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疣狀贅生物名詞解釋
疣狀贅生物:風濕性心內膜炎,病變瓣膜表面,尤以閉鎖緣向血流面的具皮細胞,由於受到瓣膜開、關時的摩擦,易發生變性、脫落,暴露其下的膠原,誘導血小板在該處沉積、凝集,形成白色血栓,稱疣狀贅生物。
❷ 紅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血栓形成首先為血小板在內膜受損部位粘集,血小板體積增大,伸出偽足而發生變形,呈不規則圓形。同時釋放ADP從血流中粘集更多的血小板,形成血小板堆。血小板堆內的血小板逐漸腫脹,相互接觸並融合,邊界不清,血小板內顆粒大量釋放,致血小板顆粒大量減少或消失,細胞器亦消失,變成均質無結構的狀態,稱血小板粘性變態。這時血小板釋出的大量內源性ADP、TXA2和血中凝血酶三者共同作用,啟動凝血過程,使粘性變態的血小板堆牢固附著於血管壁損傷處,加上少量纖維蛋白沉積,體積不斷增大,形成質較堅實的灰白色小丘,稱為「白色血栓」。主要成分:由珊瑚狀的血小板梁構成(析出性血栓)。常見於心臟和動脈內膜(風濕性心內膜炎「疣狀贅生物」),以及靜脈血栓的起始部。
「混合血栓」(延續性血栓體)白色血栓形成後,使血流進一步減慢和產生渦流,在血小板小梁間血流緩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濃度增加,導致凝血過程。主要成分:由大量纖維蛋白(纖維素網狀結構)及網羅的許多紅細胞及少量白細胞,形成紅白相間的層狀波紋樣,稱為「混合血栓」,又稱為層狀血栓。它構成靜脈延續性血栓的體部。
「紅色血栓」(延續性血栓的尾)當血栓繼續延長增大,以致完全阻塞管腔時,則血流停止,局部血液迅速凝固,其成分主要為紅細胞,其間有少量白細胞和纖維蛋白,色暗紅。紅色血栓亦稱凝固性血栓。陳舊的紅色血栓脫落而形成栓塞。
「透明血栓」(微血栓)發生於微循環小血管內的血栓,鏡下見血栓呈粉紅色,略透明。微血栓主要由纖維素及血小板組成,故也稱「纖維素性血栓」。臨床常見於休克、嚴重感染、敗血症、晚期癌症等所引起的DIC時。
❸ 心瓣膜,動脈,靜脈,毛細血管處形成的血栓各有何特點
心瓣膜和動脈的血栓為白色血栓。靜脈延續性血栓的頭部、體部以及尾部依次為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紅色血栓。毛細血管處的血栓多為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主要成分為血小板和纖維蛋白,肉眼觀灰白色、贅生物狀,與血管壁黏著,不易脫落。舉例:急性風濕性心內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心瓣膜上的疣狀贅生物。
混合血栓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纖維素和紅細胞,肉眼觀灰白與紅褐相間的條紋,粗糙乾燥的圓柱狀,與血管壁粘連不易脫落。舉例:房顫、二尖瓣狹窄時左房的球形血栓,動脈瘤的附壁血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潰破部位的血栓。
紅色血栓主要成分是纖維素、紅細胞和白細胞,肉眼觀暗紅色,新鮮時濕潤有彈性,與血管壁無粘連。舉例:下肢深靜脈的栓塞。
透明血栓主要成分是纖維蛋白,只鏡下可見,常見於休克晚期以及DIC(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微小血栓。
❹ 風濕性心內膜炎的瓣膜閉鎖緣上的疣狀贅生物是指什麼
風濕性心內膜炎病變主要累及二尖瓣,特徵性病理為瓣膜閉鎖緣上的疣狀贅生物,該物質是由於瓣膜啟閉過程中摩擦,受損,導致變性、脫落,從而使膠原暴露,吸引血小板的聚集、粘附、沉積,形成血栓。所以風濕性心內膜炎的閉鎖緣上的疣狀贅生物是指:瓣膜上的附壁血栓。
❺ 風濕性心內膜炎瓣膜上贅生物主要包括哪些成分
血小板與纖維素。
風濕性心內膜炎病變主要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為二尖瓣和主動脈瓣同時受累。病變初期,受累瓣膜腫脹,瓣膜內出現黏液變性和纖維素樣壞死,漿液滲出和炎細胞浸潤,病變瓣膜表面,尤以瓣膜閉鎖緣上形成單行排列、直徑為1~2mm的疣狀贅生物。
贅生物呈灰白色半透明狀,附著牢固,不易脫落。光鏡下贅生物由血小板和纖維素構成,伴小灶狀的纖維素樣壞死,其周圍可以現少量的Aschoff細胞。
(5)白色血栓為什麼常見於疣狀贅生物擴展閱讀
病理變化
編輯
肉眼觀,病變早期受累的瓣膜腫脹、增厚,失去光澤,繼而病變瓣膜不斷受到血流沖擊和瓣膜不停的關閉和開放等摩擦作用,使瓣膜表面,尤以閉鎖緣處內膜損傷,形成粗糙面,導致血小板在該處沉積、凝集,形成串珠狀單行排列的,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的,與瓣膜粘連牢固不易脫落的疣狀贅生物。
鏡下,瓣膜膠原纖維腫脹,黏液樣變性及纖維素樣壞死。疣狀贅生物是由血小板和纖維素構成的白色血栓。其基底部有少許的炎細胞浸潤,有時可見腫大的纖維母細胞和多少不等的風濕細胞,典型的風濕小體少見。
❻ 下列各項中,屬於白色血栓的是
正確答案為:D選項
答案解析:屬於白色血栓的是疣狀血栓性心內膜炎的疣狀贅生物。延續血栓的體部為混合血栓;阻塞肺動脈主幹的血栓栓子為紅色血栓;基底動脈的血栓和阻塞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的血栓多為局部血栓形成。
❼ 白色血栓的介紹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發生於血流較快的部位(如動脈、心瓣膜、心腔內)或血栓形成時血流較快的時期(如靜脈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續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頭部)。
❽ 血栓的類型以及各自的鏡下主要成分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在可變的流體依賴型(variable flow dependent patterns)中,血栓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積聚的白細胞和陷入的紅細胞組成。血栓形成的機理心、血管內膜損傷(1)內膜受到損傷時,內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內皮下的膠原纖維裸露,從而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的Ⅻ因子,內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 (2)損傷的內膜可以釋放組織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 (3)受損傷的內膜變粗糙,使血小板易於聚集,主要黏附於裸露的膠原纖維上。血流改變血流變慢和血流產生漩渦等。血液性質改變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見於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嚴重創傷、產後及大手術後。血栓分類 1.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發生於血流較速的部位(如動脈、心室)或血栓形成時血流較速的時期〔如靜脈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續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頭部〕。鏡下,白色血栓主要由許多聚集呈珊瑚狀的血小板小梁構成,其表面有許多中性白細胞粘附,形成白細胞邊層,推測是由於纖維素崩解產物的趨化作用吸引而來。血小板小梁之間由於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網狀的纖維素,其網眼內含有少量紅細胞。肉眼觀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紋,質硬,與血管壁緊連。 血栓 2.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靜脈的延續性血栓的主要部分(體部),呈紅色與白色條紋層層相間,即是混合性血栓。其形成過程是:以血小板小梁為主的血栓不斷增長以致其下游血流形成漩渦,從而再生成另一個以血小板為主的血栓,在兩者之間的血液乃發生凝固,成為以紅細胞為主的血栓。如是交替進行,乃成混合性血栓。在二尖瓣狹窄和心房纖維顫動時,在左心房可形成球形血栓;這種血栓和動脈瘤內的血栓均可見到灰白色和紅褐色交替的層狀結構,稱為層狀血栓,也是混合性血栓。 3.紅色血栓(red thrombus)發生在血流極度緩慢甚或停止之後,其形成過程與血管外凝血過程相同。因此,紅色血栓見於混合血栓逐漸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後,往往構成延續性血栓的尾部。鏡下,在纖維素網眼內充滿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細胞。肉眼觀呈暗紅色。新鮮的紅色血栓濕潤,有一定的彈性,陳舊的紅色血栓由於水分被吸收,變得乾燥,易碎,失去彈性,並易於脫落造成栓塞。 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這種血栓發生於微循環小血管內,只能在顯微鏡下見到,故又稱微血栓,主要由纖維素構成,見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❾ 白色血栓的定義
白色血栓主要由許多血小板沉積,及少量纖維蛋白構成。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白色血栓成分主要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構成。多見於風濕性心內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疣狀贅生物。(見於八版病理p52頁)。與混合血栓、紅色血栓、透明血栓不同。
❿ 白色血栓的名詞解釋
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又稱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發生於血流較快的部位(如動脈、心瓣膜、心腔內)或血栓形成時血流較快的時期(如靜脈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續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