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何婆羅洲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因為婆羅洲的山脈從內地向四外伸展,東北部較高,有東南亞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緩,雨量豐沛,多分頭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農產有稻米、橡膠、胡椒、西谷、椰子等。島的中間是山地,四周為平原。南部地勢很低,成為大片濕地。這個島印尼佔了很大的面積,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
加里曼丹島位於亞歐板塊南部,地質相對穩定,只有南海岸有地震帶分布。島的中間是山地,四周為平原。南部地勢很低,成為大片濕地,很少有人進去,但有一些原始部落人住在森林裡。加里曼丹島許多地方都被原始森林覆蓋著,世界上除了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外,就要數加里曼丹島的熱帶森林最大了。該島正位於地球的赤道,氣候炎熱,這里熱帶動植物應有盡有,如巨猿、長臂猿、象、犀牛,以及各種爬行動物和昆蟲。因此,印尼在這里建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園里收集了各種熱帶植物品種,同時附設了供人參觀的旅遊區。
Ⅱ 世界各國生物多樣性由高到低的排名是怎樣的(前十位)
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報告指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應該是亞馬孫雨林地帶的幾個國家,其中巴西居世界第一位,有陸生脊椎動物近4000種,昆蟲1000~1500萬種,被子植物55000餘種。哥倫比亞居第二位,其餘生物多樣性排名世界前列的國家有:民主剛果、印度尼西亞、中國、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亞、秘魯等。
中國哺乳動物有500多種,居世界第一位。鳥類近1300種,排名落後於哥倫比亞(1700)、巴西(1600)、秘魯(1700)、印度尼西亞(1500)、厄瓜多(1400)等國家。中國兩爬類種類不豐富,尤其是爬行動物。作為動物多樣性考核指標的類群--鳳蝶科動物,中國大約有鳳蝶100種左右,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有被子植物30000多種,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中國是裸子植物的故鄉,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
McNeely(1990) 根據一個國家的脊椎動物,昆蟲中的鳳蝶科(Papillionidae)和高等植物數目評定出12個這樣的「巨大多樣性國家」,它們是墨西哥、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巴西、民主剛果、馬達加斯加、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合在一起佔有上述類群中世界世界物種多樣性的70%。這就是按生物多樣性中國被排在第8位的由來,但這樣的排列是否合理,尚有待於進一步從其他方面加以論證。
總體來說,中國生物多樣性排名應該明顯落後於巴西、哥倫比亞、印度尼西亞三國,與墨西哥、秘魯、民主剛果等國家旗鼓相當,稍稍領先於印度、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
Ⅲ 哪裡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是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
Ⅳ 雅魯藏布大峽谷附近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原因是什麼
垂直自然帶的緣故
氣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聯系形成的自然帶,隨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帶。山地自然環境比低平地區復雜,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帶比水平自然帶復雜得多。
Ⅳ 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是那個啊
熱帶雨林,擁有4200萬公頃熱帶雨林的印尼巴布亞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估計現在地球上共有3000萬個物種,這個數量只不過是地球上曾經存在的物 種總數的1%。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大約99%的物種已經滅絕。
Ⅵ 婆羅洲生物多樣性變化的原因
因為婆羅洲的山脈從內地向四外伸展,東北部較高,有東南亞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緩,雨量豐沛,多分頭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農產有稻米、橡膠、胡椒、西谷、椰子等.島的中間是山地,四周為平原.南部地勢很低,成為大片濕地.這個島印尼佔了很大的面積,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區.
加里曼丹島位於亞歐板塊南部,地質相對穩定,只有南海岸有地震帶分布.島的中間是山地,四周為平原.南部地勢很低,成為大片濕地,很少有人進去,但有一些原始部落人住在森林裡.加里曼丹島許多地方都被原始森林覆蓋著,世界上除了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外,就要數加里曼丹島的熱帶森林最大了.該島正位於地球的赤道,氣候炎熱,這里熱帶動植物應有盡有,如巨猿、長臂猿、象、犀牛,以及各種爬行動物和昆蟲.因此,印尼在這里建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園里收集了各種熱帶植物品種,同時附設了供人參觀的旅遊區.
Ⅶ 印度尼西亞西冷地區有哪些自然環境優勢
印度尼西亞西冷地區地處熱帶海洋氣候帶。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當地熱帶雨林植物和動物多樣性。有很多優美的自然景觀。是一個發展農業和旅遊業的好地方。
Ⅷ 1說明加勒比海沿岸多米尼加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原因
緯度低,以熱帶氣候為主;(2分)地勢起伏大,自然帶垂直分異明顯;(4分)海陸兼備
生物多樣,說明自然環境多樣,說明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原因,就是要說出其為何具備多樣的自然環境。文字材料中提示 「中部山區的植物達數千種」,據圖分析,該國緯度較低,以熱帶氣候為主,熱量豐富;且中部山區地勢起伏大,相對高差大,山地自然帶垂直分異明顯,故物種豐富。文字材料中提示「東北部海域為大西洋座頭鯨的洄遊區」「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鱷魚保護區」,說明還要考慮水域對生物種類的影響,從海陸位置分析,海陸兼備,海陸生物種類眾多。
Ⅸ 生物多樣性的科學價值(動物、植物)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物入侵則是指外地生物進入另一地區,因為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生物入侵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中醫葯絕大部分來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間接用於醫葯的生物已超過3萬種。可以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就等於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基礎,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但是,隨著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濫捕亂獵、濫采亂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小時一種的速度消失。而物種一旦消失,就不會再生。消失的物種不僅會使人類失去一種自然資源,還會通過生物鏈引起連鎖反應,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1992年,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六個國家之一,並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制定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我國物種豐富,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特有種1.7萬多種;有脊椎動物6347種,特有種約670種。我國的栽培植物、家養植物及其野生親緣的種質資源非常豐富,是水稻和大豆的原產地,並且也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和類群最豐富的國家,有近1900多個品種和類群。我國有森林、灌叢、草原和稀樹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凍原等豐富多彩的陸生生態系統,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類型也很齊全。
研究生物多樣性是減少遭受疫病的侵襲的影響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愛爾蘭土豆枯死病,造成了100多萬人死亡,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原因就是當地人只種植兩個土豆品種,而這兩個品種又特別脆弱,一發生意外就無法挽救。再舉一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尼、印度的稻田發生了草病毒,非常幸運的是,在6273個品種中發現了有一個品種對這種病毒具有抵抗性,現在該品種被廣泛種植。另外,1970年,斯里蘭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區的咖啡作物爆發了咖啡銹,在咖啡的故鄉衣索比亞發現了一種具有抵抗性的品種,從而挽救個整個局勢。
歷史上曾有過六次絕種的情況,最後一次是6千5百萬前恐龍和其他無數的物種的死亡。轉基因生物的影響,可能會象第六次大滅絕一樣,異種交配的物種的基因創造出的新物種可能會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
另外,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黑河流域生態經濟研究小組從各種角度討論了生物學多樣性的價值,包括對人類的市場價值、非市場價值及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價值。人類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類對自然世界的任何傷害都可能增加我們自身的風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人類不同於其它物種,不約束於其它物種所遵守的自然規律。對此是難以回答的,因為這是一個難以證實的科學問題。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候,人們也只能指出在面對自我受罰的環境災難的時候,人類並沒有明智保護自己。這里有很多證據表明自一萬年前的農業文明以來,任何一次文明進化的崩潰,許多是因為濫用自己的自然資源基礎(如瑪雅文明)。瑪雅古國為得到裝飾用的灰泥來塗抹自己的神廟,曾過度的砍伐森林來加熱石灰岩,毀林造成的土壤侵蝕對瑪雅文明的消亡具有重大的作用。當然這些古文明的消亡是資源退化的一個復雜綜合體,包括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社會的不穩定和不負責任的社會體制。因為人類有如此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而不需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是草率的。
Ⅹ 阿南巴斯群島的生物多樣性
東南亞地區的動植物種類堪稱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許多不為人知的島嶼的生態環境更是有待發掘,但是由於這些島嶼的主權不明,加上交通不便,因此一直以來,前往探索的科學人員並不多。
據新加坡消息(3月24日),來自亞細安六國,包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加上中國和台灣的生物學家,首次組成一支24人的考察隊伍,前往位於南中國海,百多年來都沒有科學人員踏足的印尼島嶼----阿南巴斯群島(Anambas)和納土納群島(Natuna),帶回超過1000種生物樣本。
這群生物學家過後在新加坡逗留三天,以便好好整理所收集的樣本,再分批帶回自己的研究所去。令他們感到振奮的是,在開始整理的第一天,他們就已經發現了不少前所未見的新品種,包括魚類、螃蟹、章魚及海藻等,因此他們相信陸續還會從收集回來的樣本中,找到更多新品種。
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陳義雄博士(35歲)至少找到了三種從未有記錄的磨蝦虎。他說,雖然這次行程倉促,而他們所探索的也只是較淺的海域,但是卻已有如此豐富的收獲,十分難得,這也充分地反映出阿南巴斯群島生物的豐富多樣性。
泰國漁業博物館主任阿努瓦特(49歲)研究章魚和烏賊已經有15年歷史。這回,他在阿南巴斯群島海域發現一種有毒的藍環章魚。他指出,過去生物學家只在澳洲、泰國和越南發現藍環章魚的蹤跡,從來不知道它們也分布在印尼海域。他希望這次的發現,能使該區域的漁夫提高警惕。
考察隊伍於3月9日從巴淡島出發,經歷17個小時的船程,抵達阿南巴斯群島,展開長達10天的考察活動,一直到20日才回返新加坡。
新加坡國立大學萊佛士多樣性生態研究博物館館長黃衤冀麟博士,是推動這支研究隊伍成立的幕後功臣之一。他在受訪時說,其實他們五年前便產生合作研究東南亞多樣性生態的念頭,不過因為要到訪這些偏遠島嶼的准證難求,加上需要時間籌集資金,所以一直拖到今年才成行。
黃博士指出,考察活動不只對區域合作有所貢獻,也會為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盡一份力。他估計生物學家們將在兩年內完成研究報告並進行發表,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參閱。有了這次的成功,他有信心下一次的跨國界考察活動,應可在更短時間內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