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直腸回腸和十二指腸,哪個部位微生物含量較少
應該是十二指腸。
直腸位於大腸末端,回腸位於小腸與大腸的連接處,而十二指腸位於胃與小腸的連接處。
在消化系統中,大多數微生物屬於正常寄生菌,如大腸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類桿菌等。其數量以胃部最少,越往大腸末端越多。到直腸處,微生物數量達到最大值。
所以,位於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中的微生物相對較少。
『貳』 健康的人體中,哪裡有微生物存在,那裡沒有微生物存在
科學家說,人體之中帶有上千億個細菌,它們對人類健康、體質甚至情緒變化都有深遠的影響。這些細菌在人體內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並在很多情況下影響人體的身體狀況,而這些影響往往是不能用環境因素和人類基因來解釋的,比如肥胖症、癌症、哮喘甚至孤僻症、壓抑症等等。可以說,細菌在人體中無所不在,無論是在口腔、肺部、皮膚還是腸道中。根據HMP工程的初步研究,人體攜帶至少1萬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其重量大約為5磅(約2.25千克)。研究表明,嬰兒的腸道菌群來自母親,通常在生產時在母親的產道中植入嬰兒體內。剖腹產的嬰兒一般會攜帶較少的且不同類的菌體,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剖腹產的嬰兒更容易患上哮喘、肥胖症和甲類糖尿病。同時,母乳喂養和喂養奶粉相比的優點就是母乳喂養能夠將一些母體的細菌傳給嬰兒,有助於嬰兒免疫系統的發育。二、微生物對人體的作用:專家稱,人體中的微生物並非匆匆過客。它們活躍於人體的代謝過程中。作為共生體,我們現在必須認真對待它們,就像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森林或水系中的生態系統一樣。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人體與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和平共處,他們把這個微生物群系稱為「微生物組」。到現在為止,科學家主要研究的是那些會導...
『叄』 正常情況下無細菌寄居的部位是
人體內的細菌分布在哪些部位?數量有多少?
人從一出生就被微生物包圍,人體與外界相接觸或相通部位都存在微生物。如皮膚、口腔、呼吸道、消化道、陰道等。據瑞典科學家研究,成人的體內和體表所攜帶的細菌約1200克,其中分布在眼睛1克、鼻子10克、口腔20克、皮膚20克、陰道20克。由此可見,人體的細菌之多,以及變化之大。
人體被微生物包圍圖
人體腸道細菌最多,種類大概有數百種,重量約1000克,以個數來計約100萬億(10x 103)個,而構成人體的細胞大約為60萬億(6x1013)個。可見人體腸道內的細菌數,比構成人體的細胞數還要多近一倍。如果將這些細菌逐個頭尾連接起來,其長度可達10萬千米,可圍繞地球兩周半。人一次排便細菌的總量約是大便的1/3,其活菌和死菌總數約占人體細菌總數的一半。
腸道細菌圖
腸內的細菌會不會跑到其他器官呢?
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細菌庫。人體能同如此眾多的細菌和平共處、終身相伴,其原因是人體腸道有一層完好的黏膜屏障,能夠阻擋這些細菌的入侵。這一保護屏障是人體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和這些細菌相互適應而形成的。
細菌圖
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腸內的細菌是不會跑到其他器官去的。但是,當這個黏膜屏障受到了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下,就將發生腸內細菌跑向鄰近組織或經血液擴散至其他器官;進入其他器官後不一定有臨床症狀,但嚴重的會造成腹膜炎、腹腔或肝臟膿腫,甚至敗血症等病症。導致腸道黏膜屏障崩潰的因素,可以是某些疾病(如闌尾穿孔),也可由腹部創傷、手術、放射治療或免疫抑制治療等引起。
細菌感染圖
血液、器官組織中會寄生細菌嗎?
一般情況下,健康人的血液和器官組織中是沒有細菌寄生的。人的血液中有大小吞噬細胞,大的叫單核細胞,小的稱中性粒細胞。它們數量眾多,行動活潑,日夜巡邏守衛在血液中。一旦遇上細菌,就能迅速地將之包圍吞噬、殺死清除掉。血液中還有溶菌酶、防禦素等多種殺菌物質,能協助消滅侵入血液的細菌。我們的器官組織布滿血管網,血液中的吞噬細胞和殺菌滅毒物質可以穿越血管壁進入器官組織各處。
顯微鏡下的細菌
因此,器官組織中任何部位的細菌,也能及時地被這些細胞和物質所殺滅。只有當細菌毒力很強數量很多,而人體的免疫力低弱時,侵入血液和器官組織的細菌不僅不被消滅,反而會生長繁殖,產生大量的毒性物質,破壞人體細胞和組織,引起嚴重疾病,甚至死亡。
抵抗細胞圖
可見,學習人體細菌分布之後,對腸道健康,乃至身體健康以及增強抵抗力,為我們奠定一定基礎。如何維持細菌菌群平衡,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也是值得關注的。
『肆』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
科學家們稱,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下面來看一下我們身體幾個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類的口腔存在200多種微生物。比如糞大腸桿菌,它們是導致牙病和口氣的罪魁禍首!還有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引起皰疹病的皰疹病毒。人類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在幾小時到一天之內,口腔內即可出現一些菌群,據研究,在一個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細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種菌屬組成,這些細菌大多數來自舌背表面,少數來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齦溝中,菌計數為2X1011個/克濕重菌斑。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但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現生態失調的變化,將出現種種口腔疾病,齲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
二、皮膚
可能以下的情況像是恐怖片中的場景,但人類必須面對現實,這些都是真的:當我們關掉燈上床安歇時,我們的臉上立刻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細小而有八條腿的蜘蛛的遠親們——蠕形蟎,從我們的皮膚中爬出來,它們從這根毛發跳到另一根毛發以尋求配偶。就這樣,
早晨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頭朝下鑽進我們的皮膚中。
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寄居著這種蠕形蟎。這些蠕形蟎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膚里。你可能通過與帶有該種寄生物的人親密接觸,甚至只是共用一條毛巾就能被傳染上。一旦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們就會吸附在毛發的基部或毛孔中。它們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為營養。盡管在顯微鏡下這些傢伙看起來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根除它們的辦法。此外,人身上腋窩處生活著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消化人體的汗液,
並產生出一種帶臭味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體味(某些人身上嚴重些即為狐臭)
。而皮膚癬菌會大量聚集在人類的腳趾,特別是腳趾間,它們吃掉我們腳上的死皮膚,並導致發癢,形成足癬。
除了這些,人身上還有多種引發各種皮膚病的真菌。
三、腸道
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腸道中,腸道中許多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還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
因此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甚至被認為對人的生命非常關鍵。腸道微生物幫助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還可能與腸道疾病或肥胖症有關。
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我們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絕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正確看待他們的價值,不斷的研究與發現,才是人類對於體內微生物的正確的態度。
『伍』 人的哪些器官有微生物,哪些器官沒有微生物
人體正常情況下有微生物的器官組織很多,外耳、胃、皮膚、尿道、陰道、眼睛的結膜、鼻腔、口腔和咽、大腸小腸都有微生物正常棲息與繁殖。有些是條件致病菌,一旦你身體虛弱時會得病。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器官沒有微生物,比如說腦,心臟,肝等~
『陸』 人體哪些部位沒有微生物
腦...血液...正常情況下不帶菌。血液循環所經過的器官...
『柒』 微生物的分布是怎樣的
微生物分布廣,種類多。雖然我們不藉助顯微鏡就無法看到微生物,可是它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有,無孔不入,就連我們人體的皮膚上,口腔里,甚至腸胃道里,都有許多微生物。
人類生活在微生物的汪洋大海之中。微生物聚集最多的地方是土壤,土壤是各種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大本營,任意取一把土或一粒土,就是一個微生物世界,不論數量或種類均很多。即使是貧瘠的土壤,每克也含有3億~5億個微生物。
空氣里懸浮著無數細小的塵埃和水滴,它們是微生物在空氣中的藏身之地。哪裡的塵埃多,哪裡的微生物就多。
各種水域中也有無數的微生物。居民區附近的河水和淺井水容易受到各種污染,水中的微生物就比較多。大湖和海水中,微生物較少。
從人和動植物的表皮到人和動物的內臟,也都經常生活著大量的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在大腸中清理消化不完的食物殘渣,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還是人腸道缺少不了的幫手呢!把手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一雙普通的手上帶有細菌四萬到四十萬個,即使是一雙剛剛用清水洗過的手,上面也有近三百個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