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科學家是誰
列文·虎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顯微鏡,接著連續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後製作了400多架顯微鏡,最高的放大倍數達到200~300倍。這些顯微鏡擴大了他觀察細小東西的視野,列文·虎克用它們觀察過雨水、血液、酒、黃油、頭發、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許多物質。他驚異地發現這些物質里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人國」居民,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微生物。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發現,1673年,列文·虎克將自己從顯微鏡觀察到的微生物世界記錄下來,用信件的形式陸續寄給了當時的英國皇家學會。在寫給英國皇家學會的200多封附有圖畫的信裡面,他詳細地描述了自己親眼所觀察到的球形、桿狀和螺旋形的細菌、原生動物。這些觀察結果表明他看到並記錄了一類從前沒有人看到過的微小生命。英國皇家學會對列文·虎克的發現予以了承認。就這樣,列文虎克成了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科學家。
B. 當微生物學家 有哪些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原是化學家,曾在化學上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後來轉向微生物學研究領域,為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 ① 徹底否定
了「自然發生」學說 。「自生說」是一個古老學說,認為一切生物是自然發生的。到了17世紀,雖然由於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活循環,是「自生說」逐漸消弱,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如何證實微生物不是自然發生的仍是一個難題,這不僅是「自生說」的一個頑固陣地,同時也是人們正確認識微生物生命活動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試驗,其中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確實含有微生物,他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巴斯德自製了一個具有細長而彎曲的頸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機物水浸液,經加熱滅菌後,瓶內可一直保持無菌狀態,有機物不發生腐敗,一旦將瓶頸打斷,瓶內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機質發生腐敗。巴斯德的試驗徹底否定了「自生說」,並從此建立了病原學說,推動了微生物學的發展。
② 免疫學——預防接種 。Jenner雖然早在1798年發明了種痘法可預防天花,但卻不了解這個免疫過程的基本機制,因此,這個發現沒能獲得繼續發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雞霍亂,發現將病原菌減毒可誘發免疫性,以預防雞霍亂病。其後它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並首次製成狂犬疫苗,證實其免疫學說,為人類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③ 證實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究竟發酵是一個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過程還是一個純粹的化學反應過程,曾是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問題。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說」的基礎上,認為一切發酵作用都可能與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關。經不斷地努力,巴斯德終於分離到了許多引起發酵的微生物,並證實酒精發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還研究了氧氣對酵母菌的發育和酒精發酵的影響。此外,巴斯德還發現乳酸發酵、醋酸發酵和丁酸發酵都是不同細菌所引起的。為進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礎。
④ 其它貢獻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種消毒法)和家蠶軟化病問題的解決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貢獻,它不僅在實踐上解決了當時法國酒變質和家蠶軟化病的實際問題,而且也推動了微生物病原學說的發展,並深刻影響醫學的發展。
柯赫
柯赫是著名的細菌學家,由於他曾經是一名醫生,因此對病原細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①具體證實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發現了肺結核病的病原菌,這是當時死亡率極高的傳染性疾病,因此柯赫獲得了諾貝爾獎;③提出了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柯赫原則:首先在患病肌體里存在著一種特定的病原菌,並可以從該肌體里分離得到純培養;然後用得到的純培養接種敏感動物,表現出特有的性狀;最後從被感染的敏感動物中又一次獲得與原病原菌相同的純培養。由於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自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成了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所發現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不下百餘種,其中還包括植物病原菌。柯赫除了在病原菌方面的偉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更是為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技術包括:①用固體培養基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技術,這是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前提,這項技術一直沿用至今;②配製培養基,也是當今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術之一。這兩項技術不僅是具有微生物研究特色的重要技術,而且也為當今動植物細胞的培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巴斯德和柯赫的傑出工作,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並出現以他們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學科,例如細菌學(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術(J. Lister),免疫學(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學(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學(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Bary、Berkeley等)、釀造學(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學治療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日趨豐富,使微生物學發展更加迅速。
魏岩壽,1900年-1973年,中國微生物學家、應用化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的先驅。字孟磊,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人。父親魏伯楨,民族資本家。魏岩壽並是原(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第一位在Science上發表科學論文的微生物學家。
C. 微生物科學家有哪些�1�3
1901 貝林格和歐利命:製成白喉抗毒素
1905年現代微生物學的鼻祖Robert(Heinrich Hermann)Koch
1915維爾斯太特:發明了植物染料
1924荷蘭病理學空愛因托芬:發現心電特性
1929 英國生物學家&霍普金斯荷蘭科學家艾克曼:發現維生素
1932 英國病理學家艾德里安&謝林頓:發現神經細胞的功能
1939 多馬克:發現磺胺
1945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牛津大學的弗洛雷&錢恩:青黴素的發現
1949 葡萄牙醫學家莫尼斯:開創精神外科學
1955瑞典生物化學家泰奧雷爾:發現機體在有氧條件下利用營養素以產生機體可利用能量
的方式
1962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雙螺旋結構
1976美國病毒學家Daniel Carleton Gajsek:證實了Kuru系由slow virus infection
致病
1977美國醫學物理學家耶洛&生理學家吉耶曼&內分泌學家沙利:發展放射性免疫檢驗術
1982約翰·費:研究抗炎葯物
1985麥克·布朗&約瑟夫·哥斯丁:研究膽固醇代謝
1991德國生理學家Erwin Neher&Bert Sakmann:發明了「單離子通道記錄法」
1992艾德蒙費雪&柯瑞伯:研究肝醣代謝
1993Philip Sharp(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ichard Roberts(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發現分裂基因
1995Edward Lewis&Christiane Nusslein-Volhard&Eric Wieschaus:揭開了胚胎如何由一個細胞
發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
1996 杜赫提&瑞士的辛克納吉:研究組織相容抗原
1997美國加州大學史坦利·布魯希納 :研究瘋牛症病毒
1998美國葯理學家羅伯·佛契哥特&費瑞·慕拉德&路伊格納洛:發現氧化氮在人體循環系統中扮演傳遞訊
號的角色
1955瑞典生物化學家泰奧雷爾:發現機體在有氧條件下利用營養素以產生機體可利用能量的方式
瑞典生物化學家泰奧雷爾(H.Theorell)通過對酶的研究,發現機體在有氧條件下利用營養素以產生機體可利用能量的方式,並因此而獲195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2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雙螺旋結構
生物學家沃森出生於美國。他與克里克一起揭示了DNA 雙螺旋結構,並於1962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或生理
D. 化學家有哪些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Lavoisier) 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 瑪麗·居里(Marie Curie)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 漢弗萊·戴維(Humphry Davy) 羅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 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 瓊斯·雅可比·貝采里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 約翰·魯道夫·格勞伯(Johann Rudolf Glauber) 卡爾·威廉·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卡爾•肖萊馬(Carl Schorlemmer)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李遠哲(Yuan Tseh Lee)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下村修(Osamu Shimomura ) 馬丁·查爾菲(Martin Chalfie) 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阿達·約納什(Ada E.Yonath) 葛洪 盧嘉錫 侯德榜 黃鳴龍 張青蓮 袁翰青 李方訓 柳大綱 黃憲 蔣明謙 楊承宗 王琎 高濟宇 勒夏特列(Henri Louis Le Chatelier) 邁克爾·格蘭澤爾(Michael Gratzel) 傑奎琳·巴頓(Jacqueline K. Barton) 貝恩德·吉斯(Bernd Giese) 加里·舒斯特(Gary B. Schuster) 本傑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 傑弗里·伯德 Zinin 林納斯·卡爾·鮑林(Linus Carl Pauling) 約瑟夫·普利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 傅鷹 海特勒(Walter Heinrich Heitler) 歐仁·舒萊爾 拉斯-貝克那登 曾昭掄 Barry Martin Trost 孟鴻 理查德·施羅克 卡西來爾·芬克 特拉維斯·麥克林 D.基林
最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
偉大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 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 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萊納斯·卡爾·鮑林
E. 著名微生物生化學家沈善炯去世,生前有過哪些工作經歷
關於這個消息讓很多人都感到很傷心,因為這位微生物化學家為人類的科學付出了很多的貢獻,本人也是特別敬佩這樣的一位科學家,將自己的一生都奮斗在微生物上面,這樣的科學家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去學習這樣的精神,那麼關於著名微生物生化學家沈善炯去世,在生前有過哪些工作經歷?
關於著名的微生物化學家沈善對於祖國的醫學和科技力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直都是一位熱愛祖國,堅持學習,努力奮斗的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化學家,我們應該去學習他的精神和要努力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F. 著名生物化學家張樹政院士,她有怎樣的貢獻
引言:在中國經濟水平的平穩發展下,中國變得越來越繁榮昌盛,科技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國外的國際實力和國際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那麼對於中國越來越強大,那麼當然也少不了很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的貢獻和付出。然而對於著名生物化學家,張樹政院士,大家對她有多少了解呢?她又有怎樣的貢獻呢?下面來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三:著名生物化學家張樹政院士的貢獻對中國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張樹政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生物化學家和是中國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領導人。並且把自己畢生的經歷都奉獻給了國家的科學事業,為我國生物化學和工業微生物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還是因為刻苦鑽研無私奉獻的優秀科學家,他非常重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並且在他的培養下已經有了很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一直從事著我國生物化學和糖生物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勢力。
G. 的化學家有哪些
化學家有好多,如:
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7])俄國化學家。1834年2月7日生於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1907年2月2日卒於聖彼得堡。1850年入聖彼得堡師范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畢業後任敖德薩中學教師。1857年任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1860年參加了在卡爾斯魯厄召開的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1861年回聖彼得堡從事科學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藝學院教授,186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866年任聖彼
萊納斯·卡爾·鮑林
性和創新精神,不斷開拓邊緣學科,在化學的許多領域卓有建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1954年化學獎, 1962年和平獎),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重大成果
在鮑林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他參與和經歷了20世紀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成果卓著:首次全面描述化學鍵的本質;發現蛋白質的結構;揭示鐮刀狀細胞貧血症的病因;參與揭示DNA結構的研究;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些軍工科研項目;推進X射線結晶學、電子衍射學、量子力學、生物化學、分子精神病學、核物理學、麻醉學、免疫學、營養學等學科的發展。
H. 微生物學發展進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及其功績是什麼
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貢獻:發現發酵真正原因是微生物,發明了巴斯德消毒法,推翻了生命的自然發生學說,發明了多種疫苗。
德國科學家科赫,貢獻:建立了一套科學的鑒定特定疾病與特定微生物相關聯的方法,稱為科赫法則,發明了固體培養微生物的方法。
I. 微生物科學家有哪些
A、巴斯德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A正確.
B、弗萊明是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是他首先發現青黴素,B錯誤.
C、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C錯誤.
D、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D錯誤.
J. 微生物的生物學之最有哪些
病源微生物領域:歷年的諾貝爾獎項目往往青睞那些能維護人體健康,拯救人類生命的重大發現,20世紀處,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各種疾病之首,所以研究感染疾病的因子、傳播途徑與尋找新的化學治療葯物成了此時的微生物學家極力探尋的方向。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共11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發現白喉抗毒素(1901年,德國人貝林);發現瘧疾病原菌由蚊子傳播(1902年,英國人羅斯);發現結核桿菌,發明結核菌素(1905年,德國人科赫);合成治療梅毒的化學治療劑606(1908年,德國人埃利希和俄國人梅契尼科夫);確定班疹傷寒的病原體及傳播媒介(1928年,法國人尼科爾);發現青黴素及形成青黴素工業化生產的工藝(1945年,英國人弗萊明,錢恩和澳大利亞人弗洛里);發現黃熱病及疫苗的研製(1951年,南非的蒂勒爾);發現鏈黴素(1952年,美國人瓦克斯曼);組織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獲得成功(1954年,美國人艾德爾);發現庫魯病病毒(1976年,美國人蓋達塞克);發現朊病毒的生物學傳播原理(1997年,美國人普魯西內爾);發現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幽門螺桿菌(2005年, 澳大利亞人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
免疫學領域:在研究傳染病感染因子與防治的同時,人類本身如何防禦感染和維護機體完整性的機理也深深吸引著各國的微生物學家們去探究。人類在20世紀免疫學的最大成就莫過於查清了B細胞和T細胞的免疫機理以及圍繞這條主線相應的發現,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共9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提出細胞吞噬學說和「側鏈說」(1908年,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和美國人埃利希);發現過敏反應的發生機理,為變態反應研究奠定了基礎(1913年,法國人里謝特);發現補體,並創立了補體結合實驗(1919年,比利時人包爾德特);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性,提出了克隆選擇學說(1960年,澳大利亞人伯內特和英國人梅搭沃);測定了抗體蛋白分子的一級結構(1972年,美國人海德爾曼和英國人波特);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表面結構是由遺傳決定的(1980年,美國人斯納爾多塞、塞拉夫和法國人貝納);提出抗體形成的天然選擇學說,建立免疫系統「網」學說,研製出單克隆抗體(1984年,丹麥人傑尼、德國人克勒和英國人米爾斯坦);發現產生抗體多樣性的遺傳機制(1987年,日本人利根川進);發現T細胞抗原體受體的結構及免疫機理(1996年,澳大利亞人多爾蒂和瑞士人金克納格爾)。
以微生物作為研究模型的交叉學科領域:20世紀40年代,微生物由於簡單而又具有完整的生命活動成為了生物學研究的模式生物,現在的模式生物除了極少數(果蠅、線蟲、擬南芥等)為非微生物外,絕大部分為細菌和酵母。這些微生物材料的應用促進了許多重大理論問題的突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共10次獲諾貝爾獎:發明微生物影印培養法,研究鏈孢黴菌賴氨酸營養缺陷型,提出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學說(1958年, 美國人萊德伯格、塔特姆和比德爾);研究病毒DNA,提出DNA雙螺旋結構(1962年,.美國人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大腸桿菌Lac 系統,提出了基因調節的操縱子模型(1965年,德國人雅各布和法國人莫諾、雷沃夫);研究大腸桿菌無細胞蛋白質合成體系及多聚尿苷酶,闡明了遺傳密碼及對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功能(1968年, 美國人霍利、克霍拉南和尼倫伯格);研究噬菌體,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1969年,美國人德爾布魯克、赫利希和盧里亞);研究RNA病毒感染細胞時的變化,發現腫瘤病毒與細胞遺傳物質的交互作用(1975年,美國人特明、杜爾貝科和巴爾摩);從微生物中提取並提純限制性內切酶,將其成功應用於分子遺傳學研究(1978年,瑞士人阿爾伯和美國人史密斯、內森斯);發現轉座因子,並在對大腸桿菌的研究中得到證實和公認(1983年,美國人麥克林托克) ;發現原癌基因(1989年,美國人畢曉普和瓦慕斯);研究引發感冒的腺病毒, 發現斷裂基因 (1993年,美國人夏普和英國人羅伯茨)。
值得一提的是微生物學不光在與生物其他學科得到很好的結合,許多化學家也運用化學知識也在微生物的殿堂中描繪出燦爛的一筆,得到了諾貝爾化學獎。他們分別是美國人斯坦利提純了煙草花葉病毒,並獲得其「蛋白質結晶」(1946年) ;英國人桑格發明測定DNA鹼基排列的方法,首次對ФX174噬菌體DNA進行了全序列分析(1989年)。
綜上所述,用著名的生物學家Bernand Dixon在PNSA中的評論最能說明微生物學在近代所做出的貢獻,他說:「20世紀結束的時候,微生物學可以無愧地宣布,在生物學發展的3個關鍵的階段上(DNA雙螺旋結構與中心法則、遺傳工程及人類基因組研究)它都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的作用」。隨著更多學科的交叉、基因組研究的深入和擴展,我們相信微生物學將為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科學最高的聖殿諾貝爾獎歷史上添上更為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