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有哪些
一是就地保護。
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區域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這就是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二是遷地保護。
就是把保護對象遷出原地移入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等進行保護和管理。
三是立法保護。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
相關信息: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為人類提供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
中醫葯絕大部分來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間接用於醫葯的生物已超過3萬種。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於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基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2.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1.去動物園不要投喂瀕臨滅絕的動物;
2.不要吃瀕臨滅絕的動物,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就是被人類吃掉的;
3.遇到別人正在傷害瀕危動物,自己也不要沖動,應該冷靜下來,向當地的警察局\動物保護協會舉報;
4.向你的家人\朋友宣傳,告訴他們,生物的多樣性需要我們的保護;
5.努力學習,將來,能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
要是世界上多幾個關心環境,關心大自然的人就好了
3.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
1、加強統籌協調。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國務院專門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由分管副總理任主任。我們要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的領導下,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進一步強化部門協調、聯動,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形成合力。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物遺傳資源的多樣性,涉及到多部門,我們國家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國家委員會,這在國際上也是少有的。
2、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律體系。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保障,加快推進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家公園法、濕地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的制修訂工作,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相應的地方性法律法規,這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
3、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觀測技術標准體系。
這方面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抓緊摸清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本底狀況,包括加快整合各類生物遺傳資源的信息,建立完善基礎信息庫,實現數據共享。
4、健全並完善生物多樣性評估體系。
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評估。我們要說清各種保護工程、保護項目,包括保護地的建設,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際成效如何。有些建設開發活動,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我們也要分析清楚,採取相應的對策。
5、持續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不斷完善我國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網路。就地保護就是保護地體系建設,遷地保護就是動物園和園圃建設。
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邀請各方到昆明參加會議,我們也希望這次會議辦成一次富有成果、承前啟後的重要會議,當然這需要整個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4.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四種措施是什麼
一是就地保護,大多是建自然保護區,比如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等;
二是遷地保護,大多轉移到動物園或植物園,比如,水杉種子帶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園種植等;
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
四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護,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人和自然都有好處。就地保護利用原生態的環境使被保護的生物能夠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時間去適應環境,能夠保證動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國際措施
世界各國正在採取一致行為以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生物多樣性危機。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里約宣言》,在所發布的《地球憲章》中指出,「地球提供了生命演化所必需的條件,生命群落的恢復力和人類的福祉依賴於:保護一個擁有所有生態系統、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肥沃的土壤、純凈的水和清潔的空氣的健全的生物圈。資源有限的全球環境是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
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多樣性和美麗是一種神聖的職責」。《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共有196個締約方,中國是最早的締約方之一。
該公約具有法律約束力,旨在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和地球上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
5. 為什麼及如何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及其環境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各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海洋受到了來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的污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2000年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6億元。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突發性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7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0萬元以上)3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12起。2000年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20餘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4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起。日益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這一問題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及各國的政府的極大關注。為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在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努力下,國際社會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公約,它們對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沿海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針對本國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法律,國際社會也針對世界海洋污染制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但是,海洋環境污染的形勢還是非常嚴重。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空氣污染、躁音污染、淡水污染等。本文只就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對策作一探討。
一、造成污染的原因
1、船舶造成的污染
何謂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縱、海上事故及經由船舶進行海上傾倒致使各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海洋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船舶造成污染的特徵:(1)經由船舶將各類污染物質引入海洋。(2)污染物質進入海洋是由於人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也就是說污染行為在主觀上表現為人的故意或過失。(如:洗艙污水、機艙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3)污染物進入海洋後,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
船舶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現為:(1)船舶操作污染源,這種污染的產生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員的故意或過失造成的。如:有的船舶工作人員故意的將含有有害物質的洗艙污水排入海洋,船舶機艙工作人員故意將含有污油的機艙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還有的由於工作責任心不強錯開伐門將燃油排入海洋。(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於發生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擱淺、觸礁等事故使各種污染物質,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艙由於事故破裂造成的滲漏對海洋造成的污染。(3)船舶傾倒污染源;這種污染源的產生,主要表現在,經由船舶故意的將陸地工廠生產所產生的生產廢料、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產生的帶有污染物質的污泥污水,傾倒入海洋。所以說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
2、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
我國海域石油蘊藏量十分豐富,目前多數開發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開發。隨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飛速發展,有的鑽井船和採油平台,人為的將大量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不斷地排入海洋,因此,海洋石油開發也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我國近海海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現在;(1)生活廢棄物、生產(工作)廢棄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2)意外漏油、溢油、井噴等事故的發生。(3)人為過程中和自然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流入海洋中。石油進入海水中,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石油進入海水後,使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被石油吸收,油膜覆蓋於水面,使海水與大氣隔離,造成海水缺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對幼魚和魚卵的危害是很大的,在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來的幼魚魚體扭曲並且無生命力,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大量的魚卵和幼魚使其死亡。油污使經濟魚類、貝類等海產品產生油臭味,成年魚類、貝類長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其體內蓄積了某些有害物質,當進入市場被人食用後危害人類健康。
3、工廠對海洋的污染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跨越,沿海居民對灘塗養殖利用面積正逐年擴大。從養魚、養蝦、養蟹、到養殖比前述更有經濟價值、更珍奇的水生動植物。這些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水產市場的繁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提高了飲食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給一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可是,近幾年來,在我國沿海時常發生海水赤潮等海水變質現象。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氣侯因素外,再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面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現在,(1)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2)含有污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樂亭縣19家養殖戶狀告河北省遷安市書畫紙業有限公司等五單位灘塗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就是典型的陸地工廠利用通海河道排污造成海洋污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王灘鎮小河子(灤河)入海口兩岸對蝦和灘塗貝類養殖區從事日本對蝦和青蛤養殖。灤河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內,從承德流經唐山地區的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於樂亭縣姜各庄入海。灤河在灤縣響螳分流,進入樂亭中部的支流最終流入小河子,在王灘鎮新海庄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有上萬畝蝦池及灘塗貝類養殖區。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灤河上游排放污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部分漁業水域污染而引起養殖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兩岸受污染水域的養殖面積共計7056.15畝,其中對蝦養殖水面面積6561.15畝,灘塗貝類養殖面積495畝。5月30日調查人員對小河子閘養殖區的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現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對蝦的平均死亡率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系唐山市灤河沿岸工礦企業向灤河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污水所致。
二、防治、保護海洋污染的對策
海洋的污染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是一個長期積累,逐漸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只抓單項治理是不能真正解決海洋污染問題的。眾所周知,我國從1979年以來相繼制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港口的水域保護條例》等專門涉及到環境保護及防止海洋污染,水污染的法律法規。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對鄉鎮企業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防止污染,在鄉鎮企業的注冊登記、生產項目、防污設施等,均作了明確規定,「鄉鎮企業必須遵守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指導下,採取措施,積極發展無污染、少污染和低資源消耗的企業,切實防治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保護和改善環境。」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實施鄉鎮企業環境保護規劃,提高鄉鎮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鄉鎮企業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鄉鎮企業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鄉鎮企業不得採用或者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不得生產和經營國家命令禁止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標准,嚴重污染環境的,必須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依法關閉、停產或者轉產。」
隨著環境的逐漸惡化,各種災難以不同形式逼近大眾生活,引起了公眾及政府的極大關注。為了遏制環境的繼續惡化,政府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公眾自行組織的以環保為主題的各種活動也掀起了高潮。
從我國現階段的海洋污染現象看,主要污染並不是老百姓造成的。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工農業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都是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因為各種原因先後造成的。對於老百姓來說,衡量一個城市的環境好與壞,往往只注意該城市的表面衛生情況,街道是否整潔,市場是否繁榮,一般不會去研究表面環境好的城市,她的污水處理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是否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了污染。以大連市為例,去過大連的人都會說,大連的環境真好,可又有誰會去研究她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當你分析了大連環境統計數字後就可以看出海洋污染的產生源了,大連市環渤海的入海排污口的數量達66處,佔全國主要入海排污口的30.4%。這只是對大連一個城市的數據統計,而環渤海地區有三省一市,大部分的城市污水或直接排入海洋或排入與海相通的河流,所以說我國的內海—渤海的污染主要來之陸地是有根據的。無論是船舶對海洋的污染,還是陸地對海洋的污染。其結果都是對人類、海洋生物、海洋植物乃至整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我認為:(1)加強執法力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對政府環保職能部門的執法監督,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將環保工作提到日事日程上來。(2)加強對船舶及鑽井、採油平台的防污管理,首先應對船舶及鑽井、採油平台所有人的管理者,必須進行防污教育,增強防污意識,提高除污救災技能。作業者必須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去做。使污水處理設備始終處於良好工作狀態,嚴把除污化學試劑的質量關,嚴禁使用有毒的化學試劑除污。(3)各地漁政部門、港監防污部門應對本轄區內的水域的污染狀況,污染源、地理環境、水文狀況、生物資源狀況等必須了解清楚,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作出防污規劃,當好政府的參謀,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可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好的減災方案。
總之,環境保護的責任是重大的,它關繫到子孫後代,故,要求每個人都應作到了解環保、支持環保,提高全民對環保的防範意識,行成全民關心環保。讓我們攜起手來與一切影響環保的人和事作斗爭吧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復合體,在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難把它們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在環境問題中還有另外一些較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資源問題、海洋污染問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城市環境問題、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以下僅就海洋污染問題作一介紹。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後,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後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並先後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於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保護環境
「我想有個家,我想有個家,我想有個家……家!在哪兒呢???」這是增城電視台〈〈公益〉〉欄目中播出的動畫片,一對無家可歸的可憐小鳥所說的一句話。就這一句話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環境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它們。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臭氧層是大地的保護傘;淡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泉。不過人們總是把環保掛在嘴邊,而沒有採取保護行動,人們要知道:環保重在實際啊!
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可是有些人卻還不知道這些,每當我看見草坪被那些人踐踏,愛護花草的標語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難受極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樹木,我真不敢想像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我三年級時學過《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過度砍伐樹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沖沒了村莊。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難道還能讓這種事情再發生在我們城市中嗎?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是社會的財富,我們應當珍惜它們。我從〈〈嶺南少年報〉〉和〈〈現代小學生報〉〉中知道:美洲獵豹已長離世間;猛馬象早已喪命冰河;劍齒虎早就滅絕;歐洲大雷鳥接近滅絕;鯨類正苟延殘喘;非洲象被逼在絕種深淵邊。從現在開始,從我做起,少吃野生動物,阻止捕獵者獵取動物。記得2003年SARS蔓延,都是因為人們吃果子狸,由冠狀病毒變異而引起非典。
我從網上獲得臭氧層被稱為大地的保護傘,因為它可以擋住大部分紫外線,如果沒有臭氧層的話,一剎那,大地將盡被烤焦。因為人們大量使用化學葯品,南極上空已露出了個大洞。
淡水也非常寶貴,據電視新聞報道:全球百分之七十的水屬於鹽水,這種水不可飲用。據統計:三個人之中,就會有一人缺水,何況現在也沒有發明出鹽水轉化機。水流聲「嘩嘩」一定是有人沒有擰緊水龍頭,節約用水只是掛在嘴邊,根本沒有人記住,那些不自覺的人洗完手之後,不關緊水龍頭,讓那些淡水白白流走。
總而言之,保護環境,再不能掛在嘴邊,要重在實際行動。大家要用我們的雙手保護我們這個美麗而又脆弱的地球
參考資料:引用
6. 圍海造陸可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那些影響
1、帶來赤潮
圍海造陸使海水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港內納潮量減少,海水的自凈能力也隨之減弱,導致水質日益惡化,加上圍海造陸的陸地主要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各種污染物較多,引發赤潮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2、毀掉紅樹林
近40年,我國紅樹林面積由4.83萬公頃銳減到1.51萬公頃,大部分是因為圍海造陸給毀掉的,紅樹林資源銳減換來的是海濱生態環境的惡化、海岸國土侵蝕日益嚴重、林區和近海漁業資源減少。
3、破壞生態平衡
不合理的圍海造陸,破壞海岸自然景觀環境,破壞海洋生物鏈,使海洋生物銳減,造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問題,不少海灣的自然環境因不合理的圍海造陸活動而改變,嚴重損害了其棲息生物的生態環境。
(6)圍海造路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擴展閱讀:
圍海造陸方法
在圍海造陸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應用現代高精度測量技術。簡單地說,實時RTK(Real-Time Kinematie)是由GPS信號接收機、數據實系統和數據的實時處理系統三大部分組成。
在RTK工作模式下,基準站的GPS接收機放置在精確坐標的點位上,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及站坐標信息採用專用數據格式發射至流動站,流動站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參考站的數據,並採集GPS觀測數據。
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瞬時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成果,測量精度准確到到厘米級。
7.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
分兩種:一是就地保護,大多是建自然保護區,比如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等;二是遷地保護,大多轉移到動物園或植物園,比如,水杉種子帶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園種植等;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四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護,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人和自然都有好處。就地保護利用原生態的環境使被保護的生物能夠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時間去適應環境,能夠保證動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們需要建立更多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地,來保護珍稀和瀕危的動植物物種和生態系統;也需要建立種質基因庫,保護珍貴的遺傳多樣性;對於那些已經遭受破壞或正在發生衰退的生境,需要投注資金和技術,進行減輕環境壓力和生境恢復的工作;同時,關注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民眾生計,幫助他們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增強保護其傳統文化的能力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內容。
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形成的,而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並與其他物種相互聯系;另一方面,某種生物數量的減少或絕滅,也必然影響他所在的生態系統。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如:建立自然保護區等。
8.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1. 培養尊重生命、尊重其他生物種的生存權的觀念。
2. 加強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之監察及治理以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3. 盡可能的完善生物基因庫及種苗的保存。
4. 募款或政府經費補助基礎科學研究,以盡可能研究了解生物、生態的基礎知識(如各物種的分布調查等等)。
5. 設立高級別政府部門並聯合專業保育社團,制定保育計劃並執行目標進度管制。
6. 7..........
9.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哪些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
2、遷地保護: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
3、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4、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
1、首先,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葯材和多種工業原料。
2、生物多樣性還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生物多樣性在大氣層成分、地球表面溫度、地表沉積層氧化還原電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調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4、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將有益於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保存。
10.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水平上採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護,即建立自然保護區,
2 .遷地保護,如建立遺傳資源種質庫、植物基因庫,以及野生動物園和植物園及水族館等。
3. 制定必要的法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損失的活動進行打擊和控制。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動,這必須所有締約國廣泛合作,積極行動,制定必要的法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損失的活動進行打擊和控制,對瀕臨滅絕的物種、破壞嚴重的生態系統和遺傳資源實行有效的保護和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