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地球誕生以來,地球上存在的什麼生物體
只有一種生物可在太空生存,而現在科學家們發現到水熊蟲(tardigrade或water bears)的基因是由許多外來的DNA組成的。唯一能在外太空這種極端環境生存的生物竟然有著那麼多的外來DNA。
新的研究發現,水熊蟲近六分之一的基因都是外來DNA,這也意味著它的基因的來源是來自其他生物的。 這發現已被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也同時證明了這微小水熊蟲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生物。此外,他們也發現到它很難被銷毀。在2007年,科學們甚至用火箭與衛星把它們送往太空。
當衛星返回地球時,許多水熊蟲仍然是活著的。更重要的是,一些雌性的水熊蟲竟然還能在太空中孵卵,並且還能生出健康的幼水熊蟲,生活史根本就跟在地球上的一樣。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共同作者鮑勃·德斯坦(Bob Goldstein)在新聞報導說道,「我們從來不知道基因能由那麼多外來DNA組成。我們知道許多生物會得到外來的DNA,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它們能擁有那麼多的外來DNA」。
水熊蟲的身體是分段式的,它有著微小的八隻腳,每隻腳大約都小於一寸。德斯坦與主作者托馬斯·布斯比 (Thomas Boothby) 和他們的團隊確定,水熊蟲主要從細菌取得它們其中6000個外來DNA,同時也從植物,真菌與各種單細胞微生物取得外來DNA。 這也意味著水熊蟲17.5%的基因都來自於其他來源。
DNA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而取得的。它們不是只能遺傳DNA,它們還能交換DNA。布斯比說,「可以存活在極端環境的生物很容易獲得外來DNA。 細菌的DNA可能比動物DNA更能承受這些極端環境」。 水熊蟲對惡劣環境的適應力和承受度很強。你可以把它們冰凍在冰箱里一年。在20分鍾以內,它們就會解凍,並且還能如冰凍前一樣健康的活著。
研究人員猜測,當水熊蟲碰到惡劣環境時(如乾燥環境),它的DNA會開始降解。當它碰到正常的情況時,細胞膜與細胞核(DNA所在的位置)會暫時開始變「漏」來讓DNA與其他大分子通過。 水熊蟲透個這過程來修復自己受損的DNA,也同時結合了外來的DNA,形成另一種來自不同物種DNA的生物。
在水熊蟲之前,輪蟲(rotifer)是已知擁有最多外來DNA的微小生物。現在我們才知道,輪蟲只有一半水熊蟲的外來DNA。 人類基因組也具有這樣的外來DNA。據估計,我們約8%的DNA是來自於反轉錄病毒。HIV就是一種反轉錄病毒。
② 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生活著什麼的生物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
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徵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③ 地球上的已知生物主要包括哪些
總的說來,地球上約有1000萬種已知的生物、約1000萬種未知的生物,以及約1億種已經埋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生物---由此蓋估一下,自地球形成至今,地球上共計出現了大約1億2000萬種的生物!
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微生物
三、微生物
個體難以用肉眼觀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統稱。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機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拓展資料:
生物的共性
可是對「生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十分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為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關於生命的定義。但是從錯綜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生物的一些共性,即生命的基本特徵:
①除病毒外,均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
②生命表現出嚴謹的結構性和高度的有序性
③具有新陳代謝作用
④具有應激性,能適應環境並影響環境
⑤具有生長、發育、生殖的特性
⑥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生物是指能獨立、自主生存的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⑦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⑧生物能進行呼吸
④ 地球上的生物
地球的誕生,已有45-46億年,但我們今天僅對它近6億年來的這段歷史了解得比較清楚。 為地球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主要是靠當時形成的岩層和所含的古生物化石記錄下來的;地球上的生物雖然早在30幾億年前就已出現,但長期停滯在很低級的階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說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岩層,又大多經過程度不同的變質,這就使地球這段早期歷史更加不易了解。只是到了距今約6億年前,較高級的生物大量出現了,並有大量未經變質的沉積岩層和動物化石保留下來,從而提供了許多比較可靠的材料。所以,現在關於地球的6億年以來的這一段歷史,闡述得比較詳細和可信。這和人類歷史的闡述有相似之處,無文字記載以前,人類歷史是比較模糊和簡略的,而有文字記載以後,人類歷史才變得清楚和翔實。總之,無論地球歷史還是人類歷史,距今越遠越模糊、越簡略,距今越近越清楚、越翔實。
從地球誕生到6億年前,這段時間在地球歷史上被稱為隱生宙,雖然延續的時間約有40億年,但由於材料不足,未能劃分出詳細的歷史發展階段,一般只再分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們之間還無確定的界限,因此常統稱為前古生代。
當地球上的生物從以低等植物為主演變為有殼的無脊椎動物占優勢時,地球的歷史從隱生宙(即前古生代)進入到顯生宙。
生物繼續從低級向高級演化,無脊椎動物讓位給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又不斷有新的「強者」出現,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到我們人類,此衰彼興,依次扮演著地球上的主角。
在古生代的早期,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廣闊的地區為海水所淹沒。在海里,藻類仍在大量繁殖,但比它高級得多的生物已大量出現了,一種被稱為三葉蟲的動物統治了全世界的海洋,這時陸地上仍沒有任何生物。
三葉蟲是節肢動物的一種,全身分為頭、胸、尾三節,又有一條凸起的中軸貫穿在頭尾之間,橫看豎看都可分出三個部分,在它的身上長有甲殼,起保護作用。三葉蟲一般長約數厘米,這在當時是個兒大的動物,它們大多棲息在海底,也有少數鑽到泥沙中居住或在水裡漂游。
寒武紀後期,是三葉蟲鼎盛的時期,到奧陶紀時,三葉蟲的數量仍不少,但海中已出現了比它更厲害的動物。這種動物是一種軟體動物,它有錐狀的硬殼,在錐體開闊的一端,即它的頭部,長有環狀的觸手,用它捕捉食物和爬行、游泳。它們的個兒大,一般長達幾十厘米,行動迅速,口腔堅硬,因此三葉蟲不是它們的對手,這些軟體動物是章魚、烏賊的遠親,但大部已絕滅了,只是在岩層中留下了它們的一些錐形硬殼變成的化石,這種化石被稱作「角石」,而其中被稱為「鸚鵡螺」的這一種,居然還見之於今天的海洋里。
在三葉蟲之後,在地球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早在奧陶紀的海洋中,一種外形似魚,頭部無上下頜骨,身上披有骨質甲片的「甲胄魚」已經出現;到了志留紀晚期,真正的魚類登場了。到了泥盆紀,魚類進入繁殖盛期,一時地球上成了魚類的世界。
從志留紀中期開始,全世界許多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都發生了地殼升高為陸的變化;一些地區地殼比較平穩地大面積升高,海水慢慢地退卻;還有一些地帶,地殼劇烈地褶皺,逐漸形成綿亘的山脈,這就是所謂的造山運動。在志留紀晚期,我國南部和北歐等地,都有造山運動發生。到了泥盆紀,陸地的范圍更為擴大,雖然其間也有海水漫上大陸的時候。
從海到陸的變化,促使原來在海里生活的生物向陸地上轉移。志留紀晚期,在濱海地區的沼澤中,出現了一種極為原始的蕨類植物,這類植物的根、莖、葉都還沒分化出現,光禿禿的,故被稱為裸蕨,它們是首先登上陸地的植物。到了泥盆紀,陸地上的植物增多,而且大多有根有莖,枝葉茂盛。這些植物,仍以蕨類為主,不過它們可不象今天我們還可看到的那種矮小的草本植物的蕨類,而是多為高大的木本植物,特別是在進入石炭紀以後,這些植物更為茂盛。它們在許多地方組成了茂密的森林,樹木的高度有達到40米的,莖的基部最粗的有3米。
這些樹木由於各種原因被埋藏到地下,天長日久就變成了煤層。地球上的煤,在石炭紀時形成的最多,以後地球上的森林,再也沒有達到那時的規模。緊接著石炭紀的二疊紀,陸上的植物仍很茂盛,並開始有松柏一類更高級的植物出現,這時形成的煤層也不少。
動物登上陸地比植物要晚,但在泥盆紀時也開始有了原始的兩棲類。到了石炭、二疊紀時,地球上變成了兩棲類的天下。
昆蟲出現在陸地上,可能比兩棲類還要早些,在石炭、二疊紀時已很發達,那時的昆蟲有1,300種以上,其中有形體特別大的,翅膀就有70厘米長;這樣大的昆蟲,後來再沒出現過。
在二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界來了一個大變革,三葉蟲等多種生物都絕滅了,古生代宣告結束。
在石炭、二疊紀,地殼繼續不斷升降,一些地區時而為海、時而為陸;造山運動也多次發生。今天的各大陸,在那時也已粗具規模,不過是聯成為一整塊,後來逐漸分裂成幾塊,並各自移動了位置,經過了兩億多年,才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古生代結束,地球的歷史進入中生代。
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是中生代一大特徵。那時的爬行動物,大都軀體龐大,形象恐怖,人們使用了傳說中的「龍」來稱呼它們。一時在陸地上爬的有恐龍,在海里游的有魚龍、蛇頸龍,在天上飛的有飛龍、翼龍,地球上成了「龍的世界」。
恐龍之所以是給人們印象特別突出的一類爬行動物,這是因為大多數恐龍的軀體巨大,有的體長20_30米,體重40_50噸。其實恐龍也並非都那樣大,也有小的。不過,那些小的被人們忽略了。一提到恐龍,人們就想到那些巨大的可怕的形象。
在中生代末期,恐龍和其他許多種「龍」都絕滅了,有人認為可能還有極個別的孑遺,但至今尚未找到。總之,在中生代末期,生物又來了一次大變革,而這也就成了劃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出現在中生代晚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可能是恐龍等絕滅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場規模很大的地殼運動,使地球上出現許多高山,氣候變冷,植物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有利於恐龍生存的環境改變了,而它們又沒有應變能力,只好走上了絕滅的道路。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才是實恐龍絕滅的主要原因,講的也頗有道理。
不過中生代晚期發生的強烈的地殼運動,是確定無疑的,這輪運動對我國當時的大片土地影響很大,今天我國的地形大勢,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
進入新生代,強烈的地殼運動繼續發生,特別是在3,000多萬年前,長期為水淹沒、堆積有巨厚沉積物的現今喜馬拉雅山一帶,逐漸升起成為「世界屋脊」,這新一輪造山運動,被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它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表現,一些地區升高成為高原山嶽,一些地區又沉降成為平原窪地,造成地形起伏的巨大變化。
在爬行動物退位後,代之而起的是哺乳類動物,還有鳥類。一些四足有蹄、以吃植物為生的獸類繁殖起來,食肉類動物因有了食料也隨之發展起來了;地球上的生物,漸漸演變成為今天的狀況,人類登上地球這個舞台的條件成熟了,地球的歷史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隨著它的轉動,時間在前進,幾十億年過去了,這才具備了適於人類發生和發展的條件。人類成為地球的主人,地球的歷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究竟人類是多少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至今還說不出一個肯定的數字,但進入第四紀後,人類才開始發展起來,這是毫無疑問的。
早在3,000多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一種高級的哺乳動物古猿。這些古猿本來在森林中生活,成天在樹上攀援,但是由於環境變化,有一部分古猿下了地,而且學會直立行走,手腳分化,視野變得開闊,頭腦也發達焉,終於能夠製造工具和說話,進化成了人,這種轉變現在一般都認為是在第四紀完成的。
第四紀時,幾次出現了世界范圍的氣溫降低,造成一些地區終年為冰雪所封凍,冰川掩蓋的陸地面積,最大時曾達5,200萬平方千米,比現在要大3倍多。
由於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里,海洋里的水量減少,海面降低,今天不少被海水淹沒的地方,當時都露出在海面上,亞洲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曾是連接兩大洲的「陸橋」。
氣候變冷,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影響,一些地區的森林減少直至消失;原來溫暖潮濕的叢林變成了乾冷的草原,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些生物因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所以絕滅了;也有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則改變了自己的形體和習性。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看來也是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人類的祖先為了得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經過難以想像的艱苦歷程,終於克服了環境改變帶來的困難,走出了一條從只能適應環境到自發改造環境的新路。
在雲南省元謀,找到了150_180萬年前的猿人化石,同時發現了少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跡。約在50萬年前,生活在今天的擊口店一帶的猿人,更已能造出大批石器和骨器,留下了許多用火的遺跡。到幾萬年前,那時人的形象便和今天的人接近了。
除了人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對自然界的影響都是無目的的,只有人才使自己的行為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的有目的的改造環境的作用將愈來愈顯現出巨大的威力。
人類的時代同地球歷史上的「朝代」相比,只能說是剛剛開始。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很短,人類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力量,為時更晚。
沒有得到科學技術武裝的人,在大自然面前是軟弱無力的。而近代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興起,不過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歲老人,那麼人僅僅是在不到半小時以前才獲得了從知 識轉化來的巨大力量。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從前需要許多人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只需要少許人花費較短時間就能完成。最初出現的蒸氣機,頂得上幾匹馬幹活,面現代的火箭發動機,則頂得上1,000億匹馬幹活。
如果僅把人力作為一種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末人力是微小的。但是,只要人掌握科學技術便能駕馭自然力,並使之為人類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現在都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了。
三葉蟲在地球上持續生存了3億多年,人類地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還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實在是年輕得很;我們的地球,還有太陽,都仍處在活動力很強的時期,象現在這樣運轉、發光、發熱,還可以保持好多億年。因此,人類有充足的時間在這個舞台上大顯身手,給地球的歷史寫下新的光輝的篇章,並進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間或星球去開拓新世界。
⑤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哪些
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古細菌。
1、動物
動物分類學家根據動物的各種特徵(形態、細胞、遺傳、生理、生態和地理分布等)進行分類,將動物依次分為6個主要等級,即門、綱、目、科、屬、種。
2、植物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包含了如樹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中,綠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溫度、濕度、光線、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3、細菌
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4、真菌
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真菌自成一門,和植物、動物和細菌相區別。
5、古細菌
古細菌(古核細胞),常生活於熱泉水、缺氧湖底、鹽水湖等極端環境中的細菌。具有一些獨特的生化性質,如膜脂由醚鍵而不是酯鍵連接,其營養方式亦不同於常規生物,如硫氧化等。古核細胞遺傳的信息量較小。
⑥ 中生代地球上生活著什麼生物
遠在距今2.25億年至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地球是恐龍的世界,但後來恐龍又為什麼滅絕呢?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空中有飛龍和翼手龍。飛龍長著尖長的頭顱,尖利的牙齒,身後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它兩翼展開時有6米多長。翼手龍已經逐漸進化了,頭骨變輕,牙齒和尾巴已經退化或消失。它們都在海面飛行,捕食魚類。
海洋里有魚龍和蛇頸龍。魚龍的外形有點像現代的海豚;蛇頸龍與魚龍一樣,但頸很長,牙齒尖利,最大的蛇頸龍約有15米長。它們是海洋的霸主,也是以捕魚為生的。
在陸地、湖泊和沼澤地里有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形狀有的像鴕鳥,有的像烏龜,有的像袋鼠,最大的體重約80噸,比16頭現代非洲大象還要重,最小的只有雞那麼大。它們有的吃植物,也有的吃別的恐龍或其他動物。
⑦ 地球上有哪些大型生物
巨脈蜻蜓
桑氏偽齒鳥
巨犀
風神翼龍
⑧ 地球上都哪些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有很多,大家最熟悉的,一眼望過去就能看到的非動物和植物莫屬。除了這兩類,還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比如細菌、真菌等等。
另外,地球上還存在很多細菌,細菌種類也不少。從人類健康角度來看,細菌有好有壞。不過不論是什麼樣的生物,既然能夠存在於地球上,就說明地球具有這些生物生存的條件。
⑨ 地球上有什麼生物
今存物種的總數之所以如此不確定, 是因為人類對大量種類的生物仍知之甚少甚至蒙然不知, 只要看一看迄今被文獻訂名和記錄的僅有174萬種(1995年Hammond 統計)或150萬種(1998年Robert M.May統計), 即可了解到總數估算上的困難。先參見下表。 已訂名的物種總數 類 群 哈蒙德1995年統計(種) 羅伯特·梅1998年統計(種) 原生動物 4 萬 4 萬 藻類 4 萬 4 萬 植物 27 萬 27 萬 真菌 7 萬 7 萬 動物 132 萬 108 萬 (1)脊椎動物 (4.5 萬) (4.5萬) (2)線蟲 (2.5 萬) (1.5萬) (3)軟體動物 (7 萬) (7 萬) (4)節肢動物 (108.5 萬) (85.5萬) (5)其他 (9.5 萬) (9.5 萬) 總計 174 萬 150 萬 那麼現存的物種總數又是多少呢, 請參看下錶 。 現存的物種總數估計② 類 群 1995年統計(種) 1998年統計(種) 高 ~ 低 使用數據 使用數據 原生動物 20萬~6萬 20萬 10萬 藻類 100萬~15萬 40萬 30萬 植物 50萬~30萬 32萬 32萬 真菌 270萬~20萬 150萬 50萬 動物 1億~300萬 980萬 557萬 (1)脊椎動物(5.5萬~5萬) (5萬) (5萬) (2)線蟲 (100萬~10萬)(40萬) (50萬) (3)軟體動物 (20 萬~10萬) (20萬)(12萬) (4)節肢動物 (1000 萬~240萬)(890萬) (465萬) (5)其他 (80 萬~20萬) (25萬) (25萬) 總計 1億~350萬 1220萬 680萬 現存的物種總數估計的最粗略范圍是1億~300萬, 牛津大學生態學家、動物系教授、曾任英國首相科學顧問的羅伯特·梅(Robert M.May)認為, 在認可上較好的范圍是1500萬~500萬, 最好的估計是700萬。③這些數據可供我們參考。參考資料: http://www.xfblog.com/user1/198/archives/2004/1195.html
⑩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列舉一些
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是非常多的比如有動物植物。動物比如猴子兔子鴨雞鳥類等等,植物我們肉眼可見的也非常多,比如花,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