),光合自養;真菌界(Kingdom Fungi),腐生異養;動物界(Kingdom Animalia),異養。
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F. 什麼是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是應用生物技術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來對抗、抑制和殺滅癌細胞,有效清除病人體內殘存癌細胞
的一種新興治療手段,也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發展的第四類癌症治療方法。
生物治療有多種類型,大致可分為細胞治療與非細胞治療(如抗體、基因疫苗等治療技術)兩大類。其中
,自體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是目前應用比較成熟的生物治療技術,並已被衛生部批准進入我國臨床應用。
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是一種應用最廣、最成熟的腫瘤生物治療技術。通過在實驗室中應用高端生物技術對
殺癌免疫細胞進行大量的活化培養,使其具有高效識別和殺滅癌細胞的能力,再回輸患者體內,以達到治療腫瘤的
目的。其中,免疫細胞的培養技術是核心部分。
基本原理是提取病人體內不成熟的免疫細胞,應用國際最新的生物技術在體外進行
培養後回輸到病人體
內,不僅可以准確高效的殺滅腫瘤細胞,還能激發機體產生抗腫瘤的免疫反應,從而使免疫系統發揮正常作用以殺
死腫瘤細胞,並啟動免疫監視防止腫瘤的轉移和復發。
您知道生物治療的概念嗎
<<<
由美國斯坦福(Stanford)大學最先研製的、具有高增殖能力和高細胞毒性殺傷腫瘤的免疫活性細胞的
CLS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採用獨特的雙養雙輸法,對DC、CIK細胞雙培養、雙回輸,臨床應用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
G. 研究生物學的方法是什麼
最佳答案
研究方法
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等是在生物學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生物學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依次興起,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現在,這些方法綜合而成現代生物學研究方法體系。
觀察描述的方法 在17世紀,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早期,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學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學研究的是物體可測量的性質,即時間、運動和質量。物理學把數學應用於研究物理現象,發現這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並用演繹法推算出這些關系的後果。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這一繁重的術語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們使用這些比較精確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動、植物分類學材料及形態學和解剖學的材料。
比較的方法 18世紀下半葉,生物學不僅積累了大量分類學材料,而且積累了許多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作分類研究已經不夠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種的各種性狀,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將它們歸並成自然的類群。比較的方法便被應用於生物學。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G.居維葉在動物學方面,J.W.von歌德在植物學方面,是用比較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著名學者。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愈來愈深刻地揭示動物和植物結構上的統一性,勢必觸及各個不同類型生物的起源問題。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進化論戰勝了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進化論的勝利又給比較的方法以巨大的影響。早期的比較,還僅僅是靜態的共時的比較,在進化論確立後,比較就成為動態的歷史的比較了。現存的任何一個物種以及生物的任何一種形態,都是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用比較的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早期的生物學僅僅是對生物的形態和結構作宏觀的描述。1665年英國R.胡克用他自製的復式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看到軟木是由他稱為細胞的盒狀小室組成的。從此,生物學的觀察和描述進入了顯微領域。但是在17世紀,人們還不能理解細胞這樣的顯微結構有何等重要意義。那時的顯微鏡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環,因而還不能清楚地辨認細胞結構。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實驗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有時也要對研究對象作某些處理,但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觀察自然發生的現象,而不是要考察這種處理所引起的效應。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W.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J.B.van黑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然而在那時,生物學的實驗並沒有發展起來,這是因為物理學、化學還沒有為生物學實驗准備好條件,活力論還占統治地位。很多人甚至認為,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只能起很小的作用。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實驗方法當然包含著對研究對象進行某種處理,然而更重要的則是它的思維方式。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某一生命過程,要求根據已有事實提出假說,並根據假說推導出一個可以用實驗檢驗的預測,然後進行實驗,如果實驗結果符合預測,就說明假說是正確的。在這里,假說必須是可以用實驗加以驗證的,而且只有經過實驗的檢驗,假說才可能上升為學說或理論。實驗方法的使用大大加強了研究工作的精確性。19世紀以來,實驗方法成為生物學主要的研究方法後,生物學發生巨大變化,成為精確的實驗科學。
20世紀,實驗方法獲得巨大發展,然而單純觀察或描述方法,仍然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體具有多層次的復雜的形態結構。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形態描述的任務。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電子顯微鏡,使觀察和描述深入到超微世界。人們通過電子顯微鏡看到了枝原體和病毒,也看到了細胞器的超微結構。由於細胞是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命活動的最小的系統,因而揭示它構造上的細節,對揭示生命的本質具有重大的意義。
比較的方法在20世紀也有新的進展,它已經不限於生物體的宏觀形態結構的比較,而是深入到不同屬種的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化學結構的比較,如不同物種的細胞色素 C的化學結構的測定和比較。根據其差異程度可以對物種的親緣關系給出定量的估計。
生物學實驗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隨著現代物理學、化學的發展,生物學新的實驗方法紛紛出現。層析、分光光度法、電泳、超速離心、同位素示蹤、X 射線衍射分析、示波器、激光、電子計算機等相繼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細胞培養、細胞融合、基因操作、單克隆抗體、酶和細胞固定化以及連續發酵等新技術紛紛建立,使生物學實驗中對條件的控制更為有效、嚴格,觀察和測量更為精密,這就有可能詳盡地探索生物體內物質的、能的和信息的動態過程。生物學實驗技術的發展使生物學取得一系列輝煌的成就。由新型的實驗技術發展而來的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已經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內容。
實驗研究往往帶有分析的性質。生物學實驗分析已經深入到分子的層次,生物大分子本身並不具有生命屬性,只有這些生物大分子形成細胞這樣復雜的系統,才表現出生命的活動。沒有活的分子,只有活的系統。在每一個層次上,新的生物學規律總是作為系統的和整體的規律而出現的。對於生物學來說,既需要有精確的實驗分析,又需要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來觀察生命。1924~1928年L.von貝塔蘭菲提出系統論思想,認為一切生物是時空上有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一種自然系統。1932~1934年,他提出用數學和數學模型來研究生物學。半個世紀以來,系統論取得了很大發展,涌現出許多定量處理系統問題的數學理論。生物學也積累了大量關於各個層次生命系統及其組成成分的實驗資料。今天,對生命系統的規律作出定量的理論研究已經提到日程上來,系統論方法將作為新的研究方法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H. 什麼是微生物免培養法
用培養基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出來的方法叫培養法。但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培養出來的。。。
免培養法不用傳統的培養,而是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提取其特定的基因,迅速判斷是否存在某特定微生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