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書中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差異呢
書上說的是只有同卵雙胞胎遺傳性狀才特別相同,因為他們的遺傳物質相同。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個體是不同的,就是因為發生了基因重組,親代在產生精子或卵細胞過程中有可能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發生互換,也有可能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所以子代的性狀都不相同。
B. 2.地球上生物個體的分布差異大,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是因為生物個體遺傳信息的不同導致生物對環境適應的不同。
也是多變的環境對生物的各種性狀進行選擇的結果。
自然選擇學說講『適者生存』,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直接影響生物的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C. 生物的差異是什麼的生物的進化是什麼的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簡介」是現行高中《生物》(人教版)第7章「生物的進化」的中心內容。也是對以前學過的生物學知識綜合運用並與後續一章「生物與環境」有一定聯系的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對這一節的要求是識記。在我們所見到的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上,多數教師都是通過以講授為主線進行教學活動的。這樣的處理盡管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學生處於被動的視聽地位,沒有形成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這里,筆者從建構主義的理念出發,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問題—情境—討論—解決問題」的模式。經過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教學設計原理
現代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化的過程。因此,學生的學習應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感性的認識去完成新的認識。為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是從告訴學生「這是什麼」出發,而是要讓學生明白「這是怎麼來的」的理念出發,採取從具體到一般的認知策略,通過構建一個互動和探討的環境,讓學生在互動和探討中獲取生物進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學過程
2.1 提出中心問題 教師首先對19世紀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作簡單介紹,然後說明達爾文學說存在著不能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做出解釋和不可能深入到現代生態學方面的許多不足。那麼,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又是如何理解生物進化的呢?這是本節課要弄清楚的基本問題。
2.2 創設問題情境並討論、
2.2.1 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蛾種群變異的問題 19世紀中期以前,曼徹斯特地區95%以上的樺尺蛾為淺灰色常態型(ss);20世紀中期以後,該地區95%以上的樺尺蛾卻為黑色突變型(SS或Ss )。這種情況的改變與英國工業發展所造成的污染及鳥類的選擇性捕食有關。這就是著名的工業黑化現象,是自然選擇的一個典型的現代事例。請學生分析和討論:
1)樺尺蛾的這種變化是曼徹斯特及其類似地區獨有的,還是所有地區都發生的?為什麼?
(參考答案:樺尺蛾的這種變化,只發生在曼徹斯特及類似的地區,因為,只有在曼徹斯特及類似的由煤煙造成的污染區中,由於黑色樺尺蛾藉以棲息的樹幹上原先覆蓋的淺灰色的地衣不能生存,黑色的樹皮表面成為環境背景,黑色樺尺蛾不容易被捕食它的鳥類發現,而淺色的樺尺蛾容易被捕食它的鳥類發現從而難以生存。)
2)樺尺蛾的這種進化方向是環境決定,還是由遺傳物質的變異導致的?環境的改變和遺傳物質的變異從中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在此例子中,定向的自然選擇是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主要因素,突變和基因重組則為進化提供原材料。)
3)已知在19世紀中期以前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蛾中僅有5%的表現型為黑色,那麼,請推算出該時期淺色樺尺蛾的表現型、樺尺蛾的3種基因型SS, Ss、和ss、基因S和s各自的幾率是多少?
(推理:在該時期只有5%的樺尺蛾是黑色型,那麼其餘95%的屬於淺色型。由於黑色型由顯性基因控制,它們的基因型為SS或Ss,淺色型的基因型則為ss。設黑色型的頻率為P,淺色型的頻率為Q,基因S的頻率為P,基因s的頻率為q,則P=5%,Q=95%。根據所學過的遺傳學知識,知道:Q=q2,得q≈ 0.9747,則p≈0.0253。基因型的SS的頻率為p2≈0.0006,基因型Ss的頻率為2pq≈0.0493。)
4)又知在20世紀中期以後曼徹斯特地區僅有5%的樺尺蛾表現型為淺色,那麼,請推算出該時期黑色樺尺蛾的表現型、樺尺蛾的3種基因型SS, Ss和ss、基因S和S的幾率各是多少?
[同上3)的推理:黑色樺尺蛾的表現型的頻率為95%,基因s的頻率q≈0.2236,基因S的頻率P≈0.7764,基因型S的頻率p2≈0.6028,基因型Ss的頻率為2pq≈ 0.3472 。]
小結:通過以上問題建構以下理念和明確以下概念:
理念: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生物進化在實質上是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概念:種群、基因庫、基因頻率。
2.2.2 加拉帕戈群島地雀變異的問題 生活在加拉帕戈群島上的地雀,其祖先原本生活在南美洲大陸,遷移到加拉帕戈群島後,分布在不同的島嶼上,後來發現分布在不同島嶼上的地雀,逐漸出現了緣和體形上的差異,並且互相不能雜交。請學生討論:
1)造成這些地雀出現形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參考答案:各島嶼上的地雀由於食性的不同而各自發生緣和體形的定向適應。這是生物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相互作用的結果。)
2)假如它們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上,能產生這種差異么?為什麼?
(參考答案:不能,因為它們處於相同的地理環境中,不存在分岐性選擇,適應是同方向的。)
3)它們原來能互相雜交,現在不能,為什麼?
(參考答案:從表現型上看:由於長期存在的隔離,使它們在食性、求偶方式和體形上等諸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以致於它們不能正常地求偶和識別;從遺傳物質上看:它們的染色體數目和結構可能出現了差異,以致於同源染色體不能正常配對等。這說明:新種的形成是由最初的地理隔離導致了生殖的隔離。)
4)樺尺蛾的變異與加拉帕戈斯群島地雀的變異在程度上有什麼差異?
(參考答案:樺尺蛾的適應只是造成了種群在形態結構上出現了差異,沒有導致生殖隔離;加拉帕戈斯群島地雀的適應已經形成了生殖隔離—種間的差異。)
5)種間的差異反映在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①各適應一定的自然區域;②形態結構上有區別;③生理功能上有差異;④有生殖隔離。)
小結:通過總結以上問題建構以下理念和明確以下概念。
理念: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概念:物種、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2.3 歸納總結並作出結論
[內容略]
3 結果討論
從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看,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主動的探討性學習中。學生對現代進化理論的學習是藉助前面學過的遺傳學知識並在具體事例分析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是:1)進行教學設計;2)有序地提供教學材料;3)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討論;4)幫助學生整理和歸納學到的新知識。學生普遍認為,這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生物學課。
D. 生物變異的主要原因
解析:變異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如果僅僅是由於環境條件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遺傳,也不是變異的主要原因,故排除供選答案d。引起可遺傳的變異的原因有三,其中基因突變率極低,染色體變異也較少見,故排除b、c。而基因重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必然發生的過程,如果生物的染色體數目多、等位基因多、基因重組類型多,生物的變異就多,因此基因重組成為親子代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
答案:a
E. 造成生物種類和數量差異的各種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影響生物種群的分布,是所謂適者生存。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溫度,水。而在一個生物群落種各種群數量上的差異主要由食物鏈和食物網來制衡,形成生物之間的種關系: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生物間的制衡使得群落中各種生物保持著動態平衡,另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是共同作用於生物的,任何引起生物種群發生變化的因素都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F. 同種生物的差異性主要是什麼多樣性造成的
遺傳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遺傳多樣性
G. 決定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和特異性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是遺傳物質的多樣性;這是課本上的原話!因為遺傳物質決定了生物的性狀,產生了生物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上面說的多樣性和特異性。 明白?
H. 同種生物的差異性在哪個地方呢277同種生物的差異主要是由什麼的差異
摘要 您好,DNA之間的細微差異,DNA受環境影響的表達方式不同,引起外部特徵的差異.生活環境不同,導致特質不同.
I. 為什麼存在相同物種的差異性
你問的問題其實是當今生物界研究最熱門的一個問題,即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單核苷酸的多態性,同一物種雖然染色體和基因組相同(也有不同的特例),但你對比每個個體的基因序列時會發現,在相同的位置會有一些不同的鹼基;甚至有些基因是重復出現的,但在個體中重復的次數不一樣,尤其是在不同的人種間,這叫拷貝數多態性( number polymorphisms,CNPs)。由於以上基因本質的不同和環境因素(表觀遺傳學)差異最終導致基因的產物(DNA元件)-蛋白質的在細微結構和數量上的差別,而蛋白質的差異化直接表現為個體表型的差異,例如身高、容貌、性格、行為、血型,甚至對葯物的敏感程度的不同。SNP產生的原因很多,可以理解為基因在復制或活動時出錯造成的。
以前簡單的認為一種基因有不同的基因型,佔主導的基因型決定了最後的表型,但也有混合的基因型(紅花和黃花產生了紫花),但即使是同一種基因型的個體也存在其表型上的差異,因為基因的個別位點存在細微的差別,加上環境的差異造成這個基因不同的運行模式,比如2個人都有肺癌易感基因,一個人不吸煙,另一個人吸煙,那個吸煙的人就更有可能觸發他的癌症基因。