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之PCR
可以切掉也可以不切掉。如果你不想切掉,直接在這段引物上加上能和目的基因互補的鹼基。如果引物切掉了就直接在上面加上和目的基因互補的鹼基。
Ⅱ 高中生物選修3pcr技術
PCR技術的基本原理
⑴PCR技術的基本原理:該技術是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存在下,依賴於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應。DNA聚合酶以單鏈DNA為模板,藉助一小段雙鏈DNA來啟動合成,通過一個或兩個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與單鏈DNA模板中的一段互補序列結合,形成部分雙鏈。在適宜的溫度和環境下,DNA聚合酶將脫氧單核苷酸加到引物3´-OH末端,並以此為起始點,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一條新的DNA互補鏈。
PCR反應的基本成分包括:模板DNA(待擴增DNA)、引物、4種脫氧核苷酸(dNTPs)、DNA聚合酶和適宜的緩沖液。類似於DNA的天然復制過程,其特異性依賴於與靶序列兩端互補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變性--退火--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構成:①模板DNA的高溫變性:模板DNA經加熱至93℃左右一定時間後,使模板DNA雙鏈或經PCR擴增形成的雙鏈DNA解離,使之成為單鏈,以便它與引物結合,為下輪反應作準備;②模板DNA與引物的低溫退火(復性):模板DNA經加熱變性成單鏈後,溫度降至55℃左右,引物與模板DNA單鏈的互補序列配對結合;③引物的適溫延伸:DNA模板--引物結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為反應原料,靶序列為模板,按鹼基配對與半保留復制原理,合成一條新的與模板DNA鏈互補的半保留復制鏈重復循環變性-退火-延伸三過程,就可獲得更多的「半保留復制鏈」,而且這種新鏈又可成為下次循環的模板。每完成一個循環需2~4分鍾,2~3小時就能將待擴目的基因擴增放大幾百萬倍。
Ⅲ pcr如何理解長鏈和短鏈
准確說是游離的核苷酸,游離的意思就是單獨存在,沒有和其他東西或者自身結合的意思
開始的時候以長鏈為模板時候能擴出長鏈,以產生的長鏈為模板延伸的時候就產生短鏈了
Ⅳ 為什麼PCR的引物為DNA片段,而細胞內DNA復制的引物為PNA鏈
細胞內DNA復制的引物與PCR引物有何區別
【相同點】:
1. 都以DNA為模板
2. 都以四種dNTP為底物
3. 都要DNA聚合酶
4.都需要Mg2+
5. 都需要解開雙鏈為2條單鏈
6. 都沿著5『-3』方向聚合
【不同點】:
1. PCR是DNA復制的體外擴增技術
2. 體內DNA復制半不連續復制,體外PCR連續復制,不產生岡崎片段。
3. 體內DNA復制是8種酶和蛋白共同參與(dnaB,引物酶,rep蛋白,SSB蛋白,DNA旋轉酶,DNA聚合酶3,DNA聚合酶1,連接酶),體內DNA復制的聚合酶在高溫時會變性,PCR需要耐熱的DNA聚合酶(常用TaqDNA聚合酶)。
4. 生物體內DNA復制需要生物體自身的復制,PCR需要經過高溫變性,低溫退火和中溫延伸過程,要經歷三十次循環使特定DNA片段放大數百萬倍。
5. DNA復制需要校對以保證忠實性,PCR不需要校對。
6. 引物不同:體內DNA復制需要RNA,而且體內引物要除去,PCR需要兩個人工合成的DNA引物,不需要切除。
7. PCR對DNA模板要求不高,純度要求不嚴格,用量很低,但是引物的設計十分重要,決定了PCR擴增片段的大小和特異性。
Ⅳ 高中生物,關於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的 !!!
選D,因為B和C都是蛋白質,pcr技術是擴增DNA的;體細胞DNA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表達產物,所以白細胞DNA即你自身的基因組DNA,這個不能檢測是否感染病毒,艾滋病可通過血液傳播,若感染了艾滋病,血液中會有大量艾滋病病毒,所以選D。
Ⅵ PCR的原理是什麼,它有什麼用途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PCR,是一種分子生物學技術,用於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體外的特殊DNA復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I)最早於1955年發現 ,而較具有實驗價值及實用性的Klenow fragment of E. Coli 則是於70年代的初期由Dr. H. Klenow 所發現,但由於此酶不耐高溫,高溫能使之變性, 因此不符合使用高溫變性的聚合酶鏈式反應。現今所使用的酶(簡稱 Taq polymerase), 則是於1976年從 溫泉中的細菌(Thermus aquaticus)分離出來的。它的特性就在於能耐高溫,是一個很理想的 酶,但它被廣泛運用則於80年代之後。PCR最初的原始雛形概念是類似基因修復復制,它是於1971年由 Dr. Kjell Kleppe 提出。他發表了第一個單純且短暫性基因復制(類似PCR前兩個周期反應)的實驗。而現今所發展出來的PCR則於1983由 Dr. Kary B. Mullis發展出的,Dr. Mullis當年服務於PE公司,因此PE公司在PCR界有著特殊的地位。Dr. Mullis 並於1985年與 Saiki 等人正式表了第一篇相關的論文。此後,PCR的運用一日千里,相關的論文發表質量可以說是令眾多其它研究方法難望其項背。隨後PCR技術在生物科研和臨床應用中得以廣泛應用,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最重要技術。Mullis也因此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PCR原理]
[編輯本段]
DNA的半保留復制是生物進化和傳代的重要途徑。雙鏈DNA在多種酶的作用下可以變性解鏈成單鏈,在D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參與下,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復製成同樣的兩分子挎貝。在實驗中發現,DNA在高溫時也可以發生變性解鏈,當溫度降低後又可以復性成為雙鏈。因此,通過溫度變化控制DNA的變性和復性,並設計引物做啟動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體外復制。
但是,DNA聚合酶在高溫時會失活,因此,每次循環都得加入新的DNA聚合酶,不僅操作煩瑣,而且價格昂貴,制約了PCR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發現耐熱DNA聚合同酶--Taq酶對於PCR的應用有里程碑的意義,該酶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溫而不失活,不需要每個循環加酶,使PCR技術變得非常簡捷、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成本,PCR技術得以大量應用,並逐步應用於臨床。
Ⅶ PCR技術如何獲取目的基因呢,另外PCR的過程為什麼會擴增出不同長度的鏈
PCR擴增出目的片段,需要自己提取模板,可以是RNA,或者DNA。
引物會結合模板,如果特異性不夠好,比如引物與模板的其他位點結合,在PCR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不同條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