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分布空間特徵有哪些

生物分布空間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7 00:39:33

⑴ 高中生物:種群空間特徵有哪些

有三種:
均勻分布
隨機分布
集群分布

⑵ 怎樣理解物種多樣性空間分布規律

1、隨緯度變化:從低緯到高緯度多樣性逐漸減少,無論陸地、海洋和淡水環境都有類似趨勢。主要是受熱量和光照因素影響。2、隨海拔變化:在陸地高山上,隨海拔增高,會出現熱帶、溫帶、寒帶環境,而物種多樣性隨海拔升高而逐漸降低。主要是受溫度因素影響。3、在海洋或淡水水體,物種多樣性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趨勢。在大型水域中,溫度低、含氧少、黑暗的深水環境生物種類明顯少於淺水區。主要是受光照和含氧量因素影響。4、隨降水量分布:降水量大的地方物種多樣性豐富,降水量少的地區物種多樣性少。主要是受水分因素影響。

⑶ 現代生物的分布特徵

現代生物分布在地球表層的各個角落,但在不同的地區,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存在巨大差異,這主要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現今植物分布特點將在第二節中論述,下面主要介紹陸地上的動物分布特徵,這些知識對研究第四紀氣候和生態環境非常重要。

1. 全球動物分布特徵

根據現今的動物組成、親緣關系、氣候及動物擴散的阻礙,將全球分為七個動物界(區)(animal kingdom)(圖 9-1)。

圖 9-1 現今全球動物地理分區(據 Vaunghan,1978)

古北界(palearctic region)包括除印度大陸、東南亞和中國橫斷山-秦嶺-大別山以南地區以外的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北部、日本、朝鮮半島、冰島、亞速爾群島和維德角群島,是六個界中最大的一個。該區大部分為溫帶氣候,但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從酷熱的北非到嚴寒的西伯利亞。本區沒有熱帶雨林,主要為針闊葉林、大草原、荒漠高原和苔原景觀。該界的動物組成特徵是: 沒有熱帶的長鼻目和奇蹄目的犀科、獏科; 特有種類有食蟲目的鼴鼠科,嚙齒目的河狸科,兔形目的鼠兔科; 常見類型有貓科、犬科、獾科、馬科、牛科、鹿科、羊科等。在上新世,該區的動物繁盛,種類繁多,廣布有 「三趾馬」動物群,向南一直擴展到印度次大陸(東洋界)。該區的第四紀哺乳動物群就是在 「三趾馬」動物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第四紀氣候的變冷和地形變化,喜暖的類型向南遷徙(東洋界),而喜乾冷類型向北部聚集,形成了古北界的動物組合。

新北界(nearctic region)包括幾乎整個北美,即包括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墨西哥北部。整個地區的生境,從亞熱帶旱生林到北極凍土帶,氣候特點與古北界相似。新北界的動物多種多樣,包括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一些科,如鞘尾蝠科、吸血蝠科和生活在北方的林跳鼠科、河狸科、熊科,只有山河狸科為本區的獨有科。新北界與新熱帶界的關系密切,可視為古北界與新熱帶界的過渡地帶。古北界和新北界動物區系較為相似,有很多相同的科和屬種,它們的差異僅表現在屬種水平上,在第四紀時期兩界的動物通過白令海峽交流比較頻繁,因此通常合並組成全北界(holarctic region)。

東洋界(oriental region)包括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和中國橫斷山-秦嶺-大別山以南地區。該區南部為熱帶雨林區,而北部為常綠落葉闊葉林,草原不發育。該界有熱帶特有的動物: 長鼻目(印度象)、犀科(印度犀)、獏科(馬來獏)、牛科(水牛)、靈長目(猩猩、長臂猿、樹鼩、鼯猴)、食肉目(大熊貓)、嚙齒目(竹鼠)、鼷鹿科(印度鼷鹿)等。該界與熱帶界關系比較緊密,有不少相同種類,但同時也有不少是古北界的種類。在上新世,該界與全北界區分不是很明顯,在統一的動物區系中,在第四紀才與全北界區分開來。

舊熱帶界(paleotropical region)也稱衣索比亞界(ethiopian region),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地區。該區既有熱帶雨林,也有乾旱草原,還有沙漠和高山凍土,是一個生態類型多樣的地區。本區動物種類豐富多彩而具有特色,主要的代表類型有大猩猩、黑猩猩、狒狒、長頸鹿、各種羚羊、河馬、非洲象、雙角犀、鬣狗、非洲獅等,但無鹿和熊。該區是人類起源、發展和進化的中心地區之一,在該區南部和東部已發現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化石。

新熱帶界(neotropoical region)包括整個南美洲、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島,其北界為墨西哥高原南麓。該區地形崎嶇,西部為安第斯山脈,熱帶雨林分布廣泛,南部為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原。該區的動物構成非常有特色,代表種類有有袋目、翼手目、食蟲目和靈長目,有20 個科為地方種類,但長鼻目、牛科、犀科、馬科等非常貧乏。在古近紀之前,該區與北美處於隔絕狀態,保存了一些古老的種類,隨著巴拿馬地峽的封閉,北美地區的動物侵入,形成一個特殊的動物組成。

澳洲界(australian region)包括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的許多島嶼。該界在地形上的特色是有大大小小呈隔離狀態的島嶼,造成區內動物交流的困難。該區氣候炎熱,既有熱帶雨林,也有乾旱的荒漠和草原,澳大利亞的內陸非常乾燥。該區自中生代晚期以來就處於孤立的狀態,所以動物類型都非常的原始,有原獸亞綱(鴨嘴獸、針鼴、原針鼴)和後獸亞綱(有袋類,如袋狼、袋鼠、袋獾、擬袋熊等)。至於現今在澳大利亞存在的嚙齒目和澳大利亞犬是人類帶入的。

大洋界(oceanic region)包括全球的海洋及一些呈隔離狀態的島嶼。該界動物組成的最大特色是以水生哺乳動物占絕對優勢,有鯨、海豚、海豹、海獅、海象等,以及少量棲息在島嶼的蝙蝠和人類引入的嚙齒類。

總體看來,現今的動物組成在高緯度地區分化比較明顯,而低緯的熱帶地區比較小。現今的動物分區是在古代(前第四紀)動物區系的基礎上,經過動物內部因子(如競爭、繁殖、覓食、遷徙等)和外部因子(如氣候、地形、地理障礙、植被等)作用形成的,反映了地殼運動和地球表層的環境變遷。因此,對第四紀動物地理和動物組合的研究有助於對這個時期構造運動、氣候及生態環境變遷的了解。

2. 中國動物分布特徵

我國現代動物分區分跨兩個動物界(古北界和東洋界),在第四紀動物群中常把來自這兩個地區的動物群分別稱為北方動物群(north fauna)和南方動物群(south fauna)。它們的界線從東部的淮河向西經過大別山、秦嶺、橫斷山,直到喜馬拉雅山。這條界線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氣候、生物和環境分界線,與我們通常以長江為界分為北方和南方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

根據我國各個地區的動物組成和氣候特點,又將古北界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和青藏區(圖 9-2),東洋界分為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圖 9-2)。但對於第四紀時期的動物分區很難做到這么詳細的劃分,通常只區分到南方動物群(區)和北方動物群(區)。在第四紀的中、後期,在這兩個動物區系之間出現過一個過渡類型,以北方動物群和南方動物群的種類共存為特徵,但它與北方動物群和南方動物群的界線模糊。

圖 9-2 中國現代動物分區(據 《中國自然地理圖集》,1998; 簡化)

⑷ 生物中的空間結構特徵指的是什麼

你問的是種群的空間特徵吧。
種群的空間特徵包括:均勻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

⑸ 什麼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徵

生物系統層級關系: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

群落(英語:Community)或稱為「群集」是指生存在一起並與一定的生存條件相適應的生物的總體。群落生境是群落生物生活的空間,一個生態系統則是群落和群落生境的系統性相互作用。

從定義可知,它是由在一個群落生境里生活的動物群落和植物群落,也稱為生物系統組成的。生物地理群落是生物和地理因素,就是說無生命的環境的總和。這些關系的總和則是生態系統。這個概念1877年由卡爾·奧古斯都·莫比奧斯提出,他將一個牡蠣海岸上的所有生物稱作「生物社區」或是「生物群落」。

一個群落的生物物種占據不同的小生境。一個群落的生物相互之間有著不同的關系。

特徵

1、 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徵

2、 具有一定的邊界特徵

3、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

4、 具有一定的結構

5、 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

6、 具有一定的群落環境

7、 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

8、 各物種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學重要性

(5)生物分布空間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變化的從屬關系

一個物種,特別是當它遷徙的時候,它會成為不同生物群落的成員。例如,在海洋的幼河鰻魚以葉狀幼體的形式屬於浮游生物,後來成為草鰻時它則成為海洋自游生物,到最後它成為河流里或湖裡的自游生物。而不同的生長階段也會使一個物種軌歸到不同的群落中去。

例如大多數的蟹的幼體是無節幼體,算作浮游生物。但成體卻會生活在水中或岸邊,這時它們就屬於底棲生物。而很多貝類動物和多毛綱動物也是如此。

⑹ 生物的分布

生物圈中的生物分布極不平衡,受太陽輻射量、氣候、地形、地質、大氣環境、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沙漠、兩極地區的生物數量、種類都很少,而在氣候炎熱、濕潤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不僅生物種類繁多,而且生物量也很大。

(一)生物種群

所謂生物種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的同一物種個體的總和。構成種群的同一物種必須具有潛在互配能力的個體(雄性和雌性),否則種群就會消失,所以說種群是物種具體的存在單位、繁殖單位和進化單位。

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之間既有交流,也有可能存在著明顯的地理隔離。如海洋中的島嶼上的種群與大陸之間存在明顯的地理隔離。而居住在一座城市中的人這個種群,與另一座城市的人種群之間就存在交流,甚至遠隔重洋的不同人種群也發生交流。

(二)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包括了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各分類單元的種群。地球上的生物之間是存在互相依賴關系的,任何一種生物都不可能單獨地生存,而是多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機體,群落就是這種有機綜合體。群落具有一定的結構、一定的種類組合和一定的種間相互關系,並在環境條件相似的不同地段可以重復出現。但是群落並不是任意物種的隨意組合,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個物種是通過長期歷史發展和自然選擇而保存下來的,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這不僅有利於它們各自的生存和繁殖,而且也有利於保持群落的穩定性。如熱帶雨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這里全年高溫多雨;生長著終年常綠的茂密森林,雨林中的植物濃密,種類繁多,樹木高低參差,有明顯的垂直分層,樹幹上纏繞著許多藤蔓,樹葉經常滴水成雨;熱帶雨林中的動物很多,如猿猴、大象、犀牛、河馬等,還有鱷魚等多種爬行類動物(圖2-17)。

圖2-17 熱帶雨林生物群落景觀

(三)生物分布區系

各種生物種群在一定的環境下通過演化、擴散、適應、競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分布區域,即生物分布區。生物分布區的形成受各種環境因素控制,按分布區的大小可分為廣域分布生物和狹域分布生物。生物分布區的大小也與物種的環境適應能力有關。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物種具有較廣的分布區,環境適應能力較弱的物種則所能分布的區域較小。分布區的形狀和邊界取決於氣候、地形、土壤和生物間的競爭和依存(如附生、寄生)等因素。例如,在高緯度寒冷地帶,動植物常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沿海岸和河岸地區,相關生物則呈狹長帶狀分布。此外,還有許多特殊的生物分布區是地質時期或歷史時期環境變遷的結果。不論是動物種群還是植物種群的個體都不是布滿整個分布區的,而是占據其適宜的地帶或棲息地。通常將一個較大地域內各種各樣生物種類(包括人工栽培的植物和飼養的動物)的總和稱為生物區系。

⑺ 生物多樣性的特徵有哪些 最基本特徵是什麼

遺傳多樣性只是生物多樣性基礎的一部分:

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包括遺傳(物種的遺傳與變異)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由遺傳(基因 )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等部分組成。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生態)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點。

具體資料:

(1)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個基因庫(Gene pool)。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它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
��
狹義的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世界資源研究所,1992)。此外,遺傳多樣性可以表現在多個層次上,如分子、細胞、個體等。在自然界中,對於絕大多數有性生殖的物種而言,種群內的個體之間往往沒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種群就是由這些具有不同遺傳結構的多個個體組成的。
��
在生物的長期演化過程中,遺傳物質的改變(或突變)是產生遺傳多樣性的根本原因。遺傳物質的突變主要有兩種類型,即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化以及基因位點內部核苷酸的變化。前者稱為染色體的畸變,後者稱為基因突變(或點突變)。此外,基因重組也可以導致生物產生遺傳變異。
��
(2) 物種多樣性 (species diversity)物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對於什麼是物種一直是分類學家和系統進化學家所討論的問題。邁爾(1953)認為:物種是能夠(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擁有自然種群的類群,這些類群與其他類群存在著生殖隔離。我國學者陳世驤(1978)所下的定義為:物種是繁殖單元,由又連續又間斷的居群組成;物種是進化的單元,是生物系統線上的基本環節,是分類的基本單元。在分類學上,確定一個物種必須同時考慮形態的、地理的、遺傳學的特徵。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物種必須同時具備如下條件:①具有相對穩定的而一致的形態學特徵,以便與其他物種相區別; ②以種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間內,占據著一定的地理分布區,並在該區域內生存和繁衍後代; ③每個物種具有特定的遺傳基因庫,同種的不同個體之間可以互相配對和繁殖後代,不同種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不能配育或即使雜交也不同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後代。
��
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物種多樣性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區域內的物種豐富程度,可稱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其二是指生態學方面的物種分布的均勻程度,可稱為生態多樣性或群落物種多樣性(蔣志剛等,1997)。物種多樣性是衡量一定地區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一個客觀指標。
��
在闡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時,最常用的指標是區域物種多樣性。區域物種多樣性的測量有以下三個指標: ①物種總數,即特定區域內所擁有的特定類群的物種數目 ;②物種密度,指單位面積內的特定類群的物種數目; ③特有種比例,指在一定區域內某個特定類群特有種占該地區物種總數的比例。
��
(3) 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所有的物種都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在生態系統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

從結構上看,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生態系統的功能是對地球上的各種化學元素進行循環和維持能量在各組分之間的正常流動。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系統組成、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形成的基礎,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可以反映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
��
(4)其它:近年來,有些學者還提出了景觀多樣性(landscape diversity),作為生物多樣性的第四個層次。景觀是一種大尺度的空間,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觀要素組成的具有高度空間異質性的區域。景觀要素是組成景觀的基本單元,相當於一個生態系統。景觀多樣性是指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時間動態方面的多樣化程度。遺傳傳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礎(施立明等1993 葛頌等1994),或者說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

物種多樣性是是構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基本單元。因此,生態系統多樣性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也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
基礎是應激性

⑻ 種群的空間特徵有哪三類

種群空間特徵有隨機分布、均勻分布、集群分布三種。種群的特徵包括兩大方面:數量特徵和空間特徵。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空間布局叫做種群的空間特徵。

生物群落:一定時間內居住在一定區域或環境內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雖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各種生物有機體構成,但仍是一個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較一致的組合體。一個群落中不同種群不是雜亂無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協調的生活在一起。

⑼ 生物圈分布的特點有哪些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層中的全部生物和適於生物生存的范圍,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生存環境的總體。范圍包括整個水圈、岩石圈的上部(風化殼)和大氣圈的下部(對流層)。
生物圈特徵-區域性

⑽ 各生物類群的基本特徵是

生物類群(Biome)的概念是指廣泛分布於某一地區的主要群落類型。
基本特徵應該是指它的空間結構。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構成群落的每個生物種群都需要一個較為特定的生態條件;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上,有不同的生態條件,如光照強度、溫度、濕度、食物和種類等。所以群落中的每個種群都選擇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適宜生態條件的結構層次上,就構成了群落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結
構有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之分。群落的結構越復雜,對生態系統中的資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態系統對光能的利用率就比農田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高得多。群落的結構越復雜,群落內部的生態位就越多,群落內部各種生物之間的競爭就相對不那麼激烈,群落的結構也就相對穩定一些。

閱讀全文

與生物分布空間特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