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三:大物質代謝的共同途徑是什麼闡述其概念及特點。
三羧酸循環是需氧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代謝途徑,因為在這個循環中幾個主要的中間代謝物是含有三個羧基的檸檬酸,所以叫做三羧酸循環,又稱為檸檬酸循環或Krebs循環。三羧酸循環是三大營養素(糖類、脂類、氨基酸)的最終代謝通路,又是糖類、脂類、氨基酸代謝聯系的樞紐。是一個由一系列酶促反應構成的循環反應系統,在該反應過程中,首先由乙醯輔酶A與草醯乙酸縮合生成含有3個羧基的檸檬酸,經過4次脫氫,2次脫羧,生成四分子還原當量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醯乙酸的這一循環反應過程成為三羧酸循環。
1.三大營養素的最終代謝通路
糖、脂肪和蛋白質在分解代謝過程都先生成乙醯輔酶A,乙醯輔酶A與草醯乙酸結合進入三羧酸循環而徹底氧化。所以三羧酸循環是糖、脂肪和蛋白質分解的共同通路。
2.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謝的聯系通路
三羧酸循環另一重要功能是為其他合成代謝提供小分子前體。α-酮戊二酸和草醯乙酸分別是合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前體;草醯乙酸先轉變成丙酮酸再合成丙氨酸;許多氨基酸通過草醯乙酸可異生成糖。所以三羧酸循環是糖、脂肪酸(不能異生成糖)和某些氨基酸相互轉變的代謝樞紐。
㈡ 生物質能的利用主要有哪三種途徑
生物質(biomass)是指通過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質能則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儲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它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是僅次於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後第四大能源,在整個能源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生物質種類繁多,分別具有不同特點和屬性,利用技術復雜、多樣,縱觀國內外生物質利用技術,均是將其轉換為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加以高效利用,主要途徑有:[2] 1、直接燃燒技術包括戶用爐灶燃燒技術,鍋爐燃燒技術、生物質與煤的混合燃燒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壓縮成型和烘焙技術。 2、生物轉化技術小型戶用沼氣池、大中型厭氧消化。 3、熱化學轉化技術包括生物質氣化、干餾、快速熱解液化技術。 4、液化技術包括提煉植物油技術、製取乙醇、甲醇等技術 5、有機垃圾能源化處理技術。
㈢ 微生物次級代謝合成主要途徑主要有哪三種
微生物的次級代謝合成的途徑主要有5條,不知你要哪三種啊?
1.由糖或糖的衍生物衍生來的次級代謝產物,例如鏈黴素
2.由氨基酸為前體合成的,如放線菌素
3.通過乙酸-丙二酸聚合物途徑合成的,紅黴素
4.通過莽草酸或分支合成途徑合成的,氯黴素
5.通過甲羥戊酸一異戊二烯聚合途徑,如赤黴素
就記得這些,都是主要途徑
㈣ 初中生物 傳染病防治的三個途徑 怎樣區分
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並且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
傳播途徑是指能導致病原體傳播的媒介,如血液、水、土壤、昆蟲等。如果是針對傳播媒介的措施屬於切斷傳播途徑,如進出口檢疫等。
保護易感人群就是改善營養,鍛煉,接種疫苗等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㈤ 生物入侵的三種侵入方式是什麼樣
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入侵,其過程相當緩慢。但是在人類的作用下,一個要經過上千年才可能發生的入侵便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對外來物種入侵模式的研究發現,主要是通過有意識引種、無意識引種和自然入侵3種途徑來實現入侵的。
自然入侵
自然入侵指完全沒有人為影響的自然分布區域的擴展。通過風力、水流自然傳入以及遷徙鳥類等動物傳播雜草種子等,是自然入侵的主要途徑。如薇甘菊可能通過氣流從東南亞傳入廣東,稻田象甲蟲也可能是藉助氣流遷飛到我國的。
無意識引種
很多外來入侵生物是隨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通常是隨人或產品通過飛機、輪船、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作為「偷渡者」或「搭便車」被引入到新的環境。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以及國際旅遊業的快速升溫,外來入侵生物藉助這些途徑越來越多地傳入我國。1.隨人類交通工具進入。許多外來物種隨著交通路線進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鐵路周圍植被通常遭到破壞而退化,使得這些地方成為外來物種最早或經常出現的地方。如豚草多發生於鐵路公路兩側,最初是隨火車從朝鮮傳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黃胸鼠也是通過鐵路從內地傳入的。2.船隻攜帶。遠洋貨輪空載離岸時,需要灌注壓艙水,異地裝載時須排放壓艙水,一灌一排,大量的生物隨壓艙水移居異地,由此引發海水污染和生物入侵。我國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種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壓艙水等途徑傳入的。3.海洋垃圾。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廢棄物越來越多,吸附在廢棄垃圾上的漂浮海洋生物順洋流向世界各地,進犯這些國家和地區,從而對入侵地的物種造成威脅。如海洋垃圾使向亞熱帶地區擴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緯度地區甚至增加了2倍多。4.隨進口農產品和貨物帶入,許多外來入侵物種是隨引進的其他物種摻雜攜入的。如大量雜草種子是隨糧食進口而來,毒麥傳入我國就是隨小麥引種帶入的,一些林業害蟲是隨木質包裝材料而來。5.隨旅遊者帶入。隨著國際旅遊市場的開放,跨國旅遊不斷增加,通過旅遊者異地攜帶的活體生物,如水果、蔬菜或寵物,可能攜帶有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我國海關多次從入境人員攜帶的水果中查獲到地中海實蠅等。此外,也有一些物種可能是由旅遊者的行李黏附帶入我國的。
肥皂草人類為了某種目的引進新物種或品種,使某個物種有目的地轉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地區。我國是一個深受外來物種侵害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是一個引進國外物種最多的國家。我國引種歷史悠久,從外地或國外引入優良品種更有著悠久的歷史。早期的引入常通過民族的遷移和地區之間的貿易實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幾乎與養殖、飼養、種植有關的單位都存在大量的外地或外國物種的引進項目。由於過分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我國在引種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無序性以及短視性,從而導致大量生物入侵事件的發生。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種類是人為引種的結果。
有意引種的目的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以下方面:1.作為牧草、飼料或人類食物引進。如作為牧草、飼料引進的空心蓮子草(又名水花生)、紫苜蓿、鳳眼蓮;作為蔬菜引進的番杏、尾穗莧、落葵;作為水果引進的番石榴、雞蛋果;作為食用動物的大瓶螺、褐雲瑪瑙螺等。2.作為觀賞生物引進。獵奇心理使得人們不斷從本地之外引進動、植物來作為觀賞植物或寵物,當這些生物逃逸或被人們遺棄到野外時,就有可能成為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如加拿大一枝黃花、含羞草、紅花酢漿草、食人鯧等。3.作為葯用植物引進。我國傳統中醫葯絕大部分為中國原產,也有部分為外來物種,其中一些已經成為入侵種,如肥皂草、土人參、垂序商陸、洋金花等。4.作為改善環境植物引進。如為了修復受損的環境,人類片面地看待外來物種的某些特點而引入一些危險的外來物種。如互花大米草、薇甘菊等。
㈥ 細胞凋亡的3種途徑是什麼
1、凋亡抑制物
正常活細胞因為核酸酶處於無活性狀態,而不出現DNA斷裂,這是由於核酸酶和抑制物結合在一起,如果抑制物被破壞,核酸酶即可激活,引起DNA片段化(fragmentation)。
現知caspase可以裂解這種抑制物而激活核酸酶,因而把這種酶稱為Caspase激活的脫氧核糖核酸酶(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lease CAD),而把它的抑制物稱為ICAD。
因而,在正常情況下,CAD不顯示活性是因為CAD-ICAD,以一種無活性的復合物形式存在。ICAD一旦被Caspase水解,即賦予CAD以核酸酶活性,DNA片段化即產生。
有意義的是CAD只在ICAD存在時才能合成並顯示活性,提示CAD-ICAD以一種其轉錄方式存在,因而ICAD對CAD的活化與抑制卻是必需要的。
2、破壞細胞結構
Caspase可直接破壞細胞結構,如裂解核纖層,核纖層(Lamina)是由核纖層蛋白通過聚合作用而連成頭尾相接的多聚體,由此形成核膜的骨架結構,使染色質(chromatin)得以形成並進行正常的排列。
在細胞發生凋亡時,核纖層蛋白作為底物被Caspase在一個近中部的固定部位所裂解,從而使核纖層蛋白崩解,導致細胞染色質的固縮。
3、調節蛋白喪失功能
Caspase可作用於幾種與細胞骨架調節有關的酶或蛋白,改變細胞結構。其中包括凝膠原蛋白(gelsin)、聚合粘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P21活化激酶α(PAKα)等。
這些蛋白的裂解導致其活性下降。如Caspase可裂解凝膠原蛋白而產生片段,使之不能通過肌動蛋白(actin)纖維來調節細胞骨架。
除此之外,Caspase還能滅活或下調與DNA修復有關的酶、mRNA剪切蛋白和DNA交聯蛋白。由於DNA的作用,這些蛋白功能被抑制,使細胞的增殖與復制受阻並發生凋亡。
所有這些都表明Caspase以一種有條不紊的方式進行"破壞",它們切斷細胞與周圍的聯系,拆散細胞骨架,阻斷細胞DNA復制和修復,干擾mRNA剪切,損傷DNA與核結構,誘導細胞表達可被其他的細胞吞噬的信號,並進一步使之降解為凋亡小體。
(6)生物的三大途徑是什麼擴展閱讀
凋亡的執行:
盡管凋亡過程的詳細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經確定Caspase即半胱天冬蛋白酶在凋亡過程中是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細胞凋亡的過程實際上是Caspase不可逆有限水解底物的級聯放大反應過程。至少已有14種Caspase被發現,Caspase分子間的同源性很高,結構相似,都是半胱氨酸家族蛋白酶。
根據功能可把Caspase基本分為二類:一類參與細胞的加工,如Pro-IL-1β和Pro-IL-1δ,形成有活性的IL-1β和IL-1δ;第二類參與細胞凋亡,包括caspase2,3,6,7,8,9.10。Caspase家族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C端同源區存在半胱氨酸激活位點,此激活位點結構域為QACR/QG。
2)通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相對分子質量29000-49000(29-49KD),在受到激活後其內部保守的天冬氨酸殘基經水解形成大(P20)小(P10)兩個亞單位,並進而形成兩兩組成的有活性的四聚體,其中,每個P20/P10異二聚體可來源於同一前體分子也可來源於兩個不同的前體分子。
3)未端具有一個小的或大的原結構域。
參與誘導凋亡的Caspase分成兩大類: 啟動酶(inititaor)和效應酶(effector)它們分別在死亡信號轉導的上游和下游發揮作用。
㈦ NADPH, 在人體內的生物合成來源分別有哪些呢 我們老師說有三大途徑, 分別是磷酸戊糖途徑,
人類NADPH來源基本就倆,1是戊糖磷酸途徑里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反應,2是蘋果酸脫氫酶的反應。如果一個乙醯CoA走檸檬酸穿梭回到細胞質再裂解成草醯乙酸再變成蘋果酸氧化脫羧為丙酮酸的確能生成一個NADPH。但這個的代價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一個消耗一個碳原子,乙醯CoA在膽固醇合成中起的主要作用是碳原子的提供者,而不是還原劑,因為二者只能選其一,因此還原劑(NADPH)的供給就得有戊糖磷酸途徑擔負起來
㈧ 生物里的被動運輸是三大運輸方式嗎,什麼是被動運輸
生物體內的運輸方式有被動和主動運輸。被動運輸有自由擴散和協助擴散。物質在細胞內外濃度不同形成梯度,物質順著梯度由高濃度向低濃度轉運且不需要代謝能的過程叫被動運輸。
㈨ 外來入侵物種的三種主要傳播途徑是什麼
1、人類無意傳播
一般是隨國際貿易無意進入我國,比如隨苗木和插條引進的楊樹花葉病毒,隨進口糧油、貨物或行李裹挾偶然帶入的長芒莧,通過自然擴散從東南亞進入我國的紫莖澤蘭等。
2、人為有意引進
人們出於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生態保護、觀賞等目的有意引進某些物種,包括作為蔬菜引進的尾穗莧、莧、茼蒿,作為觀賞物種引進的加拿大一枝黃花、巴西龜,作為葯用植物引進的洋金花,作為養殖品種引入的福壽螺、牛蛙
3、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如豚草就是因為修建鐵路公路時造成周圍植被的破壞,逐步從朝鮮擴散至中國的。
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
1、對個體的影響
入侵種對於本地種個體具有著快速而顯著的影響。例如,個體在面臨入侵的捕食者或競爭者時,生長或生殖率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同時,生物個體的形態在面對入侵者時也會產生改變。個體也會由於入侵者的捕食或競爭而產生行為學上的反應,例如改變對資源的利用模式。
2、對種群的影響
種群的分布、結構(年齡或大小)以及增長率等,都會嚴重受到入侵種的影響。例如入侵種可能會通過佔領本地種的生態位,減少本地種的可利用資源,導致本地種種群的增長率大大降低,進而將本地種排斥出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外來入侵物種
㈩ 生物固氮有哪三種途徑
固氮微生物的類型 固氮生物都屬於個體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根據固氮微生物的固氮特點以及與植物的關系,可以將它們分為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聯合固氮微生物三類。
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或培養基中生活時,可以自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對植物沒有依存關系。常見的自生固氮微生物包括以圓褐固氮菌為代表的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以梭菌為代表的厭氧性自生固氮菌,以及以魚腥藻、念珠藻和顫藻為代表的具有異形胞的固氮藍藻(異形胞內含有固氮酶,可以進行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只有和植物互利共生時,才能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以及與榿木屬、楊梅屬和沙棘屬等非豆科植物共生的弗蘭克氏放線菌;另一類是與紅萍(又叫做滿江紅)等水生蕨類植物或羅漢松等裸子植物共生的藍藻。由藍藻和某些真菌形成的地衣也屬於這一類。
有些固氮微生物如固氮螺菌、雀稗固氮菌等,能夠生活在玉米、雀稗、水稻和甘蔗等植物根內的皮層細胞之間。這些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間具有一定的專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樣的特殊結構。這些微生物還能夠自行固氮,它們的固氮特點介於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間,這種固氮形式叫做聯合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