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的影響
非生物因素,我們首先說陽光
沒有陽光,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僅影響植物的生活,還影響植物的分布。在陸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強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層的弱光下才能生長得好,如葯用植物人參、三七等。
對動物的影響也是很明顯。陽光能夠影響動物的體色。例如,大多數魚身體背面的顏色較深,腹面淺淡,這就與陽光的照射有關系。
光照還能影響動物的生長 發育。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把蚜蟲培養在連續無光照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沒有翅;把蚜蟲培養在光暗交替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個體大多有翅。
地球上溫度變化的幅度極大,但適於生物生存的溫度范圍卻很窄。過熱或過冷,都會使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無法正常進行,甚至使生物死亡。
以動物為例,大多數動物 生活在-2~50 ℃的溫度范圍內,如果環境溫度超過了這個范圍,很多動物就難以生存了。溫度還與植物的分布有著密切關系,對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也有影響。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水。在組成生物體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體的含水量一般為60%~80%,有的高達90%以上。動物體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魚的含水量為70%,人體的含水量,初生嬰兒為72%,成人為65
Ⅱ 影響麥田中小麥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態系統中影響小麥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蚜蟲、田鼠、人、雜草等生物。
非生物因素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雜草與小麥共同爭奪陽光、水、營養等,蚜蟲主要靠吸取小麥上的營養為食,田鼠吃小麥以此為食,它們都對小麥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要使小麥生長良好就要經常的除去雜草,用生物方法除去蚜蟲,同時做好滅鼠的工作。
冬型品種適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半冬型為14~16℃,春性為12~14℃。溫空的高低受地理緯度和海拔的影響,即緯度和海拔愈高,氣溫愈低,播種期可早些。
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小麥光照階段在春化階段之後。
小麥生產的基本條件:
1、小麥對土壤的要求。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良好的土層是小麥適宜生長的土壤。
如畝產400--500kg小麥,要求耕作層(熟土層)厚度30cm左右,有機質含量1%以上,全氮0.06%以上,速效氮30—40mg/kg,有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鉀80mg/kg以上。
2、小麥對養分的要求。每生產100kg小麥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3kg,P2O5l—1.5kg
K202—4kg,N:P:K=3:1:3。一般有機肥當季利用率20—25%,氮素化肥50—70%,磷肥15-30%,鉀肥50—70%。
施肥量要根據目標產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和多年試驗結果確定。
Ⅲ 早春播種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地,其主要作是什麼「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影響鴨的生活的非生物...
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分和溫度。對鴨子來說,水、溫度、陽光等都有影響。日照長短影響其繁殖行為。
Ⅳ 影響小麥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麥的正常生長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求解。
冬小麥的一生在秋高氣爽時播種,冬春乾旱中生長,最後在高溫炎熱下成熟。在240一270天的日子裡,經播種、出苗、分櫱、越冬、返青、起身、拔節、挑旗、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等13個階段,遭受寒冷、乾旱、霜凍、乾熱風、蟲害、病害等災害,最終奉獻上我們辛勤勞作的產品一籽粒。但是,每一塊地塊所獲得的籽粒多少卻是不同的,原因是:小麥產量和其他事物的變化規律一樣,是由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所決定的。內因就是品種的特徵特性,外因就是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如光、熱、水、氣、肥,光與熱主要依靠太陽,水、肥、氣一部分來自大自然,更多的則是靠人們在栽培過程中的供應與調節,這種調節是通過土壤對小麥的生長發育發生作用,受土壤的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產量,可以說,土、肥、水是小麥生產的基本條件:
1、小麥對土壤的要求。有機質豐富,結構良好,養分充足,保水力強,通氣性良好的土層是小麥適宜生長的土壤。如畝產400--500kg小麥,要求耕作層(熟土層)厚度30cm左右,有機質含量1%以上,全氮0.06%以上,速效氮30—40mg/kg,有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鉀80mg/kg以上。
2、小麥對養分的要求。每生產100kg小麥籽粒,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3kg,P2O5l—1.5kg,K202—4kg,N:P:K=3:1:3。一般有機肥當季利用率20—25%,氮素化肥50—70%,磷肥15-30%,鉀肥50—70%。施肥量要根據目標產量、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和多年試驗結果確定。
3、小麥對水分的要求。小麥一生耗水量400--600mm(每畝260—400m3),其中,地面蒸發約占總耗水量的30—40%(這部分水是從播種到拔節前,葉片未能完全覆蓋地表而被蒸發掉的),葉面蒸騰佔60—70%。隨著產量的提高,耗水量也有所增加,生產100kg小麥,耗水量為187m3,生產500kg小麥,耗水量為330—350m3。
4、小麥對溫度的要求。小麥從播種到成熟需要0℃以上的活動積溫1700--2400℃。播種出苗要求氣溫15—18℃,0℃以上積溫120℃。當氣溫降到0℃時,停止生長,開始越冬,越冬期一般85—122天,氣溫高於3℃時返青,0一7℃進入春化階段,8-10℃時拔節,拔節一周後可耐-3℃的低溫,兩周後僅可耐-1℃的低溫。15—25℃最有利灌漿,27℃是臨界溫度,高於27℃灌漿速度慢,干物質積累少,直接影響籽粒的產量。
Ⅳ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明什麼影響生物的生活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說明溫度影響生物的生活。種子萌發必須同時滿足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外界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以及種子不在休眠期。「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時節,我國很多地方農民忙著春耕播種,說明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
適宜的溫度
各類種子的萌發一般都有最低、最適合、最高三個基點溫度。溫帶植物種子萌發,要求的溫度范圍比熱帶的低。如溫帶起源植物小麥萌發的三個基點溫度分別為:0~5℃, 25~31℃, 31~37℃;而熱帶起源的植物水稻的三基點則分別為10~13℃,25~35℃,38~40℃。
還有許多植物種子在晝夜變動的溫度下比在恆溫條件下更易於萌發。例如小糠草種子在21℃下萌發率為53%,在28℃下也只有72%,但在晝夜溫度交替變動於28℃和21℃之間的情況下發芽率可達95%。種子萌發所要求的溫度還常因其他環境條件(如水分)不同而有差異,幼根和幼芽生長的最適溫度也不相同。
Ⅵ 穀雨前後,種瓜點豆 體現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因為這一個季節前後雨水會比較多而且溫度這些方面也比較適合,所以主要體現的是水這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Ⅶ 長江中下游地區栽培的小麥都是在初冬播種的,如果改為春季播種,則小麥不抽穗結實這主要是由於哪種非生物
環境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溫度的高低對一些二年生植物的花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冬小麥是在秋季播種時萌發,第二年夏初開花和結實.對這類植物來說,秋末冬初的低溫就成為開花必需的條件.長江中下游地區栽培的小麥都是在初冬播種的,如果改為春季播種,則小麥不抽穗結實這主要是由於溫度影響所致. 故選:A. |
Ⅷ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說的是哪種非生物因素
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Ⅸ 影響植物生長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1、日常生活中總有「春蘭秋菊」、「南桔北梨」之說,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異的生態因素依次是光和溫度
2、影響植物垂直分布是各種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
對於海拔高度相同的植物垂直分布,主導作用是光照.
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主導作用是溫度
3、大多數生物群落在空間上有垂直分層現象,稱為群落的垂直結構。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動物垂直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光照、食物
4、東北某林區,山區是落葉闊葉林,中部是紅松林,山頂是冷杉林,造成這種分布狀況的主要因素是溫度
5、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溫度、水分等。
光: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並儲存能量。動物則直接或間接依賴植物生存。例:菊花在秋季開花(植物分長、短日照植物),深海中無植物的生長。山的陽面植物生長好;光對動物影響也很大,例:日照長短能影響動物繁殖活動,貂、鼬等需在長日照條件下進行繁殖;鹿和山羊要在短日照條件下繁殖。
溫度:溫度影響各種生物。例如:影響生物生存(動物生存於-2─50度);影響植物的分布:南柑,北梨,冷─針葉林,熱─闊葉林;影響動物的形態(極地狐和沙漠狐)、生活習性(動物的冬眠和夏眠)。
水: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年降雨量決定陸生生物分布;影響生物體的結構、生育和習性特點。乾旱葉枯萎,生長受阻;土壤中水分過多導致空氣減少,影響植物根系的呼吸,嚴重時會使植物窒息而死。對動物來說,缺水比缺少食物後果更為嚴重。在乾旱荒漠地區,只有少數耐乾旱動植物能生存;在雨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
7、長白山植物的垂直分布與海洋藻類的垂直分布分別受什麼因素的影響所致是溫度與光照或海洋中的植物與高山上的植物均具有分層分布現象,其主要生態因素分別是光照、溫度。
Ⅹ 為什麼要給農作物施肥這說明農作物還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施肥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植物所需養分,並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培肥地力以及提高經濟效益。
說明農作物生長受到水分、溫度、光照時間、土地鹽鹼度,土壤肥力的影響。
同時在追肥期內,要把握好施肥量,不要一次施足,可將需要追肥量分幾次施入,減少每次施肥量,不僅可以防止化肥過量燒苗,而且還可防止化肥揮發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