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青貯飼料微生物發酵過程
青貯飼料是將含水率為65%-75%的青綠飼料經切碎後,在密閉缺氧的條件下,通過厭氧乳酸菌的發酵作用,抑制各種雜菌的繁殖,而得到的一種粗飼料。
切碎
為了便於裝袋和貯藏,原料須經過切碎.玉米秸、串葉松香草秸桿或菊苣的秸桿青貯前均必須切碎到長約1—2㎝,青貯時才能壓實。牧草和藤蔓柔軟,易壓實,切短至3-5㎝左右青貯,效果較好。
加入添加劑
原料切碎後立即加入添加物,目的是讓原料快速發酵。可添加2-3%的糖、甲酸(每噸青貯原料加入3—4㎏含量為85%的甲酸)、澱粉酶和纖維素酶、尿素、硫酸銨、氯化銨等銨化物等。
裝填貯存
通常可以用塑料袋和窖藏等方法。裝窖前,底部鋪10~15厘米厚的秸桿,以便吸收液汁。窖四壁鋪塑料薄膜,以防漏水透氣,裝時要踏實,可用推土機碾壓,人力夯實,一直裝到高出窖沿60厘米左右,即可封頂。
2. 微生物為什麼能使食品發酵
因為任何食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不利用,就會被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活動一個顯著的作用就是發酵。
發酵現象早巳被人們所認識,但了解它的本質卻是近200年來的事。英語中發酵一詞fermentation是從拉丁語fervere派生而來的,原意為「翻騰」,它描述酵母作用於果汁或麥芽浸出液時的現象。沸騰現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條件下降解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在生物化學中把酵母的無氧呼吸過程稱作發酵。我們現在所指的發酵早已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發酵是生命體所進行的化學反應和生理變化,是多種多樣的生物化學反應根據生命體本身所具有的遺傳信息去不斷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的過程。發酵產物是指在反應過程當中或反應到達終點時所產生的能夠調節代謝使之達到平衡的物質。實際上,發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種,只不過呼吸作用最終生成CO2和水,而發酵最終是獲得各種不同的代謝產物。因而,現代對發酵的定義應該是:通過微生物(或動植物細胞)的生長培養和化學變化,大量產生和積累專門的代謝產物的反應過程。
3. 發酵是怎麼回事
廣義的發酵是是指利用生物體(包括微生物、植物細胞、酵母菌等)的代謝功能,使有機物分解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
比如釀酒、釀醋、面團的發酵、沼氣的產生、垃圾的腐敗……
狹義的發酵概念:微生物通過無氧氧化將糖類轉變成乙醇的過程。
發酵分為有氧發酵和無氧(厭氧)發酵。
比如:酒是在無氧條件下發酵的,醋則是在有氧條件下發酵的。
發酵工程就是給微生物一個最適合生長的條件,利用微生物的代謝功能,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生產出人類所需要的產品。也有人稱之為微生物工程。說簡單一點,就是人類有目的的發酵生產過程。
發酵技術是指人們利用微生物的發酵作用,運用一些技術手段控制發酵過程,大規模生產發酵產品的技術,稱為發酵技術。人們常常利用發酵技術生產各種產品。
發酵技術與日常生活:
近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酵技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已經從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進行發酵生產的階段,進入到,按照人的意願創造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發酵產品的新階段。目前,僅通過發酵技術生產的抗生素就有200多種。發酵技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4. 發酵過程式控制制的目的是什麼
主要目的就是讓發酵產物的效價達到最高,如果發酵的周期越短,產物的效價越高的話,那麼相應的動力、人工成本就都在下降,發酵的成本也就越低,最終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5. 為什麼使用微生物發酵
微生物發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將原料經過特定的代謝途徑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的過程。微生物發酵生產水平主要取決於菌種本身的遺傳特性和培養條件。發酵工程的應用范圍有:⑴醫葯工業,⑵食品工業,⑶能源工業,⑷化學工業,⑸農業: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殺蟲菌生物農葯;微生物飼料。⑹環境保護等方面。
6. 微生物發酵過程為什麼要進行中試放大
微生物發酵一般是從實驗室搖瓶發酵(無氧發酵是密閉瓶)開始的。主要作用是兩個,一是篩選出適宜、高產的菌種;二是找出合適的培養基配方和初步的發酵條件。方法一般是正交試驗。其初步結果經驗證後,需要進行中試放大。中間試驗的規模有大有小,小到10升罐,大到1噸罐。其目的是:一方面是對小試結果進行進一步驗證,進一步摸清發酵條件,另一方面是,由於小試與中試各方面條件有所變化,特別是對發酵條件的控制,如溫度、溶解氧(含通風量和攪拌參數)(無氧發酵無此參數)、ph值等主要參數的控制方式與小試不同,會造成發酵結果與小試差別很大,而且有可能在不同的發酵階段,採用不同的參數控制方式,這些都是在搖瓶小試時無法做到的。中間試驗是為將來的大生產做准備,為大規模生產提供准確的工藝參數和設計依據,因而中間試驗是不能省略的,如有必要,還需進行逐級放大、不同規模的中間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