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物放射性
這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標記試驗方法。
合成RNA需要ATP,UTP,CTP,GTP 4種核糖核酸。人工合成這些,並且把其中的第二位的磷酸基換為具有放射性的磷32(P32)。在細胞培養液中加入。當細胞開始轉錄,合成新的RNA。新合成的RNA中就會有這些具有放射性的核糖核酸。而其他部位則沒有,所以說「轉錄過程中RNA的放射性最強」。
同樣,如果放入放射性標記的脫氧核糖核酸,則細胞分裂時,DNA的放射性最強。
如果放入放射性硫標記的甲硫氨酸,則新合成蛋白質的放射性最強。每個蛋白質的第一個氨基酸都是。
2. 在³²P標記噬菌體的DNA這一組實驗中,放射性主要存在於哪裡說明了什麼 謝謝
說的應該是高中生物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吧。32P標記噬菌體的DNA的這一組,標記的是DNA,在噬菌體侵染細菌中會注射DNA進入大腸桿菌中,所以DNA應該在大腸桿菌中,也就是32P應該在沉澱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澱中。這是由於細菌比噬菌體的體積要大很多,相對來說也會重很多,會沉澱下來,而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會在上清液中。這說明了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進入細菌細胞,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書上也會說,這是DNA是遺傳物質的直接證據,因為把DNA和蛋白質分開研究。這個實驗還會有誤差分析,有可能因為噬菌體繁殖過快,大腸桿菌破裂,一部分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包裹著DNA被釋放出來,也會使上清液具有少量放射性。
3. 高中生物:P和S的放射性誰高
同位素的一類,原子核會自發地發生變化,並同時放出射線。
元素半衰期 在物理學上,一個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個樣本內,其放射性原子的衰變至原來數量的一半所需的時間。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穩定,每顆原子發生衰變的機會率也越高。
由於一個原子的衰變是自然地發生,即不能預知何時會發生,因此會以機會率來表示。每顆原子衰變的機率大致相同,做實驗的時候,會使用千千萬萬的原子。當原子開始發生衰變,其數量會越來越少,衰變的速度也會因而減慢。例如一種原子的半衰期為一小時,一小時後其未衰變的原子會剩下原來的二分一,兩小時後會是四分一,三小時後會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變會產生出另一種元素,並會放出阿爾法、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發生衰變後,該原子也會釋出伽傌射線。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公式E = mc2,衰變是其中一個把質量轉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變所產生的產物多也是帶放射性,因此會有一連串的衰變過程,直至該原子衰變至一穩定的同位素。
什麼是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
自然界和人工生產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動發生衰變,並放射出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些元素統稱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質。
參考答案: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變過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線的現象,叫放射性。其射線可殺死生物體內的有機體,引起癌變、白血病、骨髓病等。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產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動發生衰變,並放射出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些元素統稱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狀態下,來自宇宙的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會給生物帶來危害。50年代以來,人的活動使得人工輻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質大大增加,環境中的射線強度隨之增強,危及生物的生存,從而產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難消除,射線強度只能隨時間的推移而衰減。
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大劑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對人體和動物存在著某種損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則人100%死亡。照射劑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為零,但並非無損害作用,住往需經20年以後,一些症狀才會表現出來。放射性也能損傷遺傳物質,主要在於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受害。
一、放射性同位素的特點
放射性同位素(radiosotlope)是不穩定的,它會「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穩定,會不間斷地、自發地放射出射線,直至變成另一種穩定同位素,這就是所謂「核衰變」。放射性同位素在進行核衰變的時候,可放射出α射線、β射線、γ射線和電子俘獲等,但是放射性同位素在進行核衰變的時候並不一定能同時放射出這幾種射線。核衰變的速度不受溫度、壓力、電磁場等外界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元素所處狀態的影響,只和時間有關。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來表示。半衰期(half-life)即一定數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數目減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時所需要的時間。如P(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就是說,假使原來有100萬個P(磷)-32 原子,經過14.3天後,只剩下50萬個了。半衰期越長,說明衰變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說明衰變得越快。半衰期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一特徵常數,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不同的半衰期,衰變的時候放射出射線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
二、放射性強度及其度量單位
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數目的減少服從指數規律。隨著時間的增加,放射性原子的數目按幾何級數減少,用公式表示為: N=N0e- λt這里,N為經過t時間衰變後,剩下的放射性原子數目,N0為初始的放射性原子數目,λ為衰變常數,是與該種放射性同位素性質有關的常數,λ=y(t)=e-0.693t/τ,其中τ指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不斷地衰變,它在單位時間內發生衰變的原子數目叫做放射性強度(radioactivity),放射性強度的常用單位是居里(curie),表示在1秒鍾內發生3.7×1010次核衰變,符號為Ci。 1Ci=3.7×1010dps=2.22×1012dpm 1mCi=3.7×107dps=2.22×109dpm 1μCi=3.7×104dps=2.22×106dpm 1977年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發表的第26號出版物中,根據國際輻射單位 與測量委員會(ICRU)的建議,對放射性強度等計算單位採用了國際單位制(SI), 我國於1986年正式執行。在SI中,放射性強度單位用貝柯勒爾(becquerel)表示,簡稱貝可,為1秒鍾內發生一次核衰變,符號為Bq。1Bq=1dps=2.703×10-11Ci該單位在實 際應用中減少了換算步驟,方便了使用。
三、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的射線碰到各種物質的時候,會產生各種效應,它包括射線對物質的作用和物質對射線的作用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例如,射線能夠使照相底片 和核子乳膠感光;使一些物質產生熒光;可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質,在穿透物質的過程 中,能被物質吸收一部分,或者是散射一部分,還可能使一些物質的分子發生電離; 另外,當射線輻照到人、動物和植物體時,會使生物體發生生理變化。射線與物質的 相互作用,對核射線來說,它是一種能量傳遞和能量損耗過程,對受照射物質來說, 它是一種對外來能量的物理性反應和吸收過程。
各種射線由於其本身的性質不同,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各有特點。這種特點還常與物質的密度和原子序數有關。α射線通過物質時,主要是通過電離和激發把它的輻射能量轉移給物質,其射程很短,一個1兆電子伏(1MeV)的α射線,在空氣中的射程 約1.0<厘米,在鉛金屬中只有23微米(μm),一張普通紙就能將α射線完全擋住,但α射線的能量能被組織和器官全部吸收。β射線也能引起物質電離和激發,與α射線 的能量相同的β射線,在同一物質中的射程比α要長得多,如>1MeVrβ射線,在空氣 中的射程是10米,高能量快速運動的β粒子,如磷-,能量為1.71MeV遇到物質,特別是突然被原子序數高的物質(如鉛,原子序數為82)阻止後,運動方向會發生改變,產生軔致輻射。軔致輻射是一種連續的電磁輻射,它發生的幾率與β射線的能量 和物質的原子序數成正比,因此在防護上採用低密度材料,以減少軔致輻射。β射線能被不太厚的鋁層等吸收。γ射線的穿透力最強,射程最大,1MeV的r射線在空氣中的射程約有米之遠,r射線作用於物質可產生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和電子對效應,它不會被物質完全吸收,只會隨著物質厚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
四、放射性同位素的主要作用(應用)
1.射線照相技術,可以把物體內部的情況顯示在照片上。
2.測定技術方面的應用,古生物年齡的測定,對生產過程中的材料厚度進行監視和控制等。
3.用放射性同位素作為示蹤劑。
4.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作為航天器、人造心臟能源等。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殺傷力,轉惡為善,治療癌症、滅菌消毒以及進行催化反應等。
4.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實驗有哪些都是什麼
1、3H標記亮氨酸追蹤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過程,首先出現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2、18O標記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明確光合作用的氧氣中的氧全部來自於水.
3、14C
標記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過程(卡爾文循環)碳原子轉移途徑.CO2--C3--(CH2O)
4、15N標記脫氧核苷酸,DNA的半保留是復制.
5、35S、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DNA,明確DNA是遺傳物質.
5. 高中生物:關於細胞的放射性
細胞有放射性的話,應該是用反射性物質培養的。P的同位素可以標記核酸(DNA和RNA),N的同位素可以標記蛋白質,標記後就會有放射性。如果「細胞有放射性,其細胞核DNA沒有放射性。」應該是只標記了蛋白質或者別的物質,而沒有標記核酸。
6.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實驗有哪些都是什麼詳細
結如下:
1.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必修1P40簡答題)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min後被標記的亮氨酸出現在附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min後,出現在高爾基體中;117min後,出現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囊泡中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發現了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途徑: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囊泡→細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氣的來源
1939年,魯賓和卡門用18O分別標記H2O和CO2,然後進行兩組對比實驗:一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分析出第一組釋放的氧氣全部為O2,第二組全部為18O2,有力地證明了植物釋放的O2來自於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機物的生成
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卡爾文等把單細胞的小球藻短暫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後把細胞磨碎,分析14C出現在哪些化合物中。經過10年努力終於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徑」——卡爾文循環。為此,卡爾文榮獲「諾貝爾獎」。
4.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以T2噬菌體為實驗材料,用35S、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和DNA,再讓被35S、32P分別標記的兩種噬菌體去侵染大腸桿菌,經離心處理後,分析放射性物質的存在場所。此實驗有力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5.DNA的半保留復制
1957年,美國科學家梅塞爾森和斯坦爾用含15N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使之變成「重」細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養基中繼續培養。在不同時間取樣,並提取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根據輕重鏈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鏈和母鏈,這就證實了DNA復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中,採用了DNA分子雜交技術。將轉基因生物的基因組DNA提取出來,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標記,以此為探針使之與基因組DNA雜交,如果顯示出雜交帶,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導入受體細胞中。
另外,還可採用同樣方法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不同的是從轉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診斷
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32P)、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作探針,依據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樣本上的遺傳信息,從而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另外,還可以用在植物有機物的運輸研究過程中。
示蹤原子不僅用於科學研究,還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射線能破壞甲狀腺細胞,使甲狀腺腫大得到緩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
7. 高中生物涉及的放射性物質有哪些求解答
(1)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主要有核燃料本身、裂變產物、以及活化產物(所謂活化產物是指那些被強射線輻照後由沒有放射性變成了有放射性的物質);
(2)釋放的燃料本身,包含有鈾-235、鈾-238、以及鈈-239,這些都是超長半衰期的放射性元素,通常來說,它們的放射性影響都很小,最主要的是其中的鈈,是毒性非常大的元素,也就是說:鈈對人的生物效應不是放射性而是毒性;
(3)裂變產物比較復雜,主要有碘-131、銫-137、以及氡-222等。高濃度的放射性碘和放射性氡在被吸入人體後會對健康造成惡劣的影響。所幸的是半衰期比較短(都只有數天),經過一定的時間後,就會衰減到幾乎沒有影響的程度;銫-137的半衰期大約是30年,γ衰變。
(4)活化產物主要有氚,半衰期約12.5年,化學特性與氫相同,大量吸入(大量喝了含氚的重水)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5)一般來說,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放射性也強,半衰期長的放射性會相對弱一些。至於危害性,短期以碘、氡為主,長期則以銫為主。
8. 高中生物放射性強度是什麼意思
用放射性元素標記某種化合物,用儀器檢查,查到一個地方後,在儀器中有顯示,所顯示的就是放射性強度。
一般高中生物中都是相對較強的與相對較弱的相比較,不談具體的數據。
9. 高中生物,為什麼噬菌體實驗沉澱物會有微量放射性
1.若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沉澱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於攪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體蛋白質外殼吸附在細菌表面,隨細菌離心到沉澱物中,使沉澱物也有一定放射性
2.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理論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層沉澱物中應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實驗最終結果顯示在離心後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層的放射性強度卻比理論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溫時間過短,有一部分噬菌體沒有侵染到大腸桿菌細胞內,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現放射性;二是從噬菌體和大腸桿菌混合培養到用離心機分離,這一段保溫時間過長,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後釋放子代,經離心後分布於上清液,也會旦丁測股爻噶詫拴超莖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10. 高中生物中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實驗有哪些都是什麼
3H標記亮氨酸追蹤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過程,放射性出現的順序: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18O標記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原子,說明光合作用的氧氣中的氧全部來自於水;
14C 標記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過程(卡爾文循環)碳原子轉移途徑:CO2--C3--(CH2O);
15N標記脫氧核苷酸,DNA的半保留是復制;
35S、32P分別標記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DNA,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