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一個採石場如何變身為生物的天堂

一個採石場如何變身為生物的天堂

發布時間:2022-07-16 08:24:25

㈠ 有關動物的生命現象

一、生命的定義

生命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現象,目前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 。進化原理是區分有生命和無生命物質的主要特徵。從生理學觀點:生命定義為具有進食、代謝、排泄、呼吸、運 動、生長、生殖和反應性等功能的系統。從新陳代謝角度:生命系統具有界面,與外界經常交換物質但不改變其自 身性質。從生物化學定義:生命系統包含儲藏遺傳信息的 核酸和調節代謝的蛋白。遺傳學定義:通過基因復制、 突變和自然選擇而進化的系統。熱力學定義:生命是個開 放系統,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不斷增加內部秩序 。

二、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大致可分四類說法:
一為生命由自然力所創造 ,這是神學與哲學的主張。
二為生命可於短時期內由無生 命物質自然發生,過去和今天均如此。
三為生命與物質一 樣同樣永恆,生命於地球形成同時或稍後即來到地球。
四 為生命系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經一系列化學變化而產生。 這個說法較為現代科學家所採信。印度生物學家哈爾丹提倡「原始湯」理論,認為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照射原始大氣 ,使蛋白質的材料氨基酸和醣等有機物質得以形成。它們聚集在原始海洋中,變成像熱湯一般,生命就是從這個熱 湯中誕生出來的。後來,芝加哥大學米勒在模擬地球原始大氣的模型中,利用火花放電製造出七種氨基酸,這是構 成生物體蛋白質的要素。

三、廣義的生命現象

1.地球上的生命

地球就像一個大溫室,培育了千萬種的動植物,依賴著大 氣層的保護,內有充足的日光、空氣、水及適宜的氣候,不斷的適應各種環境而繁綿生長。如果離開這個溫室,這 些生物還能生存嗎?一般人總認為,離開地球在太空中或月亮上,壓力極低、溫差又大,幾乎沒有空氣與水份,而 且還充滿各種宇宙線,在這種環境之下,應該沒有任何生 物能夠生存,而事實確證明我們錯了!其實在惡劣的環境中地球生物還能生存,這在地球上一些特殊而不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中,卻也常發現一些能適應的生物。例如在釋出強烈輻射線的原子爐內,也可以發現有微生物。1977年法國科學家在太平洋3000米深處,在水溫高達 250度的熱 泉口,發現紅魚、螃蟹、白蛤類等數種生物。而在南極極冷的冰塊中,也可以發現嗜寒菌。由此可見生命力是非常 的頑強,在各種惡劣環境之下,仍有能適應的生物。這給我們很重要的啟示,我們不能以狹隘的角度來觀察所有的 生命現象。

2.月球上的生命

根據美國詹森太空中心泰勒博士1974年的報告,1969年降 落月球的「阿波羅12號」太空船,所收回兩年半前無人探測船「觀察家三號」留置月球上的相機底部,竟然發現含 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緩症鏈球菌」。也就是說: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幾近真空、充滿宇宙線的月球表面生存了兩 年半!這真是令人意外而吃驚的事,月球經由人類太空船多次的登陸探測,可能早已散播許多微生物在上面了,從 此事以後應要改口月球上毫無生命的說法了。如根據「神秘的月球計劃」一書及呂應鍾先生「月球是外星人製造的 ?」一文的研究與說法,月球上已早有了生命,而且是比 人類還高智慧的外星生命,也說不定!

3.太空中的生命

科學家利用模擬宇宙環境的實驗,得知如「枯草 菌」、「黑麴菌」、「芒氏梭菌」等微生物,能長時間生存於宇 宙中。荷蘭來登大學以枯草菌孢子實驗,在照射相當於 1000年放射線劑量的紫外線,結果仍有0.1%的存活率。德 國的多賽博士發現某種微生物能在超真空環境中生存達數月之久。在浩瀚的宇宙中,也許也有這些生命頑強的生物 ,正在隨著宇宙灰塵或慧星等在太空四處流竄,也許是地球的生物飄向宇宙深處,也許是外太空的生物已悄悄的降 臨地球,有人說愛滋病的病毒可能就是從外太空來的。所以美國太空總署對回返地球的太空船與人,都要實施太空 防疫撿查。

4.異度空間的生命

龍一直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吉祥動物,不僅對它們描述的 靈活靈現,甚至從古到今,都有很多人親眼見過。以龍為例,在近代就有一個實際的目擊案例:在抗日時期,於安 徽省渦陽縣的城門口,就曾出現一條土色的龍,它的外形與圖畫中所繪的完全一樣,身長約十公尺,直徑約15公分 ,帶有很濃的魚腥味,一直停留在城門口,引起許多人圍觀。當地的自衛隊隊長李占元並派衛兵保護,以防止受人 搔擾或盜捕。且依民俗傳說規定禁止小孩與婦女觀看。直到第五天的夜晚,在一陣暴風雨之中,衛兵未注意到的時 侯,那條龍就不知去向了。而近來中國上亦傳出在平頂湖遇見水怪及有龍出現在源流於石人山的湖泊區域。據說石 人山是個蠻荒地區,有許多的奇珍異獸,譬如發現有一公尺大的蝴蝶等,有人研究稱該處是否為異度空間的窗口, 才會出現一些奇珍異獸及俗稱屬於靈界動物的龍。在十餘年前於新屋鄉頭洲國小,所發生的疑是外星人 體墜落事 件,如果真是外星人,我認為它不一定是從飛行中的飛碟 所掉落,倒是有可能也是來自異度空間。

5.沉睡與長壽的生命

根據1995年11月13日美國植物學報的報導,加州大學植物 生理學家沈珍報告說,他們已將一枚來自中國大陸的,一千二百八十八年前蓮花種子培育出新芽。科學家冀望自這 枚沉睡了千年之久的蓮花種子中,探尋青春不老的秘訣。英國大英博物館於三十多年前發生了一件奇事,該館工作 人員在搬運時,無意中把清水 到一對昆蟲蛆的標本上,兩只蟲蛆竟慢慢蠕動起來,居然又活了起來!而這對標本 是 123年前在非洲採回製成的。生命不但能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而且還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在長久的年代中 保持下來,真令人難以置信。而類似的發現已相當的多,如富蘭克林曾親眼看到工人從一百萬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層 中,開采出四隻青蛙,而且還能活動。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採石場,工人也在一個二百萬年前形成的一個密封石 洞中,發現一隻活青蛙。英國的考古隊在埃及打開密封的金字塔陵墓時,赫然發現一隻活貓。數年前廣東梅縣重修 觀瀾亭,發現石柱下竟然壓著一隻烏龜,石柱移開烏龜就慢慢爬了起來,據州志記載,這只烏龜被壓了二百四十多 年了。另一個更不可思議的事,據說中國還有發現「萬年龜」,經由其龜殼的碳十四鑒定,證實它已活了上萬年。 這些生物的生命保存方法,究竟有何秘訣?

6.冷凍生命

1957年蘇聯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二千多年前的活蚯蚓十 八條。北愛爾蘭地區有一種蛇,冬天被凍成冰棍,老人撿來做手杖,婦女把它們做門簾擋風雪,當春天來臨,冰消 雪融,它們蘇醒後就溜的無影無蹤了。我們對這些縱貫古今的生命保持方法,還沒有尋求到解答,但藉由科學的逐 漸發展,人類已能利用冷凍技術,把單細胞的受精卵做半永久性的保存。要保存多細胞的復合組織,可就困難多了 ,只能維持三到四個星期。若要把整個身體均勻冷凍,毫發無傷地長期保存,目前仍然做不到。雖然如此,已有許 多人為追求生命的延續,而加入美國亞爾柯生命延長基金 會,該會把已經死亡的會員體冷凍保存起來,寄望未來 較進步的醫學使其復活。在電影里我們也常見在太空中旅 行的太空人,需要藉由身體的冷藏來消磨漫長的太空旅程及節省食物。這雖然是科幻情節,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也 許將來真的就是如此!

7.復制生命

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著復制自身的全部信息,只是 除精卵細胞外的其他細胞中這些信息大都被關閉,這些細胞都被特別化了,只能分裂成肝細胞、腎細胞或皮細胞等 。不過,一但這些信息被激發,任何一個細胞都能復制出一個完整的個體,由於它的基因信息不變,它可不失真的 復制出原來的個體。1997年 2月23日,英國愛丁堡的羅斯林研究所宣布了復制羊「波莉」的誕生。他們從一隻雄性 綿羊身上抽取了乳腺細胞,將細胞核用顯微手術植入一個已用電擊法除核的空卵泡內。在卵子環境中,該細胞核中 的遺傳信習被喚醒,分裂成胚胎,再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產出與原雄羊完全一樣的復制體。主持該項研究的科 學家維爾穆特聲稱,如果去做的話,兩年內可以培育出第一個復制人。目前的復制技術,它需要卵細胞的環境來喚 醒細胞核,細胞核分裂成胚胎任需植入母體的子宮。但人們早已認識到這些絕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一但復制人降 臨這個世界,必將引起數不清的道德法律問題,人類的獨特性、神秘性,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敬畏及宗教的信仰,將 澈底瓦解。 8.DNA的生命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生命保存問題,就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秘密的時空膠囊,故事雖是虛構,但並非是信口開河 。已經在地面消失的古生物,能夠使它們在現代復活,這並不是痴人說夢,現在愈來愈有可能實現這個夢想,其中 的關鍵就是封閉在琥珀中的化石,琥珀是松樹等植物的樹脂所變成的化石。其中有些會含有昆蟲等小生物,並保有 完好形態。科學家打算從這些生物取出DNA〔去氧核糖核酸〕,DNA被稱為生命的設計圖,若能取得古代生物 的DNA,便有可能藉由日益發展的基因工程與生物科技 ,在不久的將來使它們再度復活。

四、生命體的形態

在已知的物理世界裡,我們都知道物質的形體,可分為氣 體、液體、固體三態,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聚合體。而在我們所知的地球生物,其組成是以液體與固體的混合為主 。人體就是以七成的水及三成的固體所構成。地球上是不是亦有以氣體為主,或是純固體的生命形態?物質三態的 差異,起因於原子、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強弱,而有所分別。氣體與液體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力相差一百萬倍,液 體、固體間則相差一百至一百萬倍。以氣體為主體的生命,由於分子活動快速,要維持構造和生命機能較為困難, 理論上需要較大的形體,形狀可能像台風。由於氣體生命的身體非常脆弱,它需要一個寧靜的成長環境。固體生命 有可能成結晶成長,且行動遲緩,為躲避其它生命的競爭,或許地球底部深處也有固體生命默默的活著。以地球多 水的環境,自然生命體亦是以液體與固體的聚合體為主。人類的生命觀只限於地球生命,至今連地球生命的本質仍 未能掌握,又如何深入了解形成原理與地球生物不同的生命?那麽放眼宇宙,無數個不同的星球,是否也各自存在 不同形態為主的生命?是否也有別於地球以碳水化合物機體之外的生命機體?以金屬或其它物質組成?生命體有沒 有可能超越物質三態,而存在光態或隱態當中?若有,則可能對靈異現象或神出鬼歿的幽浮,將有一番突破與合理 解釋。這是值得讓我們深思與研究的問題。

五、人類的演化與起源

根據達爾文物競天擇說,認為演化是從低等、簡易的生物 慢慢演化,隨著環境的變遷經過優勝劣敗的淘汰,進化為高等、復雜的生物。此說也推測人就是由猿猴演化而來的 ,乍聽之下似乎頗有道理,但是這個說法一直無法從考古學上獲得證實,因為在所有出土的歷代化石中,從沒有發 現居於人與猿中間,而正在演化中的半人猿化石。相反的人還是人,猿還是猿,一點也沒變。近代由於科學的更發 達,人類的觸角已深入太空中,且由於對幽浮的更多發現與了解,人類才發掘「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人類為什 麽一定是低等生物演變的呢?也許人類真的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也許上帝就是人類的祖先,或許上帝就是外星人!

六、新思維探索外星生命

從以上的探討,使我們對「生命存在」的定義,有一番不 同角度的看法。這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也開啟了我們的思維。生命力是如此的頑強,能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出現。我們還能說只有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或是一定要與地球有類似形態的星球才會有生命嗎?其它高溫高 壓、冷暗無氣、寒冷冰封的世界,或許是另一形態生物滋生的溫床哩!也許就在太陽系中,存在有地球以外的生物 ,正以不同的生命形態生活著;也許整個宇宙就是另一個巨大生物的身體;也許我們體內的一顆細胞,就是另一個 世界的宇宙,而那個宇宙的生物正面臨跟我們同樣的問題 ,正在思索著宇宙的盡頭,是否有別的生物?
16回答者: dbb知道 - 大魔法師 九級 4-12 14:43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關於生命現象的資料
• 有哪些自然現象?要具體的資料!
• 需上海版初中《生命科學》全部的復習資料
• 調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動中的電現象
• 照腦CT結果出來是說以前有過血管出血現象,請問專家...
更多相關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生命 現象
其他回答 共 2 條
三、廣義的生命現象

1.地球上的生命

地球就像一個大溫室,培育了千萬種的動植物,依賴著大 氣層的保護,內有充足的日光、空氣、水及適宜的氣候, 不斷的適應各種環境而繁綿生長。如果離開這個溫室,這 些生物還能生存嗎?一般人總認為,離開地球在太空中或 月亮上,壓力極低、溫差又大,幾乎沒有空氣與水份,而 且還充滿各種宇宙線,在這種環境之下,應該沒有任何生 物能夠生存,而事實確證明我們錯了! 其實在惡劣的環境中地球生物還能生存,這在地球上一些特殊而不適合生物 生存的環境中,卻也常發現一些能適應的生物。例如在釋出強烈輻射線的原子爐內,也可以發現有微生物。1977年 法國科學家在太平洋3000米深處,在水溫高達 250度的熱 泉口,發現紅魚、螃蟹、白蛤類等數種生物。而在南極極 冷的冰塊中,也可以發現嗜寒菌。由此可見生命力是非常 的頑強,在各種惡劣環境之下,仍有能適應的生物。這給 我們很重要的啟示,我們不能以狹隘的角度來觀察所有的 生命現象。

2.月球上的生命

根據美國詹森太空中心泰勒博士1974年的報告,1969年降 落月球的「阿波羅12號」太空船,所收回兩年半前無人探 測船「觀察家三號」留置月球上的相機底部,竟然發現含 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緩症鏈球菌」。也就是說:來自地球 的微生物,在幾近真空、充滿宇宙線的月球表面生存了兩 年半!這真是令人意外而吃驚的事,月球經由人類太空船 多次的登陸探測,可能早已散播許多微生物在上面了,從 此事以後應要改口月球上毫無生命的說法了。如根據「神 秘的月球計劃」一書及呂應鍾先生「月球是外星人製造的 ?」一文的研究與說法,月球上已早有了生命,而且是比 人類還高智慧的外星生命,也說不定!

3.太空中的生命

科學家利用模擬宇宙環境的實驗,得知如「枯草 菌」、「黑麴菌」、「芒氏梭菌」等微生物,能長時間生存於宇 宙中。荷蘭來登大學以枯草 菌孢子實驗,在照射相當於 1000年放射線劑量的紫外線,結果仍有0.1%的存活率。德 國的多賽博士發現某種微生物能在超真空環境中生存達數 月之久。在浩瀚的宇宙中,也許也有這些生命頑強的生物 ,正在隨著宇宙灰塵或慧星等在太空四處流竄,也許是地 球的生物飄向宇宙深處,也許是外太空的生物已悄悄的降 臨地球,有人說愛滋病的病毒可能就是從外太空來的。所 以美國太空總署對回返地球的太空船與人,都要實施太空 防疫撿查。

4.異度空間的生命

龍一直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吉祥動物,不僅對它們描述的 靈活靈現,甚至從古到今,都有很多人親眼見過。以龍為 例,在近代就有一個實際的目擊案例:在抗日時期,於安 徽省渦陽縣的城門口,就曾出現一條土色的龍,它的外形 與圖畫中所繪的完全一樣,身長約十公尺,直徑約15公分 ,帶有很濃的魚腥味,一直停留在城門口,引起許多人圍 觀。當地的自衛隊隊長李占元並派衛兵保護,以防止受人 搔擾或盜捕。且依民俗傳說規定禁止小孩與婦女觀看。直 到第五天的夜晚,在一陣暴風雨之中,衛兵未注意到的時 侯,那條龍就不知去向了。而近來中國上亦傳出在平頂湖 遇見水怪及有龍出現在源流於石人山的湖泊區域。據說石 人山是個蠻荒地區,有許多的奇珍異獸,譬如發現有一公 尺大的蝴蝶等,有人研究稱該處是否為異度空間的窗口, 才會出現一些奇珍異獸及俗稱屬於靈界動物的龍。在十餘 年前於新屋鄉頭洲國小,所發生的疑是外星人 體墜落事 件,如果真是外星人,我認為它不一定是從飛行中的飛碟 所掉落,倒是有可能也是來自異度空間。

5.沉睡與長壽的生命

根據1995年11月13日美國植物學報的報導,加州大學植物 生理學家沈珍報告說,他們已將一枚來自中國大陸的,一 千二百八十八年前蓮花種子培育出新芽。科學家冀望自這 枚沉睡了千年之久的蓮花種子中,探尋青春不老的秘訣。 英國大英博物館於三十多年前發生了一件奇事,該館工作 人員在搬運時,無意中把清水 到一對昆蟲蛆的標本上, 兩只蟲蛆竟慢慢蠕動起來,居然又活了起來!而這對標本 是 123年前在非洲採回製成的。生命不但能在各種惡劣的 環境中保持,而且還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在長久的年代中 保持下來,真令人難以置信。而類似的發現已相當的多, 如富蘭克林曾親眼看到工人從一百萬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層 中,開采出四隻青蛙,而且還能活動。美國新墨西哥州的 一個採石場,工人也在一個二百萬年前形成的一個密封石 洞中,發現一隻活青蛙。英國的考古隊在埃及打開密封的 金字塔陵墓時,赫然發現一隻活貓。數年前廣東梅縣重修 觀瀾亭,發現石柱下竟然壓著一隻烏龜,石柱移開烏龜就 慢慢爬了起來,據州志記載,這只烏龜被壓了二百四十多 年了。另一個更不可思議的事,據說中國還有發現「萬年 龜」,經由其龜殼的碳十四鑒定,證實它已活了上萬年。 這些生物的生命保存方法,究竟有何秘訣?

6.冷凍生命

1957年蘇聯在西伯利亞凍土層發現二千多年前的活蚯蚓十 八條。北愛爾蘭地區有一種蛇,冬天被凍成冰棍,老人撿 來做手杖,婦女把它們做門簾擋風雪,當春天來臨,冰消 雪融,它們蘇醒後就溜的無影無蹤了。我們對這些縱貫古 今的生命保持方法,還沒有尋求到解答,但藉由科學的逐 漸發展,人類已能利用冷凍技術,把單細胞的受精卵做半 永久性的保存。要保存多細胞的復合組織,可就困難多了 ,只能維持三到四個星期。若要把整個身體均勻冷凍,毫 發無傷地長期保存,目前仍然做不到。雖然如此,已有許 多人為追求生命的延續,而加入美國亞爾柯生命延長基金 會,該會把已經死亡的會員 體冷凍保存起來,寄望未來 較進步的醫學使其復活。在電影里我們也常見在太空中旅 行的太空人,需要藉由身體的冷藏來消磨漫長的太空旅程 及節省食物。這雖然是科幻情節,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也 許將來真的就是如此!

7.復制生命

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包含著復制自身的全部信息,只是 除精卵細胞外的其他細胞中這些信息大都被關閉,這些細 胞都被特別化了,只能分裂成肝細胞、腎細胞或皮細胞等 。不過,一但這些信息被激發,任何一個細胞都能復制出 一個完整的個體,由於它的基因信息不變,它可不失真的 復制出原來的個體。1997年 2月23日,英國愛丁堡的羅斯 林研究所宣布了復制羊「波莉」的誕生。他們從一隻雄性 綿羊身上抽取了乳腺細胞,將細胞核用顯微手術植入一個 已用電擊法除核的空卵泡內。在卵子環境中,該細胞核中 的遺傳信習被喚醒,分裂成胚胎,再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 宮,產出與原雄羊完全一樣的復制體。主持該項研究的科 學家維爾穆特聲稱,如果去做的話,兩年內可以培育出第 一個復制人。目前的復制技術,它需要卵細胞的環境來喚 醒細胞核,細胞核分裂成胚胎任需植入母體的子宮。但人 們早已認識到這些絕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一但復制人降 臨這個世界,必將引起數不清的道德法律問題,人類的獨 特性、神秘性,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敬畏及宗教的信仰,將 澈底瓦解。 8.DNA的生命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生命保存問題,就是電影「侏羅紀公園 」中秘密的時空膠囊,故事雖是虛構,但並非是信口開河 。已經在地面消失的古生物,能夠使它們在現代復活,這 並不是痴人說夢,現在愈來愈有可能實現這個夢想,其中 的關鍵就是封閉在琥珀中的化石,琥珀是松樹等植物的樹 脂所變成的化石。其中有些會含有昆蟲等小生物,並保有 完好形態。科學家打算從這些生物取出DNA〔去氧核糖 核酸〕,DNA被稱為生命的設計圖,若能取得古代生物 的DNA,便有可能藉由日益發展的基因工程與生物科技 ,在不久的將來使它們再度復活。

四、生命體的形態

在已知的物理世界裡,我們都知道物質的形體,可分為氣 體、液體、固體三態,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聚合體。而在 我們所知的地球生物,其組成是以液體與固體的混合為主 。人體就是以七成的水及三成的固體所構成。地球上是不 是亦有以氣體為主,或是純固體的生命形態?物質三態的 差異,起因於原子、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強弱,而有所分別 。氣體與液體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力相差一百萬倍,液 體、固體間則相差一百至一百萬倍。以氣體為主體的生命 ,由於分子活動快速,要維持構造和生命機能較為困難, 理論上需要較大的形體,形狀可能像台風。由於氣體生命 的身體非常脆弱,它需要一個寧靜的成長環境。固體生命 有可能成結晶成長,且行動遲緩,為躲避其它生命的競爭 ,或許地球底部深處也有固體生命默默的活著。以地球多 水的環境,自然生命體亦是以液體與固體的聚合體為主。 人類的生命觀只限於地球生命,至今連地球生命的本質仍 未能掌握,又如何深入了解形成原理與地球生物不同的生 命?那麽放眼宇宙,無數個不同的星球,是否也各自存在 不同形態為主的生命?是否也有別於地球以碳水化合物機 體之外的生命機體?以金屬或其它物質組成?生命體有沒 有可能超越物質三態,而存在光態或隱態當中?若有,則 可能對靈異現象或神出鬼歿的幽浮,將有一番突破與合理 解釋。這是值得讓我們深思與研究的問題。

五、人類的演化與起源

根據達爾文物競天擇說,認為演化是從低等、簡易的生物 慢慢演化,隨著環境的變遷經過優勝劣敗的淘汰,進化為 高等、復雜的生物。此說也推測人就是由猿猴演化而來的 ,乍聽之下似乎頗有道理,但是這個說法一直無法從考古 學上獲得證實,因為在所有出土的歷代化石中,從沒有發 現居於人與猿中間,而正在演化中的半人猿化石。相反的 人還是人,猿還是猿,一點也沒變。近代由於科學的更發 達,人類的觸角已深入太空中,且由於對幽浮的更多發現 與了解,人類才發掘「人上有人,天上有天」,人類為什 麽一定是低等生物演變的呢?也許人類真的是由上帝所創 造的,也許上帝就是人類的祖先,或許上帝就是外星人!

六、新思維探索外星生命

從以上的探討,使我們對「生命存在」的定義,有一番不 同角度的看法。這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也開啟了我們 的思維。生命力是如此的頑強,能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出現。我們還能說只有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地方,或是一 定要與地球有類似形態的星球才會有生命嗎?其它高溫高 壓、冷暗無氣、寒冷冰封的世界,或許是另一形態生物滋 生的溫床哩!也許就在太陽系中,存在有地球以外的生物 ,正以不同的生命形態生活著;也許整個宇宙就是另一個 巨大生物的身體;也許我們體內的一顆細胞,就是另一個 世界的宇宙,而那個宇宙的生物正面臨跟我們同樣的問題 ,正在思索著宇宙的盡頭,是否有別的生物?
感悟類文章http://..com/question/93722688.html

㈡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是怎麼回事

位於太平洋的復活島,面積大約118平方公里,人口大約二千人。這個不毛之地,曾有過相當偉 大的歷史。在島上有三百五十處石造壇及一千多尊巨石人像。這島的文明起源,至今仍眾說紛紜,而人們亦將這些巨石像叫作「毛亞」(moai)。最矮的毛亞為三公尺,最高的達二十公尺。以火山凝灰岩造成。另外在毛亞的下方有超過三百五十個祭壇。大多數的毛亞也在拉諾鑿制。拉諾是座死火山,人們便是利用那兒的岩石造毛亞。而雕刻用的工具則是用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玄武岩造成。在拉諾火山的山坡,目前還有一百五十尊未完成的毛亞。

島上村民說1,500年前島上酋長 Hotu Matu'a ("The Great Parent") 以一隻雙獨木舟到達復活島,同行的有他的妻子和他那大家庭。他可能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他可能是為了為族人找尋更多的土地或是為逃避戰禍而到達此地。早期的玻里尼亞人有很多的推動力去找尋未知的土地,很清晰地知道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去找尋未知是否存在的土地.Hotu Matu'a和他的家庭在復活節島的「Anakena Beach」 登陸。Te-Pito-te-Henua,「ens of the land,」or 「land's end,」 這就是早期的島名。 。考古學家推測,島上的原居民應來自西面的泥利尼西亞人,或印度、歐洲、埃及和北非等,但亦有人懷疑是落難的外星人,在島上建造約一千個巨大石像,作為向外太空求救之用。這個蘊藏了無數秘密的海島,原名叫Rapa Nui,意指「世界的肚臍」,直至一七二二年,荷蘭人於復活節當日,首次發現了這個小島,將它命名為「復活節島」。

曾經有過風光文明的復活島之所以沒落,到現在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最多人認同的是由於不斷地製造毛亞而沒落的,主要是因為製造毛亞不但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樹木作杠桿,久而久之,島上的樹木漸漸地消失。這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肥沃的表土被侵蝕。土地瘦脊,加上人口急劇增加,以及天災、內部戰爭等使其沒落。

巨石像的由來

要揭開這些環繞整座島嶼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目前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跡,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秘密。 在文明全盛時期,復活節島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目前僅剩一百五十座。而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記錄拉帕努伊人對信仰神聖力量堅定執迷和走火入魔的過程。 巨石像建造時間約於西元一千年前,當時的復活島為一濃密棕櫚森林覆蓋的島嶼,島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岩質地軟、重量輕,易於搬動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岩石可以象徵他們神聖信仰的永恆不滅,因此利用火山岩在六百年間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
拉帕努伊人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著人口增長,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量也隨著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採石場。不同於英國的巨石陣有無窮盡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動巨石,復活節島的棕櫚林規模小,巨石像卻龐大無比,最終樹木被砍伐殆盡,生態系完全摧毀,食物逐漸短缺,也無法建造船隻離開,被困在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殘殺取食人肉,並將情緒發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為今日殘存的遺跡,徒留後人憑吊。

石像之謎

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有說是外星人的太空船搬運石像;石像擁有神力,造好後會自己行去目的地。

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造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為Puna Pau的火山岩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
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歷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 ,因為這些石像直挺挺的鼻樑, 薄薄的嘴唇, 凹陷的雙眼,一點都不像當地的土著, 是紀念什麼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 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餘, 雕刻這些石像, 以茲紀念呢 ?

石像的搬運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2克/厘米 3。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隻大像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裡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採石場裏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裏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編年史中,曾記載著航海家阿列瓦萊.孟達尼亞.傑.涅依拉在南太平洋發現了復活節島,但這功勞不能算他的,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能證明復活節島是他發現的。
109年後,即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戴維斯奉英國女王的命令,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三帆巡洋艦,前往南太平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他首先到達了海盜們最喜歡停留的太平洋上的天然避難所加拉帕戈斯群島,然後調轉船頭向南駛去。在南緯12°30ˊ,距南美海岸150里格(1里格為5.92公里),「孤獨者幸福」號突然劇烈地震盪起來。原來秘魯沿岸發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婢緦藝鸕礎U獯蔚卣鶇蒓倭嗣羋車目ㄑ嵌沓恰4魑�咕�毆�螅�絛�菔蛔擰骯露勒噝腋!焙畔蛭髂鮮蝗ァ?
一天凌晨,離天亮還有兩個小時,「孤獨者幸福」號突然觸到了低低的沙岸,熟睡的船員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驚醒,紛紛跑出船艙。他們擔心船被海浪拋到岸上擱淺,堅決要求戴維斯調轉船頭駛到海上,等候天亮。戴維斯同意了。
天亮後,展現在船員們面前的卻是一片陸地!一座低矮平坦的島嶼!航海長利奧涅列.瓦依費爾詳細描寫了這個未知的海島:
「我們離島有四分之三里格。由於早上十分晴朗,沒有霧或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的一切。在西方大約12里格處,我們看到了一連串的丘陵。土地向前延伸了14—15里格,我們看到岸上有許多鳥類的羽毛。我多麼想上岸去看看啊,但船長卻怎麼也不同意,太遺憾了。這個島在卡亞俄城以西500里格處,距加拉帕戈斯有600里格。」
胡安和戴維斯都聲稱他們發現了「未知的南方大陸」,達人們都不相信。於是,更多的人們前往南太平洋,尋找這一神秘的「未知大陸」。正是在這種探險中,歐洲人才發現了復活節島。
那是在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雅格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在胡安和戴維斯所到過的海域里,在距智利3000公里的東南太平洋上首次發現了舉世矚目的復活節島。
當時,他們正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負責瞭望的水手突然發現遠方的海面上有一個綠點,看上去像是陸地,他立即向船長羅格文匯報。羅格文聽到後驚奇不已,因為海圖上標明這里沒有任何陸地。羅格文立即命令船隻駛往那裡。待船隻駛近後,他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島嶼,於是便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墨點旁邊註上「復活節島」,因為那天正好是復活節。他一點也不知道,他是在給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個島嶼命了名。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面積不大,還不到120平方公里。島上有三座火山,整個島嶼都被火山熔岩和火山灰覆蓋著,即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老鼠是該島唯一的野生動物。

羅格文一行一踏上這個小島,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島上山巒起伏,層巒迭嶂,拉諾-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藍的天幕上顯得雄偉挺拔,島上有許多石塊砌成的牆壁、台階和廟宇。在該島的南部,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石牆的殘跡,石牆的後邊聳立著幾百尊石像。這些巨大的石像背朝大海,排列在海岸邊,上面還刻著人物和飛鳥鳴禽的花紋。這些石頭人站立在巨大的石頭平台上,面部表情十分生動,有的安詳端莊,有的怒目而視,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滿臉橫肉,殺氣騰騰。在拉諾-洛拉科火山上,他們也看到了不少這樣巨大的石像。
這些石像至少有10米高,都是用整塊石頭雕成的。有的石像頭上還戴著巨大的石頭帽子,耳部有長長的耳垂。
羅格文總共發現了500多尊石像,此外,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的碎石堆里,還躺著150尊未完成的雕像。那裡還有石錛、石斧、和石鑿等石質工具。顯然,這就是那裡的原始雕刻工具。
羅格文海軍上將認為這座小島不是「未知的南方大陸」,也不是其他探險家(胡安、戴維斯等)所看到的小島,而是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他召集全體人員開了一個會,擬定了一個宣布發現一塊新土地的決議,分艦隊所有的艦長都在這一文件上簽了字。就這樣,復活節島被人發現,開始為外人所知
了。 在煙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僅117平方公里的小島--智利的復活節島。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會說話的木板」和奇異的風情吸引著無數遊人。
復活節島的由來

復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這個三角形小島位於東太平洋,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克恩島,遠在西邊2000公里處。遲至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觸,那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kobRoggeven)率領的一支114人的三艘戰艦。洛加文發現它的時候,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在旁邊寫上"復活節島",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從此該島以"復活節島"為人所知。但是現在人類學界一般將它叫做拉帕努伊島(RapaNui),這是19世紀中葉波利尼西亞人對它的稱呼;島上原居民被稱做拉帕努伊人,他們講的方言被稱做拉帕努伊語。
復活節島遍布石人雕像

復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於172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里,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徵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採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呢?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傑作。

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阿納凱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

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島上的傳統節日島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於一年一度的"島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鳥人」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並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

這樣,每年8、9月份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游到2公里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游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裡,他都被島民供奉為神明。由於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聖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為適應旅遊的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的2月份,讓更多的遊客目睹這奇異的風俗。

復活節島世界的肚臍

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這個島嶼稱做特凱恩加(tekainga)意即「大地」之外,還有沒有特別的名稱。據說,有一種從其祖先傳下來的名稱叫"特皮托·庫拉",它一度被譯成"世界的肚臍",這個說法引起了許多人浮想聯翩。

令人驚訝的是,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但這個「世界的肚臍」未必指全島,可能僅指島上的火山口,那就沒什麼神秘之處了。而且據語言學家W·邱吉爾的考證,這個稱呼的准確含意可能是"大地的盡頭"。

不過復活節島的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它位於南緯27度,屬亞熱帶,氣候相當暖和。它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是有利於種植的富饒土壤。在理論上,它應該和其他波利尼西亞人的島嶼一樣,是個天堂樂園。但是,洛加文對它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荒島:"我們起初從遠距離觀察,把復活節島設想成了一塊沙地;這是由於我們將枯萎的野草或其他枯乾、燒焦的植物都當成了沙土,因為它的荒涼的外表只給我們特別貧瘠的印象。"然而,大批被當地人稱為莫埃(moai)的巨大石像就是誕生在這塊貧瘠、落後的土地上的。
參考資料:北京現代商報

㈢ 我的世界採石場如何擴大採石范圍,求圖解

您好!如果要擴大採石范圍,需要使用地標工具。就把你要採石的區域當成一個長方體,你就用地標工具放在長方體的每一個角上。等你把最後一個放下去的地標和第一個放上去的地標重合之後,再把採石場放到那個重合的地標旁邊,接上引擎,就可以了。

來自我的世界團隊的超級洗腦歌為你解答,希望能幫到您,如有疑問請追問哦~

㈣ 《和平精英》萌新入門選採石場有何攻略細節

一,精英和平

精英和平是一款槍擊類的游戲,現在有許多的人去玩這款游戲,這款游戲在之前也有另一個名字就叫絕地求生,絕地求生還沒改名的時候它裡面的游戲服裝不是很多,自從絕地求生改名為和平精英以後,它裡面的服裝變得更多了,裡面的許多小地圖也都改變了,地圖裡面的名稱有些也有了變化。

其實在跳採石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採石場的上面,也會有一兩座房子,裡面也有很多很好的物資,我們也可以選擇在裡面收集物資而不去採石場的裡面。

㈤ 《隱秘的天堂》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隱秘的天堂》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n9A9SG-HFK-Vz6zfDQvpw

?pwd=lfxu 提取碼:lfxu
《隱秘的天堂 Jungle d'eau douce – la vie secrète des gravières》
導演: Frank Nischk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又名: Hidden Paradise - Nature Returns to a Forgotten Lake
一個採石場留下的廢棄湖泊逐漸變成生物的天堂

㈥ 為什麼一個土坑不接觸海也不接觸池,一陣大雨後積的水中能生出魚類

如果一個坑積水後很快就有了魚,那多半是泥土裡有魚卵或是鳥類的羽毛帶來了魚卵,在水坑裡孵化了。但只有極少數魚類的卵擁有在泥土裡休眠的能力,大多數沒有,“千年草籽萬年魚籽”是誇張的說法,所以鳥類帶來魚卵的可能性最大。

大自然的恢復能力和改造能力非常強,但前提是要遠離人類的干擾。

㈦ 誰知道這是什麼木化石

木化石又稱硅化木;化學式:SiO2.NH2O,屬隱晶族,硬度:5.5-6.5,比重:2.65-2.66,折射率:1.54—1.55。是地質歷史時期的樹木經歷地質變遷,最後埋藏在地層中,經歷地下水的化學交換、填充作用,從而這些化學物質結晶沉積在樹木的木質部分,將樹木的原始結構保留下來,於是就形成為木石化。
古代的樹木被飽含二氧化硅的水所淹沒,木頭里的細胞被石英家族的石髓、蛋白石等所置換,所以雖然還保留著木頭的外觀,但實質上已經是百分之百的石頭(石英)了。西方的神秘學家們認為,原本腐爛的石頭,在經過石英置換後,竟然變成不朽的寶石,因此,認為木化石具有永恆、長壽、永生的能量特性。
通常木化石均有較多裂縫或缺口,還常常有些地方木頭化石已被別的物質如瑪瑙等填塞置換,這些都是經過漫長歲月形成的自然產物,而非人為填補的結果,亦不應視為瑕疵反而這正是其奇妙之處。
靈性作用:
1、木化石飾物是自然、古樸、純真的很好的護身符;
2、可以獲取其長壽的能量,而能夠延長壽命;
3、打坐或靜心時,可以感受其強大精純的能量,全身百脈舒暢,猶如身處天堂,靜心時容易吸收其能量並轉化為自己的能量;
4、打坐前凝視木化石,並給以自己適當的提示「要進入前世的記憶」,如果靜心的好,有可能可以回溯到前世去。
代表產地:
美國、中國(其中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拉為世界第一大木化石群,新疆的奇台縣將軍戈壁為世界第二大木化石群)
木化石按加工方法可以分成三類.
第1類是木化石原石。就是沒經過任何人工加工過的木化石。
市場上這種樹化玉比較難找,因為只有形狀特別好的樹化玉才不拿去加工,而形狀特別好的又很少見。
第2類是剝皮打磨拋光木化石。由於木化石本身是樹的化石,樹都有樹皮的,這些樹皮顏色發白枯燥很不好看,
只有把這一層表面樹皮剝掉,再打磨拋光出來,才顯示出木化玉的美。
第3類是噴砂加工木化石。當木化玉拿去打磨拋光時,由於加工工具的局限性,會完全改變了這個木化石的自然形狀,
近幾年來,人們想出了用金剛砂高氣壓噴射到樹化玉表面,把表面的樹皮、雜質噴掉,留下其中的玉化層。這樣就使木化石保持原始的自然形狀,又能表露出木化石內部玉化的精美。不過,由於目前噴砂工藝的限制,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木化石要噴上水或蠟水,才能達到打磨拋光料的光潔度。
木化石按礦物學分類
作者對數千件標本鑒定結果及相關資料分析,木化石礦物種類以石英為主,其次玉髓,蛋白石十分稀少。
礦物學分類為:石英木化石、玉髓木化石、蛋白石木化石。
從木化石的殘余結構分析,部分蛋白石木化石己轉變為石英木化石,尚見脫水作用下的彎曲裂隙殘留。中生代時期形成的蛋白石木化石,由於時間長遠,應力作用、熱力作用及陳化,現已轉變成石英木化石,只有新生代的蛋白石木化石才得到保存。
木化石按顏色分類
1)、白色木化石 礦物純凈度高,粒度均勻,組成單一,細胞殘留色淺,細胞壁殘留物極少,細胞形態主要從石英、玉髓交代、充填、堆積形成的細胞輪廓判斷。樹種多以水杉,銀杏等非產樹脂性植物為主,後期浸染作用微弱。白色木化石較少見。
2)、灰色木化石
礦物純凈度高,粒度均勻,組成單一,細胞殘留色深,細胞壁殘留物較多,細胞形態主要從石英、玉髓交代、充填、堆積形成的細胞輪廓及明顯的細胞壁判斷。樹種多以水杉,銀杏等非產樹脂性植物為主,後期浸染作用較強。灰色木化石常見。
3)、黃色木化石 礦物純凈度高,粒度均勻組成單一,細胞殘留色深,細胞壁殘留物較多,細胞形態主要從石英、玉髓、蛋白石交代、充填、堆積形成的細胞輪廓及明顯的細胞壁判斷。樹種多以松,柏等產樹脂性植物為主,黃色在木化石中分布均勻,里、外一致,與原始木質相關,黃色木化石常見。 另一種黃色木化石。由於Fe2O3的黃色礦物相的浸染作用,使木化石呈顯黃色,這種黃色是不均一的,有淺深之分。
4)、褐色木化石
礦物純凈度高,粒度均勻組成單一,後期氧化鐵質浸染並深入細胞,殘留色淺―深,細胞壁殘留物少―較多,細胞形態主要從石英、玉髓、蛋白石交代、充填、堆積形成的細胞輪廓及明顯的細胞壁判斷。各樹種均有。
受Fe2O3的褐色礦物相浸染,使木化石呈顯褐色。在木化石中整體呈褐色者少見,大多數呈斑塊狀、花斑狀或一團團的分布。
5)、紅色木化石
礦物純凈度高,粒度均勻組成單一,後期氧化鐵質浸染並深入細胞,殘留色淺―深,細胞壁殘留物少―較多,細胞形態主要從石英、玉髓、蛋白石交代、充填、堆積形成的細胞輪廓及明顯的細胞壁判斷。各樹種均有。
受Fe2O3的紅色礦物相浸染,使木化石呈顯紅色。在木化石中整體呈紅色者少見,大多數呈斑塊狀、花斑狀或一團團的分布,當木化石中充填、交代物為玉髓質時,常展現一種似瑪瑙狀的外貌。
6)、綠色木化石
礦物純凈度高,粒度均勻組成單一,後期CuC03質浸染並深入細胞,殘留色淺―深,細胞壁殘留物少―較多,細胞形態主要從石英、玉髓、蛋白石交代、充填、堆積形成的細胞輪廓及明顯的細胞壁判斷。各樹種均有。
受CuC03浸染,使木化石呈顯綠色。孔雀石呈薄膜狀附著於木化石表面及裂隙中,在木化石中常成片分布,也呈斑塊狀、花斑狀出現。
3、瑪瑙狀木化石
曾有報導一種「瑪瑙木化石」,這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在成因上大相徑庭。當結晶緻密細膩的玉髓木化石被後期氧化鐵質浸染,有時氧化鐵質浸染依附於年輪展布,外貌酷似瑪瑙,將這種具有玉石質地的木化石,可稱為「瑪瑙狀木化石」。
最近筆者檢測了一批「瑪瑙狀石英玉髓木化石」有紅色、褐紅色、淺褐黃色、乳白色、墨黑色、灰色,亦有幾種顏色混合或有規律分布,由於硅化作用強烈,木質纖維細胞結構殘存極少,有的局部可見環狀年輪、細胞的形貌,拋光後細膩光潤,玉石感極強,多由石英、玉髓礦物組成,但形似瑪瑙而非瑪瑙。
瑪瑙在礦物、岩石學中賦於特定的定義和形成機理,瑪瑙是一種分泌體,是在一定的空間中(多呈圓形),自外向內生長結晶而成,結晶充填整個空腔。分泌體的典型特徵為同心層狀條帶的色環,系分泌作用過程中,SiO2凝膠在空穴中緩緩沉澱結晶而成,有的在中心空腔的壁上生長著石英晶簇。在木化石中或與圍岩接觸部位,若存在一定的孔隙、空洞,也可形成局部的瑪瑙結晶,但從整個樹干而言,它不具備瑪瑙形成的地質環境。
瑪瑙多產於火山岩的氣孔中;沉積岩中硅質岩的空穴處;熱液石英脈的石英晶簇的壁端。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交界處近五十萬平方公里上,分布著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岩,在一種氣孔狀玄武岩內,氣孔中的充填物為各種顏色的瑪瑙,雨花石大多數也屬瑪瑙,巴西盛產的紫晶晶簇洞中,在其壁端分布著條帶狀瑪瑙。
4、特殊木化石
1)、扁平、扭曲木化石
木化石形成後所處的地質結構不同,展現的形狀也各不相同,作者曾見於白堊紀地層中的松柏類石英木化石,在後期壓應力作用下呈扁平狀。在另一處四周為扭曲褶皺的侏羅紀地層,出露松柏類石英木化石,樹干成「S」狀。
2)、炭化石英木化石
作者見到一炭化石英木化石,樹干高約二米,樹干直徑一米余,奇特之處在於樹干三分之二以上硅化,形成堅硬的石英木化石,三分之一為炭化後形成可燃性炭。形成機理推測認為系樹干在生長時受到雷電的霹靂擊中燃燒炭化,後埋藏地下硅化而成。
3)、碧玉狀木化石
碧玉狀木化石系結晶細膩緻密,經過鐵質浸染後顏色成褐色調的石英木化石、玉髓木化石、蛋白石木化石,由於應力作用常壓扃平狀。
4)、藻附著木化石
木化石形成後長期浸泡在低溫的碳酸鈣液體中,滋生的藻類層紋石,附著生長於木化石上,形成藻層紋的包裹現象。
5)、水晶木化石
木化石形成後又遭受多次SiO2的作用,在木化石的有利地段、空間形成第二世代、第三世代的水晶。
中國的木化石資源及相關資料
硅化木主要生成於中生代時期,以侏羅紀、白堊紀最多。從我國1:200000區域地質圖資料分析,全國各省均有侏羅紀、白堊紀的分布,因此硅化木的地理分布范圍應當遍及各省。人為的異地硅化木,由於某種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全國各地的花卉奇石市場,處處都有硅化木的蹤跡。下面僅搜集部分原地、異地硅化木產出相關資料以示分布的廣泛性。
1)、貴州省赤水金花坎、習水良村一帶侏羅紀、白堊紀的松柏類硅化木化石。
2)、山東省臨朐丶費縣的紅筆樹硅化木,樹干長12米,直徑0.40米。
3)、四川省自貢市大山埔是侏羅紀恐龍的聚集地,還產有樹干長20多米的硅化木。
4)、雲南省元謀縣境內分布奇異土林,在土林砂礫的岩層中,還發現礫屬硅化木。
5)、浙江省東部新昌縣鏡嶺安溪一帶近期將建設一座以白堊紀地貌為特色的國家級地質公園。
硅化木化石南北綿延分布近七公里,露出地面的硅化木樹干長一米多,尚有樹干需四五個人合圍,有一直立硅化木底部還露出部分樹根,另一棵樹干長10餘米、樹干直徑達2米多的松科硅化木化石,年輪依稀可見,連樹皮和蛀蟲咬過的痕跡也被保留下。
穿岩硅化木森林由松、柏、杉、銀杏、樺樹等組成原始森林,距今7000萬年至2億年前侏羅紀至白堊紀地質年代。不久前在澄潭江一帶發現水沖硅化木。
新昌縣發現罕見的硅化木新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淑英定名為「新昌南洋杉型木」。
6)、河南省孟津縣黃河小浪底景區內的黃鹿山鄉津西村白龍廟旁發現一棵在中原少見的硅化木,呈黑紅色,直徑有1米,裸露出地面部分高2.5米。
7)、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動力區的一個建築工地,在挖地基時發現了大量距今2萬多年的古生物化石,包括猛獁象、野牛、野馬、披毛犀、羚羊、硅化木 。
8)、新疆東部的伊吾縣,在北邊一百餘公里的淖毛湖戈壁上發現兩株巨大硅化木。距今至少有1.5億年,樹根、樹干、樹皮、樹枝保存完整一株長達17米直徑1.05米,另一株長11.5米,小頭直徑1.15米。
9)、廣東省順德陳村第五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中的花卉大觀園,展出一株異地硅化木,距今大約1.37~1.95億年,原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吾縣淖毛湖戈壁上,長16.7米,根部直徑2.3米,頂端直徑1米,重約53噸。這里原有兩株巨大的硅化木,大的一株被運來了。
10)、深圳市仙湖植物園內建立異地硅化木古植物園,佔地2萬平方公里。仙湖植物園內來自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地的500多株中生代硅化木,屬於松杉類植物。並在二樓展出硅化木主題的古植物進化、演化標本,展示了地球中生代、新生代的植物生態環境。
11)、北京市故宮博物院內的御花園中,也有異地硅化木裝飾。
12)、廣東省順德市陳村花卉世界,移植異地硅化木。
13)、上海市一硅化木化石收藏家,硅化木化石藏品達一萬余件,硅化木除產於中國外,還來自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加拿大等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一硅化木樹根藏品需三人手牽合圍,另還有一件硅化木藏品樹干高約二米,樹干直徑一米余,奇特之處在於樹干三分之二以上硅化,形成堅硬的硅化木,三分之一為炭化,炭還可燃燒。
14)、四川省永川縣永瀘鄉的石松坪硅化木,主幹直徑最大的達1.25米,長11.12米。
15)、河北省曲陽縣城北10公里處,西大洋水庫以南,與唐縣交界處一片丘陵地帶,在南北長二三公里的數個山坡上分布著硅化木,年輪清晰。
16)、山東省日照市硅化木產於莒縣大石頭鄉北澗村-小穆家村、棋山鄉珠山一帶,以五蓮縣石場南仲家至東候家溝村一帶為主,距今1.35億年,產出層位萊陽群楊家莊組。
17)、山東省東部即墨市的馬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即墨市西部大信鎮和營上鎮的交界處,硅化木,已發現11株,屬南洋杉科,出露地層為早白堊紀青山組。
18)、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老石旦煤礦附近產出的硅化木化石,樹干長38米。
1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西南方向的哈順戈壁灘上,在雅丹地貌上,人稱「魔鬼城」的地方有1.4億年前的硅化木化石。
20)、四川省自貢市硅化木出露於月長山嶺採石場,1983年9月被採石工人發現。一株樹干長23.3米,為銀杏類,最大直徑為1.3米,小的分枝有10個,上部含炭質較高,表層保存稍差。另一株長13米為松杉類,最大直徑為1.08米。硅化木埋藏在距今1.6億年的中侏羅紀下沙溪廟組底部砂岩中,與大山鋪恐龍化石群相毗鄰。
21)、北京自然博物館計劃在展覽樓正面綠地上,建成一遍異地瑪瑙狀玉髓硅化木化石林,預計在6月完成。這些硅化木原產於遼寧省北票,距今1.3億年,硅化木樹干總長約40多米,分10 段,最長的一段長11米,直徑最大的有1米多。
22)、杭州西湖岳王廟旁有一棵柏類硅化木,當年被種植在岳飛被害的風波亭前「精忠柏」。
23)、 四川省永川市王坪鎮中生代株羅紀硅化木化石,植物名稱石松,杜甫曾寫「萬年松化石」。
24)、福建省華安縣大坪鎮二三公里處產硅化木化石,古人以「隱隱有松鱗,以手觸之,石磊磊有聲」來描述松化石的特徵,地質時代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屬侏羅紀時期。據當地鄉民說,山裡頭松化石很多,這株在水邊的億年松由於高大更而引人注目。
25)、四川宜賓市東南68公里處,有一天然竹園。那裡粗如碗口的楠竹,根連枝疊。擁青瀉翠,鬱郁蔥蔥,蔭覆著500多座山丘,總面積達6萬余畝,這就是國內外罕見的蜀南竹海。在竹海北面二龍口鄉有裸露地表的硅化木群,分布在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26)、江蘇徐州彭城雲龍公園異地硅化木石林,佔地2000多平方米,移植異地硅化木達100多株,有的樹高10米左右,直徑1-1.5米,投資130萬元。
27)、山西省長子縣在距具城10公里的南蘇村和壑子村一帶的山嶺上產出硅化木,植物系柏樹類。暴露在地表的就有43棵。其中,最長的13.9米,最短的2米左右,直徑最粗的1米以上,最細的0.5米。有的樹叉、年輪清晰可辨。山西為開辟新的旅遊景點,決定擬在原產地興建硅化木化石博物館,設計方案在進行中。
28)、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館1982年經批准收藏了一棵11米高的硅化木化石。
29)、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博物館1985年收藏了一棵13.9米的硅化木化石,現安裝在長治市東大街府城隍廟院內,供遊人觀賞。
30)、四川安岳縣的馬門溪恐龍是侏羅紀晚期馬門溪恐龍化石,為亞洲第二大恐龍化石,距今1.4億萬年相關的還有硅化木、大象、熊貓、魚龜等化石 。
31)、遼寧省旅順博物館園區內的異地硅化木林,由大連市政府投資建設,計劃2003年上半年展出。硅化木來自遼寧省北票市,距今約1.6―1.8億年,19株硅化木樹種有雪松、金松,樹干長6米,直徑可達1.5米。
32)、四川省簡陽三岔湖花島,有與恐龍同時代的珍稀樹種銀杉,1.5億年前的硅化木。
33)、遼寧省北票市約四十公里的四和屯,是上園鎮草米店兒村的一個村民組,豐富的古生物化石使它在世界古生物界佔有一席之地。展覽 館內收藏熱河生物群中各種植物化石、硅化木、昆蟲化石、爬行動物、原始哺乳動物化石。
34)、遼寧省朝陽縣鸚鵡嘴龍三塔中國鳥鱘魚、狼鰭魚、硅化木、昆蟲化石 。
35)、陝西省延安市宋代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記述過延州(今陝西延安)永寧關發現有"數百莖"石化林木。
36)、四川省永川縣永瀘鄉石松坪小丘上有不少石松硅化木,主幹直徑最大的達1.25米,長11.12米。
37)、浙江永康中生代時期植物茂盛,一次又一次劇烈的造山運動把大量茂密的森林埋入地下形成硅化木植,物種類有松、柏、樟。
38)、雲南昆明地區發現的早二期疊世珍貴樹蕨莖干雲南輝木硅化木,保存在二疊紀玄武岩中,主體保存在原地,待開發為遺跡博物館。
39)、遼寧省錦州古塔公園北部的異地硅化木林,佔地4000多平方米,硅化木形成於1.5億年前,共200多株,樹干粗大,直徑多在一米以上,大部分來源於遼西化石群。
4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的天山山谷地帶,發現大量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硅化木及海洋生物化石群,分布面積達6平方公里,樹木排列緊密,紋理清晰可辨,樹木直徑達二米左右。
41)、遼寧省哈爾濱市動力區的一個建築工地在挖地基時,發現距今已有2萬多年猛獁象、野牛、野馬、披毛犀、羚羊及硅化木。
42)、南京棲霞山風景區的"古御花園"佔地30多畝,原為乾隆行宮,有異地珍貴的硅化木一株。
43)、福建閩侯免耳山1.3億年硅化木。
44)、廣西百色,在百色盆地大約80萬年前,一個巨大的隕星撞擊亞洲的東南部,碰撞引起熔融碎片飛濺,大地到處燃燒。大火焚燒了百色盆地里茂盛的森林,使它下面的礫石層暴露出來 , 根據在實驗室分析得出的炭屑和硅化木碎片,正好與舊石器和玻璃隕石保存於同一層位,考古學家認為百色舊石器時期發生過隕星撞擊地球事件
4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東北部黑油山從1億8千多萬年前,即侏羅紀、白堊紀時期,大片含油岩層在這里形成,1983年,在黑油山南麓13萬平方米的公園內有「拓湖」,湖中有兩小島,稱「孤島」、「足島」。足島上立有3株2億年前形成的松樹硅化木。
46)、常州侏羅紀恐龍公園,運用電、聲、光技術,營造侏羅紀時期植被和各種恐龍模擬模型,並異地移植一百餘株大小不等硅化木。
47)、北京木化石,產於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鄉下德龍灣。該石大多垂直地面出露,最大的直徑2.5米,小的有幾十厘米,一般為0.5~1.0米。顏色有灰白色、灰色和褐色。其橫斷面上,有清晰地一圈圈規則美麗、疏密相間的年輪;在縱斷面上,有細微的縱向紋理和凹凸不平、厚約1厘米左右的化石樹皮。
下德龍灣木化石大多是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保存在下德龍灣侏羅系後城組砂頁岩地層中,至今已有1億3千萬年歷史。那時成片的森林由於燕山運動及火山噴發被埋入地下,在缺氧高壓環境中,富含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慢慢滲透到樹木的內部,二氧化硅分子與樹木的有機質成分進行置換,而樹木的結構則被完整地保留下來,變成了木化石,隨著地表抬升,木化石又露出地表。下德龍灣木化石,在方圓幾平方公里內,出露的約有40多株,有的高出地表近2米,其出露面積之大、數量之多、樹徑之粗在國內都較為少見。

㈧ 人類的真實世界2

人類(human):人的總稱.
<科學分類>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靈長目 Primates
科:人科 Hominidae
屬:人屬 Homo
種:人種(Homo sapiens sapiens)
[編輯本段]人類的存在只是偶然嗎?
●人類和其他所有生物的存在真的是「偶然」的嗎?我們是否有「使命」?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真的是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不一樣的嗎?
●首先全球有億億萬個生物的存在,這就說明了「生物」的存在是一種必然;因為「偶然」的事件是不可能反復出現的。
●那到底是什麼的必然呢?
●我問一個問題,您就會比較清楚了:如果我們人類這個「物種」要更好的存在,甚至「永生不滅」,是不是首先要確保「宇宙」的「安全」甚至「永生不滅」呢?畢竟「宇宙」滅亡了,我們又怎麼可能「生存」呢?
●「宇宙」真的可能滅亡嗎?
●「宇宙」是一個「整體」,也包括了進化了這么久的一切「生物」,而一個「整體」的「存亡」是相當微妙的,所以「宇宙」無人看管就可能「滅亡」,因此「宇宙」的存亡與我們「息息相關」!
●或者說:我們之所以「存在」,就是要確保「宇宙」的「存在」;我們才是「宇宙」的「保護神」。
●那麼也就是說:人類和所有生物都是「宇宙進化」的「必然結果」,因為「宇宙」也是朝著「可以更好存在」的方向「進化」的。
●除了「保護宇宙」的「使命」以外,我們還有一樣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衍然」(繁衍自然)!就像「氧氣」+「氫氣」+正常環境點燃這個「母體」一直都在繁衍「水」這個東西一樣,這個「宇宙」的壯大就是因為它用「自然」繁衍了「自然」以致無限的!
●所以人們所說的「上帝」其實就是「人類」自己了,因為我們又要「創造事物」又要「保護宇宙」。
●因此我們有兩大「使命」:「導存」(引導自己和整個宇宙的存在)和「衍然」(繁衍自然/創造事物)
●如果我們進化的使命真的是「創造事物」(繁衍自然,使宇宙成長)和「保護宇宙」(引導宇宙更好的存在),那麼它又是如何把這種「趨勢」嵌入我們「大腦」的呢?
●那就是「情感」!您將會發現我們都有一些深層次的「情感」和「樂趣」如:「使命感」、「偉大感」、「神聖感」、「好奇感」、「成就感」等,正引導著我們去「挽救世界」、「保護宇宙」、「創造事物」;而這些「情感」所產生的力量往往是大於「個人利益」和「兒女私情」的。
●因此也可以看出來人類的「情感」並不是只引導「自己」的存在,否則我們「最深層次的情感和樂趣」應該是「個人私慾」和「兒女私情」而不是「使命感」和「偉大感」。
●所以人類即不是為了「贖罪」而存在,也不是為了「享樂」而存在,更不是為了「尋找另一半」而存在;而是為了保護和壯大宇宙而存在。
●也因此,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可輕生。畢竟組成我們這個身體的物質,都是擁有億億萬年的「存在歷史」,並從宇宙存在以來經過億億萬萬年才能凝聚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就這么死了,我們對得起它們對我們的期待嗎?對得起這么長時間的凝聚嗎?
●可以說:宇宙為了能夠更好的存在,所以才進化出了人類,宇宙才是所有人的真正父母;而我們就是這個宇宙真正的「精靈」和「保護神」。既然我們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宇宙並使其壯大的,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完成我們的使命呢?
●那麼「人生的意義」又到底是什麼呢?
●那就是「創造事物」、「保護宇宙」,從而與自己「心愛」的「人」或「事物」生活在一起,並獲得「更多」、「更長」、「更深層次」的「人生樂趣」;所以,人生意義的大小,主要在於您創造出來的東西對當代人和子孫後代有多大的幫助,又在保護宇宙方面有多大的貢獻(如:探索真理性認識,是保護宇宙的前提,這點所有人都可以去做)。
那麼怎樣更好的完成我們的使命呢?
●其實只要我們活著,那就已經在完成我們的使命了,只是完成使命的大小不同而已。
●為什麼呢?因為只要我們活著,那麼我們就是和整個人類或生物界分工合作,從而直接或間接的創造事物和保護宇宙(畢竟,如果這個世界上只剩下你一個人的話,您連乞丐也做不成了,更不要說有那麼多產品可以消費;而且就算你沒有直接的保護宇宙,但是就是因為有了你的分工,所以才有了那些專業保衛宇宙的人們)。
●因此,您可以將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為了更好保護宇宙和壯大宇宙(創造事物),而繁衍出來的「分身」,是在不同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擁有不同生理特徵的「自己」;只是如果你要讓「另外的自己」去幫助自己做事,那麼就必須通過特定的渠道如「金錢」、「情感」等進行合作(但總比沒有好)。
●那麼如何更好的完成我們的「使命」呢?
●首先我們自身的情感如「使命感」、「偉大感」、「神聖感」等將會作為「最深層次的樂趣」來引導我們更好的完成使命,您可以常看相關的影視節目,特別是科幻片來加強這些情感,讓這些情感引導我們自動的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其次,既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情感」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引導「宇宙」和「自己」的存在;那麼我們還不如主動的去做一些可以產生「更多」、「更長」、「更深層次」的「人生樂趣」的事情,從而更好完成自己的使命。
●比如:探索、研究、發現、製造、發明、正當經商、認真工作(製造好產品,做好分工)、進行公益活動、環保、消除惡性不平等、消除戰爭、消除經濟危機、讓每個人乾的活都很值錢、甚至預防宇宙滅亡等;從而使自己的心靈生活在天堂之中。
●人類「具體的使命和人生意義」當然是不同的,是自己定義的,自己賦予的。但是它們卻都是屬於同一個「類別」的,那就是「創造事物」(衍然,繁衍自然)和「保護宇宙」(導存,引導存在),這點是客觀存在,不可改變的;您想想我們從生到死所做的所有事情還不都是在「創造事物」嗎?而且如果我們要使自己「可以存在」那麼不就必須保證「宇宙」的存在嗎?
●人們有些為了「環保」,有些為了「國家」,有些為了「父母」、有些為了「自己」;在緊急的關頭,人們總是有不同的抉擇,但是也許在一個更緊急的關頭,所有人都只有一個抉擇,那就是:當自己的所做的事情直接關繫到「宇宙」或「世界」之「存亡」的時候!因為不管他們在乎的是什麼,他們都必須首先確保「宇宙」或「世界」的「存在」。
●每個人的「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也許你不能直接的「保護宇宙」或做出對人類有多大「貢獻」的事情來,但是因為有了你的分工,所以才有了那些專業保衛宇宙的人們和做更大貢獻的人們。
●所以我們努力的去做對社會、人類、宇宙更有利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就算我們平淡一生,我們也將無怨無悔,畢竟「只要我們活著,那就已經在完成我們的使命了,只是完成使命的大小不同而已」。
●出自「全集然文明X檔案」
[編輯本段]人類起源
(1)最早的人類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別大小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 南方古猿階段。已發現的南方古猿生存於440萬年前到10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徵的研究,區別於猿類,南方古猿最為重要的特徵是能夠兩足直立行走。
(2)能人階段。前200萬-前175萬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東非的坦尚尼亞和肯亞陸續發現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萬年前。能人在分類上歸入人科下面的人屬能人種(Homo habilis)。能人有明顯比南方古猿擴大的腦,並能以石塊為材料製造工具(石器),以後逐漸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階段。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人屬直立人種(Homo erectus),簡稱直立人,俗稱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發現的。當時還引起了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陸續發現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約為170萬年前到20餘萬年前。至今為止,直立人化石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均有發現。
(4) 智人階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為早期智人(遠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餘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於10萬年前。其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
根據目前已發現的人類化石證據,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2)湯恩頭骨
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亞一個叫做湯恩的地方,那裡的採石場工人採石時爆破出來一個小的頭骨化石。這塊湯恩頭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約翰內斯堡的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學院,交給了解剖學教授達特(Raymond Dart)。達特是澳大利亞人,當時剛結束在英國倫敦的醫學、解剖學和人類學學業回來。採石場工人送給達特的頭骨化石,包括顱骨的大部分和完整的顱內模,頜骨上保存著全套的乳齒和正在萌出的第一恆臼齒,屬於幼年個體(相當於現代3~6歲的小孩)。
達特發現,這個化石具有許多似猿的性狀。比如,這個幼年個體的腦子大小像一個成年的大猩猩,大約為500毫升,估計成年時也不過600毫升左右。此外,其上下頜骨向前突出,類似猿。同時,達特注意到該化石也具有人類的性狀。其牙齒很小,與人類的牙齒相近。尤其重要的是,其枕骨大孔位於顱底中央,與人類相同。枕骨大孔是頭骨基部的開口,脊髓與大腦在此相連。人類由於採取兩足直立行走的姿勢,頭平衡於脊柱的頂端, 枕骨大孔便位於顱底中央;而猿的頭則向前傾,枕骨大孔在顱底相對靠後的位置。湯恩頭骨枕骨大孔的特徵表明,它所屬的個體已能直立行走。
基於這些發現,達特於1925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化石所屬的個體是似人和似猿性狀的混合體,是已發現的與人的系統最相近的一種滅絕的猿。由於發現於非洲的最南部,因而湯恩頭骨所屬個體的種被命名為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達特的文章發表後,受到英國解剖學界和人類學界許多權威的嘲笑。他們認為這個化石不過是一個早期猿類化石。在隨後的10多年中,由於倍受矚目的北京猿人化石的發現,這個頭骨很少再被人提起。
1936年,在南非德蘭士瓦的斯特克方丹採石場又爆破出一批化石。其中,有一個完整的頭骨與湯恩頭骨極為相似。此後,又在南非的克羅姆德萊、馬卡潘斯蓋特、斯瓦特克蘭斯三處地點陸續發現了類似的化石。到50年代,在上述五個地點,總共發現了70多件南方古猿化石。學術界將在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歸為一個屬兩個種,即南方古猿非洲種(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和南方古猿粗壯種(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或稱纖細型南方古猿(gracile australopithecine)和粗壯型南方古猿(robust australopithecine),並逐漸確立了南方古猿作為早期人類祖先的地位。
這里需要指出,雖然南方古猿在名稱上仍叫做古猿,但實際上已經是人科(Hominidae)的成員了。國際古生物學命名規則規定,一個種屬一旦定名,就不可以隨便改動其名稱了。因此,古猿之稱沿用至今。
(3)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活動,逐漸轉移到東非的衣索比亞、肯亞和坦尚尼亞。東非的地質特點是,存在一條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為一系列峽谷和湖泊。這個地區有幾百萬年以來大量火山噴發造成的火山沉積,這為同位素年代測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這些火山層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確地測定出來。
1959年7月17日,經過30年的尋找,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及其妻子瑪麗·利基(Mary Leakey),終於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發現了一個粗壯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頭骨和一根小腿骨。頭骨特別粗壯,牙床上帶有碩大的臼齒。利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個體的種命名為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後又改為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們認為,鮑氏種是粗壯種的東非變體。屬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種名則緣於鮑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過利基一家在東非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的年代,確定「東非人」生活在1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絕動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為取食營養高的骨髓而造成的)。「東非人」是否已能夠製造石器,甚至狩獵動物呢?從頭骨來判斷,要完成這樣復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其腦子還是太小了。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製造的,那麼又是誰製造的?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地點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利基(Jonathan Leakey)發現了一個10~11歲小孩的部分頭蓋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鎖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了一件頭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齒的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其腦量比「東非人」幾乎大出50%,頭骨的形狀更為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於1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將其命名為「能人」(Homo habilis),作為人屬的第一個早期成員。Homo habilis 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東非人」的發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製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繼續向後一階段的人類演化,並最終產生現代人。「東非人」和東非「能人」的發現,也是兩種類型的人科成員同時生活於同一地區的最早的證據。此後,在衣索比亞和肯亞,又發現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個兒子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亞的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編號為KNM-ER1470的頭骨。
從60年代開始,在衣索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從約350萬年前到150萬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達爾發現的構成一個膝關節的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的兩段骨頭,已顯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這些化石的年代為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約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區發現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為「露西(Lucy)」。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柱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兩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測定為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利基在坦尚尼亞的萊托里地區,發現了一組凝結於火山灰中的人類足跡。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足跡相當完好,對其進行的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對足弓形態和步態的分析,可以認定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證據。
根據對哈達爾和萊托里化石的對比研究,約翰松等認為,這兩個地點的標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兩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較小的腦子和大的犬齒,故屬一類,應歸入一個新種--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阿法種的一些性狀介於猿與人之間,但其似猿的性狀在明顯向人的方向轉變。因而,阿法種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種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種一方面經過南方古猿非洲種變成粗壯種和鮑氏種,最終滅絕,另一方面發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已達5個種,即非洲種、阿法種、粗壯種、鮑氏種和衣索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分別歸類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纖細型和粗壯型。非洲種和阿法種屬於纖細型。其中,阿法種年代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種則年代稍晚,並且只在南非有發現。其餘3個種屬於粗壯型的南方古猿。衣索比亞種是根據一塊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年發現於衣索比亞南部。許多古人類學家不承認這個種,認為應將其歸入鮑氏種。
90年代以後,東非的早期人類化石研究又獲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懷特(Tim White)等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440萬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並命名為南方古猿始祖種(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語(當地的一種部落語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發現的化石,表示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直接祖先。在此之後,理查德·利基的妻子梅亞維·利基(Meave Leakey),與美國古人類學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亞圖爾卡納湖西岸,又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為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於學術界對始祖種的人科地位還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認為湖畔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員。
(4)從南方古猿看人類演化
自1924年達特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已達7個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的化石進行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過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近年發現的40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與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計算出的人猿分離時間更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屬內各個種,在化石特徵、生存年代、與後期的人屬在演化上的關系等方面的特點,使得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演化過程比原來想像的要復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南方古猿的幾個種同時生存,但只有一個種群向人屬的方向演化,而其餘的種群最終都滅絕了。這說明人類的演化是按照「樹叢(bush)」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傳統的直線狀方式進化的。這一點對於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與研究,加深了人類對自身起源與演化過程的了解,推動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利基家族對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5)東邊的故事
學術界一般將人科分為南方古猿屬、能人屬、直立人屬和智人屬。南方古猿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腦子擴大,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從而向人屬的方向轉化的呢?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那裡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經過今天的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一線裂開。結果,衣索比亞和肯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大的隆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從西到東一貫的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的地區,喪失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續的森林開始斷裂成一片片的小樹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叢。大約在1200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使這里的環境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形成了一條從北到南長而彎曲的峽谷。大峽谷的存在造成了兩種生物學效應:一是形成了妨礙峽谷東西兩側動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進一步促進了鑲嵌型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的專家認為,這種東西向的屏障對於人和猿的分支進化是極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體分成兩部分。大峽谷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濕潤的樹叢環境,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猿類。而大峽谷東部的群體,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中的生活,發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兩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製造工具),從而經過南方古猿向人屬方向轉化。法國古人類學家科龐(Yves Coppens)將這種演化的模式叫做「東邊的故事」。
(6)非洲還是亞洲
達爾文在1871年提出,人類的誕生地是非洲。他的理由是,與人類最相近的兩種猿--大猩猩和黑猩猩都生存在非洲。當時,在非洲還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加之許多人認為,像人類這樣高貴的萬物之靈不可能起源於黑暗的非洲大陸。所以,達爾文的觀點沒有被普遍接受。但如前所述,自從1924年起陸續在非洲發現了多達7個種的南方古猿化石。經過多年的爭論,南方古猿已被人類學界一致歸於人的系統。其形態遠比亞洲的猿人(直立人)原始,年代也比後者要早。由於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如臘瑪古猿等),在人類演化系統上的地位還不確定,而且目前的趨勢是否定的,所以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而且,在非洲以外的地區,迄今還沒有發現任何肯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所以,目前多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的起源地應該在非洲。
由此看來,人類起源地的問題似乎是解決了。但實際上問題遠非那麼簡單,非洲起源說也存在不完善之處。根據現有的各方面的證據,包括化石的、分子生物學的以及古生態學的資料,一般估計人類最早應起源於約 700萬年前。但目前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最早僅為440萬年前。早於這個年代的人類化石只有零星發現,並且對它們的鑒定還不確定。此外,在非洲至今還沒有找到介於南方古猿屬和人屬之間的過渡類型。所以,現在還不能肯定非洲是人類最早起源的地方。這樣,人類學界有一部分人在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海克爾(Ernst Haeckel)就曾提出,亞洲的長臂猿、猩猩與人的相似程度,大於非洲猿類與人類的相似程度。因此,人類也可能起源於亞洲,特別是中國。其理由大致有三:其一,青藏高原的隆起所造成的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與東非極為相似;其二,根據古哺乳動物的研究,在過去的1000萬年裡,東非和東亞有許多相同的動物門類,表明兩地的古環境、古氣候相當接近;其三,在中國已經發現多種古猿化石,更發掘出了豐富的直立人及其以後階段的人類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至於中國究竟是不是早期人類的發祥地,要解開這個謎,還有待更多的化石證據和深入的研究。

閱讀全文

與一個採石場如何變身為生物的天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