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生物進化
生物的進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生物的進化無不是經歷由簡單至復雜、由水生至陸生、由低等至高等這樣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但是這個進化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直線上升的,而是曲折的以螺旋式上升的,它的每個循環在生物史上都是一次飛躍。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有的動物都會隨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這在生物學上就叫做進化。
而今,許多動物都不復存在了,因為它們的後代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經常發生變異,適應自然條件的動物可以生存、發展,而不適於自然條件的動物則被淘汰,這種適者生存的過程就叫做自然選擇。那些被淘汰的動物的遺體在大自然環境的作用下,以石頭的形式保存下來,就形成了化石。現在,化石成了科學家研究古生物的主要依據。
⑵ 生物進化是什麼
生物的進化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無不是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這樣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但是這個進化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直線上升的,而是曲折地以螺旋式上升的,它的每個循環在生物史上都是一次飛躍。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有的動物都會隨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一個非常緩慢而漸進的過程,這在生物學上就叫作進化。
而今,許多動物都不復存在了,因為它們的後代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經常發生變異,適應自然條件的動物可以生存、發展,而不適於自然條件的動物則被淘汰,這種適者生存的過程就叫作自然選擇。那些被淘汰的動物的遺體在大自然環境的作用下,以石頭的形式保存下來,就形成了化石。現在,化石成了科學家研究古生物的主要依據。
⑶ 研究生物的進化,關鍵是研究什麼
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
(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為什麼生物會不斷發展,原因是什麼?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一、生物進化的證據: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了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麼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為太行山曾經是海濱.什麼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化石有很多種,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跡、遺物化石等.為什麼化石能夠說明生物的進化?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於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說明了什麼問題?【小結】
(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提問】
二、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在進化的早期,由於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後,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親緣關系近的生物類群,相同的特點較多,反之較少.根據分析比較,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順序.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植物和動物兩類生物中的不同類群分析比較,認識它們的進化歷程.
1.植物進化的歷程:提供各類群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復雜,較為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復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1. 動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採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提供各類群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2. 生物進化的趨勢: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⑷ 生物進化的概念
生物進化
定義:生命
形態發生
生物進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進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
evolution
,原義為「展開」,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漸變化、發展,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1762年,瑞士學者邦尼特最先將此詞應用於生物學中。後來,達爾文的
物種起源
理論也是基於這一理論而誕生。
從遺傳學角度來講,睿智的先祖們,譬如達爾文、
赫胥黎
、
海克爾
及其他生物科學家,已經為我們確立了遺傳法則在
人類進化
演變中所佔據的主導性地位。人類的
直立行走
,以及其他種種生理能力運動、消化、血液循環、神經系統、肌肉力量、骨骼結構,甚至是
精神能力
,這一切都得益於人類的遺傳。
盡管如此,還是遺漏了一種遺傳,它超越了科學家們所能研究和想像的范疇。對於這種非凡的
遺傳現象
的存在,他們深感無力無望,更是無法昭示於世人。只要大膽地敞開感官意識這扇大門,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這股鮮活能量。那麼,此時的你還猶豫什麼呢?古人認為每件雕刻品都是種觀念或情感的具體化,都是根據這樣一個原則創作出來的,精神態與身體表達之間存在著完美的一致。而今我們承認精神狀態與
人的身體
狀況存在著直接的一致,而且只是一直是這樣被闡述的,以
至於我們
如今知道,每一種境況都是結果,而這一結果,是一個源於某個理念的原因的產物。
⑸ 研究生物進化主要根據是什麼
實質是遺傳物質的變異。而且這些變異的結果是遺傳物質在量上的增加,新基因(新功能)的出現。
在很多漫長的變異中,只有那些有能夠適應環境就被保存下來,功能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越來越高級。所謂進化了。
⑹ 什麼叫「生物進化論」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1],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種起源》有詳細的論述。進化論有三大經典證據: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和胚胎發育重演律。
⑺ 什麼是生物進化包括哪幾個過程
生物進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態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進化」一詞來源於拉丁文evolutio,原義為「展開」,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漸變化、發展,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1762年,瑞士學者邦尼特最先將此詞應用於生物學中。 進化過程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 生物進化的一般序列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如馬由多趾演變為適於奔跑的單蹄。當環境條件變化時,高度特化的生物類型往往由於不能適應而滅絕,如愛爾蘭鹿,由於過分發達的角對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終於滅絕。對寄生或固著生活方式的適應,也可使機體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退化。如有一種深海寄生魚,雄體寄生在雌體上,雄體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別膨大,以保證種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徵,也不是進化的本質。科學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 http://ke..com/view/183146.htm
⑻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是什麼,其主要內容
達爾文通過大量的研究、觀察,特別是環球旅行之後,創立了自己的進化學說。
達爾文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1、一般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
2、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3、自選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
自然選擇適合的物種,生物適應性自然。
4、漸變論:生物進化是漸變式的,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而不是躍變式的。這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較有爭議的部分。
⑼ 什麼是生物進化論
在生物進化研究中,要闡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進化歷程,二是進化機制。
至20世紀60年代中葉,主要是由古生物學家、胚胎學家和系統學家研究第一個問題,群體遺傳學家研究第二個問題。在研究生物進化歷程時,一般把物種作為進化單位,從化石、胚胎發育以及形態和生理性狀比較中,以確定生物進化系統發育樹。
在研究生物進化機制方面,本文重點介紹分子進化研究中的主要發現及其對原有進化論的影響。為了弄清分子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先簡要介紹與它有關的幾種進化學說。
1 歷史回顧
1.1 達爾文學說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由於當時對群體變異的來源不清楚,人們對該學說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該學說揭示了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創造性作用;有人則認為自然選擇作用於物種內的連續變異不足以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新物種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種內的非連續變異。
1.2 突變學說
人們對達爾文學說的爭論,促使荷蘭遺傳學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了物種形成的突變學說(1903)。該學說受到當時的許多生物學家的歡迎,因為它是在對美洲物種夜報春花(Oenothera lamarchiana)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似有過硬的試驗證據。首先,他在該物種的自然群體中觀察到幾種變型。然後,在多代繁育試驗中發現,該物種總能連續產生少數變型;這些變型或能真實遺傳,或能分離成該物種和自然群體中原觀察到的那幾種變型。由於某些變型與原物種差別很大,故定為新物種,而新物種的形成很易用單突變解釋。但後來證明,德·弗里斯所用的材料實為一永久雜種,他所發現的所謂新物種只不過是這一永久雜種的分離產物。
在德·弗里斯突變論的啟發下,摩爾根根據他試驗得到的許多突變體實受孟德爾基因控制,從而認為:在進化中,突變的作用大於自然選擇的作用——前者創造變異,後者只保留現存的有利變異;少數有利變異會在群體中逐漸占優勢,而進化是群體中更為有利的基因替換原有基因的過程。因此,摩爾根這一進化學說往往叫突變學說,但最好叫突變-自然選擇學說,因它沒有否定自然選擇在進化上的作用。
1.3 綜合進化學說
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國學者費希爾(R. A. Fisher)、霍爾登(j. B. S. Haldance)和美國學者賴特(S.Wright),綜合了選擇論和基因論的成就,運用群體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突變、選擇和遺傳溧變引起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在數學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後得出:選擇對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影響,要比突變有效得多。這一理論成果很快為許多實驗遺傳學家所接受。
綜合進化學說的主要論點有:突變是隨機的,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但由於對等位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很小,在進化中作用很小;自然群體存在的遺傳變異足以對不同環境的自然選擇作出反應,自然選擇是影響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由於自然選擇,處在不同環境下的有利基因分別被固定,最終可使不同環境下的生物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由於綜合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仍是自然選擇,所以又叫新達爾文學說。
2 分子進化學說
分子進化一般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重建物種或基因的進化歷程,即重建分子系統發育樹;二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 DNA和蛋白質)的進化機制。
2.1 試驗結果
利用不同的分子技術(如序列分析、電泳分析和DNA雜交),對蛋白質和核酸分析的主要發現有:
2.1.1 對於特定的蛋白質或基因,只要功能不變,每年每位點的進化速率((用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換率表示)為一常數。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測定特定蛋白質(或核酸)不同物種自趨異以來的氨基酸差異數d;根據古生物學等可知道不同物種開始趨異的時間t。研究發現,d和t存在顯著的直線回歸關系,進而可求得特定蛋白或基因的進化速率。進化速率依蛋白質或基因的類型而定,如纖維蛋白肽、血紅蛋%B
⑽ 生物進化論主要講的是什麼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生物進化論,簡稱進化論,是生物學最基本的理論之一。進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變異、遺傳與自然選擇作用下的演變發展,物種淘汰和物種產生過程。地球上原來無生命,大約在30多億年前,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後,生物不斷的進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著170多萬個物種。生物進化論最早是由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種起源》有詳細的論述。 在生物進化研究中,要闡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進化歷程,二是進化機制。 至20世紀60年代中葉,主要是由古生物學家、胚胎學家和系統學家研究第一個問題,群體遺傳學家研究第二個問題。在研究生物進化歷程時,一般把物種作為進化單位,從化石、胚胎發育以及形態和生理性狀比較中,以確定生物進化系統發育樹。 在研究生物進化機制方面,本文重點介紹分子進化研究中的主要發現及其對原有進化論的影響。為了弄清分子進化論產生的背景,先簡要介紹與它有關的幾種進化學說。 1 歷史回顧 1.1 達爾文學說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由於當時對群體變異的來源不清楚,人們對該學說褒貶不一。有人認為該學說揭示了自然選擇在物種形成中的創造性作用;有人則認為自然選擇作用於物種內的連續變異不足以導致新物種的形成,新物種的形成只能依靠物種內的非連續變異。 1.2 突變學說 人們對達爾文學說的爭論,促使荷蘭遺傳學家德·弗里斯(de Vries)提出了物種形成的突變學說(1903)。該學說受到當時的許多生物學家的歡迎,因為它是在對美洲物種夜報春花(Oenothera lamarchiana)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似有過硬的試驗證據。首先,他在該物種的自然群體中觀察到幾種變型。然後,在多代繁育試驗中發現,該物種總能連續產生少數變型;這些變型或能真實遺傳,或能分離成該物種和自然群體中原觀察到的那幾種變型。由於某些變型與原物種差別很大,故定為新物種,而新物種的形成很易用單突變解釋。但後來證明,德·弗里斯所用的材料實為一永久雜種,他所發現的所謂新物種只不過是這一永久雜種的分離產物。 在德·弗里斯突變論的啟發下,摩爾根根據他試驗得到的許多突變體實受孟德爾基因控制,從而認為:在進化中,突變的作用大於自然選擇的作用——前者創造變異,後者只保留現存的有利變異;少數有利變異會在群體中逐漸占優勢,而進化是群體中更為有利的基因替換原有基因的過程。因此,摩爾根這一進化學說往往叫突變學說,但最好叫突變-自然選擇學說,因它沒有否定自然選擇在進化上的作用。 1.3 綜合進化學說 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國學者費希爾(R. A. Fisher)、霍爾登(j. B. S. Haldance)和美國學者賴特(S.Wright),綜合了選擇論和基因論的成就,運用群體遺傳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突變、選擇和遺傳溧變引起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變化,在數學上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後得出:選擇對群體等位基因頻率的影響,要比突變有效得多。這一理論成果很快為許多實驗遺傳學家所接受。 綜合進化學說的主要論點有:突變是隨機的,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但由於對等位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很小,在進化中作用很小;自然群體存在的遺傳變異足以對不同環境的自然選擇作出反應,自然選擇是影響生物進化的主要因素,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由於自然選擇,處在不同環境下的有利基因分別被固定,最終可使不同環境下的生物出現生殖隔離而形成新物種。由於綜合進化學說的基本觀點仍是自然選擇,所以又叫新達爾文學說。 2 分子進化學說 分子進化一般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重建物種或基因的進化歷程,即重建分子系統發育樹;二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 DNA和蛋白質)的進化機制。 2.1 試驗結果 利用不同的分子技術(如序列分析、電泳分析和DNA雜交),對蛋白質和核酸分析的主要發現有: 2.1.1 對於特定的蛋白質或基因,只要功能不變,每年每位點的進化速率((用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換率表示)為一常數。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測定特定蛋白質(或核酸)不同物種自趨異以來的氨基酸差異數d;根據古生物學等可知道不同物種開始趨異的時間t。研究發現,d和t存在顯著的直線回歸關系,進而可求得特定蛋白或基因的進化速率。進化速率依蛋白質或基因的類型而定,如纖維蛋白肽、血紅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