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遺傳學的發展史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而後人們逐漸學會了改良動植物品種的方法。西班牙學者科盧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寫的《論農作物》一書中描述了嫁接技術,還記載了幾個小麥品種。
533~544年間中國學者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論述了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飼養,還特別記載了果樹的嫁接,樹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閹割等技術。改良品種的活動從那時以後從未中斷。
許多人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力圖闡明親代和雜交子代的性狀之間的遺傳規律都未獲成功。直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根據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揭示了現在稱為孟德爾定律的遺傳規律,才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
(1)生物遺傳學如何發現的擴展閱讀
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不限於父母子女或一個家族,還可以延伸到包括許多家族的群體,這是群體遺傳學的研究對象。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還可以以細胞為單位,離體培養的細胞可以保持個體的一些遺傳特性,如某些酶的有無等。
對離體培養細胞的遺傳學研究屬於體細胞遺傳學。遺傳學中的親子概念還可以擴充到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復制甚至mRNA的轉錄,這些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課題。基因相互作用與信號傳導網路的系統生物學研究是系統遺傳學的內容。
Ⅱ 生物的遺傳是由什麼的發現生物遺傳規律的科學家是什麼
考點: 生物學史 專題: 分析: 孟德爾,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性狀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據此解答. A、施旺、施萊登都是19世紀德國的動、植物學家,他們的性格、經歷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誠的情感促成了他們的多年合作,共同創立了生物科學的基礎理論--細胞學說.A錯誤.B、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性狀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B正確.C、愛德華?詹納是一名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並且為後人的研究打開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針對其他疾病尋求治療和免疫的方法.C錯誤.故選:B 點評: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明確孟德爾的突出貢獻,其他生物學家的事跡也要了解.
Ⅲ 遺傳學是誰最早發現的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而後人們逐漸學會了改良動植物品種的方法。西班牙學者科盧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寫的《論農作物》一書中描述了嫁接技術,還記載了幾個小麥品種。533~544年間中國學者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論述了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飼養,還特別記載了果樹的嫁接,樹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閹割等技術。改良品種的活動從那時以後從未中斷。
許多人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力圖闡明親代和雜交子代的性狀之間的遺傳規律都未獲成功。直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根據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揭示了現在稱為孟德爾定律的遺傳規律,才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
孟德爾的工作結果直到20世紀初才受到重視。19世紀末葉在生物學中,關於細胞分裂、染色體行為和受精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對於遺傳物質的認識,這兩個方面的成就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
Ⅳ 遺傳學的發展簡史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而後人們逐漸學會了改良動植物品種的方法。西班牙學者科盧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寫的《論農作物》一書中描述了嫁接技術,還記載了幾個小麥品種。533~544年間中國學者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論述了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飼養,還特別記載了果樹的嫁接,樹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閹割等技術。改良品種的活動從那時以後從未中斷。
許多人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力圖闡明親代和雜交子代的性狀之間的遺傳規律都未獲成功。直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根據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揭示了現在稱為孟德爾定律的遺傳規律,才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
孟德爾的工作結果直到20世紀初才受到重視。19世紀末葉在生物學中,關於細胞分裂、染色體行為和受精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對於遺傳物質的認識,這兩個方面的成就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
從1875~1884的幾年中德國解剖學家和細胞學家弗萊明在動物中,德國植物學家和細胞學家施特拉斯布格在植物中分別發現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的縱向分裂以及分裂後的趨向兩極的行為;比利時動物學家貝內登還觀察到馬副蛔蟲的每一個身體細胞中含有等數的染色體;德國動物學家赫特維希在動物中,施特拉斯布格在植物中分別發現受精現象;這些發現都為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奠定了基礎。美國動物學家和細胞學家威爾遜在 1896年發表的《發育和遺傳中的細胞》一書總結了這一時期的發現。
關於遺傳的物質基礎歷來有所臆測。例如1864年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之為活粒;1868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微芽; 1884年瑞士植物學家內格利稱之為異胞質;1889年荷蘭學者德弗里斯稱之為泛生子;1883年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稱之為種質.實際上魏斯曼所說的種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臆測了,他已經指明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便是種質,並且明確地區分種質和體質,認為種質可以影響體質,而體質不能影響種質,在理論上為遺傳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孟德爾的工作於1900年為德弗里斯、德國植物遺傳學家科倫斯和奧地利植物遺傳學家切爾馬克三位從事植物雜交試驗工作的學者所分別發現。1900~1910年除證實了植物中的豌豆、玉米等和動物中的雞,小鼠、豚鼠等的某些性狀的遺傳符合孟德爾定律以外,還確立了遺傳學的一些基本概念。1909年丹麥植物生理學家和遺傳學家約翰森稱孟德爾式遺傳中的遺傳因子為基因,並且明確區別基因型和表型。同年貝特森還創造了等位基因、雜合體、純合體等術語,並發表了代表性著作《孟德爾的遺傳原理》。
從1910年到現在遺傳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細胞遺傳學時期、微生物遺傳學時期和分子遺傳學時期。 大致是1910~1940年,可從美國遺傳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摩爾根在1910年發表關於果蠅的性連鎖遺傳開始,到1941年美國遺傳學家比德爾和美國生物化學家塔特姆發表關於鏈孢霉的營養缺陷型方面的研究結果為止。
這一時期通過對遺傳學規律和染色體行為的研究確立了遺傳的染色體學說。摩爾根在1926年發表的《基因論》和英國細胞遺傳學家達林頓在1932年發表的《細胞學的最新成就》兩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著作。這一時期中雖然在1927年由美國遺傳學家米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分別在動植物中發現了 X射線的誘變作用,可是對於基因突變機制的研究並沒有進展。基因作用機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則幾乎只限於動植物色素的遺傳研究方面。 大致是1940~1960年,從1941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發表關於脈孢霉屬中的研究結果開始,到1960~1961年法國分子遺傳學家雅各布和莫諾發表關於大腸桿菌的操縱子學說為止。
在這一時期中,採用微生物作為材料研究基因的原初作用、精細結構、化學本質、突變機制以及細菌的基因重組、基因調控等,取得了已往在高等動植物研究中難以取得的成果,從而豐富了遺傳學的基礎理論。1900~1910年人們只認識到孟德爾定律廣泛適用於高等動植物,微生物遺傳學時期的工作成就則使人們認識到遺傳學的基本規律適用於包括人和噬菌體在內的一切生物。 從1953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克里克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開始,但是50年代只在DNA分子結構和復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而遺傳密碼、mRNA、tRNA、核糖體的功能等則幾乎都是60年代才得以初步闡明。
分子遺傳學是在微生物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子遺傳學的基礎研究工作都以微生物、特別是以大腸桿菌和它的噬菌體作為研究材料完成的;它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基因和蛋白質的線性對應關系、基因調控等也都來自微生物遺傳學的研究。分子遺傳學在原核生物領域取得上述許多成就後,才逐漸在真核生物方面開展起來。
正像細胞遺傳學研究推動了群體遺傳學和進化遺傳學的發展一樣,分子遺傳學也推動了其他遺傳學分支學科的發展。遺傳工程是在細菌質粒和噬苗體以及限制性內切酶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但可以應用於工、農、醫各個方面,而且還進一步推進分子遺傳學和其他遺傳學分支學科的研究。
免疫學在醫學上極為重要,已有相當長的歷史。按照一個基因一種酶假設,一個生物為什麼能產生無數種類的免疫球蛋白,這本身就是一個分子遺傳學問題。自從澳大利亞免疫學家伯內特在 1959年提出了克隆選擇學說以後,免疫機制便吸引了許多遺傳學家的注意。目前免疫遺傳學既是遺傳學中比較活躍的領域之一,也是分子遺傳學的活躍領域之一。
在分子遺傳學時代另外兩個迅速發展的遺傳學分支是人類遺傳學和體細胞遺傳學。自從採用了微生物遺傳學研究的手段後,遺傳學研究可以不通過生殖細胞而通過離體培養的體細胞進行,人類遺傳學的研究才得以迅速發展。不論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凡是採用組織培養之類方法進行的遺傳學研究都屬於體細胞遺傳學。人類遺傳學的研究一方面廣泛採用體細胞遺傳學方法,另一方面也愈來愈多地應用分子遺傳學方法,例如採用遺傳工程的方法來建立人的基因文庫並從中分離特定基因進行研究等。
Ⅳ 孟德爾是怎樣發現遺傳學定律的
豌豆實驗。可謂是有心中化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然達爾文對他影響很大,在他研究期間,達爾文的書《進化論》也出世了,他起先豌豆實驗,只是想培育出一種優良的豌豆品種,在仔細研究了達爾文的書後,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爾還對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類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等,以期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對大多數植物都是適用的。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為中很難觀察並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於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因為豌豆屬於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於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孟德爾清楚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但他還是慎重地重復實驗了多年,以期更加臻於完善、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兩次宣讀。第一次,與會者禮貌而興致勃勃地聽完報告,孟德爾只簡單地介紹了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為時一小時的報告就使聽眾如墜入雲霧中。 最後,他的結論被埋沒,當時的人們無法接受他的理論,研究,認為是荒唐的。1900年 其他國家相繼才發現這一點,毫無疑問的,開始敬仰,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巨人,稱他為「現在遺傳學之父」,他的發現也成了到現在也被人們熟知的 『孟德爾遺傳學定律
Ⅵ 孟德爾怎麼發現人類遺傳學的秘密
孟德爾於1822年生於赫茲杜爾夫城,該城那時隸屬於奧地利帝國,現在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843年,他進入奧地利布爾諾城的一座聖奧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現在該地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1847年他被任命為牧師。1850年他參加了教師資格考試,因生物學和地質學得分太少而未能通過。盡管如此,他所在的修道院院長仍派他去維也納大學學習。從1851年到1853年他在那裡學習了數學和自然科學。孟德爾從來沒得到過正式的教師執照,但從1854年到1868年,他一直是布爾諾現代中等學校的自然學科的代課老師。
就在此期間,從1856年開始,他完成了他那著名的植物培育實驗。到1865年他已經得出了著名的遺傳定律並向布爾諾自然歷史學會提交了一篇關於這些定律的論文。論文的標題是《植物雜交試驗》。第二篇論文3年後在同一雜志上發表。盡管布爾諾自然歷史學會的《學報》不是一份有名望的雜志,它還是被主要的圖書館收藏。另外,孟德爾將他的論文副本寄給了一位遺傳學的權威尼基利。尼基利閱讀了論文並給孟德爾回了信,但他沒能理解論文的重要性。此後,孟德爾的論文被忽視,並在以後的30多年裡幾乎被忘掉。
1868年,孟德爾被任命為他所在修道院的院長。從那時起他的行政事務使他幾乎沒有時間繼續進行他的植物實驗。在1884年他去世時,他的偉大實驗幾乎被世人完全忘掉,他也沒有因為他的實驗而得到世人的承認。
直到1900年,孟德爾的工作才被重新發現。當時有三位各自獨立工作的科學家(一位是荷蘭人德弗里斯、一位是德國人科林斯、一位是奧地利人切爾馬克)碰巧看到了孟德爾的論文。這3人各自完成了自己的植物學實驗;每個人都獨立發現了孟德爾的定律。每個人在發表他們的實驗結果前都研究了文獻,碰巧看到了孟德爾最初的論文;每個人都仔細引述了孟德爾的論文並陳述他們自己的工作確認了孟德爾的結論。這是個多麼令人驚異的巧合!而且就在同一年,英國科學家威廉·貝特森也碰巧看到孟德爾的論文並使其他科學家迅速注意到它。到這一年底,孟德爾得到了本該在他有生之年得到的喝彩。
孟德爾到底發現了遺傳學上的什麼事實呢?首先,孟德爾了解到所有的生物組織內都有一個基本單元,今天它被稱作基因。通過基因,遺傳特性可以由親本傳給下一代。在孟德爾研究的植物中,如種子的顏色或葉子的形狀等每一種單獨的特徵都由一對基因決定。一株單個的植物從來自每一個親本的每一對基因中繼承一個基因。孟德爾發現如果兩個被繼承的基因被給定的性狀是有區別的(例如一個基因來自綠色的種子,另一個基因來自黃色的種子),那麼通常只有顯性基因的作用(在這個例子里是黃色的種子)在這一個體中表現出來。但隱性基因並沒有破壞並有可能也傳遞給該植物的後代。孟德爾意識到,每一個生殖細胞,或叫作配子(相應的對人類就是指精子和卵子細胞),僅僅包含每一對基因中的一個基因。他還指出,每一對基因中哪一個基因發生結合形成一個配子並傳遞給一個個體的後代完全是偶然發生的。
孟德爾定律盡管後來稍微做了些修改,但它們仍是現代基因科學的開端。孟德爾進行大量的實驗(孟德爾記錄的結果超過了21000株個體植物!),並用統計方法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才能歸納出他的定律。
顯然,遺傳定律是對人類知識的重要補充。並且我們的遺傳學知識在未來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應用。孟德爾功不可沒。
孟德爾作為一名業余科學家,經過勤奮鑽研,發現了遺傳定律,為後世的基因科學奠定了基礎,受到後人的景仰。
Ⅶ 遺傳學三定律的發現是在什麼時候
遺傳學的兩大定律:
1.基因的分離定律.
雜合體中決定某一性狀的成對遺傳因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彼此分離,互不幹擾,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從而產生數目相等的、兩種類型的配子,且獨立地遺傳給後代,這就是孟德爾的分離規律.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F1產生配子時,在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現為自由組合,這就是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也就是說,一對等位基因與另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與組合互不幹擾,各自獨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兩個都由孟德爾提出.
遺傳學有三大定律,第三個定律是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是由美國的遺傳學家摩爾根(1866-1945)揭示的
Ⅷ 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是如何發現遺傳定律的
約從1856年到1863年,他進行了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豌豆通常是自花受精的,但是孟德爾人工地將一個高的同一個矮的品種進行雜交,獲得了只產生高植株的種子。當這種種子自花受精時,它產生的高植株和矮植株是3:1。這樣產生的矮植株總是繁育同樣的後代,但是三個高植株中只有一個如此,其他兩個仍是以三與一的比例生出高和矮的植株來。孟德爾把他的實驗結果解釋為每一植株都具有兩個決定高度性狀的因子,每一親體賦予一個因子。高的因子是顯性,而矮的因子是隱性,因此雜交後第一代的植株全都是高的。當這一代自花受精後,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兩個高因子在一起,或者兩個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前兩種組合將會繁育出同樣的後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後面的兩種組合則將以三與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來。
Ⅸ 遺傳學的發展規律歷程是怎麼樣的
遺傳學的發展簡史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馴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而後人們逐漸學會了改良動植物品種的方法。西班牙學者科盧梅拉在公元60年左右所寫的《論農作物》一書中描述了嫁接技術,還記載了幾個小麥品種。533~544年間中國學者賈思勰在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論述了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家畜的飼養,還特別記載了果樹的嫁接,樹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閹割等技術。改良品種的活動從那時以後從未中斷。
許多人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力圖闡明親代和雜交子代的性狀之間的遺傳規律都未獲成功。直到1866年奧地利學者孟德爾根據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揭示了現在稱為孟德爾定律的遺傳規律,才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
孟德爾的工作結果直到20世紀初才受到重視。19世紀末葉在生物學中,關於細胞分裂、染色體行為和受精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和對於遺傳物質的認識,這兩個方面的成就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
從1875~1884的幾年中德國解剖學家和細胞學家弗萊明在動物中,德國植物學家和細胞學家施特拉斯布格在植物中分別發現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染色體的縱向分裂以及分裂後的趨向兩極的行為;比利時動物學家貝內登還觀察到馬副蛔蟲的每一個身體細胞中含有等數的染色體;德國動物學家赫特維希在動物中,施特拉斯布格在植物中分別發現受精現象;這些發現都為遺傳的染色體學說奠定了基礎。美國動物學家和細胞學家威爾遜在 1896年發表的《發育和遺傳中的細胞》一書總結了這一時期的發現。
關於遺傳的物質基礎歷來有所臆測。例如1864年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之為活粒;1868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之為微芽; 1884年瑞士植物學家內格利稱之為異胞質;1889年荷蘭學者德弗里斯稱之為泛生子;1883年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稱之為種質.實際上魏斯曼所說的種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臆測了,他已經指明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便是種質,並且明確地區分種質和體質,認為種質可以影響體質,而體質不能影響種質,在理論上為遺傳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孟德爾的工作於1900年為德弗里斯、德國植物遺傳學家科倫斯和奧地利植物遺傳學家切爾馬克三位從事植物雜交試驗工作的學者所分別發現。1900~1910年除證實了植物中的豌豆、玉米等和動物中的雞,小鼠、豚鼠等的某些性狀的遺傳符合孟德爾定律以外,還確立了遺傳學的一些基本概念。1909年丹麥植物生理學家和遺傳學家約翰森稱孟德爾式遺傳中的遺傳因子為基因,並且明確區別基因型和表型。同年貝特森還創造了等位基因、雜合體、純合體等術語,並發表了代表性著作《孟德爾的遺傳原理》。
從1910年到現在遺傳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細胞遺傳學時期、微生物遺傳學時期和分子遺傳學時期。
細胞遺傳學時期 大致是1910~1940年,可從美國遺傳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摩爾根在1910年發表關於果蠅的性連鎖遺傳開始,到1941年美國遺傳學家比德爾和美國生物化學家塔特姆發表關於鏈孢霉的營養缺陷型方面的研究結果為止。
這一時期通過對遺傳學規律和染色體行為的研究確立了遺傳的染色體學說。摩爾根在1926年發表的《基因論》和英國細胞遺傳學家達林頓在1932年發表的《細胞學的最新成就》兩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著作。這一時期中雖然在1927年由美國遺傳學家馬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分別在動植物中發現了 X射線的誘變作用,可是對於基因突變機制的研究並沒有進展。基因作用機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則幾乎只限於動植物色素的遺傳研究方面。
微生物遺傳學時期 大致是1940~1960年,從1941年比德爾和塔特姆發表關於脈孢霉屬中的研究結果開始,到1960~1961年法國分子遺傳學家雅各布和莫諾發表關於大腸桿菌的操縱子學說為止。
在這一時期中,採用微生物作為材料研究基因的原初作用、精細結構、化學本質、突變機制以及細菌的基因重組、基因調控等,取得了已往在高等動植物研究中難以取得的成果,從而豐富了遺傳學的基礎理論。1900~1910年人們只認識到孟德爾定律廣泛適用於高等動植物,微生物遺傳學時期的工作成就則使人們認識到遺傳學的基本規律適用於包括人和噬菌體在內的一切生物。
分子遺傳學時期 從1963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克里克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開始,但是50年代只在DNA分子結構和復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而遺傳密碼、mRNA、tRNA、核糖體的功能等則幾乎都是60年代才得以初步闡明。
分子遺傳學是在微生物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分子遺傳學的基礎研究工作都以微生物、特別是以大腸桿菌和它的噬菌體作為研究材料;它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基因和蛋白質的線性對應關系、基因調控等也都來自微生物遺傳學的研究。分子遺傳學在原核生物領域取得上述許多成就後,才逐漸在真核生物方面開展起來。
正像細胞遺傳學研究推動了群體遺傳學和進化遺傳學的發展一樣,分子遺傳學也推動了其他遺傳學分支學科的發展。遺傳工程是在細菌質粒和噬苗體以及限制性內切酶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但可以應用於工、農、醫各個方面,而且還進一步推進分子遺傳學和其他遺傳學分支學科的研究。
免疫學在醫學上極為重要,已有相當長的歷史。按照一個基因一種酶假設,一個生物為什麼能產生無數種類的免疫球蛋白,這本身就是一個分子遺傳學問題。自從澳大利亞免疫學家伯內特在 1959年提出了克隆選擇學說以後,免疫機制便吸引了許多遺傳學家的注意。目前免疫遺傳學既是遺傳學中比較活躍的領域之一,也是分子遺傳學的活躍領域之一。
在分子遺傳學時代另外兩個迅速發展的遺傳學分支是人類遺傳學和體細胞遺傳學。自從採用了微生物遺傳學研究的手段後,遺傳學研究可以不通過生殖細胞而通過高體培養的體細胞進行,人類遺傳學的研究才得以迅速發展。不論研究的對象是什麼,凡是採用組織培養之類方法進行的遺傳學研究都屬於體細胞遺傳學。人類遺傳學的研究一方面廣泛採用體細胞遺傳學方法,另一方面也愈來愈多地應用分子遺傳學方法,例如採用遺傳工程的方法來建立人的基因文庫並從中分離特定基因進行研究等。
許多遺傳學分支的研究都採用了分子遺傳學手段,特別是重組DHA技術。即使是有關群體的遺傳學研究也受分子遺傳學的影響,進化遺傳學研究中的分子進化領域便是一個例子。
Ⅹ 揭秘遺傳學之父孟德爾是如何發現遺傳定律的
一般而言,遺傳學之父是孟德爾,而現代遺傳學之父是摩爾根。
二者區別在於,孟德爾時期並不清楚遺傳因子的本質,只是發現了遺傳的部分現象並形成基本定律,而在摩爾根時代已經基本了解了遺傳因子的生化基礎(染色體和基因的概念)並了解其是如何在生物體內傳承,雖然在摩爾根死後數年dna雙螺旋結構才被發現。
其實,很多資料中,這兩位遺傳學巨匠的確有「爭奪遺傳學之父」之嫌,有時候不必太過在意,只要知道二者有思想上的相互繼承、發揚、傳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