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疫苗打進人體里,為什麼能夠產生抗體
疫苗毫無疑問,是人類對看病毒的利器。雖然病毒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的身體是能夠看見的。而疫苗的存在,就是人類幫助身體建立起對抗病毒的長城。
第三、疫苗是如何起效的?
身體在經過和疫苗這種假想敵作戰、或者被「謊報軍情」之後,自然明白了這種病毒的相關特性,而且身體很聰明,在被病毒入侵或者注射疫苗之後,產生的抗體不會完全放棄,而是將一小部分儲存起來。通俗一點說,如果身體是一個國家,那麼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就是身體的國防部隊。人類注射疫苗就相當於是搞了一次朱日和軍演,沒有用完的抗體就相當於是組建了一支針對某種病毒的快速反應部隊。這樣當真正的敵人進入人體之後,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就按照演習的預案一樣去和真病毒對抗就行了。
B. 微生物細胞上的抗原性物質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別,那為什麼經過漫長的進化抗原性蛋白卻沒有丟掉!
只能說有的蛋白質是抗原。
完全抗原簡稱抗原。是一類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應性的物質。如大多數蛋白質、細菌、病毒、細菌外毒素等都是完全抗原。
抗原的基本性質具有異物性、大分子性和特異性。異物性是指進入機體組織內的抗原物質,必須與該機體組織細胞的成分不相同。抗原一般是指進入機體內的外來物質,如細菌、病毒、花粉等;抗原也可以是不同物種間的物質,如馬的血清進入兔子的體內,馬血清中的許多蛋白質就成為兔子的抗原物質;同種異體間的物質也可以成為抗原,如血型、移植免疫等;自體內的某些隔絕成分也可以成為抗原,如眼睛水晶體蛋白質、精細胞、甲狀腺球蛋白等,在正常情況下,是固定在機體的某一部位,與產生抗體的細胞相隔絕,因此不會引起自體產生抗體。但當受到外傷或感染,這些成分進入血液時,就像異物一樣也能引起自體產生抗體,這些對自體具有抗原性的物質稱為自身抗原,所產生的抗體稱為自身抗體。由於自身抗體與自身抗原發生反應,於是就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過敏性眼炎、甲狀腺炎等。機體別的自身組織的蛋白可因電離輻射、燒傷、某些化學葯品和某些微生物等理化和生物因素的作用發生變性時,也可成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病、白細胞減少病、慢性肝炎等。大分子性是指構成抗原的物質通常是相對分子質量大於10000的大分子物質,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強。絕大多數蛋白質都是很好的抗原。大分子物質能夠較長時間停留在機體內,有足夠的時間和免疫細胞(主要是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接觸,引起免疫細胞作出反應。如果外來物質是小分子物質,將很快被機體排出體外,沒有機會與免疫細胞接觸,如大分子蛋白質經水解後成為小分子物質,就失了抗原性。特異性是指一種抗原只能與相應的抗體或效應T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抗原的特異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學基團所決定的,這些化學基團稱為抗原決定簇。抗原以抗原決定簇與相應淋巴細胞的抗原受體結合而激活淋巴細胞引起免疫應答。換言之,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識別受體通過識別抗原決定簇而區分"自身"與"異己"。抗原也是以抗原決定簇與相應抗體特異性結合而發生反應的。因此,抗原決定簇是免疫應答和免疫反應具有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C. 抗體的產生條件
只要接觸到抗原淋巴細胞就會開始分化增殖並產生淋巴因子或抗體,這跟病不病沒關系,有很多的疫苗就是直接注射活病毒,以此刺激機體產生抗體,但疫苗的毒性不足以致病,抗體的產生若是初次免疫需要反應的時間,若是二次免疫,記憶細胞可迅速做出反應
D. 微生物與免疫系統有何關系
微生物進入體內就會引起免疫反應,產生相應的抗體,並且免疫細胞會產生記憶,下次再有此類病菌入侵便會立刻產生相應抗體,將其失效,最後清除。就是若微生物病原性不強(如活體減毒疫苗)進入體內,則形成了免疫力,若其殺傷性很強,體內產生的抗體或吞噬細胞不足以將其清除就會產生症狀。希望你解答你的疑惑
E. 疫苗是如何讓抗體生成的
疫苗被注射到體內,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從而產生抗體是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滅活相應的病原微生物製成的,雖然失去了病原微生物的毒性,但仍保留其核酸外殼,它含有自己獨特的結構成分即抗原,注入人體後可被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識別,刺激漿細胞的分泌,產生相應的記憶B細胞和抗體。
當動物機體接觸到這種無傷害性的病原體時,免疫系統會產生某些保護性物質,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質、特殊抗體等。當動物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體時,它的免疫系統就會按照原來的記憶,製造出更多的保護性物質來防止病原體對它的傷害。當這個異物被免疫系統檢測到時,它會發出獨特的警報,這個過程被稱為免疫激活。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F. 加熱殺死的細菌還能讓人體產生抗體嗎為什麼
不能產生抗體
細菌被殺死後,就不能稱之為抗原,沒有抗原的刺激,是無法產生與之相應的抗體的。
抗體的概念:
抗體(antibody)指機體的免疫系統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細胞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反應的免疫球蛋白。
抗體規律:
(1)初次反應產生抗體:當抗原第一次進入機體時,需經一定的潛伏期才能產生抗體,且抗體產生的量也不多,在體內維持的時間也較短。 (2)再次反應產生抗體:當相同抗原第二次進入機體後,開始時,由於原有抗體中的一部分與再次進入的抗原結合,可使原有抗體量略為降低。隨後,抗體效價迅速大量增加,可比初次反應產生的多幾倍到幾十倍,在體內留存的時間亦較長。 (3)回憶反應產生抗體:由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經過一定時間後可逐漸消失。此時若再次接觸抗原,可使已消失的抗體快速上升。如再次刺激機體的抗原與初次相同,則稱為特異性回憶反應;若與初次反應不同,則稱為非特異性回憶反應。非特異性回憶反應引起的抗體的上升是暫時性的,短時間內即很快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