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兒子一年級,非常喜歡研究恐龍,理想是要做一個古生物學家。並好努力想另恐龍復活。試問這樣好嗎
我覺得您的孩子現在很好,畢竟,他年齡還不是很大。小孩子對事物好奇是天性,而且,現在絕大多數小朋友沒有興趣專長,都是家長「逼」著學的。
您可以嘗試著,讓他知道,「學一而專一」;還有,可以教導他,每一門學科是息息相關的,例如:當他學好語文和英語,就可以自己更早地接觸更多的知識或者是國外學者的研究。
2. 我想成為考古學家,怎麼辦
要想成為考古學家,首先是讀過大學的歷史系或者對歷史很感興趣。對於文字學方面的知識也必須掌握,這對於考古是很重要的,身體也要好,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考古工作是很枯燥艱苦的。
考古學家是運用考古學知識進行研究的專家。考古學家與只研究歷史記載、歷史文物的歷史學家不同,他們通過研究遠古生物的遺留物、現存可能的史前地貌、自然演變結果等對沒有歷史記載的史前文化也進行研究。考古學家致力於探索地球生物,尤其是人類文化的起源,並以此對地球狀況的發展方向和現存人類的發展方向做出合理化的預測。
3.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考古學家
考古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遺存中(尤其是原始社會遺存中)所觀察到的共同體。文化一詞有著不同的含義,一般是指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藝術、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達到的總成就,如中國文化、文化遺產等。但考古學中所講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專門指考古發現中可供人們觀察到的屬於同一時代、分布於共同地區、並且具有共同的特徵的一群遺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器物,經常地在一定地區的某一類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這樣一群有著特定組合關系的遺存,即可以稱為一種「文化」。由於它們總是共同存在於同一文化層或墓葬中,表明它們屬於同一時代。一個文化不能由一種特徵來劃分,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類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許多特徵的總合,才能把一個文化和另一個文化劃分開來。
考古學文化概念的由來 19世紀6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G.de莫爾蒂耶將歐洲舊石器時代分為5期(後來增至6期),仿照地質學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發現的地點來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考古發現地區的擴大,知道同一地質時期中不同地區的遺存的面貌並不相同,特別是到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的內容更加復雜,各地區的差異十分明顯。同時,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發現有些原來以為是前後相銜接的不同時期文化,實際上是同時並存的不同文化。因此,產生了考古學文化這個概念,用來指同一時期中不同類型的遺存,也指同一地區時代有先後的不同類型的遺存。目前歐洲舊石器時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稱。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也有類似的情況,最初瑞典地質和考古學家安特生將甘肅新石器時代遺存分成6期,推斷每期300年並前後相接。後來知道它們代表不同的文化,已都移作文化名稱。在考古學發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這是很有意義的。
考古學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的小地名作為考古學文化名稱的作法,應用得最為普遍。如歐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國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區或流域來命名的,多為事後弄清這一文化分布范圍而命名。如歐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還有對發現地點的名稱加前綴的,如甘肅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等,這是因為它們和典型龍山文化有相同處,也有差異處。如果僅屬地方性的小差異,當然可採用這種辦法,如果差異大到可認為是獨立的文化時,那便應該另起一個文化名稱。由於發掘地點中不止一個文化,可對地名加後綴,以資區別,如廟底溝二期文化、青龍泉三期文化(見屈家嶺文化)等。以特徵遺物來命名的方法也經常被採用,如中國過去所稱的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歐洲的巨石文化、鍾杯戰斧文化等,不過這種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徵代替整個文化的特徵,同時這種個別類型的特徵遺物,還可能分屬於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而近年來已逐漸不大為人們所採用。此外還有以族別來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過這只能適用於較晚的文化,並要經過精確考據,否則易於造成混亂,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這種文化可能屬於某族。至於歷史時期的商周文化、秦漢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語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時期中各方面的總成就,包括物質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記錄所提及的各個方面。嚴格地講,這與考古學上有特定意義的文化,是要加以區別的。考古學文化的研究 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除了要解決時代和分期以外,還要研究它的內容、特徵、分布范圍、起源、發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聯系等。而要對一文化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則至少應對該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作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這一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考古學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幾種特定類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裝飾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藝技術等。每個考古學文化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顯示其背後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考古學作為歷史科學的一個部門,不僅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共同規律,還要研究各地區各個族的共同體發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須確立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以便對不同的文化共同體,分別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尋物質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性。
對同時並存的各種考古學文化,我們要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來搞清它們的分布范圍。這些范圍同自然地理的區劃並不完全一致。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分布范圍也會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斷發生變化。當一種文化發展成為顯然不大相同的另一類型時,可稱為同一文化的一個新階段(或時期),如果發生了質的改變,則應視為另一文化。但這需要有充分的資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確定。一種文化特徵的形成,主要由於其內部發展,但有時也因接觸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響。這些,都是在對考古學文化進行研究時需要重視的問題。
考古學常見術語表
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學。一般認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17世紀的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旅行家和學者。
人類學——即對人類進行研究的科學。有時候它會與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別在研究早期人類遺存時。
人工製品——人類製造的、使用過的或對人類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隨意拿走遺物而不進行記錄,這給考古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土冢——特指青銅時代地面上的土墩,通常用來覆蓋埋葬物。
BP——距今年代,代替傳統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後)。它的好處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變得更加直觀。為了將日期標准化,1950年被定為考試古學上的「現在」。
放射性碳素斷代法——一種測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比率的技術,能測定五萬年以內有機材料的年代。熱釋光斷代技術能用於陶器的斷代,將物件重新加熱,然後測量發出光線以斷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熱時間。
稻作遺存——埋藏的特徵從地面上看是無形的,如牆,只有在高空中俯視,才能發現在稻穀中的不同顏色的斑紋。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羅馬港口發現了這種現象,並對其進行了描述,如今這種現象仍被廣泛利用。現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穀,當玉米長成時,就會發現交錯、相通的道路(道路經過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們把這種交叉口稱為南奧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書寫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濕的陶土上刻寫而成。
樹木年輪斷代——根據計算樹木年輪(每年增加一輪)對樹木斷代。她還可以提供氣候方面的證據,因為氣候能影響數輪的寬窄。這種技術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用於考古學上,當時是用於測定美國印第安村莊的年代。
發掘——通常表示的是遺址物質的發現,全面移開表面並記錄地層或開探溝揭示堆積的情況,全面發掘而不留下任何東西。惠勒曾說道:「我是考古學家,一個對過去的破壞者。」
田野考古學——從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學,盡管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使考古學家們不需參與發掘,不必讓自己的手沾半點泥土。其相對應的概念是室內考古學(主要用於審定申請計劃)和電腦考古學。這種對遺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現有的文件、地圖、人口普查資料、課稅清冊、教會資料、測量數據和以前的發掘報告。歷史考古學是研究有文字記錄的那段歷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徵符號。象形文字使用圖畫代表思想或言語,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與人的屍體一起埋葬的物品。對考古學家來說,是一種相當有價值的習俗現象。
葬式——埋葬屍體的方式。如火葬,用火焚燒屍體,這常見於多種文化中。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頭築成的紀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環狀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確的說,是指文字發明以前。
搶救性考古學——一個遺址因為開發的需要,在它被破壞前,為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所進行的搶救性的發掘。
相對年代——一個事物通過與另一個事物相對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給出確切的年代,絕對年代則要有確切的年代。
地層學——堆積物層次的研究。一般認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遠。遠在1859年,即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學者根據地層學推算出,許多堆積物的年代,要比傳統《聖經》所說的上帝創世紀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三期說——把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學說,這種分法用在歐洲是可行的,但是用於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區則有問題,因為有的地區現在還處於石器時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湯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館整理展品時提出此說。
4. 我想當一名考古學家,我除了學歷我還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念書,然後報考考古專業,再然後念某位大師的研究生就可以了。要麼就投身古董行當也勉強可以。 考古學是一門研究古代人類的物質文化遺存,復原人類歷史進而揭示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
它與歷史學最大的不同在於,歷史學注重文獻資料的研究,考古學注重實物資料的研究.考古學與文物學的不同在於,文物學注重文物本身的價值,即注重文物自身的鑒賞,考古學注重通過文物來研究歷史,即從文物中提取歷史信息以研究歷史.考古學不等於鑒賞學.
考古學的基本課程有,考古學概論、通論、舊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秦漢考古、魏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和宋元明考古。除此之外,還有田野考古、文物學概論、古文字學、古代漢語、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外國考古、文化地理學、科技考古學概論、文物保護概論,有些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開一些具有地區特色的課程,如西北大學的西部民族考古,西北史前考古;山東大學的東方考古;吉林大學的邊疆考古等等,考古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就學吧,一輩子都學不完,總有新的發現讓人傷透腦筋。 普通高考可以報考古專業,按高考文化分錄取。
考古學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 世界歷史 考古學 博物館學 民族學 文物保護技術 。
5. 長大了以後,我想當攝影師又想當古生物學家,但是古生物學家的願望離我太遙遠了!我不知道我長大了做什麼,
古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科學。既是生命科學中唯一具有歷史科學性質的時間尺度的一個獨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發展歷史、生物宏觀進化模型、節奏與作用機制等歷史生物學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遺跡、化石,用以確定地層的順序、時代,了解地殼發展的歷史,推斷地質史上水陸分布、氣候變遷和沉積礦產形成與分布的規律。
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化石。對化石的研究包括野外和室內兩個階段。野外階段主要是採集標本和收集觀察資料。採集和觀察總的要求是量多質好,具體要求隨研究任務而定,例如作生物地層研究,就要求選擇良好剖面,逐層尋找和採集化石,同時進行測量,逐層觀察並記錄岩性和化石產出情況,同時對岩石、化石標本進行編錄包裝。如果是作古生態研究,除一般生物地層工作外,還要著重觀察收集古生物的分布、埋葬、群落結構等資料,往往要在野外進行定量的採集和觀察並多作素描和照相。
這畢竟是一門科學,喜歡就值得為之付出。攝影也可以,定格瞬間。就業的話我覺得古生物學可能就比較窄一點,但我覺得從事科學研究是一件讓人很自豪的事!
6. 我的理想 古生物學家 不要抄襲的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我的理想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因為理想指引著人生的方向,是照亮一生的明
燈。
做一名戰士去保衛家園,
做一名醫生去救死扶傷
……
,
這些都是很好的理想。
而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古生物學家。
自然科學是造福人類的學科,而古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如果
我成為一名古生物學家,
我要學習細胞克隆技術,
研究恐龍的克隆。
我要運用先
進的克隆技術,激活細胞,移植胚胎,製造恐龍卵,讓它們復活。人類研究地球
生物的鏈條將因此而完善。如果克隆成功,對自然科學界是多麼大的貢獻啊!
我知道做一個古生物學家不是一件容易事,光憑想像是沒用的,必須付諸於
實際行動,需要努力奮斗,再加上堅持不懈。為了實現理想,我已經暗暗下定決
心:從現在開始,勤奮學習,用我的辛勤和汗水,使我的理想不再是夢。我在課
余時間閱讀了《史前動物網路》
,
《史前動物網路全知道》等很多書籍,我還上網
看了很多資料。
我媽媽也支持我的努力,
在全家的幫助下,
我養殖了很多小動物
和各種植物,課余時間,我常常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並做好日誌。這些都是為
實現理想而做的准備。
人生有限,知識無涯,我要做一隻在無邊學海里遨遊的小舟,不停地學習,
實踐。我一定會沖破重重難關,去追求我的夢,去實現我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