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鰻的發電器官由什麼組成
電魚發電奧妙何在?原來電魚都具有一套類似於我們常見的蓄電池結構的發電器官,它是由肌肉細胞演變而成的。這些猶如蜂窩狀的發電器官是由許多塊「電扳」所組成。一般電魚體中的「電板」為扁平狀,厚度只有7~10微米,直徑可至4~8毫米。「電板」分為兩面:一面較為光滑,直接與神經系統相連;另一面則凹凸不平,無神經。「電板」和原來的肌肉細胞一樣,具有膜外帶正電,膜內帶負電的靜息電位。一旦神經系統傳來一個指令信號時,「電板」的一面產生急轉電勢,而另一面不受神經控制,仍是原來的靜息電位狀態。由此,「電板」兩面的電荷出現了不對稱,因而產生了電流。
科學家已經探明,電鰩的發電器官大約由1000塊「電板」串聯成一個柱狀體,又由2000個這樣的柱狀體並聯起來,總數達200萬塊,所以它的發電功率很大。電鯰與電鰻的「電板」還要多,在500萬塊以上,所以它們能發出高壓電。
有趣的是,電鰩、電鯰、電鰻發電器官裝置部位,及其發射電流的部位都是不同的。電鰩的發電器官在頭部與胸鰭間,發電時電流從腹部流向背部,以其後背電擊敵人;電鯰的發電器官則分布在占身體三分之一的皮層下,發電時電流從頭部流向尾部,以尾炮痛擊來敵;電鰻的發電器官在身軀兩側,從胸鰭開始,一直延伸到尾部,發電時其電流從後部流向頭部,則以正面相擊迎敵。
電鰻的主要器官都集中在頭部,約占身體的1/5。其餘的4/5都是發電器官,是有肌肉退化而成的。它的形狀像蛇,身長只有2米,體重只有20千克。電鰻的發電器官由三部分組成。它的主電池——電板,能放150毫伏的點,也就是0.15伏特。就是由這樣的電板疊成像錢幣一樣柱,每個柱大約有6000—10000個電板。在電鰻的身體一側大概有60條柱,因為電柱互相片連,所以發電時力量很大。
電鰻每次放電,能放300—800伏特。平時,它能放300伏特左右,如果它長期不放電,放出來的電壓可高達800伏特。被它電著了的動物,身體成弓形,一動不動地僵漠在那裡任其嘶咬。
如果人類被電鰻電著,輕者受傷,重則死亡。南美那裡的漁民常常受到電鰻的攻擊,於是他們便先把那些老的,病的畜牲趕下去,引誘電鰻放電,然後再將那些已經沒有抵抗力的電鰻捕捉起來。您們也別以為電鰻只會傷及無辜,現在已經有好多科學家用電鰻來破壞敵人的水下設備。
② 電鰻,電鰩,電鯰等一些魚類能放電,它們是怎麼放電的呢它們的身體有什麼特殊的
電鰻、電鰩、電鯰的身體特殊結構是都具有由變異的肌肉組織組成的發電器官。
世界上已知的發電魚類達數十種,其中電鰻、電鯰、電鰩比較常見,也比較典型。
電鰻、電鯰、電鰩等魚類的身體內部都具有由變異的肌肉組織組成的發電器官,雖然所在的部位不同,有的在頭部至身體中部,有的在身體兩側,也有的在尾部,但都是由變異的肌肉組織組成。這樣的細胞,就像許多層層疊疊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疊層電池。當產生電流時,所有這些電池(每個電池電壓約0.15伏)都串聯起來,就產生了很高的電壓。許多這樣的電池組又並聯起來,這樣就能在體外產生足夠大的電流。在神經脈沖的控制下,放電器就能把神經生物電能變成為可外放的電能,放出電來。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可是,由於數量很多,就能發出很強的電壓來。在放電器官的外面,還有一層薄的膠質層,起到絕緣作用,使魚不會被自己放出的電流電到。
③ 為什麼有些魚類會放電
在眾多的魚類中,能夠放電的魚有近百種。像生活在南美淡水中的電鰻,或棲息於地中海的電鱝等魚類。它們能產生幾十乃至幾百伏的電壓。在我們家庭中的用電電壓是220伏,而電鰻產生的電壓竟能達到300伏。相比之下,不能不為電鰻的特殊功能驚訝。這種魚類就是靠放電的本領,震擊小動物,使它們一命嗚呼,以便捕到食物。
原來,在這些魚的體內存在有一種特殊的電器官。這種電器官是由肌細胞中數百萬個扁平細胞(發電粒子)依次規則地串聯、並聯構成的。這種串、並聯的巧妙組合,以使魚適應各自的環境,並獲得產生電壓和電流的最佳效果。在放電時,電器官能接受延髓中神經細胞群的指令,當指令傳遞到運動神經細胞時,由於突觸延遲的微妙調節,使數百萬個發電粒子能同步動作,完成數毫秒的脈沖放電。
其實,不僅僅是一些電魚有電,人和其他動物,就是那些植物也都同樣產生著電流,不過微弱些罷了。在科學上,稱這種生物體帶電的現象叫「生物電」。
④ 電鰩靠什麼發出電來的
電鰩最大的個體可以達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像團扇。電鰩棲居在海底,一對小眼長在背側面前方的中間。在頭胸部的腹面兩側各有一個腎臟形蜂窩狀的發電器。它們排列成六角柱體,叫「電板」柱。電鰩身上共有2000個電板柱,有200萬塊「電板」。這些電板之間充滿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絕緣作用。每個「電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經末梢,一面為負電極,另一面則為正電極。電流的方向是從正極流到負極,也就是從電鰩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經脈沖的作用下,這兩個放電器就能把神經能變成為電能,放出電來。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可是,由於數量很多,就能發出很強的電壓來。電鰩的每一個電板,只是肌纖維的變態。發電器官是從某些鰓肌演變而來的。在演變發生過程中解除了腮肌原來的職務,而承擔了新的作用——發電。
發電器最主要的樞紐,是器官的神經部分,電鰩能隨意放電,放電時間和強度,它完全能夠自己掌握。電鰩可以發電,並靠發出的電流擊斃水中的小魚、蝦及其他的小動物,是一種捕食和打擊敵害的手段。
世界上有好多種電鰩,其發電能力各不相同。非洲電鰩一次發電的電壓在20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電鰩一次發電的電壓在70~80伏,像較小的南美電鰩一次只能發出37伏電壓。由於電鰩會發電,人們叫它做活的發電機、活電池、電魚等。
電鰩可以放出50安培的電流,電壓達60—80伏,有海中「活電站」之稱。電鰩每秒鍾能放電50次,但連續放電後,電流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完全消失,休息一會後又能重新恢復放電能力。
⑤ 哪些魚類能發電原理是什麽對魚類有哪些意義
有的魚為了生存,用放電的方法攝食或御敵。迄今世界上發現三種能發電的魚:一種是電鯰,產於非洲河裡,能發出高達350伏的電壓;另一種是電鰻,產於美洲海洋中,其放電瞬間電壓可高達886伏;再有一種是電鰩,產於大西洋,其發電電壓只有50~80伏,但電流可至50安培,如取電壓60伏計之,其發電功率可達3千瓦,有如一部小型發電機。
電魚發電奧妙何在?原來電魚都具有一套類似於我們常見的蓄電池結構的發電器官,它是由肌肉細胞演變而成的。這些猶如蜂窩狀的發電器官是由許多塊「電扳」所組成。一般電魚體中的「電板」為扁平狀,厚度只有7~10微米,直徑可至4~8毫米。「電板」分為兩面:一面較為光滑,直接與神經系統相連;另一面則凹凸不平,無神經。「電板」和原來的肌肉細胞一樣,具有膜外帶正電,膜內帶負電的靜息電位。一旦神經系統傳來一個指令信號時,「電板」的一面產生急轉電勢,而另一面不受神經控制,仍是原來的靜息電位狀態。由此,「電板」兩面的電荷出現了不對稱,因而產生了電流。
科學家已經探明,電鰩的發電器官大約由1000塊「電板」串聯成一個柱狀體,又由2000個這樣的柱狀體並聯起來,總數達200萬塊,所以它的發電功率很大。電鯰與電鰻的「電板」還要多,在500萬塊以上,所以它們能發出高壓電。
有趣的是,電鰩、電鯰、電鰻發電器官裝置部位,及其發射電流的部位都是不同的。電鰩的發電器官在頭部與胸鰭間,發電時電流從腹部流向背部,以其後背電擊敵人;電鯰的發電器官則分布在占身體三分之一的皮層下,發電時電流從頭部流向尾部,以尾炮痛擊來敵;電鰻的發電器官在身軀兩側,從胸鰭開始,一直延伸到尾部,發電時其電流從後部流向頭部,則以正面相擊迎敵。
⑥ 魚類的發電器官和發光器官來源於什麼組織
有些魚類,尾部具發電器,來源於肌肉組織,並受脊神經支配。能隨意發出電壓高達650伏特的電流,所發電流主要用以麻痹魚類等獵物。
魚類發電器的基本構造相類似,由許多電板組成的。它的發電器分布在身體兩側的肌肉內,身體的尾端為正極,頭部為負極,電流是從尾部流向頭部。
⑦ 能發電傷人的魚是什麼
海洋里有很多魚類能發電,人在海里觸到它們時會像受到劇烈打擊一樣,突然戰栗起來。全世界約有500種具電能的魚類,其中有250種魚有特殊的發電器官,能發出令人有痛感而難受的電打擊。具發電器官的魚既包括電鰩淡水產的電鰻、電鯰,也包括海產的電鰩、瞻星魚、長吻魚、裸魚等。其中最重要的要首推電鰩,全世界有38種。它們個體一般較小,不超過30厘米,也有的可長達2米,重100千克。無論在溫帶或熱帶海洋里都能見其蹤影。它們習性懶惰,游泳力不強,大部分時間將身體埋於海底的泥或沙中消磨時光。雖然身體也呈盤狀,略成橢圓形或長圓形,但比其他鰩類厚而柔軟,且邊緣是肉質的,皮膚也較柔軟。
電鰩
各種魚發出的電強弱不同。有一種非洲鯰魚能發出35伏特的電,電鰻能發500伏特,最大可達800伏特,能把電壓50伏和60伏的50安培電阻絲燒掉。據計算,電鰻每克體重的輸出功率為0.1瓦特,而1克重汞電池的輸出功率卻只有0.003瓦特,僅為電鰻的1/30。電鰩一般發電70~80伏特,大的電鰩和雙鰭電鰩能發到200伏特,所以人若踩上埋在沙中的電鰩時,其電流的強度足夠把一個成年人擊倒。古希臘人早就了解電鰩,把它們稱作麻醉者。古羅馬醫生用電鰩來治療病人。
各種魚的發電器官的基本結構是大致相同的,都由許多電板構成。電板薄而扁平,像盤形的薄餅。板的一面比較光滑,連著特化的神經。另一面有很多突起,連著血管,是營養叢。一個個電板有規則地重疊在一起,形成一疊錢幣樣的柱,柱又彼此相連。電鰩的每個柱有1000多塊電板,總共有2000多條柱。發電器官占其體重的1/6。電鰻還要多,每條柱有6000~10000塊電板,身體每側有60條柱,它的發電器官占其整個身體容積的40%。有趣的是,最早的伏打電池就是以魚的發電器官為模型而設計製造出來的,是世界上第一個直流電源。
當魚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發電攻擊時,它的視覺、觸覺或其他感覺器官把信號通過神經傳到腦部的延腦和鄰近脊髓中的發電控制中心,該中心立即向發電器官發出命令。由於每個電板都和神經相連,故它們可以同步反應。電板彼此串聯,就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電柱又相互並聯,就能產生很強的電流。魚能隨意控制放電、放電時間和強度,但若連續放電,魚就會疲勞。如電鰩每分鍾可放電50次,當然電壓會逐漸降低,10~15秒鍾後就會完全消失,必須適當休息後才能繼續放電。魚的放電有兩種類型,一是脈沖放電,一是連續放電。電鰻在覓食時,每秒能發1500個脈沖。就是同一種魚在攻擊時每秒鍾放出的電從2個脈沖到400個脈沖不等。
魚類的發電器官顯然是一種防禦和攻擊武器。它能借電脈沖探查水下的黑暗世界,導航覓食,聯絡求偶,攻擊、辨別其他魚的種類和大小。當它們遇到捕食目標時,立即開動「發電機」。一剎那間,3~6米范圍內的魚、蝦、蟹等動物有的被殺死,有的麻痹暈厥,然後統統被它捕而食之。有人從一條電鰩胃裡發現它吃了一條近1千克重的鰻鱺和一條0.5千克重的鰈,足見其發電器官的威力是相當大的。電鰻的電力還要厲害。漁民常是先把牛馬等動物趕進水裡使電鰻受驚而拚命放電,這些牛馬被電擊後往往是四肢麻木,疲憊不堪。電鰻也因連續放電而疲勞,此時漁民就趁機捕獲這種美味食品。
另一類有趣的發電魚類是瞻星魚類,共約25種。這是一種小型肉食性魚類,有著方形頭、朝上張的口、小小的眼,身長在40厘米以內。它的發電器官是由眼肌衍生而成,如瞻星魚在休息時只發90微伏電,但如果需要它也能發到50伏特。它大部分時間也是身埋海底的泥或沙中,隻眼睛露在外面觀察動靜,給任何闖入者都會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