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包括什麼因素和什麼因素
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
水,空氣,陽光,溫度等。
生物因素包括:
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貳』 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各種因素是什麼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光決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響動物的繁殖和活動時間等.溫度影響生物的分布、生長和發育. 水分影響生物的生長和發育,並決定陸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故答案為:環境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
『叄』 影響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1、溫度①微生物生長最旺盛時的溫度叫最適生長溫度;②絕大多數微生物最適生長溫度為25℃~37℃;③最適生長溫度范圍內,微生物生長速率隨溫度上升而加快;超過最適生長溫度後,微生物生長速率急劇下降。原因是細胞內蛋白質和核酸等發生不可逆破害。④依據最適生長溫度,可將微生物分為低溫型、高溫型、中溫型。[問題6]若以橫坐標表示溫度,縱坐標表示生長速率,你能畫出溫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曲線嗎?2、pH①每種微生物最適pH不同;②多數細菌最適pH是6.5~7.5,真菌5.0~6.0,放線菌7.5~8.5;③③超越最適pH,影響酶活性、細胞膜溫度性等,從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3、氧依據對氧的需求,微生物分為——好氧性微生物:如多數細菌,大多數真菌。厭氧性微生物:如某些鏈球菌,某些產甲烷桿菌。兼性厭氧性微生物:如酵母菌。4化學環境,一些化學葯品及拮抗菌等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生理生化過程產生影響。5滲透壓6紫外線(輻射)
『肆』 影響細菌生長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環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如溫度、滲透壓、紫外線、pH、氧氣、某些化學葯品及拮抗菌等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生理生化過程產生影響。不良的環境條件使微生物的生長受到抑制,甚至導致菌體的死亡。但是某些微生物產生的芽孢,對惡劣的環境條件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可以通過控制環境條件,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甚至被殺死;而使有益微生物得到發展。
『伍』 影響生物生存環境的主要因素
各種水生生物,包括底棲生物、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它們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均與溫度、深度、光照、含鹽度、底質以及其他生物因素密切相關。對於陸生及水生生物來說,除溫度、光照及生物因素外,海拔、濕度、水陸分布及空氣條件等對它們的生活也起著很大的影響。下面將一些重要的環境因素及其對生物的影響概述如下。
溫度 溫度是決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溫度主要來自陽光的照射,一方面它隨著緯度及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又隨水體深度的不同而改變,一般來說表層水體的溫度變化較大,底層水體的溫度較穩定。海水中僅在250~300m以上的水層才有季節性溫度的變化,其下水層溫度終年無大變化。另外,局部地區由於有大洋暖流通過,或因海底火山噴發或熔岩作用影響,可造成局部增溫,有利於某些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陸地的溫度除了受緯度的控制外,還受海拔高度的影響,一般溫度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溫度也控制著生物的分異度和分區,分異度是指在一定環境中生物種類的多少。一般來說,溫度高的地區生物的種類也就越多,分異度也就越高;溫度低的地區生物種類就少,生物的分異度也就越低。如極地的生物種類比熱帶生物種類明顯減少。分異度最高的地方往往是生物礁,生物礁發育在溫暖、清澈、鹽度正常的熱帶、亞熱帶淺海環境里。現代生物礁的分布嚴格受緯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8°之間的熱帶淺海。因此通過對地層中生物礁地理分布的研究,可指示地史時期熱帶的位置。溫度控制生物群分區的現象十分明顯,不同溫度氣候帶中生物群的面貌是不同的。另外,由於生物所產的卵的孵化需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因此溫度又控制和影響著生物的繁殖。
水深 海洋中海水深度的變化影響到其他一系列的環境因素,深度與壓力呈正比,與光線透射度呈反比。在一定范圍內海水的深度又與溫度的變化有關。由於深度會影響光線的透射度,所以水深控制著各類生物特別是綠色植物的垂直分布。如藻類的分布下限是水深200m,在15~50m左右藻類最為豐富。另外,由於光線中不同波長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類型的藻類在分布深度上的差異。如淺海近岸處生長藍綠藻,在其下20~30m以褐藻最多,而紅藻可分布在水深30~200m左右。水深控制著植物的垂直分布,因此勢必影響其他以植物為食的草食性動物的分布,並最終影響到肉食性動物的分布。深度對海洋生物分布的控制可通過和深度有關的透光度、壓力、鹽分、溫度、溶解氧及食物供應等對物種的分布施加影響。圖1-14表示的是各種底棲生物在不同海水深度中的分布情況。
光線 光線與水深及水體的清澈度有關。與光照條件直接相關的是水底植物和浮游植物,根據水體中光照強度的強弱可分三帶:①強光帶,自水面至水深80m左右,本帶內光線充足,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都很豐富;②弱光帶,自80m以下至200m左右,此帶內浮游植物已大量減少(但紅藻和硅藻較發育);③無光帶,在200m以下,此帶為黑暗區,植物絕跡,動物較稀少而特殊。因此地層中海生藻類化石的存在是淺海環境的重要標志。對於陸生生物來說,有的動植物喜歡陰濕的環境,而有的則喜愛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圖1-14 各種底棲生物與深度的關系
(轉引自楊式溥,1993)
鹽度 正常海水的含鹽度為35‰,乾旱地區海水的鹽度高於此值,如紅海北部可達40‰。在河流入海口,由於淡水的注入,有的地區海水的鹽度可降到16‰,如黑海。正常鹽度海水中生物種類多樣,但當海水的鹽度升高或降低時,便出現海水的咸化或淡化,這都會引起生物在種類和數量上的變更,常表現為生物種類貧乏。只能適應正常鹽度海水生活的生物稱為窄鹽性生物,如大多數的造礁珊瑚、具鉸綱的腕足類動物、頭足類動物及棘皮動物等。能夠適應鹽度變化范圍較寬的生物稱為廣鹽性生物,如雙殼類。各種無脊椎動物和藻類植物與海水含鹽量的關系如圖1-15所示。
底質 水中底棲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環境物質稱為底質。底質一般分為硬底質和軟底質。硬底質如岩石、各種貝殼和其他堅硬的物體;軟底質為含有各種砂礫、細砂和淤泥的沉積物。不同的底質有不同的動植物群,如沿岸岩石及貝殼上附著有許多藻類及各種具有固著能力的無脊椎動物,在潮間帶各種硬底質中還可見鑽孔生物;在砂質軟底中則以潛穴為主;泥質軟底中常有豐富的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的甲殼類。
氣體 海水中主要氣體有氧、氮、二氧化碳,此外還有硫化氫、甲烷及氨等。後三種氣體對大多數生物是有害的,在滯流的深水及閉塞的海灣中,由於死亡生物大量聚集,在腐爛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對底棲生物的生長極為不利,只在上部水層中可有浮游或游泳生物生活。現代海洋中缺氧海區的典型例子是黑海。在地史時期的海相沉積中,也出現過缺氧的還原環境,如華南志留紀早期形成的黑色筆石頁岩,岩石中有機質含量高,而且常見還原礦物黃鐵礦,生物化石主要為浮游型的筆石類。對於陸生生物來說,大氣中各種有害氣體(如SO2)也會危及它們的生存。
圖1-15 主要無脊椎動物和藻類化石分布與含鹽度的關系
(轉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海拔高度 同一緯度地帶由於海拔的高低也會造成生物(特別是植物)的分布和分帶現象。高原地區由於寒冷、缺氧、植被稀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動植物種類的減少。隨著海拔的逐漸降低,氣候由乾冷轉向溫濕,植物由針葉、細葉類向闊葉類轉化,同時植物種類也逐漸增多。如現代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為一些草本植物和細葉的紅柳灌木叢,缺乏高大的喬木。
生物因素 主要表現在各類生物獲取食物的相互關繫上,這些關系包括獲取食物的機制、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及共生關系等。有人將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間的關系稱為共生(mutualism);只對其中一方有利的稱為共棲(commensalism);對一方有利,而對另一方有害的稱為寄生。在所有這些關系中,食物鏈的關系最為重要。如草原上有羊的地方常招來狼群,羊吃草、狼吃羊,由此構成一種食物鏈的關系。在這種食物鏈的關系中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到一系列與之有關的生物。如狼的存在,一方面威脅到羊的生存;但如果沒有狼,羊就會肆意繁殖,毀壞草地,最終危及自身生存。故從某種程度上說「狼吃羊又有利於羊群的繁衍」。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同一岩層中的各種化石,在未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之前,可統稱為伴生生物。圖1-16表示的是一個簡化了的食物網關系。
圖1-16 一個簡化的食物網
(轉引自武漢大學等,1978)
1—檜樹;2—草本植物;3—節肢動物;4—兔;5—嚙齒動物;6—食肉獸類
『陸』 動物世界裡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空氣,溫度,食物鏈是否充足,水源資質,環境好壞
環境控制是養殖業生產管理關鍵環節,是家畜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同飼料、品種、疫病一樣,對家畜生長、發育和健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優良品種只有在適宜環境中,才能充分發揮其遺傳潛力,才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溫度、濕度、氣流、光照及有害氣體和養殖場及其設備、飼養管理和人為的環境控制。
1溫度是養殖場的主要外界環境因素之一 家畜的產肉性能只有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才能充分發揮遺傳潛力。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產肉水平下降,甚至使家畜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影響。溫度過高超過一定界限時,其採食量隨之下降,甚至停止採食;溫度過低,吃進去的飼料全被用於維持體溫,沒有生長發育的餘力,有的甚至掉膘。小豬(初生~50kg)適宜溫度是22~35℃;育肥豬(50kg~出欄)最適宜溫度10~20℃;羊的適宜溫度是8~22℃;牛的適宜溫度是1~24℃。
2空氣相對濕度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家畜體溫的變化 潮濕的環境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易使家畜患疥癬、濕疹、腐蹄病等。家畜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散熱比較困難,往往引起體溫升高、皮膚充血、呼吸困難、中樞神經因受體內高溫的影響機體失調最後致死。在低溫、高濕的條件下,家畜易患感冒、患神經痛、關節炎和肌肉炎等疾病。
3光照對繁殖機能具有重要調節作用,而且對育肥也有一定影響 畜舍要求光照充足,一般來說適當調節光照強度,可使日增重提高3%~5%,飼料轉化率提高4%。特別對母畜發情,公畜提高性慾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畜舍選址、設計、施工過程中,一定要把光照和通風放首位,這樣才能有利於養殖業的生產和發展。
4氣流對家畜育肥有間接影響 它可使家畜能量消耗增多,進而影響育肥速度,而且年齡越小所受影響越嚴重。在炎熱的季節,通過人工排風換氣,對家畜能夠起到降低體溫作用,特別對於育肥豬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應適當提高舍內空氣流動速度,加大通風量,必要時可輔以機械通風。而在寒冷的環境中一定要嚴格控制通風的時間,一般要在11:00~15:00進行,防止通風過程中寒氣侵害家畜,造成不利影響。
5畜舍的環境因素 畜舍的灰塵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原微生物,這些物質的存在影響了家畜的健康生長。畜舍內由於清掃地面、家畜打鬧等原因使舍內產生大量灰塵,微生物和飛沫(咳嗽、噴嚏、鳴叫時噴出的飛沫)上附著灰塵,因灰塵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和病原微生物,因此,被家畜吸入呼吸道後,使鼻腔、氣管受到機械性刺激,家畜通過呼吸有害氣體,就很容易形成灰塵感染和飛沫感染,給家畜生長和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在棚式結構圈舍內,空氣流動性大,有害氣體較少;在封閉式圈舍內,如果排氣不良,舍內有害氣體就會增加,嚴重時危害家畜健康。其中危害最大的氣體是氨和硫化氫。氨主要由含氮有機物如糞、尿、墊草、被污染的飼料等分解產生;硫化氫是由於動物採食富含蛋白質的飼料,消化機能紊亂時由腸道排出的。因此,應注意合理換氣,這樣可將有害氣體及時排出舍外,但必須做好舍內定期消毒,有效避免灰塵飛揚,保持圈舍衛生清潔,通風換氣,這樣既有利於家畜的健康,又有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6糞便處理和水源凈化 糞便對空氣有很大污染,主要來源於圈舍內外,糞堆、糞地周圍的空間。糞尿分解產生甲烷、硫醚、硫化氫、氨等氣體會產生惡臭,惡臭物質和有害空氣都具有刺激性和毒性,惡臭通過神經系統引起的應激反應間接危害人和家畜,有時會給人和家畜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但是,糞便通過人工處理可以和農牧業有機結合,養畜積肥、過腹還田、尿液無害化處理,產生良性循環。這樣既有利於人畜健康,又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一般養殖場的糞便多採用生物熱發酵處理,將糞便堆成堆,上面覆蓋10cm左右的泥土,堆放發酵1~3個月即可。對污水池加入化學消毒葯殺死其中的病原體,方法是1L水加入2~5g漂白粉攪拌均勻,噴灑在糞堆或發酵池,在夏天通過自然發酵可殺死污水中的病原菌。養殖場所和周邊應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垃圾、糞便要及時清除,按照要求堆放到固定場所,以保證養豬場所清潔干凈。 7飲用水的質量好壞對家畜的健康生長極為重要 飲用水的水源應清潔安全無污染。井水水源周圍30m、江水取水點周圍20m、湖泊等水源周圍30~50m內不得建糞池、污水池和垃圾堆等污染源,畜舍與井水也應保持至少30m的距離。為確保飲水安全、無污染,最好以地下水為水源,而且,要進行定期檢測水質和定期消毒。 8有效利用生物技術 用糞便產生沼氣,形成良性循環,改善了舍內環境,又對糞便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在溫度35~55℃,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降解為沼氣和二氧化碳,因此,有條件的養豬戶要充分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根據自身條件,建成沼氣池,充分利用糞便發酵產生沼氣的優勢,這樣既有效殺滅糞水中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卵,又解決了家庭燃料用氣,凈化周圍環境,為人類提供二次清潔能源。 9合理綠化畜舍周圍的環境,有利於家畜的生長和環境的保護 大部分綠色植物可以吸收家畜排出的二氧化碳,有些還可以吸收氨氣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部分植物對鉛、汞、鎘等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因此,在養殖場周圍植樹、栽葡萄、葫蘆、絲瓜等藤蔓綠色植物,是較好的選擇,場地綠化可凈化25%~50%的有害氣體和臭氣,減少50%左右的粉塵,還可改善場區小氣候,起到遮陽蔽光降溫爽身的作用,環境在養殖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應根據自身條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做好養殖場的環境保護工作,確保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積極倡導養殖場(戶)的環保養殖理念,實施規模養殖與環保設施建設並舉,使畜禽糞便、污水得到無害化處理,能夠顯著降低環保污染,減少人、畜疾病發生,促進畜禽生產性能發揮。在環保建設上,各級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樹立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思想,鼓勵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開展環保、生態養殖。
『柒』 環境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哪兩大類
一類是光,溫度,水,空氣(非生物因素)
另一類是生物因素(如種內互助,種內斗爭、寄生、競爭、捕食)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望採納,謝謝!
『捌』 生物中討究的環境因素指的是什麼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以你要研究的對象為主體(某隻羊,某隻蒲公英啦),它周圍一切能夠影響到它的生長,發育,生殖,遺傳,代謝等的因素都屬於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又可分為大環境(宇宙大氣圈),小環境(周圍濕度光照等),微環境(根叢,樹冠等)等。
如果具體來說,影響一個生態系統或群落的因素有溫度降水(主要影響植被類型),土壤地形坡度坡向(主要影響分布),陸生植物主要缺水,海生植物主要缺光照,但都缺營養物質。
『玖』 環境因素包括哪些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
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要素。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生活,與其相關的主要要素有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
(9)環境因素有哪些生物學擴展閱讀:
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環境影響分類包括:
1、按影響的來源,可分為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累積影響。直接影響與人類的活動同時同地;間接影響在時間上推遲、在空間上較遠,但在可合理預見的范圍內;累積影響是指一項活動的過去、現在及可以預見的將來的影響其有累積效應,或多項活動對同地區可能疊加的影響。
2、按影響的效果,可分為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有利影響是指對人群健康、社 會經濟發展或其他環境的狀況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影響,不利影響是指對人群健康、社會經濟發展或其他環境的狀況有消極的阻礙或破壞作用的影響。
需注意的是,不利與有利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的,而且不同的個人、團體、組織等由於價值觀念、利益需要的不同,對同一環境變化的評價會不盡相同,導致同一環境變化可能產生不同的環境影響。
因此,關於 環境影響的有利和不利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經常需要認真考慮、調研和權衡的問題。
3、按影響的程度,可分為可恢復影響和不可恢復影響。可恢復影響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環境某特性改變或價值喪失後可逐漸恢復到以前面貌的影響。
如油輪發生泄油事件後可造成大面積海域污染,但在人為努力和環境自凈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恢復到污染以前的狀態,這是可恢復影響。不可恢復影響是指造成環境的某特性改變或價值喪失後不能恢復的影響。
一般認為,在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可恢復的;超出了環境承載力范圍,則為不可恢復影響。另外,環境影響還可以按時間效應分為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按空間效應分為地方、區域影響或國家、全球影響。
4、環境影響按建設項目的不同階段可劃分為建設階段影響、運行階段影響和服務期滿後影響。
建設階段的環境影響是指建設項目在開發、建設、施工期間產生的環境影響。它包括建築材料和設備的運輸、裝卸、貯存等過程產生的影響;施工場地產生的揚塵、施工污水、 施工雜訊的影響;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的改變影響;拆遷移民等對社會文化經濟產生的影響。
建設項目運行階段的環境影響是指建設項目建設竣工後,投入正常運行、正常生產時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該階段的環境影響往往持續時間長,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也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重點。
建設項目服務期滿後的環境影響是指建設項目使用壽命期結束,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或殘留污染源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影響。如采礦、油田開發服務期滿後,對地質環境、地形、地貌、植被、景觀和生態資源產生的影響。
另外,環境影響還可分為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地方、區域影響或國家和全球影響;大 氣環境影響、水環境影響、聲環境影響、土壤環境影響、海洋環境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