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系統的成分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詳細見以下內容: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於1935年首先提上來的,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環境看成是互相影響、彼此依存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不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都具下列共同特性:(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為生態學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學的發展。生態系統生態學是當代生態學研究的前沿。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1)非生物環境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質,如C、H、O、N、CO2及各種無機鹽等。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等。
(2)生產者(procers)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3)消費者(consumers)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
3.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結構等。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氣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分解者的形態結構。其二為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的功能單位,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與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4.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和次級生產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開始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積累的能量是進入生態系統的初級能量,這種能量的積累過程就是初級生產。初級生產積累能量的速率稱為初級生產力(primaryproctivity),所製造的有機物質則稱為初級生產量或第一性生產量(primaryproction)。
在初級生產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所消耗,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見有機物質的形式用於植物的生長和生殖,我們稱這部分生產量為凈初級生產量(netprimaryproction,NPP),而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R)在內的全部生產量稱為總初級生產量(grossprimaryproction,GPP)。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是GPP=NPP+R。GPP和NPP通常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產的有機物質乾重(g/m2.a)或固定的能量值(J/m2.a)來表示,此時它們稱為總(凈)初級生產力,生產力是率的概念,而生產量是量的概念。
某一特定時刻生態系統單位面積內所積存的生活有機物質量叫生物量(biomass)。生物量是凈生產量的積累量,某一時刻的生物量就是以往生態系統所累積下來的活有機物質總量。生物量通常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體的乾重(g/m2)或能值(J/m2)來表示。生物量和生產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生態系統結構的概念,而後者則是功能上的概念。如果GP-R>O,生物量增加;GP-R<O,生物量減少;GP=R,則生物量不變,其中的GP代表某一營養級的生產量。某一時期內某一營養級生物量的變化(dB/dt)可用下式推算:dB/dt=GP-R-H-D,式中H代表被下一營養級所取食的生物量,D為死亡所損失的生物量。生物量在生態系統中具明顯的垂直分布現象。
次級生產是除生產者外的其它有機體的生產,即消費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級生產量進行同化作用,表現為動物和其它異養生物生長、繁殖和營養物質的貯存。動物和其它異養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級生產量製造的有機物質或固定的能量,稱為次級生產量或第二性生產量(secondaryproction),其生產或固定率稱次級(第二性)生產力(secondaryproctivity)。動物的次級生產量可由下一公式表示:P=C-FU-R,式中,P為次級生產量,C代表動物從外界攝取的能量,FU代表以糞、尿形式損失的能量,R代表呼吸過程中損失的能量。
5.生態系統中的分解
生態系統的分解(或稱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是指死有機物質的逐步降解過程。分解時,無機元素從有機物質中釋放出來,得到礦化,與光合作用時無機元素的固定正好是相反的過程。從能量的角度看,前者是放能,後者是貯能。從物質的角度看,它們均是物質循環的調節器,分解的過程其實十分復雜,它包括物理粉碎、碎化、化學和生物降解、淋失、動物採食、風的轉移及有時的人類干擾等幾乎同步的各種作用。將之簡單化,可看作是碎裂、異化和淋溶三個過程的綜合。由於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把死殘落物分解為顆粒狀的碎屑稱為碎裂;有機物質在酶的作用下分解,從聚合體變成單體,例如由纖維素變成葡萄糖,進而成為礦物成分,稱為異化;淋溶則是可溶性物質被水淋洗出來,是一種純物理過程。分解過程中,這三個過程是交叉進行、相互影響的。
分解過程的速率和特點,決定於資源的質量、分解者種類和理化環境條件三方面。資源質量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包括表面特性和機械結構,化學性質如C:N比、木質素、纖維素含量等,它們在分解過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分解者則包括細菌、真菌和土壤動物(水生態系統中為水生小型動物)。理化環境主要指溫度、濕度等。
6.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能量流動可在生態系統、食物鏈和種群三個水平上進行分析。生態系統水平上的能流分析,是以同一營養級上各個種群的總量來估計,即把每個種群都歸屬於一個特定的營養級中(依據其主要食性),然後精確地測定每個營養級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值。這種分析多見於水生生態系統,因其邊界明確、封閉性較強、內環境較穩定。食物鏈層次上的能流分析是把每個種群作為能量從生產者到頂極消費者移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當能量沿著一個食物鏈在幾個物種間流動時,測定食物鏈每一個環節上的能量值,就可提供生態系統內一系列特定點上能流的詳細和准確資料。實驗種群層次上的能流分析,則是在實驗室內控制各種無關變數,以研究能流過程中影響能量損失和能量儲存的各種重要環境因子。
在這里我們還介紹一下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生態金字塔等概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過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這種生物之間的傳遞關系稱為食物鏈(foodchains)。一般食物鏈是由4~5環節構成的,如草→昆蟲→鳥→蛇→鷹。但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取食和被取食的關系錯綜復雜,這種聯系象是一個無形的網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內,使它們彼此之間都有著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這就是食物網(foodweb)。一般而言,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力干擾的能力就越強,反之亦然。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存在著兩種最主要的食物鏈,即捕食食物鏈(grazingfoodchain)和碎屑食物鏈(detritalfoodchain),前者是以活的動植物為起點的食物鏈,後者則以死生物或腐屑為起點。在大多數陸地和淺水生態系統中,腐屑食物鏈是最主要的,如一個楊樹林的植物生物量除6%是被動物取食處,其餘94%都是在枯死凋落後被分解者所分解。一個營養級(trophiclevels)是指處於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在對生態系統的能流進行分析時,為了方便,常把每一生物種群置於一個確定的營養級上。生產者屬第一營養級,植食動物屬第二營養級,第三營養級包括所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一般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級數目為3~5個。生態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s)是指各個營養級之間的數量關系,這種數量關系可採用生物量單位、能量單位和個體數量單位,分別構成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數量金字塔。
7.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irculationofmaterials)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biogeochemicalcycle),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周期性循環。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過程,它們使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之間和各種組成成分之間組織為一個完整的功能單位。但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性質不同,能量流經生態系統最終以熱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動是單方向的,因此生態系統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獲得能量;而物質的流動是循環式的,各種物質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環境。同時兩者又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以用庫和流通率兩個概念加以描述。庫(pools)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學物質所構成的。這些庫藉助於有關物質在庫與庫之間的轉移而彼此相互聯系,物質在生態系統單位面積(或體積)和單位時間的移動量就稱為流通率(fluxrates)。一個庫的流通率(單位/天)和該庫中的營養物質總量之比即周轉率(turnoverrates),周轉率的倒數為周轉時間(turnovertimes)。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可分為三大類型,即水循環(watercycles)、氣體型循環(gaseouscycles)和沉積型循環(sedimentarycycles)。水循環的主要路線是從地球表面通過蒸發進入大氣圈,同時又不斷從大氣圈通過降水而回到地球表面,H和O主要通過水循環參與生物地化循環。在氣體型循環中,物質的主要儲存庫是大氣和海洋,其循環與大氣和海洋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全球性,循環性能最為完善。屬於氣體型循環的物質有O2、CO2、N、Cl、Br、F等。參與沉積型循環的物質,主要是通過岩石風化和沉積物的分解轉變為可被生態系統利用的物質,它們的主要儲存庫是土壤、沉積物和岩石,循環的全球性不如氣體型循環明顯,循環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屬於沉積性循環的物質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較典型的沉積型循環元素。氣體型循環和沉積型循環都受到能流的驅動,並都依賴於水循環。
生物地化循環是一種開放的循環,其時間跨度較大。對生態系統來說,還有一種在系統內部土壤、空氣和生物之間進行的元素的周期性循環,稱生物循環(biocycles)。養分元素的生物循環又稱為養分循環(nutrientcycling),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過程:吸收(absorption),即養分從土壤轉移至植被;存留(retention),指養分在動植物群落中的滯留;歸還(return),即養分從動植物群落回歸至地表的過程,主要以死殘落物、降水淋溶、根系分泌物等形式完成;釋放(release),指養分通過分解過程釋放出來,同時在地表有一積累(accumulation)過程;儲存(reserve),即養分在土壤中的貯存,土壤是養分庫,除N外的養分元素均來自土壤。其中,吸收量=存留量+歸還量。
生物圈的相關知識
生物圈的概念,以下幾點是公認的:①地球上凡是生物分布的區域都屬於生物圈;②生物圈是由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整體,是高度復雜而有序的系統,而不是鬆散無序的集合;③由於生物種類的遷移性與無機環境的連續性使其結構和功能不斷變化,並且不斷趨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森林生態系統,我國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草原生態系統
2. 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包括哪些
試題答案: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它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成分包括生態系統中的全部生物.根據獲得營養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故答案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3. 生態系統包括哪些成分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生態系統。
4. 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包括哪些
高中課本上:
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
(一)非生物物質的物質和能量:空氣、水、礦物質、光能等
(二)生產者 自養型生物 綠色植物
(三)消費者 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屬異養型生物
(四)分解者 主要是異養型、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還有少量腐生動物)
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具體是:
1 生產者
生產者(procers)指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autotroph),主要包括所有綠色植物、藍綠藻和少數化能合成細菌等自養生物。
這些生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有機化合物,並把太陽輻射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合成有機物的分子鍵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葉綠體內才能進行,而且必須是在陽光的照射下。但是當綠色植物進一步合成蛋白質和脂肪的時候,還需要有氮、磷、硫、鎂等15種或更多種元素和無機物參與。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不僅為本身的生存、生長和繁殖提供營養物質和能量,而且它所製造的有機物質也是消費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來源。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直接或間接依賴生產者為生的,沒有生產者也就不會有消費者和分解者。可見,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生物成分。太陽能只有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入生態系統,然後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2消費者
所謂消費者(consumers)是針對生產者而言,即它們不能從無機物質製造有機物質,而是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生產者所製造的有機物質,因此屬於異養生物(heterotroph)。消費者歸根結底都是依靠植物為食(直接取食植物或間接取食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直接吃植物的動物叫植食動物(herbivores),又叫一級消費者(如蝗蟲、兔、馬等);以植食動物為食的動物叫肉食動物(carnivores),也叫二級消費者,如食野兔的狐和獵捕羚羊的獵豹等;以後還有三級消費者(或二級肉食動物)、四級消費者(或叫三級肉食動物),直到頂位肉食動物。消費者也包括那些既吃植物也吃動物的雜食動物(omnivores),有些魚類是雜食性的,它們吃水藻、水草,也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許多動物的食性是隨著季節和年齡而變化的,麻雀在秋季和冬季以吃植物為主,但是到夏季的生殖季節就以吃昆蟲為主,所有這些食性較雜的動物都是消費者。食碎屑者(detritivores)也應屬於消費者,它們的特點是只吃死的動植物殘體。消費者還應當包括寄生生物。寄生生物靠取食其他生物的組織、營養物和分泌物為生。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3分解者
分解者(decomposers)是異養生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
分解者在生態系統中的基本功能是把動植物死亡後的殘體分解為比較簡單的化合物,最終分解為最簡單的無機物並把它們釋放到環境中去,供生產者重新吸收和利用。由於分解過程對於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分解者在任何生態系統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動植物遺體和殘遺有機物很快就會堆積起來,影響物質的再循環過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很快就會發生短缺並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瓦解和崩潰。由於有機物質的分解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逐步降解的過程,因此除了細菌和真菌兩類主要的分解者之外,其他大大小小以動植物殘體和腐殖質為食的各種動物在物質分解的總過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如專吃獸屍的兀鷲,食朽木、糞便和腐爛物質的甲蟲、白蟻、皮蠹、糞金龜子、蚯蚓和軟體動物等。有人則把這些動物稱為大分解者,而把細菌和真菌稱為小分解者。
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是密切交織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的,土壤系統就是這種相互作用的一個很好實例。土壤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決定著什麼植物能夠在它上面生長、什麼動物能夠在它裡面居住。但是植物的根系對土壤也有很大的固定作用,並能大大減緩土壤的侵蝕過程。動植物的殘體經過細菌、真菌和無脊椎動物的分解作用而變為土壤中的腐殖質,增加了土壤的肥沃性,反過來又為植物根系的發育提供了各種營養物質。缺乏植物保護的土壤(包括那些受到人類破壞的土壤)很快就會遭到侵蝕和淋溶,變為不毛之地。
參考資料:http://www.nb-eco-cit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5
5. 生態系統有哪些成分
生態系統的成分應該包括: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生產者(如綠色植物)
消費者(各種動物)
分解者(細菌、真菌等)
6. 高中生物中的生態系統七大成分是什麼
水、空氣、無機鹽、有機質、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無機環境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岩石等。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以及藍、綠藻等光合細菌,它們能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環境中的無機元素、水、二氧化碳這些無機物合成為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類等有機物,它是世界上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沒有生產者——綠色植物的光合功能、整個生命系統將不復存在。
因此,它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消費者是異養生物,根據消費對象又可分為草食動物,又稱一級消費者;食肉動物,又稱二級消費者。還原者主要指微生物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及腐殖性動物。它們能把復雜的動植物有機殘體和動物排泄物分解為水、二氧化碳和無機元素並歸還給環境,供生產者再利用。
(6)生態系統生物成分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態功能
1、能量流動
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喪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能量流動兩大特點:能量流動是單向的;能量逐級遞減。
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這里的生態系統也並非家門口的一個小水池,而是整個生物圈,其原因是氣態循環和水體循環具有全球性,一個例子是2008年5月,科學家曾在南極企鵝的皮下脂肪內檢測到了脂溶性的農葯DDT,這些DDT就是通過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從遙遠的文明社會進入企鵝體內的。
3、信息傳遞
物理信息: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眼、耳、皮膚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並進行處理。植物開花屬於物理信息。
化學信息:許多化學物質能夠參信息傳遞,包括:生物鹼、有機酸及代謝產物等,鼻及其它特殊器官能夠接受化學信息。
行為信息:行為信息可以在同種和一種生物間傳遞。行為信息多種多樣,例如蜜蜂的「圓圈舞」以及鳥類的「求偶炫耀」。
7.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
生態系統成分是組成生態系統的基本因子。任何生態系統都包括兩個亞系統,即環境系統和生命系統。環境包括太陽輻射、濕度、水分、空氣等氣候因子,以及各種無機元素和有機化合物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類、腐殖質等)。
(7)生態系統生物成分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態系統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太陽系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太陽就像一台發動機,源源不斷給太陽系提供能量。
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8. 生態系統有哪些主要的組成成分它們是如何構成生態系統的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1、無機環境
無機環境是生態系統的非生物組成部分,包含陽光以及其它所有構成生態系統的基礎物質:水、無機鹽、空氣、有機質、岩石等。
陽光是絕大多數生態系統直接的能量來源,水、空氣、無機鹽與有機質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2、生產者
生產者在生物學分類上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生產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礎性作用,它們將無機環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維系著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
其中,各種綠色植物還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生產者是連接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的橋梁。
3、分解者
分解者可以將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無生命的復雜有機質(屍體、糞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銨鹽等可以被生產者重新利用的物質,完成物質的循環,
因此分解者、生產者與無機環境就可以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必要成分。分解者是連接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的橋梁。
4、消費者
消費者指以動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消費者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了幾乎所有動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細菌),它們通過捕食和寄生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傳遞能量。
其中,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被稱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被稱為次級消費者,其後還有三級消費者與四級消費者。
同一種消費者在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中可能充當多個級別,雜食性動物尤為如此,它們可能既吃植物又吃各種食草動物,有的生物所充當的消費者級別還會隨季節而變化。
生態系統的構成
一個生態系統只需生產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維持運作,數量眾多的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加快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種催化劑。
(8)生態系統生物成分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態系統基本結構
1、時間結構
生態系統隨時間的變動結構也發生變化。一般有3個時間長度量,一是長時間度量,以生態系統進化為主要內容。二是中等時間度量,以群落演替為主要內容。三是短時間度量。
2、營養結構
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通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態系統
9.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怎樣的
生態系統主要由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
1.非生物環境
包括氣候因子,如光、溫度、濕度、風、雨雪等;無機物質,如C、H、O、N、CO2及各種無機鹽等;有機物質,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腐殖質等。
2.生產者
主要指綠色植物,也包括藍綠藻和一些光合細菌,是能利用簡單的無機物質製造食物的自養生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不僅供給自身的發育生長,也為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居於最重要地位。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生產者主要是浮游植物——藻類,以及一些生長在淺水中的有根植物或漂浮植物(淡水生態系統中的植物分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潛水植物)。森林和草地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綠色植物如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在深海和其他類似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可以利用還原態無機物如硫化氫的化能合成細菌(硫細菌)。生產者在生態系統中從營養動態論的觀點來看,是指無機營養生物(自養生物)或生物群而言的,是T.Thienemann(1918)首先使用這個詞,也稱為初級生產者(primaryprocer),是構成營養級的基礎。在普通的生態系統中,具有光合成能力的綠色植物(包括微生物)是占絕大多數。由於它擔負著大部分的有機物生產,所以大多隻把綠色植物稱為生產者。然而在特殊的生態系統中,有許多是進行化學合成的生物,在湖泊中具有這種功能的生物是很多的。另外,以能量為重點來看,對進行化學合成的生物不看做是生產者,而是屬於轉換者。在封閉的穩定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的生產速度(生產量)要比消費者或分解者要大。把procer(生產者)一詞首先用於與生物生產相聯系的是C.G.J.petersen&P.BoysenJenesen(1911)。當時的用法與上述不同,而是把植物或食草動物看作是初級消費者。但這種用法以後幾乎已不再使用。
3.消費者(consumers)
異養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decomposers)
異養生物主要是細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蚯蚓、白蟻、禿鷲等大型腐食性動物。它們分解動植物的殘體、糞便和各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產物,最終能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而這些無機物參與物質循環後可被自養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decomposer)是異養生物,其作用是把動植物殘體內固定的復雜有機物分解為生產者能重新利用的簡單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其作用與生產者相反。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殘體將會堆積成災,物質將被鎖在有機質中不再參與循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功能將終止,生態系統將會崩潰。分解者的作用不是一類生物所能完成的,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生物來完成。分解者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菌和真菌(微生物);另一類是其他腐食性動物(如蜣螂、禿鷲、蚯蚓等)。
草食動物和食肉動物也屬於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來生產食物,只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獲得能量。根據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為直接依賴植物的枝、葉、果實、種子和凋落物為生的一級消費者,如蝗蟲、野兔、鹿、牛、馬、羊等食草動物;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為二級消費者,如黃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動物之間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關系,其中的強者成為三級和四級消費者。這些高級的消費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兇猛的肉食動物,如獅、虎、鷹和水域中的鯊魚等。有些動物既食植物又食動物,稱為雜食動物,如某些鳥類和魚類等。消費者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處於中間環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形態結構,如生物種類、種群數量、種群的空間格局、種群的時間變化,以及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結構等。形態結構與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徵相一致,外加土壤、大氣中非生物成分以及消費者、分解者的形態結構。其二為營養結構,營養結構是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結合起來的功能單位,構成以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為中心的三大功能類群,它們與環境之間發生密切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