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有哪些界
大家普遍比較認可的有:
R.H.Whittaker將生物分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
1,縱向上,根據生物進化的三大階段:即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多細胞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
2,橫向上,根據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光合自養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攝食方式的動物。
其他觀點不一,眾說紛紜: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只是自然界多種多樣生物中的一員。整個生物界的劃分,關繫到植物界的范圍、細致的分類和進行其他的研究。生物界究竟應該分成幾個界,長期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紀就將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動物兩界,這種兩界系統,建立得最早,也沿用得最廣和最久。以後出現了三界系統,即在動、植物界外,又另立原生生物界。後來又有了四界系統,即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所謂五界系統,即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在70年代,我國學者又把類病毒(viroids)和病毒(virus)另立非胞生物界,和植物界、動物界、菌物界(即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共同組成了六界系統。
在不同生物界的分界系統中,植物界的范圍大小不一。在同一分界系統中,由於各學者的看法不同,植物界所包括的具體植物種類也不完全一樣,例如在五界系統中,魏泰克(R.H.Whittaker,1969)提出植物界包括維管植物、苔蘚植物、紅藻、褐藻和綠藻;動物界包括多細胞動物;真菌界包括真菌和粘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和金黃藻;原核生物包括藍藻和細菌。而馬古利斯(L.Margulis,1974)提出的五界系統除動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的內容與魏泰克的相同外,植物界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植物,真菌界包括無鞭毛真菌,原生生物界包括鞭毛真菌、粘菌、紅藻、褐藻、金黃藻、綠藻和原生動物。但是從進化關繫上看,生物界的劃分,卻把許多通常認為的植物劃入了其他界,而不少分界系統中所謂植物界,又只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植物,因此,對廣泛地了解植物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書作為植物學基礎課的教材,仍採用兩界系統,以便范圍較廣,易於理解,有利於初學者。
2. 生物分界的五界系統
提出者:魏泰克
分類: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生物學家發現細菌、藍藻細胞結構無核膜、無核仁及膜結構形成的細胞器,從而與其它真核細胞生物有顯著區別,應該另立為界。於是,1959年,魏泰克根據細胞結構的復雜程度及營養方式的不同,將細菌和藍藻、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分別另立為界,提出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包括細菌和藍藻等)、原生生物界 (單細胞真核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其中後四界為真核生物。
它們組成了一個縱橫統一的系統,從縱向上看,它顯示了生命歷史的三大階段:即原核單細胞階段、真核單細胞階段和真核多細胞階段(具有三個分支)。在橫向上看,它顯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營光合自養的植物,為自然界的生產者;分解和吸收有機物的真菌,為自然界的分解者;以攝食有機物的方式進行營養的動物,為自然界的消費者(同時又是分解者)。
對它的完善:由王大耜於1977年提出。在魏特克五界系統之下加了一個病毒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再加病毒界的六界系統。
3. 生物怎麼分界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只是自然界多種多樣生物中的一員。整個生物界的劃分,關繫到植物界的范圍、細致的分類和進行其他的研究。生物界究竟應該分成幾個界,長期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瑞典博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18世紀就將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動物兩界,這種兩界系統,建立得最早,也沿用得最廣和最久。以後出現了三界系統,即在動、植物界外,又另立原生生物界。後來又有了四界系統,即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所謂五界系統,即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在70年代,我國學者又把類病毒(viroids)和病毒(virus)另立非胞生物界,和植物界、動物界、菌物界(即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共同組成了六界系統。
在不同生物界的分界系統中,植物界的范圍大小不一。在同一分界系統中,由於各學者的看法不同,植物界所包括的具體植物種類也不完全一樣,例如在五界系統中,魏泰克(R.H.Whittaker,1969)提出植物界包括維管植物、苔蘚植物、紅藻、褐藻和綠藻;動物界包括多細胞動物;真菌界包括真菌和粘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動物和金黃藻;原核生物包括藍藻和細菌。而馬古利斯(L.Margulis,1974)提出的五界系統除動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的內容與魏泰克的相同外,植物界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植物,真菌界包括無鞭毛真菌,原生生物界包括鞭毛真菌、粘菌、紅藻、褐藻、金黃藻、綠藻和原生動物。但是從進化關繫上看,生物界的劃分,卻把許多通常認為的植物劃入了其他界,而不少分界系統中所謂植物界,又只包括維管植物和苔蘚植物,因此,對廣泛地了解植物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書作為植物學基礎課的教材,仍採用兩界系統,以便范圍較廣,易於理解,有利於初學者。
4. 生物分界一般以什麼為界限
生物分界一般是以生物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布、生態等等特點為界限,劃分成一個個比較接近的各種生物類型集體。
生物分界是一項不斷進行中的工作,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林奈時代,對生物主要以肉眼所能觀察到的特徵來區分,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明確提出動物界和植物界的兩界系統。顯微鏡廣泛使用後,在發現許多單細胞生物兼有動、植物的特性時,霍格、赫克爾將這種進化而來的中間類型的生物——原生生物另立為界,提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三界系統。
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使生物學家揭示與其他生物有顯著不同的細菌、藍藻細胞的細微結構,將原核生物另立為一界,提出了四界系統。1969年,惠特克又根據細胞結構的復雜程度及營養方式提出了五界系統,將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另立為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生物分界有幾種:
1.兩界系統分類:植物界和動物界
傳統的分類認為界是最高級的分類單位。在林奈時代,他以生物能否運動為標准,提出兩界系統,即植物界和動物界,將細菌、真菌等都歸入植物界。
2.三界系統分類: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19世紀前後,由於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人們發現許多單細胞生物是有動、植物兩種屬性的中間類型的生物。如裸藻、甲藻等既可自養,有的也可異養生活。因而,赫克爾將原生生物(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黏菌等)另立為界,提出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的三界系統。
3.五界系統分類: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隨著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生物學家發現細菌、藍藻細胞結構無核膜、無核仁及膜結構形成的細胞器,從而與其它真核細胞生物有顯著區別,應該另立為界。於是,1959年,魏泰克根據細胞結構的復雜程度及營養方式的不同,將細菌和藍藻、真菌從植物界中分出,分別另立為界,提出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包括細菌和藍藻等)、原生生物界 (單細胞真核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其中後四界為真核生物。
它們組成了一個縱橫統一的系統,從縱向上看,它顯示了生命歷史的三大階段:即原核單細胞階段、真核單細胞階段和真核多細胞階段(具有三個分支)。在橫向上看,它顯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營光合自養的植物,為自然界的生產者;分解和吸收有機物的真菌,為自然界的分解者;以攝食有機物的方式進行營養的動物,為自然界的消費者(同時又是分解者)。
對它的完善:由王大耜於1977年提出。在魏特克五界系統之下加了一個病毒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再加病毒界的六界系統。
4.三總界六界系統分類:原核生物總界(內含細菌界和藍藻界)、真核生物總界(內含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和非細胞生物總界(內含病毒界)
20世紀70年代由我國學者陳世驤及國外一些學者提出。陳世驤等認為,原五界分類系統把原生生物界列為一個中間階段,削弱了原核與真核兩個基本階段的對比性;在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內,也沒有考慮生態關系,故提出更為完善的三總界六界系統。
5.三原界系統分類:古細菌原界(內含古細菌界,包括產甲烷細菌、極端嗜熱細菌和極端嗜鹽細菌)、真細菌原界(內含真細菌界,包括細菌和藍藻)和真核生物原界(內含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rRNA 和rDNA的序列分析為整個生物界系統發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分子系統發育學已經表明,整個生物界可以區分為三個獨立起源的大類群,傳統的魏泰克五界系統並不完全代表生物的五個進化譜系。伍斯(Woese)和伍夫(Wolfe)提出原核生物在進化上有兩個重要分支,應將原核生物分為二界:古細菌原界和真細菌原界,真核生物歸為一原界,提出了三原界系統。
5. 動物的分界 生物的分界有一種分法是3主幹6界系統,它的內容是什麼
三主幹指的是古核、真核和原核.
六界指:
無細胞生物總界、原核生物總界、真核生物總界.
其中真核生物總界又分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共為6屆3主幹.
6. 生物被分為幾個界
按目前的分類階元,生物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
先說界。生物學家將200多萬種生物分在5個界中: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處於同一個界中的生物親緣關系就近,共同點就多。如靈芝和蘑菇、青黴菌都屬於真菌界;人和猩猩、狼、蜘蛛等都屬於動物界。
可是,每一個界中,生物種數很多,仍然不方便我們認識生物。如植物界中有植物約50萬。於是,生物學家再把每一個界分成不同的「門」。如,植物界有苔蘚植物門、蕨類植物門、種子植物門等;動物界再分成腔腸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等等。其他的界依次類推。毫無疑問,屬於同一個門中的生物親緣關系要比處在同界但不同門的要近。
至於綱,則是在每個門里再分成幾個綱。如,脊索動物門里,有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和魚綱等。現在你可以看到,處在同綱的生物,親緣又進了,共同點又多了。如人跟猩猩同屬哺乳綱,蛇屬於爬行綱,這三者的親緣關系你一看就知。
每個綱中再分目。哺乳綱可分成靈長目、食肉目等。每個「目」中分「科」,每個「科」再分成幾個「屬」,每個「屬」最後分成幾個「種」。每一個「種」中生物只有一種,如人種,只有人一種,不存在其他生物。當然,種下面還可以分亞種(植物的,叫品種),如人種中的棕、黑、白、黃四種膚色的人,就是相當於4個亞種。但,只要是同一個「種」的生物,相互間就可交配產生有繁殖力的後代。比如,斑點狗和西施狗雖屬同種不同亞種,所以他們可以產生有繁殖力的後代。而馬和驢,屬不同種,雖然人類強迫他們交配了,但產生的騾子是沒有生育能力的
7. 五界系統把生物分為哪幾類
五界系統把生物分為是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和動物界(Animalia)。
生物分類學上使用較廣的是五界分類系統,它是由美國生物學家魏泰克在1969年提出的。魏泰克在已區分了植物與動物、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基礎上,又根據真菌與植物在營養方式和結構上的差異,把生物界分成了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五界。
(7)生物有哪些分界擴展閱讀
五界系統分類產生的背景:
1967年惠特克(R.H.Whittaker)提出了五界分系統。他首先根據核膜結構有無,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兩大類,原核生物為一界。
真核生物根據細胞多少進一步劃分,由單細胞或單細胞群(團藻)組成的某些生物歸入原生生物界(Protista)。餘下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又根據它們的營養類型分為植物界(Plantae),光合自養;真菌界(Fungi),腐生異養;動物界(Animalia),異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