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生物學檢查主要包括哪三樣
微生物學檢查的方法
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接到標本後應立即進行微生物學檢驗。主要包括直接鏡檢、檢測特異性抗原或病原體成分、進行分離培養和鑒定、體外葯敏試驗等。
(一)直接鏡檢
標本經塗片染色或制備濕片鏡檢,有些標本如尿液、腦脊液等經過離心濃縮後鏡檢出其初步結果對有些病人標本有診斷參考價值。直接鏡檢對於確定進一步檢出步驟及鑒定方法也很有幫助。另外,直接鏡檢還可評價標本是否符合檢驗要求。
(二)快速診斷
快速檢測病原體成分主要是指特異性抗原和核酸檢測。特異性抗原檢測包括免疫熒光技術、膠乳凝集試驗、酶免疫技術、對流免疫電泳、化學發光免疫測定等。核酸檢測包括核酸探針雜交、PCR技術。其他快速檢測法還有氣-液相色譜法、化學發光、生物發光測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陣列晶元技術等。
(三)直接葯敏試驗
直接葯敏試驗即在分離培養病原體的同時,直接將臨床標本接種於平板,用抗生素紙片作葯物敏感性試驗,在18~24h內可獲得結果。但因其在試驗時接種量難以標准化,且對混有雜菌和混合感染的標本不易明確其結果,故分離出純培養物後應再作體外葯物敏感試驗。
(四)常規檢驗
1.分離培養:通常由正常無菌部位採取的標本接種血平板,置於空氣或含5%~10%CO2的氣缸中培養,大部分細菌可於24~48h生長良好。若原始培養為陰性,但據鏡檢結果和臨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則應再採集大量標本,離心濃縮或溶解離心法處理,取沉澱接種營養豐富的需氧或厭氧培養基來培養。
對於存在正常菌群部位採集的標本,分離時應採用選擇培養基以利於病原菌生長,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長。對於某些感染標本中發現的細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檢出大腸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臨床意義的確定有賴於定量培養法。即取一定量的標本如液體標本用液體培養基作一系列稀釋;組織標本稱量後製成懸液,並稀釋成l0-1,10-2,10-3等,分別取0.1ml塗布於血瓊脂平板或傾注培養,35℃24h後計算每克標本所含細菌數。
2.鑒定:分離出的細菌一般應經過細菌形態、菌落特點、生化反應、血清學試驗、動物接種等鑒定。目前尚有某些微量鑒定系統,其鑒定快速、簡便,值得推廣。如用於鑒定腸桿菌科的20E,鑒定非發酵菌的20NE及鑒定厭氧菌的20A等。
3.體外純菌葯物敏感性試驗:常用方法包括抑菌試驗、殺菌試驗、聯合葯敏試驗和檢測細菌產生的抗生素滅活酶等。
(五)報告
直接鏡檢要求2h報告,說明標本是否合格,發現微生物情況和特點;初步鑒定和直接葯敏結果於24h或次晨報告,報告可能的病原菌和直接葯敏結果;最後鑒定和細菌葯敏結果一般不超過3天,還規定除血培養外,所有送檢標本必須在24h內預報。
❷ 什麼是微生物培養技術
「微生物的利用」包括「進行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測定某種微生物的數量」、「研究培養基對微生物的選擇作用」和「嘗試利用微生物進行發酵來生產特定的產物」四項具體內容標准,按照相關內容標準的要求,結合人教版教材所對應的實驗課題,本文將談談對本專題的教學組織。
1 習得微生物培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本專題涉及三個實驗課題,它們的關系及學習要求如下圖所示。在下圖中,課題1涉及微生物培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其他兩個課題的基礎,課題2和課題3涉及特定的微生物的分離、計數和鑒定,難度較大,課題2強調選擇性培養基的配製和作用,課題3是在選擇性培養基的基礎上,又相應地增加了鑒別性培養基的知識及其應用。
1.1 配製微生物培養基 配製培養基的基礎知識是培養、觀察和研究微生物的基礎。教學時,可以先展示有菌落生長的培養基平板,給學生以視覺刺激,讓他們體會到要觀察和研究微生物,必須創設一定的條件讓微生物大量快速地繁殖起來,只有形成具有一定特徵的菌落,才能更好地研究微生物。進而向學生提供幾種微生物培養基的配方,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各種配養基配方,明確微生物培養基的基本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無機鹽和水,有些微生物還需要某些特殊的生長因子。然後,依次闡明固體、半固體和液體培養基的用途和配製方法,並結合下面的流程圖概述培養基配製的操作步驟:
組織學生配製微生物培養基時,要向他們講清下列注意事項:(1)溶化瓊脂時要控制火力的大小並不斷攪拌,以免培養基溢出或燒焦;(2)加熱過程中部分水分蒸發,待瓊脂完全溶化後應補加蒸餾水,以保持溶液的濃度;(3)分裝至試管時培養基的高度不要超過試管高度的1/5;(4)一般是培養基先滅菌再倒平板,也可先倒平板,課間再滅菌;(5)冷卻後的平板要倒置,以確保拿放方便,同時避免水分蒸發,以利微生物生長。
1.2 無菌技術操作無菌技術是培養、分離和純化微生物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植物組織培養的關鍵性操作。教學時,要先讓學生正確區分消毒和滅菌這兩個概念,並充分認識無菌操作的重要性;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進行規范、熟練地操作,以便順利完成微生物的培養、分離和純化等實驗。下表是消毒和滅菌的一些常用方法及使用范圍。
定義
常用方法
微生物培養和組培的應用
消毒
使用較為溫和的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的部分菌體,但不傷及活組織
煮沸
玻璃儀器
紫外線
實驗室、操作台、衣物等
酒精溶液
手、外植體等
次氯酸鈉溶液等
外植體
滅菌
使用強烈的理化因素殺死物體內外所有菌體、芽孢和孢子
高壓蒸汽
培養基、玻璃儀器、棉塞、牛皮紙等
灼燒
接種環、塗布器等
乾熱
玻璃儀器
1.2.1 接種的方法及作用 微生物接種方法有兩種,一是劃線接種,即用接種環劃線將菌體沾在斜面培養基或平板培養基上。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迅速,一段時間後,就會在培養基表面形成長滿菌落的細線。劃線法的作用是純化微生物,通過劃線將微生物單個地分離,並最終形成標準的菌落;二是塗布接種,即用塗布器將稀釋菌液均勻地塗布在平板上。一個菌體在培養基平板上形成一個菌落,通過統計菌落數可以計算樣品中的菌體數目。
1.2.2 規范實驗操作 接種過程的無菌操作是微生物實驗的關鍵環節,右圖為劃線接種的操作示意圖,下表列出劃線接種的基本步驟和說明。教學中,要求學生認真領會無菌接種的技術原理,反復練習操步驟作。通過練習達到熟練程度,並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的實驗態度。
序列
操作步驟
分析說明
1
將接種環放在火焰上灼燒,直到接種環燒紅
將接種環滅菌,避免污染菌種
2
在火焰旁冷卻接種環,拔除盛有菌液的試管棉塞
避免雜菌污染菌種
3
將試管口通過火焰
灼燒滅菌,防止試管口菌體污染培養基
4
將已冷卻的接種環伸入菌液中,沾取菌液
冷卻接種環可避免殺死菌種
5
將試管口通過火焰,並塞上棉塞
避免試管口雜菌污染菌種
6
左手將皿蓋打開一條縫隙,右手將沾有菌種的接種環迅速伸入平板內,劃三至五條平行線,蓋上皿蓋。注意不要劃破培養基
初步接種。劃破培養基不利於後續的繼續劃線,長出的菌落不標准
7
灼燒接種環,冷卻後從第一區劃線的末端向第二區劃線。重復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區劃線。注意不要將最後一區的劃線與第一區相連
從上個區域的末端向下個區域劃線,可逐步分離出單個菌體,從而實現微生物的純化
8
將平板倒置,放入培養箱中培養
倒置平板防止水分蒸發,也方便拿放
1.3 稀釋菌液的意義和操作方法 在單位體積的菌體培養液內,含有的微生物個體數目很多。要對微生物進行分離和計數必須將菌液稀釋,只有在稀釋度足夠高的菌液里,聚集的微生物才能分散成單個細胞。一般將菌液稀釋到10-3~10-7時,接種後可能在培養基平板上形成30~300個左右的菌落,統計的菌落數也比較准確可信。
用移液管和無菌水稀釋微生物菌液是一件要求較高的操作技術,學生需要經過多次練習才能做到盡量地減少誤差。 以土壤為樣品進行稀釋操作的注意事項是:(1)初次稱量的土壤樣品,稀釋後的菌液濃度較大,移液時極容易堵塞移液管或吸入較多的土壤顆粒,應靜置一段時間後再移液,或者用低速離心機離心1分鍾後進行移液;(2)當稀釋倍數大時,在稀釋前一定要震盪試管,充分混合菌液,保證移液操作的准確性;(3)每次移液前一定要注意用無菌水(或蒸餾水)清洗移液管並用氣球吹乾,以保證移走菌液的濃度與試管中的一致。
2.實驗設計能力的訓練
2.1 選擇性培養基的實驗設計 根據功能的不同,培養基分為選擇性
培養基和鑒別性培養基,在「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的實驗中,先讓學生通過分析和判斷下面的三個培養基配方,真正理解選擇性培養基的含義。然後,啟發學生設計一組用於分離尿素細菌的探究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選擇性培養基的特性及作用。
組別
培養基類型
是否塗布接種
目的
實驗組
以尿素為唯一氮源的培養基
是
分離尿素細菌
對照組
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
是
判斷該培養基有無選擇性
2.2 鑒別性培養基的實驗設計 在「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實驗中,要鑒別篩選出來的微生物是不是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就必須用鑒別性培養基。剛果紅與纖維素等多糖類物質反應形成紅色復合物,添加剛果紅的培養基呈紅色,接種的微生物若能夠分解纖維素,就會在其菌落的周圍形成透明圈。值得注意的,培養基的瓊脂中含有澱粉類物質,產生澱粉酶的微生物在培養基上也會形成透明圈;也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剛果紅的能力,培養時間過長,也會在菌落周圍出現透明圈。與分解纖維素形成的透明圈相比,這兩種透明圈小而模糊,因此,本實驗最好先用選擇性培養基篩選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再配製鑒別性培養基進行「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的實驗。
3 教學實施的前期准備
3.1提前准備好實驗儀器、設備和葯品 為方便大家提前做好准備,現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將本專題所需要的儀器、設備和葯品列表如下:
課題名稱
實驗儀器和設備
實驗試劑或葯品
說明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
培養皿、試管、錐形瓶、量筒、酒精燈、電子天秤、高壓蒸汽滅菌鍋、移液管、接種環、塗布器、恆溫箱、乾熱滅菌箱、小鐵鏟等
牛肉膏、蛋白腖、氯化鈉、鹽酸、氫氧化鈉、瓊脂等
乾熱滅菌箱能夠迅速地將洗干凈的培養皿和試管烘乾,小鐵鏟用於鏟土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的分離與計數
除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所需物質外,增加KH2PO4 、Na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酚紅等
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
除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所需物質外,增加纖維素、NaNO3、Na2HPO4·7H2O、KH2PO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CMC-Na(羧甲基纖維素鈉)、土豆汁、剛果紅等
3.2 做好課時安排及計劃 以下為本專題的三個課題的課題數及其說明。
課題名稱
課時數
說明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
4
配養基的基本知識及配製方法1;配製培養基及倒平板1;純化大腸桿菌和塗布接種1,觀察分析1
分離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細菌
3
基本原理及實驗設計1;樣品稀釋及塗布接種1;對菌落進行統計及實驗的分析與討論1;在第二和第三課時之間需要間隔2天時間
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
3
基本原理及實驗設計1;樣品稀釋及塗布接種1;對菌落進行統計及實驗的分析與討論1;在第二和第三課時之間需要間隔2天時間
3.3 安排好教學班的實驗順序 微生物實驗涉及較多的實驗儀器,而且實驗時需要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如實驗室培養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兩項重要的操作步驟,一是配製培養基並倒平板;二是接種操作。平板滅菌工作由於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只能由教師在課間完成。為保證每位學生都能親手操作,保證各個教學班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實驗任務,教師可採取如下的教學流程和教學安排。
3.4 做好課後的觀察與記錄 配製培養基和接種操作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但接種後的平板放入培養箱中需要培養2~3天,這期間可安排生物科代表或部分小組長進行定期觀察,並做好計錄,以便及時讓其他學生觀察到自己的實驗成果。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學生不能及時觀察,培養的時間過長,很多菌落就會聯成一片,計數時就無法做到准確有效。
4.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安全操作
微生物本身就是危險生物,實驗操作中又涉及到消毒、滅菌和接種等基本環節,因此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確保學生的安全和實驗的順利進行。一是操作安全,接種時要注意避免手被酒精燈火焰灼傷,接種後要及時提配學生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二是環境安全,使用後的培養基丟棄前一定要進行滅菌處理,以免污染環境。
❸ 尿液微生物培養結果怎麼鑒定是培養出有菌還是無菌的
尿液是泌尿系統最後的產物.由於泌尿系統正常是沒有任何微生物的,因此剛從尿道排出的尿液是沒有微生物的,所以經過培養之後的平板上理論上應該沒有菌.
如果培養出菌,說明泌尿系統有感染.根據培養出來的微生物種類能判斷是什麼感染,主要分細菌和真菌兩類.
配養出菌也不能就說有問題,尿液剛排出時無菌,隨著時間的延長或者盛放尿液的容器不幹凈也會培養出微生物.
❹ 微生物學的檢查方法是有哪些
微生物學檢查法
標本
因鼠疫傳染性極強,採集標本時必須嚴格無菌操作。根據病型採取淋巴結穿刺液、腫脹部位組織液、膿汁,血液和痰等。人和動物屍體可取肝、脾、肺、病變淋巴結以及心血等。陳舊屍體取骨髓。將採集標本送至有嚴密防護措施的專門實驗室進行檢查,禁止在一般實驗室進行操作。
直接塗片鏡檢
除血液標本外,一般均需塗片或印片,乾燥後用甲醇固定,革蘭染色或呂氏美蘭染色,鏡檢。在不同材料中,菌體大小、形態有很大差異,除典型形態外,往往可見菌體呈多形態性,需加以注意。
分離培養與鑒定
血液標本需先置肉湯中進行增菌培養。分離培養一般選用血瓊脂平板,28攝氏度24小時後,可見較小的露滴狀菌落,繼續培養則菌落增大至1~2毫米,中央厚而緻密,周邊逐漸變薄。取可疑菌落進行塗片染色鏡檢,噬菌體裂解試驗,血清凝集試驗,特異熒光抗體染色等作出鑒訂。
血清學試驗
可用於檢查鼠疫耶爾森菌抗原或特異性抗體。敏感而特異的試驗方法有ELISA、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A協同凝集試驗等。
檢測核酸
用DNA探針雜交方法或PCR技術檢測鼠疫耶爾森菌核酸,有助於鼠疫的診斷。PCR敏感性極高,蚤體內有10個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即可用PCR技術檢出。
診斷檢查
診斷:取決於病人有接觸史及肺部受累表現,病因診斷取決於痰、血或淋巴結吸出物革蘭染色、培養,有條件的單位可作直接熒光素標記抗體染色,可提供快速的病因診斷。
❺ 微生物檢驗包括哪些項目
微生物檢測有一般微生物如細菌總數、黴菌和酵母計數檢測,以及致病菌檢測,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
根據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葯品。與選擇培養相比,鑒別培養基的鑒別所得結果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可直接測定某微生物的種類。
選擇培養一般是通過觀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類型或某一特徵進行間接判斷,得到的微生物往往並不只有一種,但是能夠大致確定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徵從而對其分類。
微生物檢驗范圍
國內外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較多,食品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總的來看涉及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主要有:奶製品、預烹煮食品、飲用水、蛋製品、水果、穀物、嬰幼兒食品、肉及肉製品、軟體動物、禽肉、貝類、白明膠、香草(葯)。
即食食品、罐頭食品、調味品,粉類製品、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海鮮、甜點、蔬菜、藻類、食療食品、米面製品等。
我國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重點食品種類為:奶製品、罐頭食品、調味品、蛋製品、澱粉類製品、發酵和非發酵性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飲用天然礦泉水等,其中食糖以及保健品的微生物檢驗為我國所獨有。
❻ 如何培養微生物
實驗一 常用培養基的制備、滅菌與消毒
實驗二 土壤中微生物分離純化培養
實驗三 菌種保藏
實驗四 細菌形態觀察及單染色
實驗五 放線菌及黴菌形態觀察
實驗六 革蘭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實驗七 酵母菌的形態觀察及死活細胞的鑒定
實驗八 微生物直接計數法及測微技術
實驗九 大腸桿菌生長曲線的測定
實驗十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實驗十一細菌細胞的生化反應實驗
實驗十二噬菌體的分離、純化及效價測定
實驗一 常用培養基的制備、滅菌與消毒
一、實驗目的
了解培養基的配製原理;掌握配製培養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驟;了解常見滅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乾熱天菌、高壓蒸汽滅菌及過濾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實驗原理
培養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製的供微生物生長繁殖和合成代謝產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混合物。培養基的原材料可分為碳源、氮源、無機鹽、生長因素和水。根據微生物的種類和實驗目的不同,培養基也有不同的種類和配製方法。
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是一種應用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細菌基礎培養基,有時又稱為普通培養基。由於這種培養基中含有一般細胞生長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營養物質,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之用。
乾熱天菌、高壓蒸汽滅菌方法主要是通過升溫使蛋白質變性從而達到殺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試劑與器材
1.器材 試管、三角瓶、燒杯、量筒、玻璃棒、培養基、分裝器、天平、牛角匙、高壓蒸汽滅菌鍋、pH度紙、棉花、牛皮紙、記號筆、麻繩、紗布、吸管、培養皿、電烘箱、注射器、微孔濾膜過濾器、鑷子等。
2.試劑 牛肉膏、蛋白腖、NaCl、瓊脂
四、實驗內容
1.稱量→溶化→調pH→過濾→分裝→加塞→包紮→滅菌→無菌檢查
2.乾熱滅菌:裝入待滅菌物品→升溫→恆溫→降溫→開箱取物
3.高壓蒸汽滅菌:加水→裝物品→加蓋→加熱→排冷空氣→加壓→恆壓→降壓回零→排汽→取物→無菌檢查
4.過濾除菌:組裝滅菌→連接→壓濾→無菌檢查→清洗滅菌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要嚴格按配方配製。
2.調pH不要過頭。
3.乾熱滅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過緊,注意溫度的時間控制,70º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壓滅菌要注意物品不要過多,加熱後排除冷空氣,到時降壓回零取物。
5.過濾除菌要注意各部件滅菌,壓濾時,壓力要適當,不可太猛太快,濾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實驗二 土壤中微生物分離純化培養
一、實驗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常用的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中的生長特徵;進一步熟練和掌握微生物無菌操作技術;掌握微生物培養方法。
二、實驗原理
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某一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常用的分離、純化方法:單細胞挑取法,稀釋塗布平板法,稀釋混合平板法,平板劃線法 稀釋塗布平板法步驟:倒平板-制備土壤污水稀釋液-塗布-培養-挑菌落;平板劃線法步驟:倒平板-標記培養基名稱-劃線。
三、試劑與器材
1.器材 盛9m1無菌水的試管、盛90m1無菌水並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燒瓶、無菌玻璃塗棒、無菌吸管、接種環、酒精燈、無菌培養皿、顯微鏡、血細胞計數板等。
2.試劑 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高氏1號培養基,查氏培養基
四、實驗內容
1.土壤稀釋液的制備
2.微生物分離純化:稀釋塗平板法,平皿劃線分離法,微生物培養技術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掌握含菌培養基的配製,嚴格控制溫度。
2.平板劃線應防止染菌,同時應注意劃線深度及密度。
實驗三 菌種保藏
一、實驗目的
1.學習並掌握菌種保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幾種不同的菌種保藏方法。
二、實驗原理
微生物個體微小、代謝旺盛、生長繁殖快,如果保存不妥容易發生變異和雜菌污染,甚至導致細胞死亡等現象。因此,保存好菌種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常用的菌種保藏方法包括傳代培養法、載體法、懸液法、冷凍法和真空乾燥法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大腸桿菌、青黴菌、放線菌
2.試劑 液體石蠟、甘油、五氧化二磷、95%乙醇、10%鹽酸、無水氯化鈣、食鹽、乾冰
3.器材 無菌吸管、無菌滴管、無菌培養皿;安額管、凍干管、40目與100目篩子、油紙、濾紙條(0.5X1.2cm)、乾燥器、真泵器、真空泵、真空壓力表、噴燈、L形五通管、冰箱、低溫冰箱(—30℃)、超低溫冰箱和液氮罐等。
四、實驗內容
1.斜面保藏法
2.液體石蠟法
3.穿刺保藏法
4.砂土管保藏法
5.冷凍真空乾燥保存法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清楚各種保藏方法的優缺點,針對不同要求選擇適宜的保藏方法。
2.熔封安瓶時防止封閉不嚴。
3.液氮凍存操作應防止凍傷。
實驗四 細菌形態觀察及單染色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簡單染色法的原理,並掌握其操作方法。
2.學習並掌握微生物塗片、染色的基本技術和無菌操作技術。
3.鞏固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
4.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徵。
二、實驗原理
細菌個體微小,且較透明,必須藉助染色法使菌體著色,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以便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根據實驗目的不同,可分為簡單染色法、鑒別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等。簡單染色法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此法操作簡便,適用於菌體一般形狀和細菌排列的觀察。常用鹼性染料進行簡單染色。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
2.試劑 呂氏鹼性美藍染液(或草酸銨結晶紫染液)、齊氏石炭酸復紅染液。
3.器材 顯微鏡、酒精燈、載玻片、接種環、雙層瓶(內裝香柏油和二甲苯)等。
四、實驗內容
簡單染色法:塗片→乾燥→固定→染色→水洗→乾燥→鏡檢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塗片時,生理鹽水及取菌不宜過多,塗片應盡可能均勻,
2.水洗步驟水流不宜過大,過急,以免塗片薄膜脫落。
實驗五 放線菌及黴菌形態觀察
一、實驗目的
1.了解放線菌、黴菌形態觀察的原理。
2.學習並掌握觀察放線菌、黴菌形態的操作方法。
3.初步了解放線菌、黴菌的形態特徵。
二、實驗原理
放線菌是指能形成分枝絲狀體或菌絲體的一類革蘭氏陽性細菌。常見放線菌大多能形成菌絲體,緊貼培養基表面或深入培養基內生長的叫基內菌絲(簡稱「基絲」),基絲生長到一定階段還能向空氣中生長出氣生菌絲(簡稱「氣絲」),並進一步分化產生孢子絲及孢子。有的放線菌只產生基絲而無氣絲。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時,氣絲在上層、基絲在下層,氣絲色暗,基絲較透明。孢子絲依種類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種螺旋形或輪生。
黴菌可產生復合分枝的菌絲體,分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分化產生繁殖菌絲,由繁殖菌絲產生孢子。黴菌菌絲體(尤其是繁殖菌絲)及孢子的形態特徵是識別不同種類黴菌的重要依據。黴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人們設計了各種培養和觀察方法,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盡可能保持放線菌自然生長狀態下的形態特徵。本實驗採用插片法。
插片法:將放線菌接種在瓊脂平板上,插上滅菌蓋玻片後培養,使放線菌菌絲沿著培養基表面與蓋玻片的交接處生長而附著在蓋玻上。觀察時,輕輕取出蓋玻片,置於載玻片上直接鏡檢。這種方法可觀察到放線菌自然生長狀態下的特徵,而且便於觀察不同生長期的形態。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黑麴黴、青黴和根霉,細黃鏈黴菌或青色鏈黴菌,滅菌的高氏I號瓊脂和滅菌的查氏培養基。
2.實驗器材 經滅菌的:平皿、玻璃紙、無菌吸管、蓋玻片、玻璃塗棒,以及載玻片、接種環、接種鏟、鑷子、顯微鏡等。
四、實驗內容
倒平板→接種→插片→培養→鏡檢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倒平板要厚一些,接種時劃線要密。
2.插片時要有一定角度並與劃線垂直。
3.觀察時,宜用略暗光線;先用低倍鏡找到適當視野,更換高倍鏡觀察。
4.如果用0.1%美藍對培養後的蓋玻片進行染色後觀察,效果會更好。
實驗六 革蘭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一、實驗目的
1.了解革蘭氏染色法和芽孢染色法的原理,並掌握其操作方法。
2.了解革蘭氏染色法在細菌分類鑒定中的重要性。
3.學習並掌握微生物塗片、染色的基本技術和無菌操作技術。
4.學習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
5.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徵。
二、實驗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驟是:先用初染劑結晶紫進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後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最後用復染劑(如番紅)復染。經此方法染色後,細胞保留初染劑藍紫色的細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如果細胞中初染劑被脫色劑洗脫而使細菌染上復染劑的顏色(紅色),該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重要的鑒別特徵,為保證染色結果的正確性,採用規范的染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芽孢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用著色力強的染色劑孔雀綠或石炭酸復紅,在加熱條件下染色,使染料不僅進入菌體也可進入芽孢內,進入菌體的染料經水洗後被脫色,而芽孢一經著色難以被水洗脫,當用對比度大的復染劑染色後,芽孢仍保留初染劑的顏色,而菌體和芽孢囊被染成復染劑的顏色,使芽孢和菌體更易於區分。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枯草芽孢桿菌12~18h營養瓊脂斜面培養物,大腸桿菌約24h營養瓊脂斜面培養物
2.試劑 革蘭氏染色液(結晶紫液、碘液、95%乙醇、番紅液)。5%孔雀綠水溶液
3.實驗器材 小試管、滴管、燒杯、試管架、濾紙、木夾子、載玻片、蓋玻片、凹載玻片、無菌水、顯微鏡等、接種環、雙層瓶(內裝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鏡紙、生理鹽水等。
四、實驗內容
1.革蘭氏染色法 製片→初染→媒染→脫色→復染→鏡檢。
2.Schaefer-Fulton氏染色法 製片→染色→水洗→復染→水洗→鏡檢。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塗片時,生理鹽水及取菌不宜過多,塗片應盡可能均勻,
2.乙醇脫色是革蘭氏染色操作的關鍵環節,嚴格掌握脫色時間。
實驗七 酵母菌的形態觀察及死活細胞的鑒定
一、實驗目的
1.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特徵、出芽生殖方式,並掌握酵母菌與細菌形態特徵的區別。
2.學習鑒別死活細胞的實驗方法。
二、實驗原理
酵母菌是單細胞的真核微生物,菌體比細菌大而且不運動。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種,以無性繁殖為主。芽殖是酵母菌普遍的無性繁殖方式,少數為裂殖;有性繁殖是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本實驗是通過美藍染液水浸片和水一碘液水浸片來觀察酵母的形態和芽殖方式。
美藍是一種無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藍色,還原型無色。用美藍對酵母活細胞染色時,由於細胞的新陳代謝作用,細胞內具有較強的還原能力,能使美藍由藍色的氧化型變為無色的還原型,而對代謝作用微弱或死細胞,無此還原能力或還原能力極弱,而被美藍染成藍色或淡藍色。因此,不僅用此法可觀察酵母細胞形態,也可用來鑒別酵母菌的死細胞和活細胞。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或卡爾酵母(Saccharomyces calsbergensis)培養2天左右的麥芽汁(或豆芽汁)液體培養物。
2.試劑 0.05%和O.1%呂氏鹼性美藍染色液、革蘭氏染色用的碘液。
3.器材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接種環、灑精燈等。
四、實驗內容
1.美藍浸片觀察 酵母培養→製片→染色→鏡檢→30分鍾後再鏡檢
2.水-碘浸片觀察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染液不宜過多或過少,否則,在蓋上蓋玻片時,菌液溢出或出現大量氣泡。
2.用鑷子取一塊蓋玻片,先將一側與菌液接觸,然後慢慢將蓋玻片放下,使其蓋在菌液上,蓋玻片不宜平著放下,避免氣泡產生。
實驗八 微生物直接計數法及測微技術
一、實驗目的
1.了解血球計數板計數原理,並掌握計數方法。
2.掌握用測微尺測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是將一定稀釋的菌體或孢子懸液注入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室中,於顯微鏡下直接計數的一種簡便、快速、直觀的方法。因為計數板是一塊特別的載玻片。其上由四條槽構成三個平台;中間較寬的平台又被一短橫槽隔成兩半,每一邊的平台上各刻有一個方格網,每個方格網共分為九個大方格,一種是一個大方格分成25個中方格,而每個中方格又分成16個小方格(見圖2—3—44);另一種是一個大方格分成16個中方格,每個中方格又分成25個小方格,無論哪種每個大方格中的小方格都是400個。每一個大方格邊長為0.1mm,所以計數室的容積為0.1mm3。計數時,通常只用5個中格內的菌體(孢子)數即可。然後求出每個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25或16,得出一個大方格中的總茵數,再換算成lml菌液中的總菌數。若設5個中方格中總菌數為N,菌液稀釋倍數為M,如果是25個中方格計數板,則計算方法為:
lml菌液中的總菌數=平均每個中格中菌的個數×25×104×M=50000N·M(個)
微生物細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態特徵,也是分類鑒定的依據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測定,需要在顯微鏡下,藉助於特殊的測量工具——測微尺,包括目鏡測微尺和鏡台測微尺。鏡台測微尺是中央部分刻有精確等分線的載玻片,一般是將1mm等分為100格,每格長0.01mm(即10pm)。鏡台測微尺並不直接用來測量細胞的大小,而是用於校正目鏡測微尺每格的相對長度。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 釀酒酵母、藤黃微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染色標本片、釀酒酵母24h馬鈴薯斜面培養物。
2.實驗器材 細胞計數板、顯微鏡、蓋玻片、無菌毛細滴管、目鏡測微尺、鏡台測微尺、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等。
四、實驗內容
1.微生物直接計數法 菌懸液制備→鏡檢計數室→加樣品→顯微鏡計數→清洗血細胞計數板
2.微生物測微技術 裝目鏡測微尺→校正→菌體大小測定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防止加樣空氣泡產生。
2.調節顯微鏡光線的強弱適當。
實驗九 大腸桿菌生長曲線的測定
一、實驗目的
1.了解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特徵和繁殖規律,並學會繪制生長曲線。
2.復習光電比濁法測量細菌數量的方法。
二、實驗原理
將一定量的細菌轉入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細胞要經歷延遲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四個階段。以培養時間為橫坐標,以細菌數目的對數或生長速率為縱坐標作圖所繪制的曲線稱為該細菌的生長曲線。不同的細菌在相同的培養條件下其生長曲線不同,同樣的細菌在不同的培養條件下所繪制的生長曲線也不相同。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與試劑 大腸桿菌、LB液體培養基70ml、分裝2支大試管(5ml/支)、剩餘60ml裝入250ml的三角瓶。
2.器材 722型分光光度計、恆溫振盪搖床、無菌試管、無菌吸管等。
四、實驗內容
編號→接種→培養→比濁測定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測定OD值時,要求從低濃度到高濃度測定
2.嚴格控制培養時間
實驗十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一、實驗目的
1.學習水樣的採取方法和水樣細菌總數測定的方法。
2.了解水源水的平板菌落計數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本實驗應用平板計數技術測定水中細菌總數。由於水中細菌種類繁多,它們對營養和其他生長條件的要求差別很大,不可能找到一種培養基在一種條件下,使水中所有的細菌均能生長繁殖,因此,以一定的培養基平板上生長出來的菌落,計算出來的水中細菌總數僅是一種近似值。目前一般是採用普通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
三、試劑與器材
1.試劑 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滅菌水
2.器材 滅菌三角瓶,滅菌的帶玻璃塞瓶,滅菌培養皿,滅菌吸管,滅菌試管等。
四、實驗內容
1.水樣的採取
2.細菌總數測定
3.菌落計數方法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注意全過程防止染菌
實驗十一 細菌細胞的生化反應實驗
一、實驗目的
了解並掌握細菌鑒定中常用生理生化反應的原理和方法。
二、實驗原理
各種細菌由於具有不同的酶系統,致使它們能利用不同的底物,或雖然可以利用相同的底物,卻產生不同的代謝產物,因此可以利用各種生理生化反應來鑒別細菌。
糖發酵是最常用的生化反應,存在於大多數細菌中。不同的細菌在糖的分解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細菌能分解某種糖並產生酸性物質(如乳酸、丙酸、醋酸等)和氣體(如二氧化碳、氫、甲烷等),而有些細菌只產生酸不產生氣體。例如大腸桿菌分解乳糖和葡萄糖產酸並產氣,普通變形桿菌分解葡萄糖產酸產氣,但不能分解乳糖。酸的產生可利用指示劑來判斷。在培養基中加入溴甲酚紫(pH5.2為黃色,pH6.8為紫色),當發酵產酸時,使培養基由紫色變為黃色。氣體的產生可由發酵試管中倒置的德漢氏小管中有無氣泡的出現來驗證.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大腸桿菌、普通變性桿菌、產氣桿菌、糖發酵培養基、蛋白腖水培養基、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
2.試劑甲基紅試劑、40%KOH、5%a一萘酚、乙醚、吲哚試劑。
3.實驗器材德漢氏小管、試管、接種環、恆溫培養箱。
四、實驗內容
培養基配製→編號→試管→接種→培養→觀察結果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要嚴格按照培養基配方配製培養基。
2.觀察結果時要注意滴加葯量及反應時間。
實驗十二 噬菌體的分離、純化及效價測定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分離、純化噬菌體的原理和方法
2.觀察噬菌斑的形態和大小
3.掌握噬菌體效價測定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噬菌體是細菌的專性寄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細菌存在的地方,均可以發現其特異性的噬菌體,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後,利用宿主細胞的酶系統進行復制和增殖,最終導致細菌細胞裂解,噬菌體從細胞中釋放出來,可以進一步侵染細菌細胞。在液體培養基中,噬菌體可以使渾濁的菌懸液變為澄清。在長有宿主細菌的固體培養基平板上,噬菌體可以裂解細菌形成透明的空斑,即噬菌斑,一個噬菌體產生一個噬菌斑,因此可以利用這個性質對噬菌體進行分離和效價的測定。
噬菌體的效價是指噬菌體的濃度,即一毫升培養液中所含有的噬菌體數量。噬菌體效價的測定方法多採用雙層瓊脂平板法。先在培養皿中倒入底層固體培養基,凝固後再倒入含有宿主細菌和一定稀釋度噬菌體的半固體培養基。培養一段時間後,計算噬菌斑的數量。
三、試劑與器材
1.材料大腸桿菌、牛肉膏蛋白腖固體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半固體培養基(含有瓊脂0.5%,試管分裝,每管3~5m1)、三倍濃縮的牛肉膏蛋白腖液體培養基。
2.器材培養皿、無菌吸管、三角瓶、抽濾瓶、蔡氏細菌濾器、真空泵、陰溝污水。
四、實驗內容
噬菌體分離→噬菌體純化→效價測定
五、關鍵步驟及注意事項
1.噬菌體時要注意細菌濾器的型號。
2.純化噬菌體時要注意形態、大小。
3.效價測定時要注意雙層瓊脂平板法的使用技巧。
❼ 微生物檢測包括哪些啊
食品中微生物指標的常見檢驗項目如下: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計數、大腸桿菌計數、腸道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雙岐桿菌、空腸彎麴菌、黴菌計數和酵母計數。
一般食品中活菌數達到108cfu.g⁻¹時,則可認為食品處於初期腐敗階段。
(7)微生物培養能查什麼擴展閱讀
微生物檢驗方法包括顯微鏡檢、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接種、分離純化和培養技術等。
接種,將微生物接到適於它生長繁殖的人工培養基上或活的生物體內的過程。
分離純化,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
培養,根據培養時是否需要氧氣,可分為好氧培養和厭氧培養。根據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大類。
❽ 微生物主要培養哪些
按照微生物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分:
培養基按其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和半固體培養基三類。
(1)固體培養基。是在培養基中加入凝固劑,有瓊脂、明膠、硅膠等。固體培養基常用於微生物分離、鑒定、計數和菌種保存等方面。
(2)半固體培養基。是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劑而呈半固體狀態。可用於觀察細菌的運動、鑒定菌種和測定噬菌體的效價等方面。
(3)液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劑。這種培養基的成分均勻,微生物能充分接觸和利用培養基中的養料,適於作生理等研究,由於發酵率高,操作方便,也常用於發酵工業。
按照微生物的種類分類:
培養基按微生物的種類可分為細菌培養基、放線菌培養基、酵母菌培養基和黴菌培養基等四類。
(1)常用的細菌培養基有營養肉湯和營養瓊脂培養基。
(2)常用的放線菌培養基為高氏1號培養基。
(3)常用的酵母菌培養基有馬鈴薯蔗糖培養基和麥芽汁培養基。
(4)常用的黴菌培養基有馬鈴薯蔗糖培養基、豆芽汁蔗糖(或葡萄糖,葡萄糖比較昂貴)瓊脂培養基和察氏培養基等。
按照微生物培養基用途分類:
培養基按其特殊用途可分為基礎培養基、加富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和鑒別培養基。
(1)基礎培養基。是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基本營養物質的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是最常用的基礎培養基。
(2)加富培養基。是在基礎培養基中加入血、血清、動植物組織提取液製成的培養基。用於培養要求比較苛刻的某些微生物。
(3)選擇性培養基。是在普通微生物培養基中加入特殊營養物質或化學物質,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長,有利於所需微生物的生長。用於將某種或某類微生物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分離出來。
❾ 醫學檢驗血培養查的是什麼
主要是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念珠菌屬、黴菌屬等。這樣有助於醫生診斷、治療和預後患者的感染性疾病。
❿ 有誰知道什麼是病原微生物鏡檢、培養與鑒定
其實就是從寶寶身上提取了含致病微生物的什麼東西,通過顯微鏡或者什麼儀器進行觀察,再對微生物進行培養,以便鑒定和研究,之後鑒定得出結論。這樣就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寶寶生病的,好對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