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生物資料名稱年代簡要介紹
1.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的種類,身長約12米至15米,肩高約4米左右,體重約7.5至12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2.棘龍
棘龍(拉丁文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最大的食肉恐龍和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阿爾比階到早土侖階)的非洲,約為11200萬年前到9200萬年前。分布區域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可能還有西撒哈拉、尼日和肯亞。目前仍不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或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發現於摩洛哥,還有少數科學家主張建立但目前已被科學界視為無效種的突尼西亞棘龍。棘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和最大的標本在二戰期間被摧毀。
3.鯊齒龍
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是一種巨大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中期。到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森諾曼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於非洲埃及、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尼日的大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3_15米,長度僅次於南方巨獸龍和埃及棘龍,重7.2至11.4噸,高約4.3米。特點是牙齒類似餐刀,有很明顯的紋路,有些人覺得像噬人鯊的牙齒,也有一張像鳥一樣的嘴。它的頭比霸王龍稍長稍大,僅次於南方巨獸龍,但腦容量比鯊齒龍霸王龍小。
4.劍齒虎
狹義科學上的劍齒虎指劍齒虎亞科中的短劍劍齒虎(machairos)。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劍齒虎長著一對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較長的犬齒,故得名,但遠小於刃齒虎的劍齒。劍齒虎也可以指整個劍齒虎亞科。大眾眼中的劍齒虎則一般指刃齒虎(smilodon)。大部分劍齒虎亞科成員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劍齒虎在早更新世滅絕後演化為似劍齒虎。美國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兩千多隻劍齒虎的親戚刃齒虎的化石,使人們對劍齒貓科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大地懶
美洲大地懶是生活在南美洲大陸的最大型哺乳動物之一。它的體型巨大,身高可達6米,體重約5噸。幾乎比亞洲象還大,前肢和後肢都具有強壯且尖銳的爪子。它可以只靠後肢站立而形成兩足的站立姿勢,再加上它那強壯尾巴形成三足鼎立,這樣的姿勢使它能方便地以樹枝和樹葉為食,它強壯的手臂與巨大的爪子可以將整個樹枝拔下。
6.滄龍
滄龍(Mosasaurus)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他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蜥蜴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平步青雲、把比他歷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魚龍目、蛇頸龍目、上龍亞目趕盡殺絕。
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布於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岩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
求採納,謝謝。
B. 列舉古生物 產生於什麼時期 屬於什麼科
在生物演化史上稱為「海洋藻類時代」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起始於距今6億年,延續了約1.7億年。
植物仍以海生藻類為主,但很難保存為完好的化石。由於植物進化速度遠較動物緩慢,早古生代植物界一直停留在藻類階段。藻類的大量繁育不僅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而且通過葉綠素光合作用,放出氧氣,為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發展,准備了有利的生活環境。
繼元古宙末期埃迪卡拉後生裸露動物群之後,於早期,出現了地史上最早具鈣質硬殼的小殼動物群,包括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等。這與當時海水富含鈣質有關。由於發生了礦化事件,使得寒武紀保存的化石突然增多。這一時期稱為「非三葉蟲時代」。進入三葉蟲時代後,在中國雲南發現了距今5.7億年的澄江動物群,主要由水母、三葉蟲、金臂蟲、非三葉蟲節肢動物、蠕形動物、海綿、無鉸腕足類、軟舌螺和藻類等組成,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軟體的多門類動物群,這一動物群的發現還表明後生動物在寒武紀開始前已經歷了一段分化、輻射的歷史過程。隨後,腔腸動物、古杯類、軟體動物(雙殼、腹足、頭足)、棘皮動物、牙形刺、筆石等相繼出現。其中以三葉蟲演化迅速、生態分異明顯,分布遍及全球整個海域,在動物界中占絕對優勢,因而稱寒武紀為「三葉蟲時代」。古杯類是地史上最早的造礁動物,生活於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絕滅,是生物史上第一個完全絕滅的造礁動物門類。
是自然環境有利於海洋無脊椎動物繼續發展的時代,層孔蟲、苔蘚蟲等先後出現,筆石、腕足類、鸚鵡螺等顯著分異。樹形筆石繼續發展,一部分固著在海底生活,而大部分遠運洋漂浮生活,遍及全球海域。到早奧陶世中期,正筆石類興起、演化迅速,是奧陶紀的重要分帶化石。腕足類出現了分異的第一個高峰期,在數量上占重要地位。鸚鵡螺開始出現於晚寒武世,到奧陶紀分異明顯,種類繁多,個體較大,是營游泳生活的兇猛食肉動物。珊瑚最早出現於寒武紀,至中、晚奧陶世大量繁育,同層孔蟲、苔蘚蟲等一起,是溫暖淺海的重要造礁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新類群的出現和多樣化,加劇了淺海陸棚區的生存競爭。
延續時間較短,生物界來源於奧陶紀,但有新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葉蟲顯著衰退,筆石向簡化方向演變,單筆石興起並大量發展。珊瑚以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為主,出現了特有的鏈珊瑚。腕足類出現了內部構造更為復雜的五房貝和展翼狀外殼的石燕貝。鸚鵡螺顯著減少但仍有代表。節肢動物中形體最大的板足鱟類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到志留紀大量繁育,志留紀末,由於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海水逐漸退去。部分生物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由海洋向陸地生活轉變。
向陸地生活轉變和發展
沼澤野蜓化石
由於志留紀末期大規模海退,陸地面積逐漸擴大,從濱海淺灘綠藻植物演化而來的陸生裸蕨植物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開始大量生活在濱海沼澤低地,中泥盆世後期出現根、莖和葉分化的原始石松類和有節類,到晚泥盆世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裸蕨迅速絕滅了。一般稱志留紀末到中泥盆世為「裸蕨植物時代」。到石炭、二疊紀陸生植物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石松、節蕨、真蕨和原始裸子植物的種子蕨和科達類,這一時期被稱為「蕨類植物時代」。從晚石炭世到二疊紀各類植物極度繁茂,由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逐漸形成明顯的植物地理分區。
陸生植物發展之後,與植物存在著密切關系的昆蟲大量繁育,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平行發展。最早的昆蟲類是最原始的無翅類型,最早的無翅類化石出現於。出現了現知最早的有翅昆蟲,當時最繁盛的昆蟲是現已絕滅的古網翅類。昆蟲區系發生顯著的變化,直翅類明顯縮小,許多現代類型開始出現。
魚類的出現和發展
中華原白鱘化石
魚類包括有頜類和無頜類。無頜類包括頭甲魚形類和鰭甲魚形類。頭甲魚形類包括現生的七鰓鰻和盲鰻以及古生代有甲胄的種類;鰭甲魚形類包括已絕滅的異甲魚和花麟魚。無頜類最早的類群是異甲類。發現於北美落基山區中奧陶統的異甲魚,是脊椎動物最早的化石代表。晚志留世出現了從無頜類分化出來的最早具頜的棘魚類和盾皮魚類。有了上下頜,就不僅是被動攝食微小有機物,而可主動追捕大的食物了。硬骨魚類包括總鰭魚類、肺魚類和輻鰭魚類,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晚期,與棘魚類有共同的祖先。盾皮魚類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一直生存到早石炭世,以泥盆紀最繁盛。軟骨魚類出現於早泥盆世晚期,可能與盾皮魚類有共同的祖先。泥盆紀時魚類極為繁盛,故被稱為「魚類時代」。硬骨魚類在現代魚類中占絕對優勢,被稱為「水中的主人」。從侏羅紀起,軟骨魚類出現了,如鯊魚和鰩,還有生活在深海里的銀鮫。
C. 古生物資料,名稱,年代,簡要介紹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化石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的生活遺跡。大多數是莖、葉、貝殼、骨骼等堅硬部分,經過礦物質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僅保持原來形狀、結構以至印模的鈣化、碳化、硅化、礦化的生物遺體、遺物或印模。也有少數是未經改變的完整遺體,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等。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古生物就是那些已經死去很久的古老生物。那麼,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死去已久的古老生物的呢?
原來,古生物死亡以後並不是全部都煙消雲散了。許多古生物的遺體、遺跡埋藏在地層里,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生命的進化歷程
正是這些化石,告訴我們生命在地球上至少已經存在了38億年。這些化石還告訴我們,在這38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各門各類的生物經歷了起源、繁盛、衰落到絕滅的過程,而整個生物界卻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的進化歷程。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古生物是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
可以嗎,採納喲
D. 古生物化石的概念
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生命活動的遺跡以及生物成因的殘留有機物分子。
古生物是生存於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泛稱。一般將第四紀更新世及其以前(即距今1萬年以前)的生物稱古生物,全新世開始(距今1萬年)以來的生物稱今生物。
與今生物分類方法一致,古生物的基本分類等級包括:界、門、綱、目、科、屬和種。輔助等級有超或亞,如超綱、超科、亞目、亞科等。
E. 古生物有哪些,元古宙到侏羅紀。
從元古宙到侏羅紀,典型的古生物代表有:
元古宙:藍藻、細菌、無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
元古宙後是顯生宙:其古生代時期的寒武紀:藻類廣泛發育,出現魚類、蕨類植物、三葉蟲。
之後奧陶紀,裸子植物、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松柏類植物大量分布。
奧陶紀後是志留紀:三葉蟲進化。
在三疊紀,哺乳動物出現、恐龍大量繁衍。
三疊紀後是侏羅紀,此時:裸子植物繁盛、鳥類出現
F. 和大熊貓同一時期的古生物 (動物)有哪些
被譽為「活化石」的中國樹種有:銀杏,銀杉,珙桐,香果樹等。
動物「活化石」
大熊貓:在距今約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地球上就已經有了大熊貓的足跡。大熊貓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類之前它們就生活在這個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譽為古生物的「活化石」。
中華鱘:鱘魚起源於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為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有「活化石」之稱。中華鱘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一般三四米長,體重可達500公斤。鱘魚體內除頭部有數塊硬骨外,脊椎骨和顴骨全為軟骨,通體無刺。它的吻尖突,身體呈橢圓筒形。口前有觸須,用來搜尋水裡的食物。
肺魚:生活在三億年以前。它們平常在水裡用鰓呼吸,水幹了就用身體分泌的粘液和泥巴將自己裹成一個泥團,內留有可以與外界相通的一條通路,然後用鰾變形的原始肺呼吸,好好睡上一覺,當河水足夠了,才回到水中生活。
空棘魚:這種魚生活在三億多年前,至7000萬年前就已經絕跡了。但是有人在非洲東南海域兩次捕捉到它們。它約有1.5米長,身體表面布滿了堅硬的鱗片,發出藍白色的光澤,好像全身穿著一層鎧甲,頭部特別堅硬。最不可思議的是,它的胸部和腹部的兩側各長著一隻魚鰭,這些鰭和其它魚類的鰭比較起來,顯得特別肥大,就像是野獸的腳一樣。
/xin情 2007-12-06 16:36
G. 古生物有哪些圖片年代名稱還有簡要介紹
這要看是那個年代的古生物了,恐龍時代是第二代,人類是第四代(新生代),第三代(紀)是猛瑪象,古巨蜥,古巨龜,劍齒虎,巨爪地懶,巨型袋鼠,駭烏,泰坦蟒,巨齒鯊等生物,而寒武紀至二疊紀是更遠古生物,恐龍是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