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湯勝天:什麼是生命科學藝術
人定勝天
開放分類: 成語、文化
詞 目 人定勝天
發 音 réndìng-shèngtiān
英 文 man can conquer nature
人定:人謀。典出《逸周書·文傳》:「兵強勝人,人強勝天。」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戰勝自然
登門就之,或人定勝天不可知?——《聊齋志異·蕭七》
"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常被解釋為「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其中,「人」指人類,「定」為一定能夠,「勝」為戰勝,「天」指自然,整個片語斷讀為「人/定/勝/天」。
其實,「人定勝天」的正確斷讀應該是「人定/勝/天」。宋·劉過《龍洲集·襄央歌》中寫到:「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其中的「兮」字為語氣詞,而「人定」是一個詞,那麼「定」就不是「一定能夠」的意思了。
與「人定勝天」相仿但出現得較早的成語是「人眾勝天」。《史記·伍子胥傳》有「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一句。如此看來,「人眾勝天」就不可能被斷讀成「人/眾/勝/天」,而只能是「人眾/勝/天」。
從語法上說,「人眾者勝天」中的「者」字和「人定兮勝天」中的「兮」字一樣,都是語氣詞,它告訴人們,「人眾」兩字和「人定」兩字都不能斷讀。弄清楚了《史記·伍子胥傳》中「天定亦能勝人」的「天定」是一個詞,那麼「天定亦能勝人」
中的「定」字,不可能是助動詞,也不能作「一定能夠」的意思解釋。否則,這個「一定能夠」和後面的「亦能」二字重復,有畫蛇添足之舉。
那麼「人定」是什麼意思?「天定」又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為,在軍事較量中有三個重要因素———天、地、人,並有古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可理解為機遇或氣候條件,「地利」為有利的地理條件,「人和」則是最重要的,意為眾人團結和氣。三者皆為軍事較量中取勝的重要因素,三國時期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典範。
俗話又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人定勝天」所說的「人定」是指上述三個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同時,「天定勝人」中「天定」是指三個重要因素之一的天。《成語詞典》將「人定勝天」中的「人定」解釋為人謀,並引用馮夢龍《喻世明言》和梁啟超《新羅馬》為例。《喻世明言》卷九:「卻又犯著惡相的,卻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反禍為福。此是人定勝天,非相法之不靈也」。從這段文章可看出,「人定勝天」並無「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之意,而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的因素(心地端正,肯積陰功等)比天命更為重要。梁啟超《新羅馬》六齣:「小生每念物極必反,人定勝天,怯大敵者非丈夫,造時勢者為俊傑,當仁不讓,舍我其誰?」文中的「人定勝天」的「勝」字,准確的理解應為「比……更為重要」,而不是「戰勝」之意。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兩者的排斥對立。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稱自己為「天子」,而沒有一定要戰勝老天爺的膽量。
趙大年先生在《環境意識和環境文學》一文(金台隨感)中,對人和自然有過精闢論述,現摘錄如下:
「其實,華夏先哲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近來深受中外學者重視。『天人合一』說的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我理解,它的核心,是把人類看做自然界的一個和諧的組成部分。雖說人乃萬物之靈,但人類與萬種生物一樣,都是由大地母親哺育,靠陽光雨露滋潤,才獲得生命和生存條件的。因此,妄談『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為所欲為,就有破壞環境和遭受大自然懲罰的危險。六年前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大家終於認識到,只有切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和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持續發展。這個認識,是在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經歷了無數慘痛教訓之後才獲得的。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本世紀末和新世紀全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環境意識,是當代最先進和最科學的思想之一。」
人定勝天,其本意是人定兮勝天,不是人兮定勝天。
人定勝天 (rén dìng shèng tiān)
解釋:人定:指人謀。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
出處:《逸周書·文傳》:「人強勝天。」宋·劉過《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
示例:彼雖不來,寧禁我不往,登門就之,或~不可知?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蕭七》
② 什麼是藝術
藝術可以從哲學與科學來定義:「哲學」就是挑起爭論的,「科學」就是能終止爭論的。"藝術"就是哲學與科學的抽象實體。
藝術是「藝」的含義之一。「藝」原是才藝和技術的統稱,詞義很廣,後慢慢加入各種優質思想而衍生出一種對美,思想,境界的術語。原有的含義更貼近「技藝」一詞。
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詩歌(文學)、舞蹈、戲劇、電影、電子游戲(第九藝術)等。
藝術有時被稱為精緻藝術或美術(英語:Fine Arts)指憑借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的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戲劇,小說等等)、視覺藝術(繪畫,素描,雕塑等)、圖文設計、造型藝術(如雕塑,造型),裝飾藝術(如馬賽克等),表演藝術(戲劇,舞蹈,音樂,相聲)。
在中文的描述中,藝術與美術常常劃上等號,在台灣教育界也常常出現爭議,時常造成相關藝術類目學生的困惑。
一般說來,藝術是廣義和廣泛的概念,美術是狹義的,僅是藝術的表達形式之一。「繪畫」、「雕塑」、「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等都為藝術分類范疇。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中英譯名也常常出現爭議,一般來說藝術由英文的Art代表,純美術則以Fine Art來代表。
③ 「泛生物藝術」帶來了哪些新觀念
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多藝術的參與,生物藝術在海外已經逐漸得到藝術領域的認可,很多國外的藝術院校開設了生物藝術的專業工作室,例如卡茨就是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和科技系的系主任。但在國內,生物藝術還只是剛剛萌芽,像李山一樣專注於生物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屈指可數。由於卡茨,包括李山這樣的藝術家,都將生物藝術定位在改變基因的分子層級,所以,實際上這樣的一來,生物藝術的技術門檻是非常高的。熟悉李山的策展人高嶺向記者介紹,做生物藝術的難度非常大,首先,如果涉及到實驗,就必須跟專業的科學實驗室合作,能夠做生物分子實驗的這些實驗室往往斥資巨額才能建成,而且都是國家級的,大學里都沒有。「他們決不會輕易與你合作,有錢也不行,你必須要能夠跟科學家用科學的語言對話,像李山他是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生物學,對很多實驗,他可以作為一個主導,科學家只是輔助他完成,如果你什麼都不懂,僅僅只是異想天開,科學家是不會理你的。」高嶺說。
不久前,藝術家吳珏輝與Regenovo公司合作,提取活體細胞組織進行繁殖培育,先對吳珏輝的耳朵進行3D掃描,然後再以細胞3D列印的方式,列印出一個立體的耳朵。吳珏輝把這個「人肉耳朵」封存在果凍中,作為一種食物,在由耿建翌發起的「想像力學實驗室」的「月食」活動中,與食客們一起「分享」。雖然這個耳朵的形狀並不是由基因生長而形成的,但吳珏輝合作的Regenovo公司,實際上正在從事人體器官的列印研究,一些簡單的組織正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一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領先的。怎樣說服這些高精尖的公司跟藝術家合作呢?吳珏輝告訴記者,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這也只能靠緣分。
那麼是否生物藝術就一定要依靠尖端的生物技術來完成活體實驗呢?如果不將生物藝術局限在這個層面呢?策展人魏穎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生物與藝術的跨界研究,魏穎具有分子生物學和藝術的雙重背景。她更傾向於「泛生物藝術」,即使用生物學觀念的藝術創作,或者使用了生物材料和技術來進行創作,「泛生物藝術「相較「生物藝術」,范圍更為廣泛。「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中,進行嚴格意義上的生物藝術創作,還是有一定門檻的。但『泛生物藝術』,就相對容易一些。比如說,你的作品題材中涉及了轉基因技術,討論它對社會帶來的影響;這比你直接去使用轉基因技術去做一個作品,會簡單很多,但是它同樣涉及了生物題材,對於藝術領域來說也是全新的。」
談到泛生物藝術更多的可能性,魏穎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科學對人的改變不亞於宗教,這在今後會越來越深刻,我現在的感覺是,在中國很多生物科學層面的東西對個人的影響還沒有那麼大,但是很快,就跟智能手機的發展一樣,可能十年之內,現在每個人都已經這么依賴手機了,以後也是一樣的,你現在覺得轉基因跟你很遠,可能用不了多少,基因治療就會推廣到實用層面,現在可能就比較昂貴,一旦技術成熟價格下降,你發現它那麼便利,每個人都會用。這裡面也會有社會批判,藝術不是科學,但它的所引發的思辯性討論對社會有意義的。所以我自己有一個小的工作室,就是泛生物藝術工作室(PBS,pan-bioart
studio),『泛』這個詞就是說不是嚴謹的一定要做活體的作品,類似的思考、思辨,包括科技哲學或者是科技的社會史這些都是可以引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生物題材涉及的並不是純技術問題,它跟社會學,哲學都是相互聯系的。」
幾個跟生物學相關的藝術案例
出生於1984年的藝術家任日,從2006年開始養蜂。任日博士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他最初對蜜蜂的興趣,源於對蜂巢作為一種自然雕塑與建築形態的研究,而蜂群高度社會化的集群生存模式,也吸引了任日去更深入地研究蜜蜂。
任日以「元塑」命名他針對蜜峰創作的其中一個系列,「元」意味著生命自然的本源,而「塑」則是一系列的干擾、協商與塑造的過程。在早期的《元塑I》系列中,任日在平面內做了世界地形圖的雛形,之後將其放入蜂箱,蜜蜂在這些地圖平面上築巢,形成一種類似浮雕性的作品。這是蜜蜂
「幾何學起源」與人類地理學的共築與同構。
2012年開始的《元塑II》系列中,藝術家脫離了社會學的符號,更多從一種空間,時間,物種與自然的思考角度入手。他選擇了一組由正多邊形幾何體、在幾何空間內找到一個中心位置,將蜂王放置其間,蜜蜂便圍繞其開始築巢,每隔七天,任日會翻動一次蜂巢的方向,原則上與原先已形成的蜂巢的空間方向相垂直。蜂巢的重力方向發生改變,而蜜蜂蜂巢自然狀態生長的方向與重力的方向一致,於是築造中的蜂巢會漸漸成一種「+」字形的構建,這是自然原始力與外來干預力的共同作用,所構成新的系統。
與《元塑II》中「兩種力」的主題相關,在《元塑III+2》中,他躺在地上一字伸開,讓蜜蜂從他身體的中部(肚臍)穿過,人體與蜜蜂群體同樣形成了一個交叉「+」字形的構建。這個構建是自然之力與干預之力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了不同物種的生存方式。
作為地球上最為「勤勞」的物種,蜜蜂集群化生存,具有高度的協作性與社會性。人類養殖蜜蜂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在漫長的與人類共存的過程當中,蜜蜂的組織方式又蘊含著怎樣的生物邏輯呢?到底哪些是天性與本能,哪些又是環境與外力干預的產物?在任日最新的《超集體》系列中,他嘗試去探索蜜蜂的某些社會性,「蜜蜂的很多生存模式,實際上是由於資源不足,而我想嘗試的是如果增加資源供給,是否能夠改變它們的生存方式?」
通過增加供給和人為操縱,任日正在構建一個「蜜蜂烏托邦」,通常一個蜂群只有一隻蜂王,但是任日卻讓多隻蜂王一起共存,一個蜂群往往與另一個蜂群保持距離,但是否也可以構建一個由多個蜂群組合而成的「聯盟」呢?
築巢是蜜蜂的基本活動,為此,任日還研發了使蜜蜂自己攜帶天然色素築巢的方法,這樣就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標記蜜蜂築巢,以展示不同蜂群的融合交匯在一起所形成形態。
「如果一個蜂群是一個國家的話,那麼《超集體》有點像諦造一個歐盟,它既有獨立性,又是共同體。蜜蜂的『社會』有某些權集的色彩,與人類發展的方向實際上是相反的,但是它的確可以讓人觀察到一種生物政治形態,由此反觀人類社會的種種問題。」
2015年,任日在德國獲得凱撒林藝術大獎最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大獎,這也是該獎項第一次頒發給亞洲的藝術家。對於自身的藝術實踐,任日說:「以某一種研究作為基礎來進行藝術創作,必須要嚴謹和系統化,否則就是只有一種膚淺的技術利用,只有經年累月進入系統內部,才能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從而進行一種藝術轉換。」
藝術家吳珏輝1980年生於杭州,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UFO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如果說任日的創作在探索自然生物的原生性和可變性,那麼吳珏輝的大多數創作都著眼於生物與技術化形態的結合。
2010年《器官計劃》,試圖將流行科技作為外來基因,侵入與再造肉體感官。未來的人們或許不再需要肉身,至少器官可以被替換。突破生理器官的局限,或許我們最終期盼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萬能介面,即插即用。《器官計劃》製造了一系列讓人體驗機器化器官的電子穿戴設備和互動裝置。
例如觀眾可以穿戴一幅內嵌了視頻眼鏡和麥克風的頭盔,同時外接一個USB設備,通過設定延時長度,來決定視聽感官與外部世界的時差。
《離線眼球》是一個眼鏡一樣的視頻裝置,上面吸附著一個內置攝像頭的人造眼球。利用發條倒計時,一旦歸零,伴隨一聲鈴響眼球自動脫落,滾到不知何處,
但眼球的視覺並未消失,而是通過 WiFi
信號將『看』到的畫面傳遞給視覺裝置的佩帶者。眼球可能隨機落入任何地方,那麼佩帶者也可以隨之看到任何場景。
2012年《腦電站2號》,利用「腦機介面」(BCI:一種可以捕捉觀眾視覺皮層腦波信號的機器設備)與光線製造一種冥想體驗,觀眾頭戴BCI,使得眼睛的睜開和閉合成為切換感知模式的開關。閉眼將點亮近在咫尺的燈泡,但光的穿透力使我們依然感受它的存在,光似乎是來自你的內部世界,和自身形成一種共鳴,隨著閉眼的持續,光將越來越亮;直到觀眾睜開眼睛,燈泡將漸漸熄滅,觀眾回到現實世界。
可以發現,上文所列舉的所有藝術家都是八零後。生物藝術,或是泛生物藝術,都是一個年輕的產物,它很大程度從科學研究及技術當中汲取藝術觀念的可能性。「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外2000年前後有一批生物藝術家起來了,因為生物技術當時已經普及化了,西方的藝術圈開始能夠接納和使用這些技術了。其實這就跟VR一樣,你把它當成一個媒介去用它,而不是說好像很高深和極端化。年輕藝術家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要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其實它跟編程甚至VR一樣,它只要是一個手段,你就可以使用它。國內做生物藝術的人還很少,設備和氛圍也沒有跟上,但是我覺得會很快,因為技術普及的速度會非常快,技術的普及必須會帶來觀念上的跟進。」魏穎說。
談到生物藝術與生物科學關系,策展人高嶺說:「藝術從古到今基本上都發生在『媒介體系』和『語言框架體系』這兩個東西裡面,像生物藝術實際上超出了這個體系范圍,那麼它的藝術價值在哪裡?科學技術必定是工具化的,實用化的,形而下的,而藝術是沒有『用處』的,它把科學的形而下轉化成為一種形而上的觀念,什麼叫『形而上者謂之道』,道是干什麼的?道不可能是為了什麼具體的東西服務的。生物技術為生物藝術提供了先進的科研成果與技術手段,藝術家通過這些發現與技術,去表達關於生命的主題。」
對於生物藝術在中國的評論現狀,策展人高嶺則在采訪中,對現階段國內藝術批評界人士對生物藝術的冷漠表示失望,「我們很多批評家選擇視而不見,這就像90年代行為藝術最火的時候,其實真正站出來談論行為藝術的批評家只有那麼幾個,大部分人是失語的,而現在很多人對生物藝術的態度也是一樣,其實藝術批評應該要關注藝術創作最前沿的問題。」
科技正在刷新我們的世界觀,也在改變著藝術的觀念。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問題,不久前,北京媒體雙年展發布,就以「技術倫理」為主題,其中一個部分就專門針對生物基因技術。
藝術家徐冰在談到「技術倫理」這一主題時,以自己的作品《蜻蜒之眼》作為案例,《蜻蜒之眼》是一部借用監視器畫面,剪輯而成的「故事片」,但作品的發布出現了問題,因為涉及到了他人的隱私問題,為尋求解決方案,徐冰也咨詢了很多律師,但「律師也說不清楚,並不是律師的水平不行,而是伴隨這些新技術產生的問題,在現有法律中確實找不到對應的條款。」徐冰說。《晴蜒之眼》雖然與生物藝術無關,但徐冰以此想要說的是,「我們今天的藝術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而藝術本身是一個相對傳統與古典的系統,如何將很多新事物放在這樣一個古老與古典的系統中,是很多今天的藝術家所要去做的事情。」
作者:熊曉翊
④ 什麼是藝術呢
1、藝術,迄今還沒有公認的定義。通常認為,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互聯網紓,表示對互聯網紓及自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
2、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
3、藝術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 藝術可以定義為「人類以創造美為主要目的的技術及其產品」。
4、藝術需要技術,但不是技術。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技術才是藝術?」古希臘人引入了「美」的概念,然而對技術的劃分並沒有因為這個概念的引入而變得簡單,恰恰相反,她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因為解釋「美」本身並不比解釋藝術更簡單。 「現代漢詞典」說: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客觀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藝術」(ART)在西文里本義為「人工造作」。
5、認識論認為:藝術是自然在人的頭腦里的「反映」,是一種意識形態;實踐論認為: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種勞動生產,所以藝術有「第二自然」之稱。
6、人類勞動是為了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一切藝術都要有一個創造主體和一個創造對象,因此,它既要有人的條件,又要有物的條件。人的條件包括藝術家的自然資稟、人生經驗和文化教養;物的條件包括社會類型、時代精神、民族特色、社會實況和問題,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加工改造的對象;此外還要加上用來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所以藝術既離不開人,也離不開物,它和美感一樣,也是主客觀的統一體。
⑤ 什麼是藝術
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
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而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拋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藝術是人類心裡真實情感的反映。
雖然文學也屬於藝術,但由於文學過於龐大,通常將文學單獨提出,再提到藝術一般不會包括文學。研究藝術的學科是藝術學。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爭議
在中文世界中,藝術與美術常常混為一談,特別在教育系統部分也常常出現爭議,有的時候造成了學藝術的學生產生相當的困惑。一般說來,藝術是廣泛的,美術是有范圍的。有一說為八大藝術,分別是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前七大都有淵遠的歷史可循,唯電影是近代才增列的。
我們一般所謂的「美術」(典型的例子是「美術學院」)指的是以繪畫、雕刻為核心的視覺造型藝術。而八大藝術中的其它分類則不在窄意「美術」的指稱之內。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中英譯名也常常出現爭議,一般來說藝術是指英文的Art,美術則以純美術Fine
Art來代表。但有很多情況下,Fine
Art也會被稱做藝術。
然而以當代的角度來看,仍有許多遺珠之憾在此八大藝術系統外,例如,數位藝術(Digital
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行為藝術,生物藝術等。這都造成當代藝術理論家的一塊戰場。通常來講,往往把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這一段時間內的藝術情態稱為現代藝術,但也有看法認為,是否可以稱為現代藝術是無法以這種方法來判定的。
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藝術史,越寫到當代,就越簡略,這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可逐漸觀察出一個趨勢就是,美術開始變成較舊的用詞,藝術因廣氾性高,常常被重疊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上。於是有人也漸漸的認為美術多指向於純美術。
這是一個短時間無法得出結論的爭議,可知的是藝術分類系統正在劇烈改變中。而美術的范圍性正漸漸的縮小。
藝術門類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繁復而且具有爭議。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攝影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⑥ 生物與藝術論文,1000字左右
現代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與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也稱生物工程。書面上的解釋是這樣的: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建立的創建新的生物類型或新生物機能的實用技術,是現代生物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隨著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發展了合成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工程學,開發生物資源,涉及農業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工業生物技術、醫葯生物技術與海洋生物技術,乃至空間生物技術等領域,將在21世紀開發細胞制葯廠、細胞計算機、生物太陽能技術等發揮關鍵作用。
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是被創造出來的。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藉此宣洩內心的慾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以前,如果讓我看到這兩種概念。斷然不會將它們聯系起來,一個是科學技術方面的學科,一個是文化欣賞方面的學科,起初看起來確實沒有什麼很大的關聯。不過我選了這門課以後發現,其實,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看似不相乾的事物聯系起來往往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於這個結論,我有以下的一些看法。
首先,現代生物技術在某一種角度來看也是一種藝術,一項關於生物技術的藝術,它的基礎單位就是細胞,是一切生命現象的基礎表達,現代生物技術通過對細胞、基因、組織、器官……的加工改造,來獲得人類所需產品的技術。就像是生物學中所說的人類對自然界的要求:認識——利用——再造——改造——創造。在我看來,這一點就和藝術設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結合各種智慧和方法創造的過程。它們的不同就在於,現代生物技術是對人類社會生存環境與條件的創造,應該歸為對物質的創造,是物質生活的藝術;而藝術設計是對抽象的美的詮釋,主要側重於創造更加美好的精神世界,應該歸為對精神的創造,是人們精神文明生活的藝術。它們當然可以結合起來,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有助於解決全球的重大難題:資源(能源)、人口、糧食、生態環境、健康與疾病和戰爭與災害。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會為我們保留一個更加美麗的地球,而良好的自然環境也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前提,藝術離不開生活,它雖然高於生活,但畢竟來源於生活。在生物技術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會慢慢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的時期,也將出現一個更加和諧、文明的社會形態,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社會的進步想當然也會帶來思想的革命,促使更多的新創意、新設計來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
其次,在人類文明開始的同時,藝術創作就沒有停止過,到如今尚還保存完好的藝術品,包括書籍、名人真跡、畫作、瓷器、書法、攝影照片等等不計其數,而這些記錄人類文明的藝術瑰寶現在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考驗,真菌的侵蝕是最大的威脅,許多珍貴藝術品都是由帆布、木材、紙或皮革製成。在溫暖潮濕環境下,它們會發霉、吸引微生物和昆蟲,導致腐敗或分解。如何保護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物,是擺在各國文物專家面前的難題。
藝術寶藏受到氣候變暖的威脅,腐爛速度正在加快。據報道,2007年2月9日至12日,專家們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舉行會議,討論保護藝術品的新辦法,如怎樣隔離微生物,怎樣清除藝術品上的真菌等。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生物工藝學項目帶頭人喬斯•路易斯•瑞麥茲表示:「藝術品的材料常常受到蟲子的青睞,而氣候變暖會增加真菌類和微生物的數量。」瑞麥茲認為:「生物方法較之物理或化學方法要溫和。」
而現代生物技術對藝術品的保護也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
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開啟了中國絲綢數千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證實了中國絲綢的歷史至少有5500年。但歷經千年仍很鮮艷的絲綢,往往在出土後不久便變得黯然失色、脆弱易碎。現在,中國專家用微生物材料保護出土的古代絲綢,使其不但保持形態,而且色澤鮮艷如新。
現在,我國保存完好的戰國時代絲織品大多發現於湖南、湖北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湖北江陵古城發現的馬山一號楚墓。該墓出土的絲綢數量之大、保存之完整,令世人驚嘆不已。現代技術的應用,解決了這些戰國絲綢的修復難題。湖北的文物保護專家首創的微生物保護法,將微生物滲透到絲綢內部,修復受損纖維素,或生成纖維素填充本已疏鬆的文物內部,起到加固定型作用。經過這些程序,出土絲綢的拉力強度由零增加到每平方米52克,可以折疊、捲曲、拿取而不會受到損傷。這些織造於公元前3世紀的絲織精品,目前均保存於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中。
國家「十五」攻關課題組專家還採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微生物材料,經過多年大量復雜的實驗,已取得「遺址中高含水木構件脫水定型的微生物方法」,和「無強度絲綢的微生物加固方法」兩項重大成果,成為文物保護領域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
藝術創作在不斷地發展,但前人留下的偉大文明不能棄之不顧,否則我們現在的創造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慢慢被時間摧毀,腐爛繼而消失不見。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利用微生物的修復方法是現今保護藝術品、保護人類文明最安全、最科學、破壞性最小的方法。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生物技術與藝術創作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靠先進的生物技術的支持,藝術才能長期的被保留下來,以繼續供人們欣賞和思考。
最後,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領域,現代生物技術也將會發揮它極大的、重要的作用。環境藝術設計是關於室內外空間的設計藝術,是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創造和美化。前面我已經提過,生物技術有助於解決人類的生態環境問題。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對自然地破壞很嚴重,人們建造房子、裝修家居的很多方法和利用到的很多材料都是既對自然有害也不利於人們健康生活的。而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我相信,終有一天,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並且那一天很快就會到來。這樣一來,我們將現代生物技術與藝術設計有效地結合起來,並加以利用和發展,人類社會必將變得更加美好和諧!
⑦ 轉基因藝術形式是什麼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生物體和生命過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在實驗室或畫廊和藝術家工作室使用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生物藝術作品。至於具體的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又是如何融入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不同的解讀。
一方面,這就像實驗室的場景,突出了來自未知科學領域的知識,干擾了來自科學實驗室的道德約束。美國干預了類似的項目並將其關閉。由此看來,生物藝術具有來自科學和社會干預的雙重危機,這也是生物藝術常被稱為「政治」的重要原因。另一個方面是,這種藝術往往沒有與視覺藝術或觀念藝術相一致的習慣形式,其狀態往往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藝術結論。更接近實驗室和科研過程,當然概念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表現在概念的產生和與人性的關繫上。還有這種被稱為熱點的新興藝術,同時它的基礎是建立在非藝術實驗室的基礎上,或者更大膽地觸及生活的秘密,所以它身上披著新藝術的外衣一方面,另一方面完全偏離。
⑧ 藝術范疇寬廣。請問:什麼叫藝術
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
藝術和科學不同,科學藉助人類的理性反映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藝術藉助人類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科學更多的是「發現」,而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藝術是拋棄人類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認識。藝術是人類心裡真實情感的反映。
雖然文學也屬於藝術,但由於文學過於龐大,通常將文學單獨提出,再提到藝術一般不會包括文學。研究藝術的學科是藝術學。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爭議
在中文世界中,藝術與美術常常混為一談,特別在教育系統部分也常常出現爭議,有的時候造成了學藝術的學生產生相當的困惑。一般說來,藝術是廣泛的,美術是有范圍的。有一說為八大藝術,分別是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戲劇、舞蹈、電影。前七大都有淵遠的歷史可循,唯電影是近代才增列的。
我們一般所謂的「美術」(典型的例子是「美術學院」)指的是以繪畫、雕刻為核心的視覺造型藝術。而八大藝術中的其它分類則不在窄意「美術」的指稱之內。
關於藝術與美術的中英譯名也常常出現爭議,一般來說藝術是指英文的Art,美術則以純美術Fine Art來代表。但有很多情況下,Fine Art也會被稱做藝術。
然而以當代的角度來看,仍有許多遺珠之憾在此八大藝術系統外,例如,數位藝術(Digital Art),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行為藝術,生物藝術等。這都造成當代藝術理論家的一塊戰場。通常來講,往往把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這一段時間內的藝術情態稱為現代藝術,但也有看法認為,是否可以稱為現代藝術是無法以這種方法來判定的。
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藝術史,越寫到當代,就越簡略,這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可逐漸觀察出一個趨勢就是,美術開始變成較舊的用詞,藝術因廣氾性高,常常被重疊到許多不同的領域上。於是有人也漸漸的認為美術多指向於純美術。
這是一個短時間無法得出結論的爭議,可知的是藝術分類系統正在劇烈改變中。而美術的范圍性正漸漸的縮小。
藝術門類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在時間軸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繁復而且具有爭議。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等)
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
視聽藝術(電影,電視等)
語言藝術(文學等)
綜合藝術(戲劇、攝影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參考資料:維基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