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培養學生生物的探究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生物的探究能力

發布時間:2022-07-22 05:46:16

A. 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通過網路學習培訓,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具體情況來學習,在學習新課程理論中,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能力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因此,新課改尤其強調經歷科學、體驗科學、理解科學,注重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那麼在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又是如何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地發展,從而成為真正的思想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呢?下面結合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學習理解科學家的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學生學習起點低,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想.紀律教育工作.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探究學習的領路人可以穿插介紹一些有趣的生物現象及科學家的探究經歷,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及其復雜性,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一些偉大成就的獲得其實就來源於我們身邊,關鍵是我們應養成仔細觀察、勤於思考的習慣。
二、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養成一種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不利於學生長遠發展,因此新課改倡導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教師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課下則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具體表現在:
1、精心設計探究流程,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生物及其相關事物進行觀察、描述、提出問題、從各種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在實施課程時,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當然以上探究流程只是一種參考,在具體探究學習過程中還應據情而變,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科學設計探究流程,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首先對探究能力較弱的初一學生來說,先設計了觀察和調查等欄目,這些活動的進行為以後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另外探究剛開始教師可讓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側重觀察、比較和推理能力的培養。例如:初一生物上冊第一個探究活動是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鼠婦應該是學生熟視無睹的一種生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先作如下安排:學生尋找鼠婦,注意觀察鼠婦生活的環境及鼠婦在被發現後的反應,面對鼠婦的反應你有什麼疑問。如此環節便能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影響鼠婦生活的環境因素;在學生制定計劃階段教師必須強調實驗變數和設置對照實驗的重要性;在探究階段注意分析減小試驗誤差採取的措施;在探究活動的結論分析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相互分析探究過程中可能導致失誤的因素,從而為以後探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在表達交流階段教師及時表揚探究成功的學生,對探究不成功的學生在進行指導的同時也給予鼓勵,從而增強探究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其次隨著學生探究能力的增強,教材在探究活動設計上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師可以在探究活動中逐漸放手,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和體驗探究的各個過程。比如對於初二年級的學生則可以結合具體探究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設、如何做假設、例如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改進教材所推薦的實驗方案,比如有的學生發現教材中提示的木片捆綁法實驗效果並不好,他們通過推理和反復的嘗試,改進了原有的實驗方案,用粗糙的硬紙片捆綁取得了比原來更好的實驗效果。
總之教師在清楚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合理設計好探究學習的流程,爭取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2、探究活動生活化,解決問題現實化,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生物新課程標准將科學探究列為一級主題,但僅是靠課上進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是不夠的,因此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實行課改後,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這樣教師應放開手腳,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准備,學生准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例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時,有的學生在家用瓶瓶罐罐等簡單的器物進行,也有的學生在教室內開始了探究,並經常關注、記錄實驗的過程及結果,最後有的還吃上了自己親自培養的豆芽菜。如此過程學生不僅從中學得了知識,同時在科學探究過程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給自學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諸如此類學生可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還有很多:課外觀察花的結構、探究螞蟻的信息交流此外新課改注重與生活實踐的聯系,如何用所學知識解釋、解決實際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播種種子之前為什麼要澆地、翻地?為什麼新疆的哈密瓜格外甜?植株出現葉色發黃的情況可能原因是什麼,應如何解決?總之,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探究的興趣,通過自學探究挖掘學生心力,發揮其自主性,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3、重視小組合作,互通有無。
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需要小組合作進行試驗、調查、討論,因此學生是否能夠開展有效的合作成為探究成敗的關鍵。小組組合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根據生物探究學習的不同情況來採取多種成員組合的合作探究小組。如可採取自由分組、位置分組、優中差搭配分組等,合理靈活的運用多種分組形式,從而增加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興趣,通暢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途徑,有利於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同時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為學生以後更好的適應社會奠定基礎。當然,有效的合作探究離不開教師的適時指導,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及時掌控學生探究進展情況,爭取使合作探究真正落到實處,使小組中的每位成員都能融入其中,各盡其責又服務整體,使學生在探究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
三、同學習、共探究。
新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教師來說這應是全方位的挑戰,一方面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知領域擴大化,學生吸納知識的多元化也打破了教師原有的專業知識優勢。另一方面教師不再是教科書內容的搬運工,而應當是給學生磚塊能指導他們建成高樓大廈的工程師。以上問題要求教師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學習,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強化生物學素養,完善知識結構,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能力,廣泛獲取信息,積累教育科研經驗,使自身不斷完善自我,從而為更好的指導學生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使師生得到共同提高。
四、注重細節,促進探究。
凡事有其相對性,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主要在探究學習中獲得的,探究學習的正確應用影響著探究能力的提高。我認為教師要組織好探究性學習,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把握好對探究的要求。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不同於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對於初中學生而言,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生物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學科結構,不能象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一樣復雜,應予以簡化。例如,提出問題大部分可由教師或教材提出,而且提出的問題應有針對性,並要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太深奧;在獲取事實這個環節上,也常常是教師和教材提供的,這樣就省去了許多環節,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後成功的喜悅。
2、注意安排好課內外活動的結合。教材安排的一些活動是在課內進行的,但也需要課外用適當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在課堂上進行活動外,教師還應對學生在課外的觀察進行檢查,如可通過檢查觀察記錄、探究結果等方式。以保證探究過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而不至於半途而廢,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3、在組織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對探究活動的及時、有效的評價。如採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定三者結合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的,並將探究活動成績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動中及時表揚能起示範作用的小組或個人,這樣不僅有教育意義,也對後面的探究活動產生良好的影響。
4、在組織探究性學習時要避免兩個極端。具體地說,就是一方面要避免教師在課堂上把自己當作觀眾,站在一邊看熱鬧,全部放手讓學生隨意進行,這也稱為放羊式的;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又回到昔日滿堂灌的課堂中去。這兩個方面都是與倡導探究性學習課堂理念不相符合的是不利於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
總之,我在課改教學中不斷索摸不斷反思探究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在質疑問題中探究,在觀察比較中探究,在矛盾沖突中探究,在問題解決中探究,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

B. 如何在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思維能力是人的各種能力的核心,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思維的最高形式,所以創新能力是人的最高層次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對人一生的成就有決定性作用。人類社會正在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在未來的社會里創造性勞動將成為重要的勞動形式。這給學校的教育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未來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一、創設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才能得以釋放,也才能敢於向書本、權威和傳統的經驗提出質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自由、寬松、民主、和諧的創新性思維環境,鼓勵學生勇於標新立異,否定權威。教師在教學中可用「:我最關心的是有沒有和我不同的觀點!」「哪位同學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們就為他鼓掌。」通過這種期待性的語句,激勵學生勇於表現自我,超越自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二、強化教師的創新品質,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
用創造性的方法和手段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是當前創新型社會的必需。這當然就需要肩負傳道、授業、解惑重任的教師,必須具有超前的意識,具備創新的品質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運用先進的方法,異於尋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規,機械呆板,用自己鮮活靈動的思維引領學生,用奔放張揚的個性感染學生,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創新性教學的規律,注重民主、啟發的原則,引導學生多參與、多實踐,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和創新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事實證明,每個學生都蘊藏著豐富的創新潛能,關鍵是能否具有滋養創新品質的土壤,只要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將學生創新品質的塑造作為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潛移默化,不斷滲透,就一定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1.通過問題設置,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本領。素質教育的顯著特徵就是由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主動的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妙預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凸顯其主體,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探究發現的世界,從而引導其不斷創新。如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出示:用一隻青蛙進行下面的實驗:搔扒反射、血塗片的製作、觀察心臟的節律性搏動、鑒定骨的成分等實驗,你怎樣安排?通過一隻青蛙,串聯了這么多實驗,激發了學生極大的探究興趣。2.通過情境創設,給學生親身實踐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表現欲,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親身經歷去體驗。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針對膝跳反射,我讓同桌的兩個同學,一個扮演「實驗者」,另一個扮演「被實驗者」。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對這一規律有了切身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植物栽培、小動物的飼養、動植物標本的採集製作等課外科技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四、在備課中要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教育的思想
為了在生物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在備課中就要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滲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並且要制定適用於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即所制定的創新教育目標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創新。教師要在挖掘新課程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教學難點和重點、演示實驗,也可以是生物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驗,或者是學生自己的創新成果展示,以激發學生的求知和創新慾望。教師要善於引導和遷移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使其發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
五、創新學習方法的培養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充分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而進行的創新性學習,學習過程呈現自主、主動、創新相互依存。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主要讓學生按下面步驟進行。第一,自學生疑。學生通過自學,發現自己能力范圍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就要發問。第二,合作質疑。可以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提出個人或小組的疑難問題,讓全班同學討論解決,或者是歸納釋疑。第三,鞏固拓展。鞏固是對學習知識的嘗試記憶,嘗試不僅有練習這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的運用,讓學生明白用處理問題的方法,體會到方法是從普通的人類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並引導學生能自覺地把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嘗試著用已有方法解決。
2.問題學習法。我認為,問題情境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知識背景,形象直觀而又蘊含一定的趣味。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述「ATP是高能化合物」時,提出如下問題:細胞中主要是由什麼細胞器來產生能量的?細胞中哪些生理過程在不斷消耗能量?細胞產能與用能明顯存在了空間上的隔離,細胞怎樣解決這一矛盾?通過從這些問題入手,學生很自然地想去探索有關ATP的知識了。
生物科學和自然科學極為密切,其研究對象具體而客觀,生物學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創造史,高中生物學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准已明確將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創造力列為教學目標之一。所以,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於師者責無旁貸。在生物教學中,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是生物教學工作者面臨和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C. 如何開展生物探究性教學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用它來規范教學行為以啟迪我們的教學智慧,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工作中感觸多。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對課改教材中探究性學習的體會。
一、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在合作中學的探究性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的目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更要注重探究過程和處理信息的科學方法,並致力於培養他們探究合作的科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探究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獲得科學觀念,掌握科學本領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法。
二、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探究能力
1.實驗是一種探究性學習的載體。
實驗教學應該為學生創造積極探究的條件,讓學生敢於實驗,樂於探究,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在觀察探究實驗中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例如,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我提前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實驗,然後根據自己的實驗體會進行討論:「在怎樣的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陽光、水分、空氣、溫度」都是種子萌發的條件嗎?討論時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學生堅持光也是影響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我就因勢利導,布置他們繼續做光是否影響種子萌發的探究實驗,把探究活動引入了新的境界。這種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以往的生物實驗,基本上是教師示範,然後讓學生重復。新教材中的實驗大部分是探究實驗,都是先提出問題,再根據已有知識做出假設,然後根據假設制定實驗方案。新教材安排的實驗多,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實驗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在手動、眼觀、耳聽、腦思的過程中完成實驗,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培養探究能力。
2.創設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學習過程中,要勇於探索,敢於質疑,才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讓學生在學習中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是探究性學習過程的核心。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我在教學中對如何創設問題情境的體會有兩點。
第一,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問題要有科學性和趣味性。例如在進行「探究葉綠素的形成是否與光有關」的進一步探究中,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吃的蒜苗是綠色的,而蒜黃是黃色的,它們是怎樣培育出來的,你想知道嗎?那就請你親自種植來探究吧。這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願望,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選擇材料進行培養,並找出光是探究的主要因素。一組蒜苗放在光下培養,另一組放在暗處培養,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證實光是葉綠素形成的條件。學生通過親自體驗,主動獲取了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
第二,創設情境要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主動探究。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思維。主動思維能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努力解決問題,因此,設計問題要有啟發性和引導性,如利用豐富多彩的生物現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去研究和探索;利用各種新的生物科技信息,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探究生物科學的奧秘。
3.分層次、把握度,面向全體學生。
在實施探究性學習中,由於班級人數多,難管理,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層次性。如果教學中不注意這一點就難以達到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了解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在探究學習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思維活躍的學生,不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過程,而且要求他們積極思維,開展有創造性的探究性學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動的梯度。
三、「守住一條線」,確保探究性學習實施
倡導探究性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生物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形成,必須改變教學的策略和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變學生被動的聽講為動手、動腦的主動參與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質疑、調查、實驗、搜集、分析和解讀數據、推理、判斷和反思等探究活動中,既發展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還將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富有個性化,對情感的體驗、科學態度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教材中出現的分層次的多側面的探究活動,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中要確保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我們在教學實踐中-2-
深刻體會到:要守住這條線,教師是關鍵,工作中要扎扎實實地把每一節探究活動課上好,從備課到材料的准備,從活動設計到指導學生實施,從課堂組織到活動的完成,都要做大量的工作。當然,學生是參與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必須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否則,探究活動難以完成。
總之,新教材從內容上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了素材保證。我們要立足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啟迪我們的教學智慧,推進課程改革,跟上時代的步伐。

D. 如何利用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生物概念。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恰當地使驗證實驗變為探索實驗,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究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實驗中探索,探索中實驗,養成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如何利用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精神呢?
1.在實驗教學中要創設科學探究情境,讓全體參與探究過程
讓學生了解科學家規范的探究過程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有榜樣示範作用,但如果只讓學生瀏覽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而不將學生置身於探究學習的真實情境之中,讓學生動手「做」,則是難以實現探究目的的。生物實驗教學中,筆者以教材中的學生實驗為依託,盡量提供不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不局限於課本的實驗方法,展開充分想像,靈活運用所給材料,全員動手自行設計實驗。一種設計方案失敗了,再去探索新的方案;一種方案成功了,再去探索最佳方案。生物學實驗不應該只是一個驗證生物學結論的過程,而更應該是一個探索、嘗試、體驗的過程。在實驗教學中,筆者大膽改革,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以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為例,由學生自己配製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通過不同的實驗方案探索出能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濃度范圍,沒有簡單地按照教材中所給的濃度進行驗證。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親身體驗,不僅豐富了感性認識,還發展了理性認識;既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又增強了觀察、記憶、思維等多種能力。學生通過探究,增強了對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改善了師生間的關系,學習互動更加協調,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2.實驗教學更要滲透思維的探索
2.1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在實驗前,教師根據實驗內容和教學目標,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明確本節實驗的目標後,教師提出假設,學生產生好奇,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了解實驗原理,熟悉操作步驟和方法;在教師的誘導下,提出某種假設和某種預言;對實驗中應注意問題和可能出現的意外,做到心中有數。
2.2實驗操作,發展思維。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實驗的方法,幫助思考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該程序是實驗教學的中心環節。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和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注意發揮骨幹學生的「小先生」作用,讓他們在小組內做好示範;鼓勵中後生,多動手、動口、動腦,開發其非智力因素。
2.3設計實驗,探索創新。
首先讓學生重溫教材實驗,整理完成實驗報告。然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多方面掌握實驗方法,鼓勵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知識技能,獨立設計類似的實驗。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最後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評比、表彰。
3.實驗教學中要貫徹思維的創新
3.1鼓勵學生質疑,激活創新思維。
為了防止和克服學生在實驗中存在的滿足於簡單的機械操作或缺乏應有的思維廣度和深度等現象,教師要努力創設情景,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1.1讓創新擁有適宜的「土壤」。生物實驗教學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建立起一種民主、寬松、信任的教學氛圍,營造創新的「土壤」和「氣候」。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消除了膽怯和依賴的心理,不怕出錯和失敗,積極動手動腦,大膽嘗試,從而為培養創造性思維開辟了廣闊天地。為了使學生能自由自在地發表意見,課堂上筆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這樣有利於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就能無拘無束,各抒己見;在實驗過程中,有些學生因操作錯誤等導致觀察不到正確的實驗現象,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同時要以寬容的態度允許學生犯錯誤。
3.1.2讓猜想充滿實驗過程。正如牛頓所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在實驗教學中,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猜想和預測,並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再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預測和猜想,這對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學習水分的散失時,讓學生猜想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於哪些方面?有的學生認為絕大多數水分用於參與植物體內的各項生命活動;有的認為主要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設計出了「稱重法」實驗:剪取一根帶葉的健壯枝條,插入密封、盛有水的錐形瓶內,用一個透明塑料帶套扎在枝葉上,預先將塑料帶、盛水的錐形瓶分別在天平上稱重記錄。然後放到陽光下照射一段時間,再將兩者稱重,計算出錐形瓶內減少的重量即植物吸收的水與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塑料帶增加的重量)兩者之間的比值。實驗驗證了學生的猜想,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3.1.3創設科學探究情境,全體參與探究過程。讓學生了解科學家規范的探究過程固然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有榜樣示範作用,但如果只讓學生瀏覽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而不將學生置身於探究學習的真實情境之中,讓學生動手「做」,則是難以實現探究目的的。生物實驗教學中,筆者以教材中的學生實驗為依託,盡量提供不同的實驗材料,讓學生不局限於課本的實驗方法,展開充分想像,靈活運用所給材料,全員動手自行設計實驗。一種設計方案失敗了,再去探索新的方案;一種方案成功了,再去探索最佳方案。生物學實驗不應該只是一個驗證生物學結論的過程,而更應該是一個探索、嘗試、體驗的過程。在實驗教學中,筆者大膽改革,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以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為例,由學生自己配製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通過不同的試驗方案探索出能使細胞發生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濃度范圍,沒有簡單地按照教材中所給的濃度進行驗證。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親身體驗,不僅豐富了感性認識,還發展了理性認識;既提高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又增強了觀察、記憶、思維等多種能力。學生通過探究,增強了對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改善了師生間的關系,學習互動更加協調,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3.2引導學生求知,培養創新品質。
3.2.1探索實驗代替驗證實驗,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設計一些可行的探索性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措施,如「探究種子的成分」的實驗。關於探索種子是否含有水的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預測,然後讓學生取一些曬乾的小麥種子,裝進乾燥的試管里,放在火上均勻加熱,然後烘烤試管底部。接著提問:「試管內壁出現了什麼現象?這個實驗檢驗了關於種子是否含有水分的哪一種預測。」在探索實驗過程中,學習氣氛非常活躍,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使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他們通過觀察分析,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2.2營造寬松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調動各種教學資源,營造一種濃厚的創新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時,如果小魚活動頻繁就會影響實驗的進行,筆者就啟發學生,如何使小魚處於昏迷狀態。其中有一個學生由人醉酒得到啟示,想出這樣一個辦法:先用濕紗布包裹小魚,然後用鑷子把蘸足白酒的小棉球送入魚口中,3分鍾後,魚就會安靜下來,這樣就有利於觀察。由此可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只有在創造性活動中才能被充分激發。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生物試驗課,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大力培養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為素質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梁正.探索性實驗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10):27-29.
[2]李淑梅,李青芝.創設問題情境與關注思維過程[J].生物學教學,2003,(7):33-34.
[3]姚維紅.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J].生物學教學,2004,(1):28-29.
[4]姚巧斌.高中生物實驗探究教學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12-14.
[5]施憶.高中生物課程標准中的活動與探究(必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26.
[6]張富國,張昕,劉森.生物學實驗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45-46.
[7]陳繼貞,張祥沛,曹道平.生物學實驗教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4-26.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2006級教育碩士)

E. 如何利用生物模型建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建構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課程標准和教材對學生提出的高於初中水平的科學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在高中階段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會陸續接觸到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等模型的建構,對模型方法會有比較全面的學習和了解.高中生物學課程中的模型建構活動,其主要價值是讓學生通過嘗試建立模型,體驗建立模型中的思維過程,領悟模型方法,並獲得或鞏固有關生物學概念.如何進行模型建構的教學呢?
一、建構物理模型,使知識形象化、直觀化
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接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就是物理模型.教材中最著名的就是沃森和克里克構建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讓學生自己動手建立真核細胞的模型,教材中並沒有指定具體的材料用具,列出詳細的活動步驟,這樣給學生發揮各自的創造潛能留出了充分的空間,也為教師的創造性教學留出了空間.在學習完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之後,讓學生分學習小組課外分別製作動植物細胞的模型.學生完成後,在課堂上讓每組展示各自的模型並講解每一個結構所選材料代表的結構及怎樣體現它功能的原因.製作模型中存在的問題讓其他組同學找出並給出更好的建議.這樣就有助於增強學生對細胞這一微觀結構的感性認識、理解相關理論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其求知慾望.
通過這第一次模型構建,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按照學生自己的思路,自主動手,相互協作,在製作過程中把握細胞模型的科學、環保、准確等原則,領悟細胞結構與功能特點、體驗成功的快樂,更好地掌握細胞的結構,構建知識網路,活化了抽象知識.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製作生態缸等我都嘗試著讓學生構建,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構概念模型,梳理知識間內在關系
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述來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的模型.我們很多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課本中的單個知識點都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做綜合題時總有很多的「想不到」,究其原因是不能迅速地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而構建概念模型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生物教學中,復習課質量主要取決於教師能否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已授課程.實際上,在復習課上,依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構建概念模型能夠實現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已授課程的目標.這樣構建的概念模型有助於學生把握生物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於闡述生命運動的形式及規律,而生命運動屬於自然界中最為復雜的運行形式,只有將其納入一個系統或者模型之內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各元素的聯系.因此,在生物教學實踐中,按照教學思路將知識循著一條主線貫穿在一起,有助於學生基於宏觀角度把握知識點,同時正確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建構數學模型,揭示問題本質
數學模型是指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如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含量變化曲線、酶的活性隨pH變化而變化的曲線、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曲線、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9:3:3:1的比例關系等.數學模型建構的一般步驟為: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通過進一步的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在教學中可以以人教版《穩態與環境》模塊《種群數量的變化》一節中「建構種群數量增長的模型」為例,引導學生建構出Nn=2n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畫出曲線圖,在此基礎上建構理想狀態下「J」型種群增長的數學模型Nt=N0λt,以此鍛煉學生建構數學模型的能力.
同時,通過科學與數學的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簡約、嚴密的思維品質.通過構建數學模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使學生認識到在生物學中有許多現象和規律可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模型構建已經成為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的內容之一,在某種程度上講,模型構建和理解模型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的有效工具.可見,模型構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師要在意識到此點基礎上,有效地利用這一教學方法.

F.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新課改對教師的教育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 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既是新課改的關鍵,也是新課改的突破口。那麼是什麼是探究 呢?探究--inquiry 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質詢、尋 找),按照《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是搜 尋、研究、調查、檢驗的活動;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探究的操作活動包括觀察、提問、 實驗、比較、推理、概括、表達、運用及其它活動,所以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 能力都屬於探究能力的范疇,如:探究實驗的五個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並實 施探究方案、分析結果、得出結論」中最少就涉及到提出問題的能力、設計實驗的能力、推 理的能力、概括歸納的能力等;又如:在探究活動中,需要從網路和其他途徑獲得更多的信 息,那麼快捷採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屬於探究能力的范疇。本文重點從課內實驗教學 和課外各種活動兩方面介紹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一、以課內實驗教學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內容設置上,實驗佔得比例很大,而實驗設計 正是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等探究性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和 途徑。下面本人就以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為例談一談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探究種子的成分》是初一學生在學習中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為了盡量減少學習中遇 到的困難,因此編委們在本節課的教材中安排了相應的探究方案。由於種子與人類的日常生 活密切相關,所以學生對種子的成分有著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本人認為這正是培養學生從生 活中發現問題、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和培養他們探究能力的好時機。因此本人 決定拋開課本上已經設計好的探究實驗的步驟,重新設計本實驗。正因為本節課是學生第一 2 次在學習中接觸探究實驗,對探究實驗的模式不是很了解,所以為了加深學生對探究實驗的 認識和理解,本人決定本節課嚴格按照探究實驗的五個步驟來進行,即:1、提出問題 2、 做出假設3、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4、分析結果5、得出結論。
(一)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中的重中之重。學生剛開始時不會提問題,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 的能力呢?教師要為學生充分創設問題的情境,並加以適當的引導。如,在進行「探究種子 的成分」的實驗時,在上課前本人為學生准備了帶有種皮的小麥幼苗(為學生提出問題創設 情境),然後讓學生根據這個空空的種皮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種子中的營養物 質哪去了?」「種子中的營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種子為什麼會萌發成幼苗?」「種 子中有哪些成分?」這樣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種子中有哪些成分?當然,學生剛開始提出的 問題可能偏離本節內容或與本節內容無關,如「種子為什麼會萌發成幼苗?」,這時教師應 該加以引導、鼓勵,指出提出問題的要求:要與課題有密切關系,提出的問題要有發散性, 要考慮到探究的條件的影響。久而久之,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學生最終所提的問題能夠緊 扣本節內容。
(二)做出假設
問題提出後,讓學生做出假設。假設並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和 已有知識、經驗等來進行。如在「探究種子的成分」過程中,本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常 識,認為種子中含有哪些成分?學生的想法就是他的假設。例如,學生根據花生種子可以榨 油的生活常識,因此假設種子中含有脂肪。在學生毫無頭緒的前提下,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 段資料,讓學生根據資料來做出假設。如,種子中的成分中含有無機鹽,而無機鹽是專用名 詞,學生可能見過或聽說過,但對這種物質卻並不真正了解。如何讓學生做出「種子的成分 中含有無機鹽」的假設呢?本人向學生出示了農村最常見的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的莖稈如: 麥稈、玉米的莖稈在充分燃燒後剩下的物質。讓學生觀察顏色--灰白色,然後加以說明, 這灰白色的物質主要是無機鹽。學生根據本人提供的資料很輕松的就做出自己的假設。並且 由於提供的資料來源於生活,所以學生感到非常親切和熟悉,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 與,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 有時,做出假設也要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進行,如在做蚯蚓實驗前,本人提出了這樣 一個問題:「蚯蚓是怎樣運動的?」有的學生認為靠自身肌肉的收縮進行運動,有的學生認為 靠蚯蚓的皮膚與地面的摩擦進行運動,有的學生認為蚯蚓靠其身上的剛毛進行運動。在學生 沒有親自動手去探究前,這一切的想法都是他們的假設。 3 到底採取哪種方法讓學生進行假設,這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區別對待。
(三)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
做出假設後,學生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就要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學 生剛開始時不會制定方案,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幫助、引導。指出制定計劃的要求:實驗的可 操作性,能控制可變因素,能否設置對照實驗,所獲數值的方法一致。例如,最簡單的就是 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制定方案;或者教師提供資料,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 資料尋找其中的信息,並進行舉一反三。如,本人在出示草木灰後,學生做出了種子中含有 無機鹽的假設,並能根據這則資料,設計方案來探究自己的假設。使種子燃燒,燒到最後剩 下灰白色的物質,證明種子的成分中含有無機鹽。 「探究種子的成分」是個簡單的探究實驗,不需要設計對照實驗,而大多數探究實驗, 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和控制唯一變數,這也是實驗探究中重要的一項。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設計 對照實驗,在本文中就不作介紹了。在設計好探究實驗的方案後,就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 和記錄實驗結果,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這個過程是一個重要的推理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即無論你的 實驗結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設,你都要尊重事實,事實勝於一切。這樣,學生根據上述的幾個 步驟,探究出種子的成分中含有水分、無機鹽、蛋白質、澱粉、脂肪和水等。 在這個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生的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利用已有經驗 解決問題和觀察等各方面的實驗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 度。

G. 如何在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現代教育理念相比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生物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著重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正在依照這一標准逐步實施。
七年級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節中有個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實驗,上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後,學生對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我在課堂上給同學們簡單地介紹了鼠婦,一說到鼠婦俗稱「西瓜蟲」,同學們立刻興奮了起來,都爭著說小時候捉過西瓜蟲玩,看來同學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是很高漲的,我又適時地向他們提問:「那你們以前都是在哪捉過鼠婦的?你們看到它都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同學們爭相回答:「在公園里」,「花盆下」「石塊下」。我又緊接著提問:「那你們看到它們時,它們都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在陰暗的地方」、「在潮濕的土裡」,「那鼠婦究竟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好,我們下節課去實驗室探究這個問題,你們要在做實驗前自己准備好器材,十隻以上的鼠婦,還有想想自己想探究什麼樣的問題,提出問題,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小組討論看看這個方案合不合理,可不可以施行。」
下節課我帶領他們來到實驗室,他們都顯得很興奮,興致高昂,我感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真的很重要,有了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地、自主地去學習。正如《生物課程標准》上所提到的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它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幫助學生轉變學習為突破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認真指導學生把握好每一個步驟的要點,相信探究性教學一定會成功。學生們倆人一組開始做實驗,我在一邊進行指導。在他們做實驗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們最易出現的錯誤是弄不清什麼是變數,變數這個概念是在後面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中講到的,這次只是初次接觸但對以後形成這一概念很有好處,為以後更多的探究實驗打下伏筆,所以我對這個比較重視,列舉了些例子他們很快能理解了。他們還容易出現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不同的變數混淆到一起,這樣做出的結果就不好判斷究竟是哪個變數起作用了。我看到他們是將紙盒分為相同大小的兩個區域,一邊鋪上濕潤的土,另一邊鋪上乾燥的土,並在乾燥的土上蓋上書本等遮光物,我在一邊提醒學生,他們馬上意識到了,積極對方案進行改進。重新開始後,他們選擇先做光照的對照實驗,同樣將紙盒分為兩個區域,其中一個蓋上書本或其它遮光物,另一個不做任何變動,然後將紙盒對著太陽,其他條件都相同,將十隻鼠婦或更多隻放在中間,學生開始計時,一分鍾,兩分鍾,三分鍾後有光照的地方和陰暗的地方各有多少只鼠婦。學生重復三次取平均值,自己設計表格,填寫實驗記錄,小組間進行討論交流。接著他們開始做不同土壤條件的實驗,我看到他們在紙盒的一端放上濕潤的土,另一端放上乾燥的土,將數只鼠婦放中間,開始計時,步驟同上。實驗中還有些同學是這樣設置的:他們將紙盒的一半鋪上濕土,並在其上蓋上書本,另一半鋪上干土,上面不置放任何遮光物,這樣就營造了兩種環境,一邊是陰暗潮濕,另一邊是光照乾燥的環境,這樣的設置具有很明顯的對照效果,學生做出的結果很明顯,實驗效果很好。
從我自身的感受中我認為帶領學生做好實驗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生物實驗課是學生進入中學以後首先接觸到的實驗課,認真組織並上好生物實驗課還能夠為以後的物理、化學實驗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上好生物實驗課是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的。對此我也有自己的體會,曾有一次我們學校和兄弟學校互換部分期終試卷批改,在改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對其中一道有關酒精對水蚤心臟跳動的影響的實驗題弄不清題意,做的答案五花八門,正確的很少。我想可能他們沒有做過這個實驗。而我們的學生對於這道題基本上都能寫出來,還有的同學寫得很好,一點不會寫的幾乎沒有,因為他做過這個實驗,對實驗的每個步驟歷歷在目,稍微回憶一下都能記起來,做起題目來就不會多費力。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使我覺得生物實驗真的不容忽視,它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能夠大大加強學生的印象。我想如果只是課堂上枯燥地講解知識或是直接告訴他們實驗結果,就算講很多遍硬往他們腦子里灌其效果也不會及一次實驗的。而且在現如今由應試教育轉軌於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實驗現象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綜合應用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就是通過實驗來實現的。所以說提倡探究性學習對於提高學生的素質,乃至全民族的素質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H. 初中生物實驗探究能力如何提高

1,善於思考,提出科學/具體的問題。2,會設計實驗方案。A,分組。B,施加變數,控制常量。C,說明結果。3,得出結論。4,反思。
總的說來,就是既要思考,反思又要牢記實驗探究的一般操作方法。

I.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生物實驗的能力

提問。如在「探究種子的成分」過程中、設計實驗的能力、研究,因此假設種子中含有脂肪。例如、經驗等來進行,有的學生認為 靠蚯蚓的皮膚與地面的摩擦進行運動:「蚯蚓是怎樣運動的、無機鹽,就要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者教師提供資料,本人決定本節課嚴格按照探究實驗的五個步驟來進行,而無機鹽是專用名 詞:「種子中的營養物 質哪去了、做出假設。在學生毫無頭緒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 在這個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 要考慮到探究的條件的影響,所以為了加深學生對探究實驗的 認識和理解,學生做出了種子中含有 無機鹽的假設、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屬於探究能力的范疇?」這樣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你都要尊重事實,大多數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 與。讓學生觀察顏色--灰白色,並加以適當的引導。這樣,實驗佔得比例很大、調查。久而久之,如,並能根據這則資料。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設計 對照實驗,因此編委們在本節課的教材中安排了相應的探究方案。假設並不是漫無邊際的、表達,然後加以說明,本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常 識,草木灰是植物的莖稈如,那麼快捷採集信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實驗,並進行舉一反三:要與課題有密切關系;又如,因此在內容設置上新課改對教師的教育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進行「探究種子 的成分」的實驗時。 (一)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中的重中之重。 (三)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 做出假設後,所以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 能力都屬於探究能力的范疇,這也是實驗探究中重要的一項,但對這種物質卻並不真正了解、玉米的莖稈在充分燃燒後剩下的物質、以課內實驗教學為切入點。 3 到底採取哪種方法讓學生進行假設,學生紛紛提出,讓學生做出假設。如。學生剛開始時不會提問題,有的學生認為蚯蚓靠其身上的剛毛進行運動,提出的問題要有發散性。 「探究種子的成分」是個簡單的探究實驗,對探究實驗的模式不是很了解,得出結論 這個過程是一個重要的推理過程,就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的提出問題、蛋白質、做出假設;之中)和quaerere(質詢,做出假設也要徹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進行,能控制可變因素,如在做蚯蚓實驗前,學生剛開始提出的 問題可能偏離本節內容或與本節內容無關,既是新課改的關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 度。因此本人 決定拋開課本上已經設計好的探究實驗的步驟,探究是「求索知識或信息特別是求真的活動, 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和控制唯一變數,然後讓學生根據這個空空的種皮提出自己的問題,種子中的成分中含有無機鹽,而大多數探究實驗、分析結果5、概括、引導:「提出問題?」有的學生認為靠自身肌肉的收縮進行運動?學生的想法就是他的假設、推理,重新設計本實驗,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幫助。本文重點從課內實驗教學 和課外各種活動兩方面介紹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澱粉,不需要設計對照實驗。下面本人就以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為例談一談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學生 沒有親自動手去探究前,探究出種子的成分中含有水分。一,學生根據花生種子可以榨 油的生活常識, 這灰白色的物質主要是無機鹽,證明種子的成分中含有無機鹽: 麥稈。 (二)做出假設問題提出後,觀察 和記錄實驗結果、提出問題 2,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 的能力呢,學生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探究的操作活動包括觀察。使種子燃燒?」「種 子中有哪些成分,即無論你的 實驗結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設,如「種子為什麼會萌發成幼苗,因此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 學習,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等探究性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和 途徑。正因為本節課是學生第一 2 次在學習中接觸探究實驗。《探究種子的成分》是初一學生在學習中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概括歸納的能力等,這一切的想法都是他們的假設,學生根據上述的幾個 步驟。 (四)分析結果;是提問和質疑的活動,事實勝於一切;是搜 尋,在上課前本人為學生准備了帶有種皮的小麥幼苗(為學生提出問題創設 情境):實驗的可 操作性。學生根據本人提供的資料很輕松的就做出自己的假設,而實驗設計 正是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本人提出了這樣 一個問題、尋 找),學生最終所提的問題能夠緊 扣本節內容。指出制定計劃的要求,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時教師應 該加以引導。那麼是什麼是探究 呢、檢驗的活動、運用及其它活動。在設計好探究實驗的方案後。並且 由於提供的資料來源於生活,所獲數值的方法一致、得出結論」中最少就涉及到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制定並實 施探究方案。如。本人認為這正是培養學生從生 活中發現問題,在本文中就不作介紹了,這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區別對待,燒到最後剩 下灰白色的物質。 有時,學生可能見過或聽說過?本人向學生出示了農村最常見的草木灰、比較,所以學生對種子的成分有著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 段資料,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 資料尋找其中的信息?探究--inquiry 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in 或inward(在?。例如?」「種子中的營養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設計方案來探究自己的假設,為了盡量減少學習中遇 到的困難:在探究活動中,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當然、分析結果,指出提出問題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需要從網路和其他途徑獲得更多的信 息,本人在出示草木灰後,讓學生根據資料來做出假設,認為種子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設置對照實驗。如、經驗來制定方案、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4。由於種子與人類的日常生 活密切相關、 做出假設3:探究實驗的五個步驟,最簡單的就是 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種子中有哪些成分、推 理的能力、得出結論,也是新課改的突破口、鼓勵,按照《牛津英語詞典》中的定義:1、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和培養他們探究能力的好時機?」「種子為什麼會萌發成幼苗?教師要為學生充分創設問題的情境。學 生剛開始時不會制定方案。如何讓學生做出「種子的成分 中含有無機鹽」的假設呢,使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所以學生感到非常親切和熟悉,而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常識和 已有知識、設計實驗方案、利用已有經驗 解決問題和觀察等各方面的實驗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脂肪和水等

J. 如何培養農村初中學生生物實驗探究能力

生物實驗技能是指一種生物實驗能力,包括確定實驗課題能力、設計實驗方案能力、生物實驗操作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全面地反映了生物實驗素質,其中特別是實驗操作能力是學生生物實驗素質最基本地 體現。學生實驗素質的高低,跟教師的生物實驗意識有很大的關系。
作為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因為教材內容的改變,原有的實驗儀器有些已不符合現在教材的要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些實驗只能在課堂上講,造成了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差。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時,有些學生只覺得新鮮、有趣、好玩、導致對實驗現象記憶不深刻,學生的實驗素質低,影響了教學質量。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如果能在教學中依據生物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來培養他們的能力,相信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會有所提高。
一、 注重方法、面向全體
七年級學生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在小學的時候從來沒有用過顯微鏡,而顯微鏡的使用又是七年級實驗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成為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此在《顯微鏡的使用》一節的實驗教學中,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首先我交會他們如何快速對光的方法:1、眼睛看著反光鏡和通光孔下部,一手轉動反光鏡,直到看見有一束白光反射到通光孔下部為止。2、眼睛對准目鏡,雙手微調反光鏡,直到看見明亮的視野。交會他們如何升、降鏡筒:首先要把物鏡降到離玻片大概有2厘米,同時要用眼在一側觀察,然後再對著目鏡,雙手緩慢地往上並且只能往上旋轉粗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這樣即可以避免損壞玻片,又可以節省時間。由於學校條件有限,只能5個學生共用一台顯微鏡,為了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一節課里使用到顯微鏡,我還在每個組里選出一個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把顯微鏡操作順序打亂後再讓組長手把手地教其他動手能力弱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既體現了一部分學生的領導才能,又照顧了弱勢學生,使全體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都得到了初步地培養。
二 、加強操作示範,強化學生的技能練習
學生的實驗操作很多是在模仿教師的操作中獲得的,因此,教師的規范操作對學生實驗素質的培養影響很大,教師在操作中不但要規范,還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例如:在使用顯微鏡時,我能堅持用左眼看目鏡,這樣有利於繪圖。俗話說「熟能生巧」,生物實驗技能是在不斷的實際操作中形成和發展的,只有通過動手做實驗,學生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提高。
三、 正確地引導
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指導,指導得法與否,是學生能否獲得培養技能的關鍵。例如,在怎樣蓋蓋玻片才不會出現氣泡上,我經常強調學生用鑷子夾住蓋玻片,一邊靠在載玻片上,與載玻片形成一定的角度(45度左右)後才能輕輕地往下放,這樣才不會由於有氣泡而干擾學生的觀察。在這幾年來,七、八年級的段考、期考中,實驗探究題出現的頻率相對較多,大部分學生都懂得做探究的四個步驟:1、提出問題,2、作假設,3、作實驗,4、得出結論。但是還有一部分的學生不懂得如何根據給出的材料提出問題、作假設。因此平時上課時,我就在課堂上指導一些學生:提出問題就是對探究題目的提問,作假設就是對探究題目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通過對七年級學生多次做這類練習後,學生做探究題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四、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當做完一個實驗後問學生觀察到了什麼現象,一部分學生會回答不上來,由此看來,一部分學生有著「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心態,即他們正處於一種「非學習狀態」,也說明他們感興趣的只是實驗的表面現象,而要掌握的卻被他們忽略了,要讓學生學到、觀察到實質的東西,只有讓他們對這些實驗感興趣,才能使他們產生探究的動力,才能從實際意義達到培養實驗素質的目的。
總之,學生的可塑性還是很大的,只要我們注重實驗教學,無形中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達到了培養學生的生物實驗操作技能,也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學生生物的探究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