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量傳遞的方式
1,傳導:類似於熱、電等從固態物質(實體物質)的一部分傳導到另一部分或另一種物質的現象;人體中神經生物電、肌電、皮膚靜電、體液(細胞液中)的離子傳導,等等都是如此,有時候觸摸一下對方,就有電麻、走竄的得氣感;傳導需要藉助實體接觸(通道),實現能量(電子)轉移(交換)的現象。
2,對流:指的是流體(氣體或液體)內部由於溫度、濃度和壓力不均而造成的相對流動,人體中有液體,各組織間也有相對的空間,氣狀物質和能量彌漫其中;人體外空間也有相對濃度的微觀物質(粒子、分子)分布,所以通過對流實現交融變化也是存在的。
3,輻射:能量以電磁波、粒子的形式向外(實體之外空間)擴散傳播,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具備這種現象,人體也是如此,生物場是存在的,可以解釋能量的離體作用(空對空)和相互影響。
2. 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出途徑是指什麼
輸入該營養級的能量,一部分在其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似散失了;一部分用於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儲存在體內的有機物中。
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隨著遺體殘骸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釋放出來,另一部分則被下一營養級攝入體內,流入下一營養級(除最高營養級),還有一部分暫時沒有被該生態系統利用。
①散失能量的形式:熱能(對生物群落而言,相當於能量的輸出)
②散失能量的產生:通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而產生的能量,一部分形成ATP被生物利用,另一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到無機環境中。
(2)生物傳遞能量的方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能量傳遞特點:
單向流動:能量沿食物鏈由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不能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
第一,食物鏈中,相鄰營養級生物的吃與被吃關系不可逆轉,因此能量不能倒流,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第二,各營養級的能量總有一部分以細胞呼吸產生熱能的形式散失掉,這些能量是無法再利用的。
逐級遞減: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營養級,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減少的。
第一,各營養級的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相當一部分能量(ATP、熱能);
第二,各營養級總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營養級生物所利用,還有少部分能量隨著殘枝敗葉或遺體等直接傳遞給分解者。食物的營養級越多,能量損耗越大。
第五營養級生物同化作用所獲得的能量最多僅相當於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總量的0.16%,已無法滿足該營養級生物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食物鏈的長度一般不超過5個營養級;一山不能容二虎,道理即此。
3. 能量在各種生物之間以間以 的形式進行傳遞
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傳遞
4. 能量是以什麼方式傳遞的
熱能:傳導,輻射,對流
機械能:接觸,或通過"場"來傳導.(電場磁場引力場),或是以"波"(如聲波)的形式.
...
5. 能量如何在生物鏈中傳遞
生態系統內能量是沿著綠色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依次呈單方向流動的,能量不能逆向流動的原因在於:系統內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不能逆轉的;能量不能循環流動的原因則在於系統內能量輸出形式與輸入形式不同,生產者不能固定熱能。
系統內沿著食物鏈的營養級依次傳遞的能量值,低於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值,而且逐級地呈階梯狀遞減。其原因是:①各個營養級生物的呼吸消耗部分能量,用於維持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殖;②植物的枯枝和敗葉、動物的糞便和屍體被分解者利用,經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③各個營養級都有相當部分能量未被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所利用。另外,在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低(約為10%~20%)。從生產者到頂位動物,能量是呈幾何級數(即等比數列)逐級遞減的,因此,生態系統中能量總是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的。
6. 生物的能量傳遞
總∶自身的同化量〔即從上一營養級中同化的總能量,如果是生產者那麼就是指固化的太陽能〕。 自身同化量可分為∶1、呼吸消耗〔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2、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量。 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量又包括∶1、流向分解者的量〔被分解者分解〕2流向下一級的量〔被下一營養級攝入〕3、未利用 流向下一級的量中一部分被同化一部分被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如此循環 糞便量=攝入量-獲取量 希望能夠幫到你
7. 生物中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形式是什麼
生物中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形式是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當然能量進入生態系統一般是光能,能量從生態系統中出來是熱能,在生物之間傳遞只能是通過有機物。
8. 生物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傳遞關系通過哪種形式體現
生物間物質轉移和能量傳遞的體現形式為:食物鏈。
食物鏈是各種生物通過一系列吃與被吃的關系。通過食物鏈,實現了物質與能量在生物之間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