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飛蛾撲火屬於什麼行為
飛蛾撲火是昆蟲的趨光性。是昆蟲對外界光源的一種反應。飛蛾撲火意思是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出自 《梁書》。
科學解釋
在億萬年前,沒有人造火光,飛蛾完全靠天然光源日光、月光或星光指引飛行。由於太陽、月亮、星星距離地球都很遠,它們發出(或反射)的光線照到地球上可以認為是平行直線。當飛蛾直線飛行時,它在任何位置的前進方向與光線的夾角都是一個固定值。可是,如果光源離得很近,比如火把或蠟燭,不能再將它們發出的光線看作平行光時,飛蛾按照固有的習慣飛行,飛出的路線就不是直線。而是一條不斷折向燈光光源的等角螺線或稱之為對數螺線(並非阿基米德螺線),不斷接近光源,最終喪命於火,即飛蛾撲火。
2. 飛蛾撲火屬於() A. 先天性行為 B. 後天性行為 C. 節律性行為 D. 防禦行為
飛蛾撲火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因此屬於先天性行為.
故選:A.
3. 高中生物知識里,飛蛾撲火是什麼信息
1)飛蛾撲火是因為它具有趨光的習性.季節允許時,在夜間點燈也將飛蛾引來.
(2)除飛蛾外,還有很多昆蟲也有趨光的習性.生物學上統稱為趨光性.不同種類的昆蟲是用不同方法來辨認方向的。有些昆蟲依靠食物,依靠同類個體的氣味,或依靠溫度高低、濕度大小來確定活動方向的。而有些昆蟲生有很強的趨光性,在夜間飛行時利用光線來辨認方向。
飛蛾等昆蟲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裡。飛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它只要再轉一個彎,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這是一種「天文導航」。
飛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月亮距離地球遙遠得很,飛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可是,燈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只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死去。
對於運動的覺察對昆蟲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昆蟲復眼的構造看來更適合於偵察運動,而不是覺察物像。因為復眼是由多數獨立的感覺單位組成的,運動是作為一種刺激源而察覺到的,刺激可以通過復眼,使一系列的小眼活化起來,但急速的運動很可能察覺不到,因為感覺單位從刺激中恢復過來需要時間。而不同種從刺激中間恢復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視力上的差別。所以,一個昆蟲個體能否覺察到這些與光有關的環境信息,依賴於它所具有的感受器的類型
4. 飛蛾撲火是第一信號還是第二信號
飛蛾撲火既不是第一信號也不是是第二信號。當行為屬於條件反射時才有兩個信號的區別,第一信號系統是對具體的信號如聲、光、電、氣味等發生反應的皮質機能系統,第二信號系統是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發生反應的皮質機能系統。「飛蛾撲火」屬於先天的、本能的、低級的無條件反射,飛蛾有接近光源的天性,是一種本能,所以不屬於條件反射的兩個信號。
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區別:
1、第一信號系統
第一信號系統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條件反射系統,它是由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條件反射系統。它的刺激是現實的、具體的刺激,如食物的形狀、與食物結合出現的燈光或鈴聲、電、味等刺激,在腦子里只能反映所看到、觸到、聽到或看過、摸過、聽過的東西的某一方面。
例如在嬰兒時,由於他媽媽的具體形象與哺乳活動反復結合,因此,他媽媽的具體形象就成了哺乳的信號,嬰兒一見到媽媽,就出現哺乳時的活動,建立起哺乳活動的條件反射。
2、第二信號系統
第二信號系統為人類所獨有,人類所特有的言語和文字可以代替第一信號引起條件反射,所以言語和文字是「信號的信號」,稱為第二信號。它是人的各種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基礎,是由詞和語言作為條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條件反射系統。
第二信號系統能夠在人的腦子里反映他可能從來沒有感知過和永遠不能以自己的感覺器官來直接感覺的東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飛蛾撲火
5. 飛蛾撲火屬於反射還是應激性
飛蛾撲火是生物的應激性
,這是指昆蟲對光發生的反應,叫昆蟲的趨光性。生物體都有應激性,應激性是指生物體對外界刺激發生反應的特性。生物因為有了應激性,便能對周圍的刺激發生反應,從而可以避開不利的刺激,使生物體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利用昆蟲的這一特性,人們可以來捕殺有害的昆蟲。如黑光燈,高中書里有。
6. 飛蛾撲火是什麼生物的什麼行為,從功能分
是昆蟲的趨性,趨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